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这座千年佛塔竟是中国两座著名建筑的原型!

发表于2017-10-12     955人浏览     2人跟帖     总热度:194  

标签: 千年建筑



这座千年佛塔竟是中国两座著名建筑的原型!_1


站在嵩岳寺塔西侧高岗(凤凰台)上看嵩岳寺塔,你会发现,从美学上讲,这是最恰当距离,不近不远。观者与此塔,“不即不离,无缚无脱”。

在凤凰台上行走,反反复复看它。本质上它是塔,坚硬敦实;形式却像花像鸟,有飘扬感飞翔感。这源自它外表的美,它的外观,呈现优美的曲线,柔和丰圆,饱满韧健。也源自它周边的无穷绿意,将其衬得清新灵动。

它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砖塔,它的十二角形,是中国古塔中的孤例,建筑史学家刘敦桢评价它“在中国建筑史上具有无上崇高的地位”。“华夏第一塔”“古塔之王”用在它身上,均不过分。

它是公元六世纪佛教大规模传入中土背景下建成的,在类型上极具开创性,在建筑技术上极具典型性,在文化交流上极具实证性。

清华大学建筑学教授郭黛姮认为:它是世界上最早的筒体结构建筑。这种结构直到十九世纪才开始在西方现代建筑领域出现,至今仍为高层建筑优先选择的结构方式之一。

距嵩岳寺塔70公里的“大玉米”(郑州会展宾馆),距嵩岳寺塔960公里的上海金茂大厦,两座著名新地标的建筑模样,都有它的影子。

“美国SOM建筑设计事务所的设计师,从嵩岳寺塔得到启迪,把它的简洁与细腻,融入上海金茂大厦整体造型中,设计出世界级经典作品。1998年6月,金茂大厦荣获伊利诺斯世界建筑造构大奖。”《登封的中国之最》一书中说。

“大玉米”由SOM建筑设计事务所与上海华东建筑设计院设计,灵感来源仍是此塔,其主楼曲线与塔吻合,以现代材料和手法再现古塔密檐效果,平面布局与古塔平面神似。

“古塔之王”,它的生命力在当下得到充分的张扬。它最古老,又最现代。

◎寂寞之塔

嵩岳寺塔,背靠太室山,东依东灵台山,西傍西灵台山,南面山坡漫缓开阔,寺东溪水潺潺,是极尽山野之妙的胜景之地。

这是一座寂寞之塔。2017年夏末探访它时,在塔旁盘桓一下午,前后只见到四位游客,他们绕塔转了一圈儿,停留时间,不超过十分钟。

和它相距数百米的法王寺,傍晚去时,仍看到不少香客游人,还有更多的习武青少年。他们把一座古刹点染出活泼泼的人间况味。

嵩岳寺塔下,是另一种味道。坐在塔后银杏树下喝茶,听远处禅颂,看头顶上密密的银杏果,一只小松鼠在脚边跳跃。静,静得水壶中茶褐色的银杏树叶,一片都不浮起。

“游客一直不多。香火嘛,初一十五,烧香的会多点儿。”看塔老人李怀玉说。他60多岁,在此地8年多了。

事实上,从唐代至今,它已经寂寞1000多年了。

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公元509年),“冯亮与沙门统僧暹、河南府尹甄琛等,同视嵩山形胜之处,创兴土木。”

冯亮字灵通,北魏著名隐士建筑家,长期隐居嵩山。他为宣武帝择“吉地”建离宫,“曲尽山居之妙”。

“吉地”,就是今天嵩岳寺西侧高岗,“势若振翅欲飞的凤凰,故名凤凰台”。

北魏孝明帝正光元年(公元520年),离宫“慈悲”给了佛门,改名“闲居寺”。

离宫变佛寺后,建了佛塔一座,即今日的嵩岳寺塔。还建了殿堂千余间,寺内有僧徒700人,是嵩山南侧大寺。

到了隋朝,闲居寺改名嵩岳寺。隋文帝曾在嵩岳寺南建了一座佛舍利塔。

唐代,唐中宗在凤凰台上为禅宗北派大通神秀禅师,建了一通十三层浮屠。

如今,除了北魏砖塔外,别的古建荡然无存。

在李怀玉带领下,我们出寺门向西,沿碎石路爬上山坡。眼前平展展一片空地,就是凤凰台了。

真是吉地。台上有几棵山桃树,树上既结着小毛桃又开着粉桃花。按农历已是六月,却是: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六月开。

山桃树再往西,一株千年古柏,三四人不能合抱。树冠亭亭如盖,蓊郁如云。柏树北侧,一大片断砖瓦砾,当是北魏所建嵩岳寺正殿旧址了。

立于古柏下,耳边只有牛铃声声。

唐之后,嵩岳寺香火即废。古寺颓为瓦砾,惟余寂寞此塔。

◎地宫之谜

嵩岳寺塔附近原有大塔寺村,是个100多口人的小村子。前些年,村民都迁到山下去了。

李怀玉说,到上世纪80年代,青灰色的塔已变得破破烂烂,塔刹上面好几层的砖,都坏得不行了。

于是,河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开始维修,主持人是河南著名古建专家张家泰。这一修就是十年,从1982年到1992年,耗资400万元。

原塔是以糯米掺黄泥浆做黏合剂、用青砖垒就,外涂白灰。天长日久,由于风吹雨淋,黄泥外渗,白塔变成了黄塔。历时十年维修后,外层刷成了比较显眼的熟黄色,专家称之为“完美式修复”。

这熟黄,20余年后,反倒愈看愈顺眼了。

维修时,“从地宫到塔顶的两个天宫,共计发现红、白、黑三色舍利,及银塔、银环、铁环、白瓷葫芦石刻佛像、石刻交脚弥勒像等18件器物。”张家泰先生著文说。

地宫在哪儿?

就在塔心室内,洞口被两块极厚木板封住了。

再三恳请,李怀玉用工具把两块厚木板撬开,露出了地洞口。洞里放着一把高背椅,踩着椅背下到地洞里,洞也就一人多深,仅能容下两三人。地洞北侧,是地宫,有青石券门,门上有简单雕花,门只有半人高,不易进入。

蹲下,打开应急灯朝里看,里面是方方正正一个窟室,约有3平方米,小青砖券顶,地面铺了一层红色化纤地毯。看地宫四壁,没有壁画痕迹。据说1988年古建所发掘地宫时,在地宫墙壁上发现了“大唐开元二十一年”的字样。用应急灯照来照去,没找着这行字儿。

这地宫,比想象的小得多也浅得多。事实上,因为历史上多次被盗,它的出土文物不多也是自然。

围绕地宫,依然有未解之谜。

嵩岳寺塔塔身,建于北魏。塔刹,建于唐代。地宫建于何时?专家们有“北魏说”和“唐代说”两种说法。

地宫和天宫的文物,回答了这座塔的一些重要问题。

“地宫文物中,有体形不大的石刻交脚弥勒像。这是十六国至北朝独有造型,石佛像有残缺,背光(佛像背后的屏风状饰物)有发愿文,中间有‘大魏正光四年’字样。所以,它的建造年代和文献记载吻合,确定在北魏正光四年,即公元523年。该塔成为我国现存各类佛塔建筑中最早的一座。”《仰望登封》一书写道。

◎建筑典范

“中国佛教发展,始终以依托政治力量为特点。佛教在嵩山的发展,正是因嵩山具有紧邻政治中心汴、洛两京的区位优势而成为近畿名山。这里很早就成为著名的佛教文化中心,并一直延续至今。”郭黛姮著文称。

嵩山现存的嵩岳寺塔、净藏禅师塔、永泰塔、会善寺大殿、少林寺及初祖庵、塔林,还有数十处佛寺塔刹遗迹,都表明佛教文化是嵩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身为“古塔之王”的嵩岳寺塔,无论在嵩山,还是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其价值都是无与伦比的。它通高约40米,塔围33米,塔壁厚2.45米,从外面看,塔身十五层、十二角,从塔身内里看,则变化为八角十层,故它的竖剖面很难画出。因建造难度极大,后世不再采用这种形制,它也因此成为中国佛塔建筑史上的“孤例”。

它是空前的,它之前,建造的多是木塔。它又是绝后的,它之后,即便再开建砖塔,也没有第二座十二边佛塔了。

上世纪40年代,刘敦桢先生在《河南省北部古建筑调查笔记》中说:“后来的唐代方塔,如小雁塔、香积寺塔等,均脱胎于此……嵩岳寺塔也是唯一平面为十二边形的古塔,在中国建筑史上具有无上崇高的地位。”

它是中国密檐式塔鼻祖。所谓密檐式,是指从外观上看塔檐的数量很多,檐层密集。它是中西建筑艺术完美结合的范例。塔外部轮廓,借助了印度、波斯、北凉小石塔的多种元素,成为“突然出现在中原大地上的从未见过的古怪建筑”。

和别的古建筑不同的是,嵩岳寺塔既古老又现代。

“它是世界高层筒式建筑首创,其优越的力学性能,使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它采用砖叠涩砌筑的筒体结构,设计严谨精密,技术手法科学合理,足以承受较大的侧向荷载压力,保证塔体的稳定。”郭黛姮评价。

“它如一个倒栽地上细长圆滑中空的玉米棒子。它的这种构造,得益于嵩山下坚实的石质大地,得益于嵩山‘三大运动五代同堂’夯实的基底,得益于它的正圆形且施工质量极高的塔基。圆形建筑,在抗震抗外力的能力上,是最强的。塔身内外角数和层数的变化,巧妙转移了塔身的受力不均,上下浑然一体。”《仰望登封》一书中进一步分析“筒体结构”的优长。

2010年8月,嵩山“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

建筑群中,嵩岳寺塔名列前茅。申报文书中写道:“嵩岳寺塔历经1480多年的风侵雨蚀,不酥不碱,坚韧如初,巍然屹立,是中国建筑史上的光辉典范。”

建塔材料,极其简单,全塔由数百万块小青砖加糯米浆拌黏土砌筑而成。

专家测定,这些古老的小青砖抗压强度,每平方厘米约在250公斤,局部抗压强度达到414公斤。

这样的材质历经千余年“不酥不碱”,比钢筋混凝土还坚实,后人只能惊叹了。


扫码加入筑龙学社  ·  建筑施工微信群 为您优选精品资料,扫码免费领取
分享至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扫一扫",扫描上方二维码
请点击右上角按钮 ,选择 

 发表于2017-10-12   |  只看该作者      

2

千年建筑展现智慧

 发表于2017-10-13   |  只看该作者       筑龙币+10

3

古人智慧结晶,实令人今人叹为观止。

懂我的人

中国  | 岩土工程

18 关注

257 粉丝

999+ 发帖

42 荣誉分

该博主未添加简介

猜你爱看

添加简介及二维码

简介

还可输入70字

二维码(建议尺寸80*80)

发站内信息

还可输入140字
恭喜您已成功认证筑龙E会员 点击“下载附件”即可
分享
入群
扫码入群
马上领取免费资料包
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