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沉痛悼念陈振基先生!他,为中国建筑工业化奔走疾呼60年

发表于2018-11-14     571人浏览     1人跟帖     总热度:71  

沉痛悼念陈振基先生!他,为中国建筑工业化奔走疾呼60年


今日,惊闻中国建筑工业化先驱者陈振基老先生离世

陈老从1955年起在哈工大土木系从事建筑材料方面的专业教学。七十年代后期转到科研机构,继续从事墙体材料的研究、开发与推广。改革开放后曾赴美学习,归来后奔赴中国改革开放第一线,为深圳特区建设和香港建材行业的发展呕心沥血,做出了很大贡献。退休多年,他还在为我国建筑业现代化出谋划策,笔耕不辍,不断发表对于建筑工业化的前瞻性的见解与思考。

沉痛悼念陈振基先生!他,为中国建筑工业化奔走疾呼60年_1

本文为2017年陈振基教授口述,预制建筑网(www.precast.com.cn)整理编辑。一直以来,陈老对预制建筑网的发展不断给予关怀和支持,再次放出文,寄上我们最沉痛的悼念和哀思!!先生千古!!!

沉痛悼念陈振基先生!他,为中国建筑工业化奔走疾呼60年_2

哈工大特聘教授、深圳市建筑工业化研发中心顾问总工陈振基教授是建筑工业化领域的权威专家,也是中国大陆、香港地区住宅建筑及新型墙体材料、建筑工业化的践行者。

陈振基教授虽已步入耄耋之年,但仍笔耕不辍,常常在专业杂志上发表文章,阐述对于建筑工业化的前瞻性的见解与思考。

正值陈老《从砌砖到装配——亲历我国建筑工业发展六十年》、《我国建筑工业化实践与经验文集》两部论文集出版之际,让我们一起来听听陈老这六十多年来为中国建筑工业化奔走疾呼的心路历程。

沉痛悼念陈振基先生!他,为中国建筑工业化奔走疾呼60年_3
沉痛悼念陈振基先生!他,为中国建筑工业化奔走疾呼60年_4


从砌砖到装配
——亲历我国建筑工业发展六十年

 上世纪50年代大学实习期间,深感墙体材料的重要性

我最早介入墙体材料要追溯到我的大学时代,那时候,按照教学计划,暑期有实,正好学校新建一个5层楼,跟旧楼衔接,我的实习之处就在学校里施工大楼的工地。在工人造楼的时候,用的是传统做法,跟现在一样要砌砖、支模板、绑钢筋、倒混凝土。我是负责砖和墙的那部分,发现当时完全是手工砌墙,一块砖一勺浆,一勺浆放上去还要把砖往上顶。也是那个时候我才认识到墙体材料是建筑中很重要的一个部件,花费的时间也是最长的。


 从“斯达汉诺夫运动”到“苏长有砌砖法”

今天我们很少听到说一个工人有什么发挥,因为我们的工人不断从农村涌进来,没有经过长时间的培训,因此他们极少有发明创造。在当时,第一,知识分子不是很多,像我们这样的大学生是非常珍贵的;第二,党的政策对工人非常重视,要体现工人阶级的作用,因而当时对工人创造的激励制度非常完善,这个也是和苏联老大哥学的。

在我实习期间,在工地上有个工人叫苏长有,上世纪50年代这个人在建筑业是很出名的。建国以后,我们向苏联学习,很重视工人的劳动。我在实习的时候看到了苏长有的砌砖方式,居然把工人的技术、速度、效率提高了百分之二三十。在建设初期,我们的技术力量、资源情况还不足以淘汰红砖,但是由于工人的创造,调动一下重新组织,就可以把效率提高30%,于是就把这种建筑方法命名为“苏长有砌砖法”。

苏联有个“斯达汉诺夫运动”,是指苏联在建国以后,有个叫斯达汉诺夫的工人创造了一种新型操作方法,并且在全国掀起了“斯达汉诺夫运动”,体现出来的就是工人创造。

实习过后,我把他们的经验写了一篇文章,叫《谈谈先进砌砖法》,写了以后就投到《科学大众》,很快就在《科学大众》1953年第11期发表了。在这篇文章里有几句话:随着我们基本建设速度的提高和规模的扩大,从前建筑业的手工劳动和落后的、传统的生产方式已经不适应我们今天建筑业的高速发展。劳动组织的建立和劳动方法的改进就是我们建筑业革命的开始。

建国初期,在工业上我们师从苏联,从零开始。五几年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当时我国的工业基本上是一片废墟。那时候的建造速度很快,但是国外回来的人不多,投身建筑行业的人也不多,工人确实是建筑业的主力军,这就是当时重视工人创造的原因。


 大学毕业设计,走上研究预制混凝土道路

在大学尚未毕业的时候,我就关心混凝土和预制混凝土。我的毕业设计是一个体育场,其中一半是斜坡,但是斜坡上人是不能站的,所以要条凳,当时我设计的条凳是用混凝土做的,但我是设想用预制板,预制板是要跟着弧度走,不能做成平的,转弯的时候就不行了。于是我就做了预制板的设计,这也成了我研究预制混凝土的开始。


 国家第一个5年计划要求建设基地,要用混凝土、木结构、钢结构

学校办混凝土及制品专业的时候,一年级是数理化基础课,二年级是技术基础课或者叫专业基础课,三年级各个专业有自己的课程。我们学材料力学——一门对我们这些研究混凝土结构的人来说非常重要的课程。

上世纪50年代,我们学习苏联,在大专院校对建筑专业进行了一次改革,比如说哈工大,从前是有铁路桥梁专业,后来并到了大连工学院;还有水利专业,可能就是并到清华大学,把资料、教室、设备等都搬到那儿去。当时称之为院系调整,是我国50年代上半个5年中很重要的教育层面的革新。

院系调整的时候,学习苏联的模式,我们学校设置有一个土木系,一个机械系,一个电机系,好像还有管理系。在土木系里面又分了土木结构、暖气通风、建筑制品和给水排水四个专业。那时候叫建材与制品,我们是研究建筑材料的,也研究混凝土制品。当时有四个大学有这个专业,但是哈工大由于学习苏联进行所有的课程设置苏联所有的课程设置,所以课程计划、教学大纲都是苏联来的。学生要先学习一年的俄文,之后才能听懂苏联老师讲课。不管是清华、同济还是辅仁的教师,要想进修的话就必须来哈工大。

毕业之后,学校派了我和两个1956年刚毕业的同学去学建材与制品专业,那两位被派到南京工学院跟苏联专家学胶凝材料。我们建筑与制品专业有两个重头课,一个是水泥,第二个就是混凝土,派我去学习混凝土课程。

当时我们要讲课但是知识面不够,就到东北设计院、北京基地设计院取材。国家第一个5年计划要求建设基地,要用混凝土、木结构、钢结构。比如说洛阳,建造了第一个5年计划中的那些项目,像洛阳、沈阳这种地方都要建一个基地来供应材料。我就到基地设计院进修,苏联专家会来指导设计院来怎么设计,他们有经验,我跟他们沟通方便,所以我的进展比较快。


 回校讲授《钢筋混凝土制品工艺学》、《建材与制品工厂的经济学》

进修结束后我回校讲授三年级的课程,等别的老师讲完水泥我才能讲混凝土。我教的课程是《钢筋混凝土制品工艺学》,大概的章节有模板、钢筋、混凝土震动、养护,还有混凝土工厂的设计。我的教学目标就是要教会学生,到某一个城市,它的建筑项目基本建设量是多少,得出一年需要多少万立方米的混凝土,单班生产一天要多少立方米的混凝土,然后某个厂铝模板要多少。

我另外又开了一门课叫《建材与制品工厂的经济学》,最近我想写点东西,把我那时候讲的经济学和现在我们要注意的事情写篇文章。


 1955年,研究混凝土养护

1955年的时候,我在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关于混凝土养护的文章,提到混凝土的自然养护无非是靠天吃饭,还有就是蒸汽养护,现在也有电热养护和高压养护。

加气混凝土是在高压釜进行蒸汽养护。因为哈尔滨的天气很冷,用蒸汽养护会浪费很多蒸汽,用自然养护温度条件又不行,我就想能不能在蒸汽养护以外再用高压养护,在高压釜里面放2个大气压的压力,这样的话混凝土硬化就快得多,而且蒸汽因为在釜里头也不会丢失。这便是早些时候我在混凝土研究方面的想法。


 70年代,担任墙体材料室主任,深感责任重大

七七年的时候我被调到河南建材研究所,当时要把首都的各个机关都分散到全国去,有些是支援三线的,需要把人才设备都搬到山里去。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把地方材料研究室下放到河南郑州。

在河南研究所科室里,我是墙体材料室的主任,主编了一本《建筑工程材料》。那个时候一方面国家倡导思想解放,一方面个人也是抓住机遇寻求发展,所以真的是一心一意投入工作,而且我自己也觉得担的责任很大。对红砖的代替品那时叫新型墙体材料,我认为是建筑工业革命的开端,我带着试点小组到广西、云南、贵州去做宣传推广工作,在那段时间里我写了很多文章,有些收集在《从砌砖到装配》论文集中。

那时我们河南研究所负责全国的地方材料,我还是可以全心投入科研的。地方材料包括砖和加气混凝土砌块,我是负责全国混凝土空心砌块研究工作的。大概在1981年我写了《全国的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的国家标准,还有一个是《砖和砌块的名词术语标准》。那时候我开始在国内有一点学术地位,一开始是在教学领域上有领头的地位,后来在空心砌块研究方面也有所成就。


 公派留学美国,南下深圳宣传新型墙体材料,辗转香港最大的预制构件厂专注研发

1981年,我们政府得到了一笔联合国工业发展基金的奖学金,建材部门拿到了一部分,所以派人到外国留学。我当时是被派到美国,由于国内会英文的比较少,所以培训英文整整用了一年的时间,但是我的英文在中学就学习了,所以我的英文进步比较快,在美国学得也很快。我不满足于老师讲的东西,就上图书馆去看各种资料。

从美国回来以后,由于不甘心呆在二线、三线城市,我就想到美国去谋求发展。当时有人想把我留下,但我还是想出国,我就把我的心思和建材部的高部长(原哈工大副校长)说了下,他愿是南泥湾129旅的。高部长对我表示理解,跟我说现在国家改革开放,有一个试点开放区在深圳,建材部在那儿有个公司,让我去那里。

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那时候深圳是从上到下都是一条心,很多人都因为政策和工作环境奔赴那里,本着改革创新的精神要创一片新天地。

到深圳后我一下子就被提到处级,并被推选为市政协委员。我提出了一个提案——限制粘土实心砖,积极使用新型墙体材料。这个提案在当时是很实用的,我还得到了一个优秀提案奖,然后我就在深圳到处宣传不要用红砖,改用新型墙体材料。后来香港人在深圳和建材部合资开了一家混凝土砌块厂,我担任董事总经理,负责建厂。在一处荒山建起厂房并安装设备,设备是美国的,我们供应产品给不同项目,有国贸、罗湖火车站、宝丰大厦、世界之窗等等。记得当时操作工人不懂如何砌筑小砌块,我带着砌块到工人宿舍去,工人就坐或躺在床上,认真听我的讲解,这些标志性建筑的墙体从未因施工质量而出现事故。最大的工程是香港的赤腊角机场,德国人为这个机场提供了一套设备,可以用机器把砖夹起来铺在路面上,每次大概1平方米。因为这个飞机场实在太大了,美国的哥伦比亚机器设备制造厂还为这个机场的建造效率和铺砌工艺做了一个广告,并且申请了一个专刊。

在这之后我去了香港,香港的预制化比深圳早了20年。我在香港最大的预制厂工作,职位是研发部经理。我认为那里的框框少于深圳。在研究陶粒空心墙板时候,人家免费提供我的设备,从材料到震动到养护,我用了3年时间去做研究。现在这种墙板已成为国内最流行的品种。


由砌块到砂浆,到预制墙板

 由墙体块材的改革到应用的变革

在香港做了几年预制构件后,适逢香港回归祖国,许多香港企业北上搞房地产,我被派往上海、武汉、东莞多地建楼造厂,对我已有的土木知识有很大的扩展,同时也学到了许多结构和施工的技术。我最初推广新型墙材,只注意原材料的变更、尺寸的差异,但和建筑设计和结构联系起来,我就知道新型墙材有着和过去惯用的红砖不同的设计和施工方法,比如铺浆工艺、构造缝、保持砌块干燥问题等。当时国家已把砂浆的工厂化提到建筑工业化进步的一环,所以我在这时期写了很多有关砌块的应用、预拌砂浆的优点、外加剂的作用方面的文章,试图避免传统的红砖施工方法对新型墙材的影响。

其中与东莞易施宝建筑材料公司董事长陈振荣合写的《商品砂浆是新型墙体材料的重要配套材料》,文中把商品砂浆(后称预拌砂浆)的应用比作是墙材革命的第二阶段。此文也在2007年市住建局组织的推广使用商品砂浆技术研讨会上作为主题之一宣读,


 由块材发展到板材

随着香港的预制化的逐步成功我在2006年和香港几位老同事彻夜闲聊,总结出《香港建筑工业化的进程简述》发表在当年第六期的《墙材革新与建筑节能》上,把香港发展建筑工业化的原始动力、具体方法和步骤、效果和影响做了综合报导,该文内容后来被国内专家多次引用,也为我国的建筑工业化提供了实际范例。

我也把内墙板的应用介绍到国内来,我的观点是:内墙板是推行建筑工业化最好的切入点之一。这可以从这阶段发表的几篇文章的标题看出:“用预制墙体代替砌筑墙体是建筑工业化的趋势”、“墙材革新应注入建筑工业化的新命题”、“经济发达地区的墙材革新应走跨越式发展道路”、“发展墙板,加快建筑工业化的进程”。特别是将墙材革新与建筑节能结合起来,墙板可同时解决两方面的问题,是发展新型墙体材料和建筑工业化最好的时机。


近几年一直活跃在建筑工业化一线

新世纪的头十年,劳动力短缺和工人成本的增加的趋势日益明显,这时我觉得大力呼吁建筑工业化是最好的机会。2009年我撰文《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中应积极推行建筑工业化》,2011年初,向深圳市住建局提出在深圳成立建筑工业化产学研科技开发体的设想。同年在亚洲混凝土学会和深圳市住宅建设局领导的鼓励下,我收集了世界著名刊物上登载的数十篇介绍各国工业化建筑发展的文章,组织专业人员翻译整理,形成了国内第一本系统介绍世界级技术的文集《国外工业化建筑的经验文集》(15篇文字,190页),特别是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发展建筑工业化的主要做法和经验,对我国建筑产业的转型发展予以借鉴。

随后邀请了美国著名结构师,为环太平洋地区多个高层建筑物提供设计方案的Dr.Alfred Yee 和香港房屋署结构总工程师麦耀荣先生来深举办《深圳市建筑工业化讲座》,受到热烈欢迎,并开启了深圳市建筑工业化蓬勃发展的岁月。


 发起举办深圳市建筑工业化沙龙

为了给业内人士提供一个自由交换意见,畅谈对深圳市发展建筑工业化的心得,我发起成立了一个沙龙,不定期地在非常轻松的气氛下漫谈。这个沙龙由2015年开始已经举办了四次,最后一次的主题为“工业化建筑的经济性问题”,包括成本计算,如何考虑建造成本、质量成本、环保成本、财务成本等构成,以减少推进建筑工业化过程中的阻力。

在这次沙龙上,我作了一次题为《走具有中国特色多途径发展建筑工业化的道路》的演讲,主要内容如下:

1、建筑工业化有两方面的特点,一是社会效益,主要是环保的大道理,二是成本暂时高的小道理,不可以以大道理来压小道理,也不可以用小道理否定大道理。

2、过去我们建筑业有许多推动技术进步的政策,比如墙材改革、预拌混凝土和砂浆。不可以重提建筑工业化就把过去几十年业内人士的努力全丢掉。如果用尊重历史的观点来看,我们可以增添许多同盟军。

沉痛悼念陈振基先生!他,为中国建筑工业化奔走疾呼60年_5

3、现浇预拌混凝土也应视为工业化的一条道路,毕竟减少了人工,预制构件是在工厂浇预拌混凝土,把硬化后的成品运到现场安装,现浇混凝土是在现场浇灌,也在现场硬化,工序只是硬化地点不同。

4、搞预制工厂化生产应从通用构件开始,如内墙、楼梯、卫生间等。先从外墙板开始会提高工业化的成本,可能是误区。


从混凝土哲学到对建筑工业化的正确理解

 我的混凝土哲学:用辩证的探索精神看混凝土

清华大学廉慧珍教授出版了一本关于混凝土的专著《探索与感悟》,并且送了我一本,我认真看了下,认为她所说的思维方法的改变就是用辩证的方法来考虑混凝土。她在书里对现在混凝土的制作方法提出了很多疑问,而我认为这正是她搞混凝土研究40年才有这样的领悟,所以我就写了个书评表示自己的感触,并且把评文没设大标题就给杂志社寄过去了,他们给定了个标题“令人钦佩的治学精神——评廉慧珍教授的论文选集《求索与感悟》”登在《混凝土世界》杂志2015年第11期上。

这本书最重要的部分我称之为混凝土哲学。什么叫混凝土哲学?就是要用辩证的探索的精神看混凝土。我们现在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看什么都觉得是一成不变的。上面有标准我执行,至于说如何正确的针对混凝土的具体情况,比方说天气、模板的形状而灵活应用混凝土,钢筋很密的时候如何震动,很多人都不知道如何应对,这就是不懂得混凝土的哲学。

有一本杂志叫做《墙材革新与建筑节能》,不知道是第九期还是第十期,社长写了篇卷首语,叫做《混凝土有哲学吗?》。正好我就给《混凝土世界》的另外一本杂志写了这本书的评论,里头提到混凝土有哲学。那个社长提出装饰混凝土的出现让人们对混凝土有了新的见解,混凝土也可以做装饰,而且对人文、对景观都有改变,他认为这就是混凝土的哲学。我就跟他辩论,我说混凝土的哲学就是不能死板的看待过去已经有的陈旧科学而是要不断地思考,不断地提出来疑问才有改进。我说如果我们永远跟随着标准和规范来走,我们就不可能有创新,因为不可能有思维的改变。


 关于创新,美国建筑界常常提到一个故事

建筑界常常提到一个故事,美国有个结构大师林同炎,在美国做设计,客户把他告到了法庭上,告他给客户做的设计不符合规范,在法庭上法官就问他你做的设计是不是不符合规范,他说是的,法官问他为什么,他说因为我是林同炎,这本规范就是我写的。规范只是给一般的普通工程师看的,他们如果不遵守这个是没有理由的,但我是写这个标准的,所以我不需要给自己一个理由。

为什么美国、德国有诺贝尔奖呢?确实有一些人想跳出规范的框框,中国刚出现了一个屠呦呦,她也不是院士,但是被制度、规范所拦住,而更多的人还是框框里头转。


 建筑工业化有很多方面可以创新

“非典”时期,北京方面当时在小汤山紧急办了一个医院叫小汤山医院,我记得大概是用了四五十天,被国际医疗机构称为世界之先,因为只有一层楼,地基都不处理的,连夜赶工马上就住进来。“非典”等不及人的,现有的医院是没法收容的。这种房子能不能用在老百姓农村,答案是肯定的,俄罗斯有很多房子就是这样的,所以乡镇是可以有工业化的,而方法和大城市完全不一样。

沈阳东北设计院后来有个建材专业,里头有很多教授都是当初从我们的专业毕业的。因为哈尔滨毕业首选就业的城市就是沈阳,所以他们可能有我们从前知识的沉淀。等我有空再把装配预制式的经济学写出来,不但有预制厂的设计,还有现在的生产成本是不是比传统方法便宜的比较。你用某种方法或许模板周转时间就快一些,本来一个模板占用2天工作时间现在占用1天,模板投资就可以减少一半,很多方面都涉及到经济领域,因此我认建筑工业的发展必须考虑经济学和经济问题。

建筑工业化有很多方面是可以创新的,我在一篇文章里提到把产业链分成土地、发展商、设计、施工、材料供应商等几大块,这么一条链把所谓甲方、乙方、丙方分开来,设计的人不懂施工,施工的人不懂设计,或者说无权设计,我认为这是设计和施工的割裂。

从前建设部确实有个文件说工业化要用批量生产的制品,这可不仅仅包括所谓的叠合梁、叠合楼板,这个在农村是没法干的。农村的工业化该怎么做,应该走一条切合实际的发展之路。


 建筑工业化要从制度改革开始

制度的改革就是打破目前设计和施工分家的制度。其实这也并非新意,国家2006年就提出了设计施工一体化,按照这个办法发展商只需提供基本的工程设计方案,将设计与施工的任务、责任和风险全交给一体化的承包人,这非常有利于设计与施工间的配合,有利于总承包人合理组织设计和施工。但是鉴于我国目前设计与施工企业的资质是分开的,因此施工单位不可以参与和修改设计,听凭不熟悉部件制作的设计人画出部件图,而国外把工业化部件的施工图称作shop drawings,意思是车间图、工厂图,不需劳驾设计单位绘出。其实shopdrawings由部件制作商绘制更合理。现在国内开始注意PRC结构的拆分设计。比如现在的外墙板普遍配筋过多,这是因为设计人考虑预制好的板在起模时要在自重下受弯,弯矩由钢筋承受。但如果制作商使用翻转底模与需脱模的板一起翻起的话,这个墙板的受力大大减小,配筋也可节约。施工和部件制作商也应该一体化、合作化,以改善两者的衔接。比如,国内常把预制内隔墙的安装视为装修环节的一部分,在主体结构未完成前,发展商无暇顾及非承重的内隔墙的分包,只好等主体完成后,把内墙板当做装修的子项分包出去,而分包商的内墙板只得用升降笼从外墙缺口送进室内。而施工方和墙板供应方如早有协调,墙板就可以在上层楼板封顶前,由塔吊按数量、按品种分别吊放在各个分室内,大大缩短人工和工期。这种在国外行之有效的制度也应该学习。对设计施工和供应一体化,深圳市已经逐渐认识,已涌现多个由熟悉工业化住宅的设计单位和有预制力量的施工单位组成一体化的总承包公司,不但可以承包保障性住宅,且由向其它土木工程项目扩展的趋势。


 要培养专业的建筑人才

住建部规定,预拌混凝土的厂家必须有一个主管是工程师,我算了一下大概有10个人要经过培训。中国有多少个预拌混凝土厂家,8000家,也就是说我们需要培训的人大概有8万,这仅仅是预拌混凝土。混凝土预制厂全国也有很多,如果说每个厂也是10个,培训的话也得要千百人。假设有50个混凝土厂,一个厂哪怕有3个人,这些工人哪里来?他要懂水泥、钢筋、混凝土的生产搅拌、养护、震动,研究技术学和社会科学的人能懂这些专业知识吗?因此我和《混凝土世界》说在这方面我们需要的可能至少是上万人,而相关的人才培养重任就落在了学校身上。


 建筑产业现代化不能只是预制装配化

今天的住宅产业化又有一个倾向,那就是预制装配化。我认为现代化不能够只是预制装配化,固然预制装配化是最重要的成分,但是也得考虑我们的国情。固然城市里地方比较窄,劳动力比较缺,现场用人工去做的话就太落后了,于是你就想起了预制,再把预制厂拉过来,但是中小城市怎么办。中小城市建设的规模不大,搞了个预制厂,它的标准化也不可能太多,更不用说农村了。


 当前预制装配化模式的尴尬

推行预制装配化的前提是大量生产、大量应用,工人、市场、科技和政府政策要跟上。而在我国住宅建筑中推行预制装配化模式遇到许多尴尬局面。

首先,部件的合理设计是走向工业化的第一步。国外有个3S原则,即所谓标准化、简单化和集成化,就是将部件的品种数量减至最少,尺寸和外形最简单,尽量把几个不同的功能汇集一起,以有利于批量和重复生产。

而我国住宅建筑市场化导致设计差异化,导致对标准化的排斥。在前十数年商品房建设为主时,设计人员已经不习惯模块化、标准化和定型化这些以往曾经是建筑设计基本的ABC原则了。众多“标新立异”的设计偏离标准化越来越远。要推行建筑工业化,设计人员不熟悉,设计费用高于传统建筑。

第二,构件预制需要建设专门的预制厂,在土地资源十分紧张的城区,要找几万平米的土地,生产可能产生污染的混凝土构件,使得预制厂的投资成本和风险都很高。政府前几年推行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时,信誓旦旦鼓励民间企业投资生产基地,到最后销售不畅,产能过剩,现在还会有人赶这个“工业化道路”的潮流吗?

第三,目前构件预制厂是按项目设计要求的品种和进度生产,自己没有固定产品,而高度个性化的产品,其模具、人工、配套材料的消耗比标准化构件大得多,预制厂是一种“被动”的生产模式,构件的成本确实高过现浇构件。实际上现在推行的预制装配只是做到了工厂预制化,距离机械化、自动化生产还很远。严格来讲,建筑工业化预期达到的减少污染、节约材料、降低建筑物自重等目标并没有实现。只是把废水、噪音、废弃物等由现场高空移到地面上来,数量没有明显减少。

第四,在预制装配化尚未成为主流的情况下,国内绝大多数工业化建筑的成本高于传统建筑,个别资金雄厚的发展商创导“用搭积木的方法建造房子”,实际上他们也是承受着工业化成本高的压力,只是在其他商品房建设盈利的情况下,起着带头“吃螃蟹”的作用而已。预制成本居高不下,一般发展商望而生畏,不敢试水,在自由市场经济条件下无可非议。

第五,在大中城市中高层为主的住宅市场上可能有必要推行预制装配化,但中小城市以中低层住宅为主,更不用讲广大农村,它们的建筑工业不需要改造吗?难道让这些地区也学大城市一样,采用预制装配技术吗?


 正确和全面理解建筑工业化

建筑工业化应该分清工业化建筑和工业化施工方法两个范畴,前者是用工业化原则设计和建造的建筑物,后者是用工业化方法建造的过程。今天我们理解的建筑工业化,似乎过分注意了用预制装配技术建造的建筑物,而忽略了施工技术的工业化。细细研读本文第一节引用的国家对发展建筑工业化的文件,原来提到过构件生产工厂化,后来改为“发展建筑构配件、制品、设备生产并形成适度的规模经营”,我认为这在预制装配技术外开辟了工厂化建筑产品的广阔思路。比如,工业化施工方法使用工具式模板,工厂预制的焊接钢筋网或骨架,用预拌混凝土现场浇筑成房屋部件(其组成材料均为“规模经营”的预制产品),算不算工业化技术?钢结构型材在工地现场切割焊接成构件,算不算工业化构件?在许多城市建筑工地常常可以见到的两、三层高的“临建”,完全用工厂生产的标准板块拼装而成,它们算不算工业化建筑?北新房屋有限公司推出的轻钢结构房屋体系,墙板、楼板、屋面等构件均在工厂制造,房屋重量仅为传统建筑的30%,算不算工业化体系?


新时期如何发展建筑工业化

随着国家对保障性住房建设的重视,给建筑工业化提供了绝佳的发展机会。面对繁重的保障性住宅建设任务,我提出新时期发展建筑工业化的几点意见:


 回顾历史并参考香港和新加坡的发展经验

回顾我国建筑工业化的发展历史,也参考香港和新加坡的经验,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可能是建造保障型住宅最好的结构体系。我们没有必要把时间和精力过多消耗在体系的研究上,已有成功的经验可以拿来为我采用。“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句话也适用于建筑工业化的推进中。

 走一条符合国情的发展道路

建筑工业化不要简单地理解为內浇外挂,把成本极高的预制外墙板当成最重要的预制构件,应该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从通用标准件(楼板、楼梯及内墙板)开始,进而研究专用非标件(外墙板和立体构件),最后试用结构承重构件,走一条符合国情的内墙板—楼梯和楼板—外墙板—立体构件—结构承重构件的发展道路。


 建筑工业化≠装配式建筑≠PC建筑

装配式建筑是建筑工业化的表现方式之一,但不完全等于建筑工业化。任何建筑物只要是采用了标准化设计,可以用装配化达到工业化的目的,也可以用现浇方法,两者只是构件的浇注地点不同而已,前者在工厂内浇注和硬化,运到现场安装,后者在现场支模,随后浇注和硬化。工序相同,如果工厂生产没有较高的机械化设备,两者的劳动消耗量基本相等,没有工业化水平高低的差别。

装配式建筑也不等同于PC建筑,后者只是装配式建筑的一种类型。装配式建筑还可以是钢结构、木结构、轻钢结构,视建筑物的要求和经济而定。实际上,PC建筑是结构型式中自重最大、天然资源消耗最多、加工工序最复杂的,随着技术进步,PC结构将逐步被其它结构代替。

现在太多人热衷于装配式,最时髦的举动莫过于建预制厂了,这实际上只是一种赶潮流,与建筑进步没有直接关系。我国的建筑工业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几代人致力于发展新型墙体材料代替红砖、预拌混凝土代替现场搅拌混凝土、预拌砂浆代替现场搅拌砂浆、泵送代替罐送,发展高强混凝土和高强钢筋,节约了资源,人工消耗降低,质量得以提高。今天忽然掀起装配化的热潮,把过去的发展成果统统丢掉,一味追求预制率或装配率,请问,这要把那些墙体材料厂、预拌混凝土厂、预拌砂浆厂的从业人员“发配”到哪里去?这里借用“不忘初心”这句话,不要为了赶时髦,把我们几十年的发展丢在脑后,另搞一套,这不是什么“业绩”,只是折腾。


 要用更宽阔的思路审视和评价建筑工业化

现在流传一种认识,即建筑工业化就是预制装配化,许多省市都把重点放在推广装配式或整体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结构体系上。有的文件甚至规定了最低预制装配率。这是典型的对建筑工业化的片面理解,当然,大城市可以走这条道路,但中小城市能这样干吗?难道中小城市建筑工业不要改造和进步吗?我认为,工业化不应该等同于构件预制化,举凡使用工厂生产的标准部品,包括门窗、龙骨、板面、钢筋骨架和钢筋网、预拌混凝土,乃至预制砌块,即使尚未组成为部件,但已是1995年建设部印发的《建筑工业化发展纲要》提到的“系列化的通用建筑构配件和制品”,也应归为工业化制品,也是值得推广的。按此思路推进,我国城乡将出现众多的建筑配件和制品工厂,生产标准化的产品供市场选用。建筑设计将转为按工厂的产品目录组合,所有(或大部分)的部品为大批量生产的工业化产品,现场则是机械化的拼装,不论高低层住宅,均为工业化建筑,我国的建筑业面貌将大大改观。


 组建全局的政策体系、形成完整的工业化产业链

政府要通过顶层设计,建立推进建筑工业化的路线图和时间表。要尽快组建通观全局的政策体系。政策体系中应解放思想,敢于创新,勇于提出突破性的考核和奖罚制度,改变目前预制件要征税的税收制度。技术层面上要在本地保障型住宅建设标准基础上,建立标准化体系,力求把标准化构件适用于通用的标准化住宅;要促进生产链体系的完善,把设计、研究开发、构件生产、机电部件、施工安装等行业科学整合起来,形成完整的建筑工业化的产业链。


 抓好示范工程

建筑工业化不能依靠某个发展商或建筑商的试点工程作榜样,要确定政府主导的保障型住宅示范工程,从立项和规划设计开始,全过程地按照现代化的模式组织实施。示范工程中不妨预拨一定比例的科研经费,组织各专业机构参与这个巨大的系统工作的试验。


结语

建筑工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人民生活,也涉及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城市环境、可持续发展等多方面。我很幸运,作为我党培养的第一代知识分子,六十年来亲身参与了这个伟大事业,并且随着国力的增强而成长,目睹了建筑工业从人工砌砖到预制构件的装配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我愿意以有生之年,继续为国家做贡献,使祖国在全球建筑工业中昂首挺立。


扫码加入筑龙学社  ·  结构设计微信群 为您优选精品资料,扫码免费领取
分享至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扫一扫",扫描上方二维码
请点击右上角按钮 ,选择 

 发表于2018-11-14   |  只看该作者      

2

沉痛悼念陈振基先生!他,为中国建筑工业化奔走疾呼60年

yuanyuan996

山东 潍坊 | 结构设计

13 关注

999+ 粉丝

999+ 发帖

0 荣誉分

该博主未添加简介

猜你爱看

添加简介及二维码

简介

还可输入70字

二维码(建议尺寸80*80)

发站内信息

还可输入140字
恭喜您已成功认证筑龙E会员 点击“下载附件”即可
分享
入群
扫码入群
马上领取免费资料包
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