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型井点降水中涌水量计算公式的选用

发表于2009-03-30     16443人浏览     8人跟帖     总热度:42  

 发表于2009-04-01   |  显示全部楼层      

4

很佩服你的钻研精神。我手头没有这两本书。所以只能从你的论述出发,外加我自己的猜测,如果有偏差。请指出。
我把你的问题分成两个子问题
1,两个公式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2,如果两个公式中的S不一样,为什么结果还那么接近
关于1。两个公式表面上不一样的地方只有一个:lgR和lg(R+x0)。R的传统定义是单井降水半径。x0是假想半径。依据Dupuit水井理论,应该是lg(R+x0)。有时我们把群井降水半径R'定义为R+x0,所以很多书里也写lgR'。东南版lgR或者是R后面漏了个单引号;或者是郭老师重新定义了R。这个分歧应该容易解决。
第二个不同是S。若如你所言。东南版S是井内水位降低值,建工版S是(基坑)水位降低值。两个S确实不是一回事。可以参考后面的附图。大家一般用S和S'来区别。至于哪个是S,哪个是S',就要看谁是作者了。这是我看到这两个公式不同的地方。

到了你的第二个问题:公式不同,为什么计算结果还很接近呢?
利用Dupuit模型进行推导时,用的是井内水位降低值。这个模型有一个重要假设:群井围住的部分构成一个大井,井内水位相同。换句话说,单井水位降低值就是基坑水位降低值。附图中我用红色虚线标出。这个假设并不完全符合实际情况。单井内水位应该略低于基坑底水位。但在实际工程中,大家直接可以得到的是基坑水位降低值。以此直接代入公式,虽然张冠李戴。但因为二者差别不大且有前述的假设,仍然可以接受。这就是为什么会有两种公式的原因。此外,由于降水半径还需要修正,就是你说的R=2Ssqr(HK)(如何推导我们可以另外讨论)。R与S有关,所以涌水量计算公式的分子分母同步加大或减小,导致最终结果差异不大。这通过你的验算应该得到了证实。

奖励  荣誉分+20    

  • 奖励于 2009-04-02 16:27:18

祸害大学

河北  | 工程造价

2 关注

0 粉丝

2 发帖

0 荣誉分

该博主未添加简介

猜你爱看

添加简介及二维码

简介

还可输入70字

二维码(建议尺寸80*80)

发站内信息

还可输入140字
恭喜您已成功认证筑龙E会员 点击“下载附件”即可
分享
入群
扫码入群
马上领取免费资料包
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