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应该说是造福人类的事业,但其过程就像是一个开路人的艰辛与荣光。在没有路的地方开拓新路,为方便后人到达彼岸提供捷径。在未知的地方探索新路,一点一滴、一步一步地前行,需要勇气、智慧和长期的坚持,是很不容易的事!但当看见后来者沿着你所开拓的新路轻松前行时,你又会感到无比的欣慰和荣光!”
这是杨光华在总结自己三十余年工程科研从业经历所撰文《科研的艰辛与荣光——我的三十多年的科研历程》中开篇的一段话,他说,这也是他三十余年坚持在工程科研上勇攀高峰的肺腑之言。
杨光华不只是在深基坑支护方面有创新性成就,在地基设计方法和岩石上的桩基设计等方面,也都是理论结合工程创造性地解决工程难题的。如在解决广州千层饼式的岩石桩基设计方面,对于遇到岩石软夹层的问题,同样提出了创新性的设计方法,即强度和变形双控制的方法,比规范的简单用持力层厚度的方法更科学合理,成功用于多栋建筑的设计。在面对珠三角深厚软土地基的水闸地基处理的难题方面,提出了用复合地基控制变形的设计思想,有效解决了通常桩基产生的底板脱空的工程隐患,得到广泛的应用,为此还组织编制了相应的规程,以方便推广应用。
在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时,杨光华坦言,岩土工程的科研一定要跟实际工程相结合,要广泛参与工程实践,在纷繁复杂的工程中了解工程需求,发现问题,运用简单实用的理论去解决问题,并形成规范,这样的科研才是工程师最需要的,即“源于工程,高于工程,用于工程”;
而谈到勘察设计行业的发展,他表示,中国是工程大国,要成为技术强国,必须边实践边认识,不断提高规律性认识和技术水平,积累经验,创新理论,建立起自己的技术标杆,提高我们的设计水平;尤其像广东地质条件极其复杂,工程事故中很大部分都是地下引起的,更应加强研究,提高认识。同时对于工程科研,更应注重解决问题,要不断完善我们的技术评价体系,提高应用率评价比重,正确引导工程科研的方向。“工程科研,方向正确与否取决于你的研究是否能更好的解决实际问题,‘有用’才是判断研究是否有价值的依据,而不一定是在什么高级的地方发表了论文。只有社会普遍有需求,大家都能用,大家都在用的技术理论,才是好的技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