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细化建模
无论设计阶段还是施工阶段,BIM应用必须有项目级的建模标准,否则精细化建模无从谈起。同时,建模的精细度(涉及几何信息和非几何信息)应以后期应用为根本导向,两者不可分割独立,否则可能存在BIM模型无法满足应用需求的风险。
可视化
技术交底是一个较笼统的价值点,可根据深度的不同,分为2个等级。程度1是通常的三维视图,所见即所得,通过软件(如Autodesk InfraWorks)功能完成漫游展示;程度2类似3D
作业指导书,对某个工序或
施工工艺进行模拟,起到可视化培训功能。因此,程度2在应用深度上更有价值。
4D虚拟施工
目前,4D虚拟施工主要是根据计划时间节点,按照结构施工顺序的模拟或再现桩基、墩台、梁部及桥梁附属等结构的生成(从隐藏到显现),其发挥的作用有限,很难涉及
施工方案的优化。例如,连续刚构桥施工可以通过4D虚拟施工动画模拟,但合龙顺序是先边跨后中跨合龙,还是先中跨后边跨合龙,无法通过动画进行优化,只能通过专业知识评估。
施工管理
虽然BIM在施工管理中发挥了很大价值,但离真正满足施工单位实际需求还有很大差距。施工关注“人料机法环”,BIM应用重点在于“法”,对于专业技术人员,BIM现阶段的价值点属于锦上添花,而实际工程特别关注的劳务分包、物资管理、机械租赁、成本核算还几乎未涉及。当然,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仅需要BIM技术的进一步成熟,同时还涉及配套机制、管理方法等的升级。
通过对20座桥梁BIM技术应用样本分析,总结出以下特点:
1.BIM技术应用范围广。不仅应用在结构复杂的特大型桥梁结构中,在常规的中小跨度桥梁也有所普及。应用阶段以设计建造为主,运维阶段应用相对较少,但部分桥梁也提到和正在践行BIM全生命周期的应用。
2.以BIM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与桥梁工程应用逐步融合,构建了从物质实体世界,向数字化架构发展的生态模式。
3.少数桥梁采用BIM正向设计,其余大多是基于施工阶段应用而反推设计BIM的三维翻模,一般没有考虑与其他专业协同设计。
4.建模软件以Revit、CATIA、Tekla为主,总体上混凝土桥梁以Revit为主,钢桥以CATIA和Tekla为主。单一BIM软件解决不了所有问题,随着应用深入,有向多个软件共同应用发展的趋势。
5.BIM技术从单软件的功能级应用,逐渐向多端系统平台、集成管理等方面靠拢。
6.随着钢结构的普及,钢桥BIM技术应用逐步辐射到施工的上游即制造阶段,钢桥制造BIM技术应用成为研究热点。
7.基于BIM施工管理挖掘了多个功能价值点,但应用范围主要集中在“法”,与施工本身需求还需进一步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