[分享]如何进入装配式建筑领域?施工企业各有“招数”

发表于2018-03-15     624人浏览     1人跟帖     总热度:136  

如何进入装配式建筑领域?施工企业各有“招数”-aalst-3153462__340.jpg
2015年12月,时隔37年中央重启城市工作会议,此次会议确定了我国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思路,提出要大力推动建造方式创新,以推广装配式建筑为重点,促进建筑业转型升级。之后,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发[2016]6号)和《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71号)等一系列政策的发布,我国装配式建筑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会,建筑产业链上的各类企业纷纷入局。为保护既有的市场,同时也为了抢得发展的先机、抓住政策的红利,大型建筑施工企业都拼命地想挤进去,那么他们都是如何进入装配式建筑领域的?笔者将所了解到的进入“招数”总结成六类,供正准备或开始考虑进入的企业参考借鉴。
第一类:单环节介入“装配”
有些企业不想错过政策红利,既想参与装配式建筑,又不想有过多的投入,只想在某一个环节切入,而在“设计-生产-物流-装配”四个环节中,建筑施工企业在现场管理方面具有优势,所以通常选择在现场装配环节切入,这种方式成本投入最低。单环节介入“装配”,如果能沉下心来做到非常的专业,未来也可能做成“一流”的专业化公司。
第二类:单环节介入“生产”
这一类企业还分四种,第一种是“加盟并生产”,目的是快速形成生产能力;第二种是“加盟并入股”,目的是便利投标;第三种是自主研发和投资建设工厂,目的是形成具有自我技术体系的装配式建筑生产能力;第四种是将既有的市政构件厂(主要生产市政构件、管桩、管片等)改建成房屋PC构件厂,这也是最“快捷并可行”的一种方式。
单环节介入“生产”的企业,所生产出来的PC构件产品,一部分为自己的施工总承包、EPC工程总承包项目供板,一部分则与万科形成战略合作关系、长期为万科的装配式房建项目供板,另一部分则为其他的建筑总包企业“代工生产”。
建筑施工企业最常见的一个误区就是,认为只要有了自己的工厂和厂房,就算进入装配式建筑领域了,殊不知,“生产”环节是整个装配式建筑价值链上收益最单薄的环节,而目前由于产品的标准化程度非常低,企业的惯性思维是“把复杂的构件放在工厂生产”,生产效率非常低,不能发挥工业化生产的优势,如果只是单环节介入“生产”,为了生产而生产,一旦工厂生产不饱和,厂房和机器的固定摊销大、管理费用高,很多时候都要靠企业的主业来支撑工厂的连年亏损,多数企业都很难熬过装配式建筑行业黎明前的煎熬期。
第三类:多环节介入“设计-生产”
有些企业主要侧重加大并购力度,并购一家具备甲级资质的、具有装配式建筑设计能力、业绩、经验的设计院,再通过加盟的形式,掏2000、3000万加盟费,买地几千万、建厂房(包括办公楼厂房道路管网报建费用等)几千万、买设备几千万,整个下来一个工厂的投入多则2个亿,少则1个多亿。我们看到通过“设计-生产”双环节介入装配式建筑领域的企业,投入也是很大的。如能把“设计-生产”两个环节高效衔接,将大大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第四类:多环节介入割裂式的“设计-生产-装配”
大型建筑集团通常都具有较完整的产业链,围绕着建筑施工这一主营业务的支撑业务和其他业务有:基础设施投资经营业务、勘察业务、设计业务、房地产开发业务、工程咨询业务、商品混凝土生产业务、建筑机械生产业务等等。企业在计划发展装配式建筑业务的时候,为充分利用自己的产业优势、“一掷重金”想全面进入装配式建筑领域,然而往往限于传统的设计-施工割裂的施工总包思维,“逐步而独立”地介入“设计、生产、装配”三个环节:
集团旗下的设计院在现有资质、人才等资源的基础之上,加大装配式建筑设计人才及相关关键资源获取,加大持续研究力度,形成装配式建筑业务上游的设计能力,为预制部品部件提供产品设计;集团旗下的船舶公司、水泥公司发挥生产经营管理优势,重点从预制部品部件生产着手,机船公司可侧重钢结构部品部件预制产品,水泥公司可侧重钢筋混凝土结构部品部件预制产品,在充分研究的前提下,快速介入预制部品部件的生产;集团旗下的房建施工单位加快研究现状装配技术,大力引进技术、管理人才,在自行承接建筑施工业务同时,加大与房地产公司合作力度,以施工总承包模式实现装配式建筑组装能力。
这一类企业由于先天“制造业”基因的缺乏,很难发展成为全产业链一体化的“设计-生产-装配”装配式建筑企业。前期发展最难的是集团旗下的设计院、船舶公司、水泥公司、房建施工单位没有装配式项目依托,又缺乏相关的研发设计和技术人才,没有一定的技术的积累或没有成熟的技术体系,在装配式建筑业务方面的开拓步伐会更慢。
第五类:多环节介入全产业链一体化的“设计-生产-装配”
这类企业的投资非常大,一般在十亿级别或数十亿元的投入,因此通常都是由大型投资集团投资并新设立的企业,是集“科研-设计-加工-建造-运营-服务-投资”于一体的建筑科技集团。这四类企业可能会出现“1+1+1”等于2的情况,但这一类企业会出现“1+1+1”大于3的情况,也就是说,与第四类企业各个环节相对割裂的情况相比,这一类企业最大的优势在于“一体化”的能力,具有横向的“设计-生产-装配”一体化的全产业链集成能力,具有纵向的“建筑-结构-机电-装修”一体化的系统性装配能力。他们将建筑业与制造业进行完美的融合,在传统的EPC工程总承包模式的基础上,形成EMPC建筑工业化工程总承包模式。这一类企业处于整个装配式建筑行业金字塔的最顶端,目前典型的(还不能说成功的)企业是中建科技和中民筑友,因投入巨大、研发之困难,预计未来很长的时间里能形成竞争局面的企业不会超过3家,成“三国演义”之势。
第六类:“平台型企业”
有些企业在历经20年、30年的摸索和积累,“摔过跤挨过打”,历经磨难,如今形成了自己的技术体系和信息体系,逐步向轻资产的“平台型”企业转型,通过与施工企业形成加盟合作的关系,让承载自己技术体系、信息体系的标准化工厂复制到全国各地,通过加盟费的形式赚得盆满钵满。在全国拥有加盟工厂最多的是远大住工和杭萧钢构,目前远大住工在国内拥有超过80家的加盟工厂,杭萧钢构也拥有80家左右的战略合作伙伴。
当然平台型企业的商业模式也引起了业内人士的思考与质疑,众多加盟企业的工厂都处于“半开工的亏损”状态,由于获得的市场订单不足,年实际产能仅仅能达到设计产能的1/10,甚至还不到这个比例,加上工厂的租赁费(北京、上海、深圳这样的一线城市,工厂通常只能是租赁)或折旧费、设备的折旧费、人员的管理费等等,实际上是连年亏损的。
“平台型”企业的加盟工厂能否持续复制和增长,一方面取决于企业自身的能力,是不是有足够强的技术能力、品牌影响力和工厂管理能力,另一方面也取决于装配式建筑市场的需求量能否快速增加。用“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来形容平台型企业再合适不过,远大住工进入装配式建筑领域有20多年了,杭萧钢构从1994年开始专注于钢结构建筑事业如今也有24年了,在大家都认为“像搭积木一样建房子”就是天方夜谭的时候,张剑和单银木的“硬”脾气和“死磕到底”的坚持,20多年他们和他们的企业吃过亏、上过当、摔过跤、挨过打,一路筚路蓝缕,积累了过硬的技术、形成了自有的技术体系和产品体系,才终于迎来装配式建筑的“春天”,这种成功不是偶然的,平台型企业也是需要很长时间的积累,想要在3、5年打造出远大住工、杭萧钢构这样的企业,也是非常难的。
扫码加入筑龙学社  ·  项目管理微信群 为您优选精品资料,扫码免费领取
分享至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扫一扫",扫描上方二维码
请点击右上角按钮 ,选择 

 发表于2018-03-15   |  只看该作者      

2

以推广装配式建筑为重点,促进建筑业转型升级。

叶子451

中国  | 项目管理

94 关注

999+ 粉丝

999+ 发帖

380 荣誉分

该博主未添加简介

猜你爱看

添加简介及二维码

简介

还可输入70字

二维码(建议尺寸80*80)

发站内信息

还可输入140字
恭喜您已成功认证筑龙E会员 点击“下载附件”即可
分享
入群
扫码入群
马上领取免费资料包
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