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联房地产商会也特别选择在两会前夕由REICO工作室向媒体发布了“2003年以来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政策研究报告”。
REICO报告列举2003年以来,中央政府针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主要对象包括:
“房价上涨过快”,是2003年以来政府最主要的调控对象。2011年进一步明确调控目的。
“投资增长过快”,构成2003-2006年明确的调控对象,2007年后虽未明确在政策目标中,但“过热”始终构成调控者的隐忧,始终保留着防范投资过热的政策措施。
“住宅供给结构偏于高端”,构成多年来调控政策对象之一,“90/70政策”是其标志性内容。
“投机、投资性购房”,是多年来调控政策一以贯之的遏制、控制对象。
“保障房建设”,政策力度在不断加大,内容也在不断丰富。
该报告虽然认同2003~2010年我国房价涨幅高于趋势线,存在上涨过快的问题,对“房价过快上涨”进行调控是必要的。但同时提出,针对“房价上涨过快”的政策调控始终未能对症下药,“房价上涨过快”的基本动因是持续供不应求的市场格局,深层次症结则在于土地供给制度。“土地供给持续缺乏弹性、流动性持续高度充裕、资金成本持续过分低廉”。对于“投资增长过快”的判断,该报告认为,2003-2006年,关于我国房地产投资“过热”的舆论很多,这种舆论明显影响了政府的判断。对“房地产投资过热”的担忧,导致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始终从控制价格和控制投资两方面同时入手。即使在2007年以后,虽然认同了“供不应求”的现实,并开始强调加大供给,但在措施中依然包含着某些防范和抑制“投资过热”的措施,例如“继续严格执行房地产投资资本金比率”、“严格控制房地产开发贷款”等。参照国际经验,我国住宅投资的增长速度并不快。不宜频频产生投资“过热”的忧虑、恐慌。
该报告还认为,试图通过保障房解决住宅市场价格偏高问题是个逻辑错误,也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政策目标。目前市场存量房中,90平方米以下住房已占70%,因此市场本身能够合理解决供给结构问题。
REICO工作室得出的基本判断是:房地产并非一旦泡沫破裂会使经济一蹶不振;住房保障制度不应将保障性住房变为普惠的福利。
来源:搜狐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