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你如何看待设计收费标准的“与时不进”?

发表于2020-01-05     156人浏览     0人跟帖     总热度:90  

来源:道路瞭望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最近一段时间关于设计收费价格的话题被热炒起来,设计费究竟能不能“涨”?为何“与时不进”?
就笔者所知的设计收费标准,跟中国设计行业的发展、变革是密切相关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多数设计单位还是事业单位,那时的标准还是计划经济时代的国家规定,低收费,低工资,高福利(相应那时的生活标准)。
1992年“价费字375号”正式确定了以市场经济为主体的企业收费模式,设计单位多数也实行了企业化管理,又恰逢邓小平南巡讲话,行业迎来了跨越式发展。
客观地说,当时的标准并不算高,但企业门槛高,虽是最彻底的市场化竞争行业,但竞争相对有序,同比社会而言,职业自尊明显,幸福感强烈。有很多放弃权利部门而选择投身设计事业的例证。最大的效益是培养、锻炼并储备了一大批“68式”人才(出生于六十年代,毕业于八十年代),这些人的经验,能力,管理水平,成为今天很多大型设计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002年3月1日,废止原“375号文”并正式开始实施“计价格<2002>10号”,通称2002版收费标准至今。应该说,这个标准较之前有了较大提升,设计单位是满含期待地盼着他颁布的。同时,出台此项标准的背景是应对WTO的市场准入和民营事务所的开发。
但是此标准一出台就议论纷纷:
一说标准太高,包括制定标准的主管部门都传出此类声音,有增加国家投资的担忧,继而引发了不正确议价风气;
二说留下了政府指导价和市场调节价的歧义和隐患,适逢中小企业风起云涌,行业门槛大幅降低,竞争走向无序。
2002版标准执行至今十多年了,其他行业或产品有多少价格十几年不变的,我没有认真调查不敢妄言。但这个十几年中国突飞猛进,日新月异的增长和发展是有目共睹的。所以,用是否与时俱进的态度来审视,评价一下这个标准,我想无论对制定者或是执行者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故而笔者斗胆以自己的经验,思考和职业责任感议论一下当下的标准。

1
标准固化与经济发展不同步
最近这十几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快速提高,国力显著提升,GDP从10万亿增长到40多万亿,稳居世界第二位,居民收入也有明显增加,与此同时,CPI,通胀也在有力调控的基础上伴随着上涨,粗略估算大致有一倍左右,但房价涨幅远远不止,各地差异较大,但多数应在五至十倍范围内。
而设计费呢,标准不但没有任何调整,在无序竞争的市场环境下,打折的幅度越来越大,哪怕是按照下限收费都是奢望。虽也能够搭着造价上涨的船水涨船高些,但杯水车薪,聊胜于无罢了。
显见的例证:十年前,有些水准的住宅每平方米收费30~50元,今天大致还是这个标准。设计企业可是丝毫没有分享到房地产业高速发展的利益!
笔者认识的几个有些身价的设计师,没有一个是靠赚设计费攒的,多数是搭便车投了些房产,或者是老板周转不灵拿房子抵些费用等等,有远见抑或侥幸而已!

2
工作内容与要求不同步
2002标准颁发至今,时代进步,科技发展,认识和境界都有质的飞跃,无论政府主管,投资者甚至消费者,往往站在世界的高度,用未来的视角,以引领潮流的决心来鞭策设计企业。
新的政策法规不断出台和升级,对环保的要求,对节能的要求,对绿色的要求,对城市发展的研究,对生态环境的研究,对消费者需求的研究,都摆在设计师的桌面上,设计师们可以认为这些不是必需,但面对快速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要有更长远的可持续考量,设计师只有选择担当。
专业技术的快速发展给设计师也带来极大挑战,统筹,管理,协调专业咨询公司,如景观,灯光,幕墙,交通,标示,智能化等等不一而足;适应3D系统的挑战,运用BIM技术,搞协同设计,这已不是简单的提升,而是完全站在与以往不同的高度升级换代,不然的话,迟早会落后于时代,被市场抛弃。
同时WTO设计行业全面开放,跨境交付甚至可以没有资质门槛,这样一来,国内市场完全国际化竞争,随便一个县级城市的公共建筑都喊着国际招标。此举诚然开阔了国内设计企业的眼界,在挣扎的过程中也强化了自身体质和要求,提升了竞争力。
上述情形虽有发展和进步的积极意义,但成本的巨额付出和学习的艰辛代价是巨大的,具体至人的更新和维护其滋味更是难言,而这些所有并没有在标准上有任何反映。

3
职业责任不同步
设计企业承接任务是以企业资质为平台的,但出图以后对设计责任的承坦却是企业和执业资格的个人双重承担的。这个责任某种程度而言是无限并追溯终身的。企业可能因为个别员工的粗疏和失职引发的重大责任事故受到惩处,吊销资质证书,进而丧失市场生存地位;员工也可能因企业或客户的非分要求,或是多工种,多专业的复杂协同中拿捏不住,还或是分包、供应商的连带责任而受累终身。央视的设计师如果不是明智或是侥幸的没在幕墙保温材料上签字的话,今天恐是身陷囹圄!如今一出重大责任事故,必先查设计,说是高危职业,似也不过也。
当下,上海正在大力推行规划审批承诺制,将27项审批内容中除关系国计民生,生态环境的9项仍由政府核准外,其他俱交由业主和设计企业承诺告知。此举对大大提高审批效率,减少因自由裁量和核准过程中产生的腐败因素有重大积极意义,但同时也极大加重了设计企业的责任风险。
一般而言,设计师不太会像其他一些行业的个别执业资格人士为个人利益弄虚作假,但却经常纠结于因市场竞争和企业生存环境带来的突破规范,打政策擦边球,尝试安全底限的行为,这不仅仅来自于客户,有时甚至源自自身。
笔者仔细分析过2002版收费标准,也对照了现行《民用建筑设计劳动定额(2000)》,同时也参加过中国人保当时为推行设计保险的研讨,可以肯定的说,标准对职业责任的工作增量缺乏考量,没有同步,对无论企业和执业者个人的风险溢价没有涉及,保险费用没有包括。

4
社会责任不同步
所有的设计企业在市场竞争上根据自己的能力是基本平等的,但在社会责任的承担上,确实不能做到同步。这并不是说某些企业没有社会责任感,但在灾害处理,紧急救援,对口援建和支持上,主流设计单位和一般设计企业在职责上和担当上是有着本质区别的,这不仅仅是利益上的区别,更是价值观上的区别。我不否认很多设计企业的负责人从心里就有社会责任感,我事实上也认识不少,但他一定是量力而行的,不是那种指到哪打到哪的基础和后备力量 。
还有在标准,规范的编制修订、教育、培训的承担,保障性建设,要务处理中,总有一些设计企业在默默地担当,托底地承受。而那些纯粹以逐利为核心价值观的企业可以全然不顾这些,尽可以没有未来地杀价竞争。不能勉强收费标准对此有所反应,但要有行规和底线让这些设计企业能够有所坚守。

5
竞争不同步
一个负责任的企业,在接洽项目以后,上手之前,要做大量的前期工作,要花大量的人力,精力就社会,环境,历史和人文,可持续发展做出可行性研究,可这往往在合同之前。可他面对的对手,却可能是那种擅长快速复制品,没有投入只有仿效的人家,他们祭出的是没有理想和未来的杀价竞争的价格策略,可这却经常称为“市场价格”。
我最讨厌的一词就是“市场价格”,这不但是忽略能力和个性的托词,更是逼良为娼的手段。特别是那种所谓枪手公司,仗着一些活跃的表现,刺激的效果图,赢得了不少项目和追捧。他们之中真可能出个别大师,但其主流是不顾及实际,不顾及工程,不顾及细节,不顾及使用,不顾及人本地放大了效果图和模型的作用。
而负责的设计企业,注重文化价值观,注重严谨细致,可以追溯,不媚不迎,却在所谓的“市场价格”威逼中渐行渐远。

6
生活水准不同步
任何收费标准,是否合适,都要核算到具体承担的人上来衡量,我结合现行的收费标准和劳动定额及个人实践经验做了一个分析来探讨:
以做超高层,城市综合体,演艺会展中心等标志型建筑为核心业务的设计企业,每10万平方米造价为80000万人民币,工日数6400个,设计费1800万元,折合每工2800元,折合人均年产值70万元,折合人均年总收入35万元,实际到手现金21万元。
以做医院,酒店,普通办公楼和商业设施及政府部门等城市化核心建筑的设计企业,每3万平方米造价18000万元,工日数2100个,设计费410万元,折合每工2000元,折合人均年产值50万元,折合人均年总收入25万元,实际到手现金15万元。
以做住宅,学校,配套改建等城市基础建筑的设计企业或承担主体设计企业分包业务的,每1万平方米造价3000万元,工日数800个,设计费80万元,折合每工1000元,折合人均年产值25万元,折合人均年总收入12.5万元,实际到手8万元。
上述测算仅为示例,是在设计企业的业务模式上高度概括。设计费取费按照标准下限,实际上目前即使一流设计企业也基本收取不到该标准,大致还要有20%~30%的折让,但实际产值还能呼应,这证明了两点,其一,靠大量的加班填补;其二,在每个项目中减少投入,降低标准,从而多接项目平衡。以200人以上的规模企业为样本,每工以工作5~10年的中级员工为样本,员工收入占产值50%,含四金,保险,福利,税收。
上述分析,恰好印证了笔者了解的设计企业的三个层面,第一层优秀企业,总量不超过10%,第二层骨干企业,50%以上,其他边际企业。
但即使是优秀企业的骨干员工,最出活的,20余万的年收入,在一,二线城市过日子尚可,一涉及买房就没辙了。其他层面更惟有挣扎了。十年前标准出台时这个收入水准在社会上是可以笑傲的,今天可就是无奈的了!一个行业如果普遍存在这种现象,行业的尊严与未来何存,标准的现实性合理性何存?

7
行业水准不同步
同样是以执业资格为行业特征的,会计师除少数核心人员和部门外,绝大多数以审慎、严谨为职业诉求,大量重复标准化劳动,大学生上手就能干活,一个客户,可以维持足够长的周期反复产出:律师门槛高,但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与项目利益充分挂钩,无需多工种协调,知识更新有限,最主要的是收费核心是人工工时,每一分钟都流淌着委托人的资金,毫不浪费,哪怕是和你聊天。
设计师的培养仅有刻苦远远不够,还要有灵感和悟性,一万小时的入门时间是今后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每一个项目都有唯一性,即使大量群体存在的住宅也要在规划,环境,细部上精心谋划,统一的群体必有和谐的丰富,带有强烈识别性的烙印。很少有业主从一而终,况且公共项目都要招标。
知识更新快,学习成本高,行业特征与医师有相怜之处。医师的费用受制于医保政策,完全市场化的设计行业理应与时代同步。

8
国际标准不同步
2002收费标准大致是收取工程建造费用的2%~3%,国际上一般也是按照建造费用收取,但范围大都在5%~7%左右(包括香港,台湾地区),就我的认知而言,可能是世界范围内的低标了。国际上的造价,无论发达国家或是不发达国家,普遍因为人工费用的高昂要较我们有30%~50%的溢价。这样一比,足足差了两倍。
制定标准时,考虑到国情,考虑到国家投资占大头,放低标准情有可原。但时至今日,一来,我们的设计水准在国际化的竞争环境下逐渐接轨;二来,我们一、二线城市居民的生活指数丝毫不差任何国家,过去是香港居民到大陆购房,采购日用品,现在完全倒过来;再有,随着土地成本快速上升,建造费用占比下降,设计费的敏感性显著减弱,业主,政府更关注的是品质,质量,安全,因而,我们完全有理由向世界标准看齐,接轨。这代表着我们行业的时代特征,愿景不同步。
低收费、低标准,根源在于重视有形劳动,重视物质,不重视知识,不重视创造的农耕文明体现。工地上返工让工人敲一堵墙每一工都会算得清清楚楚,设计师收些修改费用却横竖难认。要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我们必须给智慧型企业,文明发展的推动者有所交待,这事关国家未来发展的空间和地位,我们实际承载着太多的期许和寄托。

9
对策和建言
自重自尊,坚守底线:设计企业坚决摒弃价格竞争,以此为耻。突出技术能力、管理水平、协调能力,强调责任、响应、追溯,在谋求业主信任的基础上坚守收费标准。
政府管理,行业纪律:高收费虽不是高标准,高质量的必需,但总有因果,需要呵护培养,维持纪律,驱逐“劣币”。
增值服务:设计企业练好内功,突出主流优秀设计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项目管理,设计总包,招投标管理等方面强化能力,拉开差距,在城市化发展和城市更新上起主导作用,进而收取相应的管理与溢价费用。
成本覆盖:在跨地服务和交付上,在各类咨询服务过程中,在有效的前期服务中,在非己方的原因造成的修改变更中,合理明确诚实的提出人工和费用成本以求覆盖。
严肃政府指导价:政府投资或国资投资项目,严格执行收费标准,在明示设计要求的同时也明示设计收费,从而标杆行业水准,代表国家的价值取向。
无差别对待:政府投资或国资投资项目,可以国际招标,但必须以现行收费标准标注设计费,境内外一视同仁,无歧视。
应时而变:主管部门,考虑国情,民情,考虑行业发展前途,适时而动,应时而变,与时俱进!


扫码加入筑龙学社  ·  结构设计微信群 为您优选精品资料,扫码免费领取
分享至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扫一扫",扫描上方二维码
请点击右上角按钮 ,选择 

筑龙学社小龍老师

中国 北京 | 给排水

15 关注

999+ 粉丝

813 发帖

282 荣誉分

该博主未添加简介

猜你爱看

添加简介及二维码

简介

还可输入70字

二维码(建议尺寸80*80)

发站内信息

还可输入140字
恭喜您已成功认证筑龙E会员 点击“下载附件”即可
分享
入群
扫码入群
马上领取免费资料包
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