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德国第五代长期养护院空间设计研究

发表于2018-05-23     1501人浏览     1人跟帖     总热度:268  

德国养老体系发展概况

 

德国人口老龄化发展与主要养老模式

 

德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年代较早,至今已经超过 60 年。根据 2017年最新统计数据:2015 年底德国总人口数为 8076 万,其中 65 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为 21%,80 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为 6%;同时,有护理需求的老年人口占老年总人口的 12%,其中 80 岁以上老年人口中有护理需求的占比 34%。数据显示,德国已经进入老龄化深度发展阶段,老年人口呈现高龄化,对护理有较高需求。德国现有四种养老模式:

 

其一,为普通住宅居家养老;

其二,为老年社区(CCRC)养老;

其三,  为带有流动护理服务的居家养老;

其四,为机构养老,依据德国《机构法》(HeimG)和《机构最低建设标准》(HeimMindBauV),包含安老院(Altenwohnheim)、养老院(Altenheim)、养护院(Pflegeheim) 三类,三者既可独立设置,也可组合设置。




德国第五代长期养护院空间设计研究_1


▲德国养老机构分类


在机构养老中,安老院和养老院可由老年人自主选择入住,对老年人身体状况无特殊要求。养护院的服务对象则为有长期(至少六个月)护理需求的人,入住人员须经专门机构对其身体状况进行评估后,达到 SGB XI(德国《社会法》(Sozialgesetzbuch) 规定的护理等级和护理保险相关规定)的要求方可入住。虽然养护院的入住人员不限于老年人,但入住人员中老年人占绝大部分,占比为 94%,且 85 岁以上的老年人居多,占比为 51%。


养护院的护理服务分为长期护理(Dauerpflege)、短期护理(Kurzzeitpflege)、日间护理(Tagespflege) 和夜间护理(Nachtpflege),四种护理服务既可独立设置,又可组合设置。其中设有长期护理服务的养护院为长期养护院(vollstationärePflegeheim), 是本文的研究重点。

 

截至 2015 年底, 德国共有养护院 13596 所, 其中长期养护院共有 11164 所,设有床位 877116 张,平均每个长期养护院约有床位 68 张,入住率为 89.3%。入住长期养护院的老年人口约占有护理需求老年人口的 30.7%,约占老年总人口的 3.6%(以上数据均来自 2017 年1 月 16 日出版的《德国 2015 年护理年鉴》, 其数据每两年更新一次)。

 

德国长期养护院发展历程沿革

 

德国的长期养护院诞生于 20 世纪 40 年代,设施是养老机构中专业性最强的,自德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一直是养老机构建设的重点。长期养护院在 70 多年的发展中,历经建设理念的多次变革,至今已经进入第五代,其发展历程和不同阶段的特点如下:

 

1)20 世纪 40 年代至 60 年代,第一代长期养护院以“收容所”(Verwahranstalt) 为概念,老年人居室为多人间,为老年人提供最基本的照护。

 

2)20 世纪 60 年代至 80 年代,第二代长期养护院以“ 医院”(Krankenhaus) 为概念, 老年人居室人数略减,且增设了护理,为老年人提供专业护理服务。

 

3)20 世纪 80 年代至 90 年代,第三代长期养护院以“居住组团”(Wohnbereich)为概念, 老年人居室以 20 ~ 40 人为居住组团,开始关注居住环境。

 

4)20 世纪 90 年代末期,第四代长期养护院以“ 共 居 家 庭”(Hausgemeinschaft) 为 概念,将居住组团进一步小型化,形成 8 ~ 12 人的“ 居住次组团”(Wohngruppe), 强化营造居住组团中老年人的“ 公共生活”(Leben in Gemeinschaft),减弱机构的医疗性质。与此同时,人们也开始探索和发展高龄和失智老年人的组团护理模式。

 

5)21 世纪初期,第五代长期养护院以“社区住房”(Quartiershaus) 为概念,在第四代共居家庭概念的基础上将养护院进一步融于社区。同时, 在实现老年人公共生活的基础上,进一步平衡了老年人的个人隐私需求和社会交往需求,增加了“隐私生活”(Leben in Privatheit) 和“开放生活”(Leben in Offentlichkeit) 两个原则。此外, 关注老年人个人居室设计,并强调将养护院服务功能外延与社区共享。目前,第四代和第五代是德国长期养护院的主流模式。



德国第五代长期养护院空间设计研究_2


▲第五代长期养护院设计三原则


德国第五代长期养护院发展趋势

 

护理服务全周期,强调混合居住

 

一方面,长期养护院可以满足不同年龄阶段和不同身体状况老年人的生活和护理需求,为其提供全周期的护理服务,如:组织半失能老年人参与到手工、园艺等康复活动,为失能老年人提供全面护理服务,甚至为老年人提供临终关怀等。另一方面,长期养护院也鼓励具备一定生活能力的老年人自理和相互帮助,尽量减少护理服务的介入时间和频率,让老年人感觉机构对其生活的干预相对弱化,实现其自身的社会价值。

 

加强服务功能辐射,引入社区活力

 

近年来,根据德国相关立法(德国《建设法》(BauGB)及德国各州法律)要求,长期养护院的选址逐渐由郊区转移到市区中心,就近成熟社区设置,这里交通便利,周边服务设施相对齐全。此种布局增强了设施与社区的互补,长期养护院自身的护理和康复功能不仅仅针对入住的老年人,同时也对社区开放。而社区的部分服务功能也植入设施,如将咖啡厅、餐厅、礼拜堂等设置在长期养护院中,为其引入了社区活力,让入住的老年人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社区居民的生活。

 

营造温馨家庭氛围,去机构感

 

在长期养护院设计中鼓励将大型公共空间进行分散化布置,成为尺度宜人的小型空间,减弱其机构感,为老年人营造亲切温馨的感觉。例如,将以往供所有人集中使用的大型中央食堂和活动室划分到设施建筑的各层,成为居住组团中供老年人日常起居的小型公共空间,并强调对其进行家庭氛围的营造。由于居住组团中老年人数较少, 容易形成熟人社会关系,通过在小巧温馨的公共空间中进行交流活动,老年人可以结交到许多朋友,避免孤独感。居住组团中的护理人员相对固定,与老年人亲如一家,给老年人做饭、陪老年人聊天、一起做游戏,避免了老年人对护理人员的陌生感和排斥感,令其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

 

总体规划布局特点:基于居住组团的多元布局

 

居住部分呈组团式布局,组团规模进一步小型化

 

目前,长期养护院一般以 20 ~ 30 人的居住组团为基本空间单位,部分设施中又将居住组团划分为两至三个 8 ~ 12 人的次组团。由于德国没有对老年设施居室朝向必须采用南向的严格规定, 因此长期养护院空间布局可以更加自由,以居住组团为基础呈现了多种形式,如:风车形、放射形、院落形和鱼骨形等。结合建筑的组团化布局, 也对室外场地进行了一定的划分,形成多个对应居住组团的小花园,使居住组团各个角落都能有良好的景观,老年人可根据个人喜好选择不同朝向和景观的居室。

 

居住组团满足了老年人的大部分日常生活起居需求,居住组团之间的连接部分则主要布置护理室、康复室等生活照料空间以及洗衣房、储物间等服务辅助用房,既方便了护理人员对各组团老年人的照护,也有利于组团间老年人的资源共享。

 



德国第五代长期养护院空间设计研究_3


▲长期养护院首层公共空间



德国第五代长期养护院空间设计研究_4


▲长期养护院首层咖啡厅


公共空间分级设置,强调组团级和次组团级活动

 

长期养护院在组团式整体空间布局基础上,其公共空间有更明确的分级,自上而下可以分为院级、组团级和次组团级公共空间。院级公共空间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为设置在首层的接待空间和面向社区开放的服务空间;另一部分则为室外公共花园,供老年人休憩和活动,并通过引入辅助景观康复训练的设计理念,形成“感官花园”。

 

组团级或次组团级公共空间位于老年人居住组团的核心位置,就近老年人居室, 一般包含小型起居室、厨房、餐厅和活动室等。在部分设施中,老年人的供餐服务可以在各自组团的小厨房和餐厅完成,由此削弱了过大尺度的公共餐厅所带来的机构感。在组团中,老年人可以亲眼看到食物的制作过程,对其有很好的辅助康复作用。长期养护院鼓励老年人自主组织各自的组团生活,帮助老年人实现自我价值。此外,在设有次组团的设施中,仍然保留一定的组团级公共空间,方便次组团间老年人的交往机会。

 

建筑设置多个入口,增强设施与社区的功能共享

 

长期养护院的空间布局设计强调设置多个入口,首层一般不仅设有主入口,还设置对外服务的公共用房入口。主入口一般面向社区内的道路设置,保证安全, 方便通达并易识别;地面与道路间无高差或设置不宜察觉的坡道;入口空间一般并不太大,尺度亲切,设有休息座椅, 方便老年人就座聊天;同时,设置方便老年人使用的无障碍落客车位。

 

服务社区的公共用房直接对外设置入口,位置选在面向社区、方便通达之处, 以便社区居民识别。由于这里是院内老年人与社区居民进行社会交往活动的重要场所,因此其入口一般显示出一定的社交性质,以吸引社区居民前来活动, 如:入口的室外空间摆放一些桌椅供大家一起晒太阳、喝咖啡等;入口界面有一定的通透感,室内外有视线的交流, 公共空间内的人既可以看到街道上的市井生活,街道上的行人也能被公共空间内的活动所吸引。

 

设施边界注重对社区的视觉开放性

 

长期养护院周围避免设墙或者篱笆等围护界面将其与社区分离,而是设有隐形的围护体系,如:通过设置高差或者植物等一般不易被老年人察觉的方式与外界划分,避免让老年人觉得个人自由被限制,对社区居民也展现出欢迎的姿态; 各入口均设有监控,并且在主入口门厅处长期有工作人员看守,避免院内老年人走失,也避免外部人员随意进入长期养护院而对老年人的生活造成干扰。




德国第五代长期养护院空间设计研究_5


▲圣卡洛鲁斯之家居住组团平面图



德国第五代长期养护院空间设计研究_6


▲迪森老年人公园住宅居住组团平面图

 

居感

 

放大交通节点成为公共空间

 

居住组团空间组织的典型特点是将交通空间放大形成公共活动空间,老年人居室围绕其设置,其空间组织方式大致可分为两类:

 

其一,在居住组团内设有交通走廊,将公共活动空间布置在走廊尽端或转角,成为组团的核心枢纽,老年人居室大部分沿走廊排布,少部分则直接面向组团公共空间开门。这种空间组织方式是由传统养护院发展而来,通过局部放大,缩短了走廊的长度,并使其融合一定休憩功能,原有走廊成为介于公共活动空间和老年人居室之间的半公共过渡空间,不想参与公共活动或不愿被人观察的老年人,仍可以选择在走廊中行走或休息。

 

其二,在居住组团空间不设交通走廊,老年人居室直接面向公共活动空间开门,这种居室排布方式进一步增强了公共活动空间的可达性,可以为老年人的交流提供更多机会,方便他们互相了解和互相帮助,以形成温馨的家庭氛围。但是,由于缺少走廊等过渡空间,老年人在公共活动空间的所有行动都会被其他人观察到,可能会造成部分老年人感到不自在。

 

公共空间强调开放性

 

居住组团公共空间内部一般无分隔,或以家具和隔断作简单分隔,呈现出开放或半开放形式,以保证在空间中活动的人之间有方便的视线交流, 既便于护理人员照看老年人,也使老年人感受到彼此的存在。组团内的开放式厨房仿佛是公共活动的“焦点”,坐在空间中各个角落的老年人都可以看到护理人员备餐时的场景,感兴趣的老年人还可以参与其中,帮忙洗菜做饭等;而不愿参与其中或者身体条件不允许的老年人则坐在一旁观看,均可感受到公共活动的乐趣。

 

公共空间强调“一室多用”

 

组团公共空间设有多种功能,除开放厨房可用于备餐外,还布置餐桌供老年人进餐,布置沙发、茶几和电视供小型起居活动。老年人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可以参与到不同活动中,有些人喜欢坐在沙发上看电视,有些人一起围坐在壁炉边聊天,有些人则喜欢坐在角落读书看报等。这种在一起的日常生活,伴着弥漫在室内的声音和咖啡香味都让这里有家的幸福感,形成大家的起居室。




德国第五代长期养护院空间设计研究_7


▲曼海姆圣法兰西斯明爱中心居住组团公共空间一隅

德国第五代长期养护院空间设计研究_8


▲曼海姆圣法兰西斯明爱中心居住组团公共空间


德国第五代长期养护院空间设计研究_9


▲Parkschl ssle 老年中心的老年人居室

 

生活空间细部特点:强调个性化和康复作用

 

以单人房间为主,突出个性化

 

近年来,德国对长期养护院的单人间需求越来越高,各州立法对其建设要求也越来越严格,个别地区如《巴登符腾堡州社会事务部对机构建筑设计和提高机构居住质量的规定》(LHeimBauVO) 甚至已明确指出,长期养护院中老年人居室只可为单人间。根据德国老年人援助协会(KDA)研究,第五代长期养护院中以“单人公寓”为概念, 单人间居室包含 16.5 平方米起居空间,1.5 平方米迷你厨房和 4 平方米洗手间,一般为 22 平方米,满足老年人“居家”生活的各类需求。他们可以和前来拜访的亲戚朋友在“自己家”里进行多种活动,如:煮咖啡、煲汤、一起吃饭等。老年人居室门口应突出识别性,如:门、信箱和地垫等物品的形式和颜色都可以由老年人自己决定,强调了个性化和领域感。

 

装饰装修避免单调统一

 

装饰装修对居室家庭氛围的营造具有重要作用, 长期养护院一般选择种类较全但尺寸相对较小的家具,给人舒适和温馨的感觉。此外,老年人可以自带少量家具,并可以对居室进行自由布置, 模拟自己过去的生活环境。通过一些承载着老年人记忆的小物品,如:桌布、地毯、小工艺品和墙上的画等,令其有了在自己家中的感觉,避免机构化的单调统一。

 

强调环境色彩的康复作用

 

根据研究,室内色彩在一定程度影响着老年人的心理感受,良好的环境色彩对其有一定的康复作用。在长期养护院的室内设计中,墙面一般采用亲切明亮的暖色调,避免冷色调对老年人在心理上造成不安;地面颜色则一般比墙面和天花板要相对深一些,可以对失智症患者有一定的导引作用。鉴于有些老年人,尤其是失智症老年人对颜色的区别并不敏感,也很难记住不同空间的不同颜色,因此在专门收住上述类型老年人的组团和居室设计中并不鼓励用颜色区分空间。此外,由于老年人的眼睛对于光线变化的反应较慢,不同空间光线的突然变化容易给其造成安全隐患,因此鼓励居室和走廊采用相同的亮度。

 

对我国养老机构建设的启示

 

增强养老机构开放性,鼓励对社区输出服务

 

借鉴德国长期养护院的建设经验,中国未来养老机构应尽可能结合社区布置,并加强养老机构的开放性,鼓励其对社区的服务输出,如:养老机构中的餐饮、康复、公共活动等空间设置在首层, 并对社区开放,吸引社区居民前来使用,社区的公共活动也可以在机构中举办,既丰富了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也打破了机构日常生活的单调, 给机构中的老年人带来新鲜感,避免与社会脱节。

 

机构设计引入组团概念,营造亲切宜人空间

 

在养老机构设计中注重引入居住组团的概念,鼓励将床位总数划分成若干个组团单位,空间布局强调以组团为中心布置老年人居室,设置组团级公共活动空间和护理站,使老年人在组团中获得家庭生活的亲切感受,更好地融入机构生活中。机构更加关注老年人个体需求,强调空间的细节和色彩设计,营造出亲切宜人的环境。(本文作者程晓青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党委副书记、建筑系副主任,刘琳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研究生)


扫码加入筑龙学社  ·  室内设计微信群 为您优选精品资料,扫码免费领取
分享至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扫一扫",扫描上方二维码
请点击右上角按钮 ,选择 

 发表于2018-05-23   |  只看该作者      

2

根据不一样的人群的需求做符合该人群的设计

微凉12

山东 抚州 | 室内设计

6 关注

134 粉丝

869 发帖

3 荣誉分

该博主未添加简介

猜你爱看

添加简介及二维码

简介

还可输入70字

二维码(建议尺寸80*80)

发站内信息

还可输入140字
恭喜您已成功认证筑龙E会员 点击“下载附件”即可
分享
入群
扫码入群
马上领取免费资料包
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