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区文化:支撑大盘的精神之魂!

发表于2006-08-24     921人浏览     6人跟帖     总热度:10  

扫码加入筑龙学社  ·  房地产微信群 为您优选精品资料,扫码免费领取
分享至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扫一扫",扫描上方二维码
请点击右上角按钮 ,选择 

奖励      

  • 奖励于 2006-08-25 05:55:19

 发表于2006-08-24   |  只看该作者      

2

旧模式的两个极端 集中与私属
在目前国内的居住社区中,绝大多数项目的会所都是冷冷清清的,人们宁愿花费更多的时间与金钱去其他公共场所,这并非是社区交通不便或社区会所档次低的缘故。之所以出现如此现象,原因是社区没有形成真正的社区感,没有真正的邻里关系,人与人之间缺乏交流。人们之间如此陌生甚至没有安全感,何来满意与愉快?这样的社区中的中心花园只能成为纯粹的摆设,好看而冰冷,熟悉却有距离。
简・雅各布斯在其《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特别强调,如果生活在街区的人群不能很好地对街区实行自治,街区安全就无法保障,街区的衰败也就不可逆转。因此,街区文化不只是文化娱乐这么浅层次的问题,而是事关街区治理、街区生活方式和街区可持续发展的大事。
所以,与街区文化相对应的有两个极端,其中一个即是集中式园林,即中心花园。通过近年来专家的反复思考和实践调研,集中式园林是真正的浪费,不仅是物理空间上的浪费,也是业主心理空间上的遗憾。
于是,别墅项目放弃集中花园后,又走入另一个极端――展示纯私家庭院,尽量放弃中央绿地;强调隐私性,而完全放弃社区感。这个趋势在一些新四合院建筑、独立庭院式建筑、西方城堡式建筑中特别明显。这些建筑符号渲染着防卫与戒备,充满了孤独与冷漠。
不难看出,这两个极端对城区高档公寓和郊区豪宅也许无害,但却是第一居所和低密度建筑失败的原因所在。而意识到此点的长城康桥华城提出了街区文化的概念,并且将这个概念发挥得淋漓尽致。在街区中心,还设计了一个公共的休闲平台,不仅使每个街区的住户能够方便地步行至此,而且也增加了组团内的整体社区感和凝聚力。

奖励      

  • 奖励于 2006-08-25 05:56:28

 发表于2006-08-24   |  只看该作者      

3

新街区的两种文化 开放和包容:
迄今为止,国内房地产开发已有一些项目以街区为号召,但在如何打造街区文化方面还都乏善可陈,或者说还都不知从何下手,那么一个成功的街区文化应该具备哪些特点呢?

奖励      

  • 奖励于 2006-08-25 09:57:42

 发表于2006-08-24   |  只看该作者      

4

●在一些大型街区,公交车可以穿行其中新街区的第一个特点是开放包容的文化。
当我们理解了与街区对应的两个极端后,一个与之对应的字眼“开放”就跳到了设计师、楼盘开发商和我们的面前。综观长城康桥华城的街区文化理念,与其他项目相比存在着很多明显的差异,最大的不同就是居住心态不一样,有一种开放与封闭的差异。
街区不同于常见小区的本质特征是开放,这里的开放实际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空间的开放性;一是指人际关系的开放性。
一些大型的街区,不仅城市市政路、公交车可以进入,而且社区内的设施也是与城市融为一体的,比如泛会所设施、城市站点商业等是对外开放的,同时项目周边的一些设施也可与社区共享,空间的开放性无疑会带来人际关系的开放性,开放的空间不仅成为社区内部居民交流和活动的场所,也成为社区与城市人群沟通的平台,多样化的人群正是街区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空间的开放是人际关系开放的前提,只有在一个开放的空间,才有可能建立开放的人际关系;只有开放才能融合,才有包容性,才有可能消解不同意见,实现不同人群之间的融洽,团结街区居民齐心协力共同解决大盘面临的问题,而封闭只能加剧两极分化和居民间的对立情绪,使得邻里关系阶级化,从而排斥其他阶层,累积更多的社会矛盾;只有开放的系统,才能通过与外界建立联系,进行相应的新陈代谢,保持大盘的持久活力。
开放无疑是现代社会最重要的特征,但同时,私密也是现代人所孜孜以求的。街区生活提倡开放,并不等于鼓励人们干涉别人的隐私,这里,尊重基本隐私是第一位的,街区居民在开放的人际关系中,通过个人接触并自愿为对方提供帮助时,应该不以打听、传播甚至干涉他人隐私作为回报。街区的开放性不是私人生活的简单扩大。

奖励      

  • 奖励于 2006-08-25 09:57:42

 发表于2006-08-24   |  只看该作者      

5

●外来人群可以进入街区游览、工作、购物和休闲
街区是个舶来品,国外的街区文化能否一起移植过来?这也是街区文化建设必须回答的一个问题。一味照搬外来文化,难免有东施效颦之嫌;一味固守传统文化,只会收貌合神离之效。长城康桥华城在吸取中西文化的前提下,开辟了一条出路。
中国的城市建设,其实也有“街区”的传统,那就是街坊。中国式传统“街区”,有北京的胡同、上海的弄堂、重庆的老巷子等,院落基本上分布在街道的两边,在这样的传统街区里,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还是非常紧密的,但也有很多文化上的弊端,如各扫自家门前雪、喜欢探听干涉他人隐私、人际关系没有突破家庭血缘关系等,而这些文化弊端,借助于外来的街区文化是有可能加以改善的。
街区本身是高密度的,有各种各样的人群,同时街区也是向城市开放的,很多外来人群可以进入街区游览、工作、购物、休闲等,在这里,人际关系完全是多样化的,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隐私,而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可以借助街坊邻里的亲密关系加以化解,两种文化应该取长补短。

奖励      

  • 奖励于 2006-08-25 09:57:42

 发表于2006-08-24   |  只看该作者      

6

●每个人都能和街坊四邻面对面地相处和沟通
所谓文化,只有在人与人的交流过程中才可能真正存在。要想保证这种交流的长久性,那就要依靠一种自律和自治。
一个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即使他在街区外面有很多选择,但回到街区后,他也得关心他所在的街区和地区的氛围。因为,对于一个城市人而言,在日常行动和生活上,很大程度都要依赖于他们所在的街区。因此,关心街区就等于关心自己,街区自律自治就等于为街区请了位守护神。
街区的自律自治至少可以有三个层次,业主公约、业主委员会等无疑是第一层次的街区自治组织,也是街区自治的主要载体。除此之外,还可以发展出次一级的自治组织,例如车友会、书画协会、老年秧歌队、街区篮球队等,这些组织可以自娱自乐,也可以在某一范围内自主管理自己的事务。

奖励      

  • 奖励于 2006-08-25 09:57:42

 发表于2006-08-24   |  只看该作者      

7

●当一种氛围成为流行的基调和符号在街区渗透,文化便形成了
一个名人成就一个街区,一个街区成就一个城市。任何建筑体,少了个体的人,都不能称之为一个完整的集体。
布什总统在费城约翰大街开生日PARTY,足球名将贝克汉姆在牛津街购物。这些街区都因为有名人的存在而熠熠生辉。人们常说,“一个英雄创造一个时代”,就街区而言,一个名人也会使一条街的文化档次上升。然而,就整体而言,吸引个人前来这条街区的原因,不仅有这条街完备的商业等购物环境,更重要的则是一种购物、居住、生活中的舒畅、安全、自在、轻松,当这种氛围成了一种流行的基调和符号开始在街区渗透时,一种文化自然便形成了。
但是,个人是一种集体文化最基本的创造者。因为有了人的加入,这种集体的文化越发变得有活力和持久。综观全世界五大街区,无不是因为各国名人的加入,原本单一的街区被注入了人性关怀、环境优美、格调高尚等文化气息,而越发魅力四射。
反过来,一个有着文化底蕴的街区又会伴随着一群人的生长。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情愫,构成了街区文化最优美的旋律。

奖励      

  • 奖励于 2006-08-25 09:57:42

songyong1

上海  | 给排水

999+ 关注

999+ 粉丝

999+ 发帖

999+ 荣誉分

该博主未添加简介

猜你爱看

添加简介及二维码

简介

还可输入70字

二维码(建议尺寸80*80)

发站内信息

还可输入140字
恭喜您已成功认证筑龙E会员 点击“下载附件”即可
分享
入群
扫码入群
马上领取免费资料包
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