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为什么我们都在谈论“设计优化”?

发表于2015-10-16     932人浏览     2人跟帖     总热度:413  

[前言]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王昌兴总工: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常常怕别人认真的问“为什么”。小的时候就特别有体会,为什么?人家一问为什么,我们可能就有一点答不上来。我们怕别人认真的问“为什么”,这是因为有些问题常常很难回答,很难回答的根本原因是我们没有考虑清楚。

     如果一个工程存在难以回答的问题,至少说明这个工程有可以优化的空间,这种问题越多,优化的空间就越大。

为什么我们都在谈论“设计优化”?_1


1、先看大数据,数据最直接,差异让人心动

1.1从国内行业数据来看优化空间

(国内结构指标对比,以地上27层剪力墙住宅标准层为例)

为什么我们都在谈论“设计优化”?_2

为什么我们都在谈论“设计优化”?_3


1.2从与国外数据对比来看差距

(内容暂时较苍白了,暂时没有收集到更多有力的数据。以下摘取自王昌兴总工的讲话)

     发达国家的情况。西尔斯大厦,平均用钢量是160公斤,同样规模传统的用钢量是300公斤,西尔斯大厦相当于当时的50%。在建筑用钢量方面我国已经接近国外。但是在某些情况下,按照我国规范设计的构件,配筋比按西方的规范还要多。


2、通过一张图、一篇博文,大致了解差异产生的原因

    一张图,不具权威性,仅供我们近似了解整个设计行业的现状。当然,不可否认,造成这个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下图“甲方对设计单位设计满意度的三条线”来源于结构优化大师的博客)


     于是在建筑设计领域,一种较为普遍的场景展现在我们面前:设计师在局促的设计费和紧迫的时间压力下,将设计规范转换成图纸,只要能按时提交设计图、获甲方通过,不延误工期即为完成任务;而开发商,拿到图纸后亦没有时间比选和核对,必须马不停蹄地建造。甚至边出图、边施工,出一层、干一层的情况已屡见不鲜了,结构封顶、蓝图到手。(注:这里的施工图是指导施工用,之前已有报送政府审查的报建用施工图)

为什么我们都在谈论“设计优化”?_4
为什么我们都在谈论“设计优化”?_5

开发商投入了大量的成本,却难以成就高品质的项目,很可能还会因为选材设备的安排不合理,承担未来高额的运行费用。


2.1从科技水平来看,现有技术水平、设计软件不足以满足设计要求

      我国相对落后的现代科技水平,加上计算软件的一些缺陷制约着结构计算的准确性,使得部分结构工程师们对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始终持怀疑态度,因而对于无法用清晰及简单的概念解释的结构体系,就算是计算结果证明是合理的,也总是心存疑虑,会人为不分轻重地盲目加大,加大才放心。


2.2从设计师的职业责任上看,在安全上,“谁设计、谁负责”

为什么我们都在谈论“设计优化”?_6

      设计师,需要对设计成果终身承担相应的设计责任。就算是工程结束,还有可能会各种不定期的质量检查等工作,作为设计责任人,需要回复检查出的各类问题,一旦出现质量问题,轻则批评、重则吊销资质。这些造成国内设计师做设计时谨小慎微,在安全问题上保守又保守。


2.3从国家对设计质量的管理来看,只审安全性,不审经济性

为什么我们都在谈论“设计优化”?_7

我国的设计师职业责任和审图体制,目前仍针对“安全性”这个首要问题,而对于“经济性”这个后首要问题的关注,目前还停留在各结构设计规范的第一条上。

      我国实行施工图审查后,对当时确保全国工程质量安全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长期以来,国内审图通常仍只关注安全性,是否按规范、是否按强条成为审查的惯例,没有经济性的审查内容,也没有象美国一样的设计责任追究体制(业主在完工后也有权就设计浪费进行起诉、追偿)。这种情况下,设计师自然会趋利避害,不敢在对规范的理解和把握上有所突破。


2.4从设计师的收入机制来看,设计师没有提高设计经济性的动力。

为什么我们都在谈论“设计优化”?_8

国内设计师的收入通常是低固定工资+高产值奖金,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能够充分调动设计师的积极性,但缺点也是明显的,因为设计院通行的计算产值的主要依据是设计完成的工作量。因而为了有较好的收入,设计师通常过分在意能够创造高产值的工作,而不是高价值。比如更喜欢在办公室里、在计算机前进行结构计算和CAD画图,只要计算机输出的数据不是“红色”,就大功告成,而往往忽略了业主更关注经济性、服务性工作,比如多方案比较、各种协调设计会等。而业主也普遍存在要求快的现实需要。


从网络上流传的《一个结构设计师的总结》可窥一二:“面对任务——速度,一定要迅速。CAD,就它,一定要熟练,要快,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让它快,速度决定产量,产量决定收入。”而“萝卜快了不洗泥”,没有激励之下,节材设计难以落地。(以上原因分析,来源和参考“地产老季”的新浪博客)


3、再从设计的本质来看

为什么我们都在谈论“设计优化”?_9

     设计是规范加上判断和创造的产物,而规范永远是滞后于科技发展,判断和创造则是与时俱进的。今天的最优,不代表是明天的最优。

     规范的内容具有普遍性,规范在技术上永远都是滞后的,规范是总结了比较成熟的内容后形成的统一标准、最低要求。规范不是最先进的内容,不代表最先进的技术水平。

     而设计师对规范的理解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是否正确理解规范的真正含义、并吃透规范的精神实质,直接决定设计成果的安全性和经济性,而这与设计师的能力和经验息息相关。

     同时,工程师在正确理解和合理运用规范的基础上,进行的“判断和创造”,对设计成果的综合质量至关重要。而“判断和创造”的主观性很大,需要经验、需要时间,如果设计师经验浅,如果时间紧,很可能我们得到的设计成果只是“设计师将规范转化为设计图纸”而已。

     而现实的情况是设计市场随着房地产市场变化而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不规范的市场行为充斥其中,设计单位优劣难辩,设计成果的多版本、六边工程几近成为常态,设计师的工作强度和难度在客观上成倍增加。

    而盲目的、不科学的加大钢筋,不仅是经济上的浪费,还会产生结构安全问题。

为什么我们都在谈论“设计优化”?_10
(以上内容来源于网格,表格内容摘自上海始信咨询官网之经验分享“概念设计非常重要,用钢量大结构反而不安全的实例及分析”


4、优化效果=更经济+更安全+更适用+更方便

     设计优化后的结构一般会达到指标更经济、建筑空间和室内使用更合理、结构安全度更高、现场施工更方便的效果,是一个统筹考虑、综合最优的结果。


[经典优化案例]上海东方明珠的设计者、我国工程院院士江欢成大师在 1985 年任华东院总工期间,对当时在上海广为流行和大量套用的仙霞型高层住宅大刀阔斧地删掉了许多剪力墙(楼板厚度由120mm增加至140mm),砼、钢筋量分别减少30%、38%,经济指标分别达到0.343m3/m2、40kg/m2,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舒适、灵活的空间使用效果,在施工难度上也大大降低,而后在上海多个项目套用。(案例摘自江欢成大师《优化设计的探索和实践》)

为什么我们都在谈论“设计优化”?_11

     而大师所采取优化措施共有5项,其中主要的3项如下:

为什么我们都在谈论“设计优化”?_12

30年过去了,这些措施至今仍行之有效。在高层建筑中,剪力墙是普遍采用的结构形式,地上结构中剪力墙的钢筋砼用量占到全部构件的50%左右、甚至以上。上述优化措施至今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5、最后,以大师名言作为结束语

     设计优化伴随价值工程的理论,最早起源于国外。艾拉普工程顾问公司的创始人、英国结构工程师艾拉普:

为什么我们都在谈论“设计优化”?_13

转自:《地产成本圈》  原作者:胡卫波   TOP50房企审计副总监


为什么我们都在谈论“设计优化”?_14

★★★ 资料推荐

1.55层钢管混凝土斜交网格外框+伸臂+混凝土核心筒体系办公大厦(259.5米,318张图)

为什么我们都在谈论“设计优化”?-1

2.[江西]38层型钢框筒结构综合性办公楼群(含幕墙结构、观光电梯、共430张图)

为什么我们都在谈论“设计优化”?-1

3.[重庆]27层框筒结构与32层框剪结构综合大厦结构施工图(含转换层、部分户型图)

4.[山东]地上27层抗震墙结构商住楼结构施工图

5.地上28层剪力墙结构住宅楼结构施工图

为什么我们都在谈论“设计优化”?-未标题-1

扫码加入筑龙学社  ·  结构设计微信群 为您优选精品资料,扫码免费领取
分享至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扫一扫",扫描上方二维码
请点击右上角按钮 ,选择 

 发表于2015-10-16   |  只看该作者       筑龙币+10

2

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王昌兴总工: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常常怕别人认真的问“为什么”。

 发表于2019-06-03   |  只看该作者       筑龙币+20

3

规范的内容具有普遍性,规范在技术上永远都是滞后的,规范是总结了比较成熟的内容后形成的统一标准、最低要求。规范不是最先进的内容,不代表最先进的技术水平。

朝花夕月

北京 门头沟区 | 路桥市政

371 关注

999+ 粉丝

999+ 发帖

398 荣誉分

该博主未添加简介

猜你爱看

添加简介及二维码

简介

还可输入70字

二维码(建议尺寸80*80)

发站内信息

还可输入140字
恭喜您已成功认证筑龙E会员 点击“下载附件”即可
分享
入群
扫码入群
马上领取免费资料包
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