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公路行业还没有形成国家或行业层面的相关标准及指南,对信息模型的分解、命名及编码规则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参考标准。本文以山区特大跨径钢结构拱桥为例,对项目分解结构(WBS)做初步探究。
WBS编码作为BIM模型构件的“身份证”,按照“项目标段-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子分部工程-分项工程-子分项工程”的原则进行编写,结合施工方法、现场报检单元的颗粒度进行划分。在进入BIM平台后,保证编码与构建“一物一码”关系,可将桥梁的各类基本信息(图纸、设计信息等)与模型相关联。同时施工过程的质量、进度、安全信息一一对应进行输入,使数据具备“真实感”。同时表达也更加准确,以直观的形式展示出来。
BIM模型的信息化应用
模型创建完成后,以三维模型为载体,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以及多终端技术,研发了山区特大跨径BIM协同管理平台,将上述编码信息附加到模型上,并将模型属性与模型编码数据进行一一关联。模型属性包含模型的相关信息,例如模型的二维图纸、工程、质量及工序报检信息、安全问题整改信息以及班前教育情况。将属性与编码进行关联后,点击模型对象即可弹出属性信息,方便用户查阅。在编码与构件一一对应的情况下,开发了钢结构智能制造可视化管理、质量安全管控、施工监控可视化数据查询等功能模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