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众所周知的“购物天堂”,它以摩天大楼、高密度建筑和高物价而闻名,在固有的印象里它充斥着纸醉金迷,是于一个极其繁华的地方。
但任何事情都会有正反两面,灯光越亮,暗的地方就会越暗。香港土地的“寸土寸金”,也导致了当地巨大的贫富差距,很多没有房的人只能住在所谓的“棺材房”里。
据统计,香港有超过700万常住人口,然而香港总面积只有1102平方公里,这里的人口一直在争夺可用的空间。
和世界上其他主要城市一样,香港也正处于经济适用房危机之中。对空间的严格限制意味着岛上的住房供应是有上限的。有限的供应加上不断增长的需求,导致香港房价飙升。
在房价这么贵的城市,那肯定就保证不了所有人的居住问题,所以在这种住房极度缺失的情况下“棺材房”就诞生了。
所谓“棺材房”就是指:面积≤4㎡,最小的不过1.4㎡的住房,它仅仅只放得下一张床,只足够人躺下的空间(有些连腿都打不直,还不如棺材),但是它的租金却高达人民币1600~3200/月。
14m²是一个什么概念?在香港,“猪”的均居住面积就有5—9㎡,而车位的标准面积是15㎡。
有人曾说过:“棺材房”是香港最接近地狱的地方。但是为了生存,依然会有很多人被迫把自己塞进这14m²格子间,至少不用风吹雨淋。
为了缓解住房问题,相关政府和一些民间组织也一直在努力,包括组织一些捐助和活动。
2017年名为 Bee Breeders 的组织发起了香港像素住宅概念设计竞赛。竞赛要求参与者利用香港最后剩下的像素大小的土地点设计廉价的住宅建筑,用于缓解香港的城住房危机,并支持其中低收入社区的住房斗争。
没有固定的竞赛场地,但参赛者被限制在100平方米的单一区域内,这个面积对于除了香港以外的任何城市的高层建筑来说都是有问题的——香港是一个摩天大楼遍布的地方!
设计竞赛则要求“以形式、技术、模块化和重复材料为基础的策略”来重新思考根深蒂固的传统住宅形式。
在比赛结果中,评委们对获奖者在密度、公共设施和公共/私人空间互动方面的探索,以及对国内文化和传统创新方法的考虑给予了赞赏并评出了前三名。
一等奖
塔中之塔
Lap Chi Kwong, Alison Von Glinow, Kevin Lamyuktseung
方案“塔中之塔”重塑了垂直生活的概念。
与传统的堆叠公寓不同,单个单元的垂直轴线交错排列,在香港创造了一个可重复使用的模块。
递进的外立面在地板之间提供了更多的自然光线,以及流线和庭院。
设计通过对典型租赁单元的重新思考,对普通城市住房进行重新规划。编织的环形路径提供了偶遇和分享故事的机会,重塑了街道和社区的概念。
个体单元的垂直叠加形成了一种新的塔楼模式,可以在一个庞大的单一家庭社区中充分发挥公共设施的优势。
在与用户进行直接对话的同时,也可以与城市规模进行直接对话。
二等奖
垂直村落
François Chantier, Maria Fernandez
方案“垂直村落”,被认为是解决香港房地产危机的一个典型的本地建筑模式。
方案采用当地传统山墙,为每个模块提供不同的分区处理,提供动态丰富的空间多样性,帮助形成相互联系的垂直村落。
三等奖+BB学生奖
反转机械住宅
Yukang Yang, Jingwen Cui / 北京工业大学
第三个项目“upside down machine”从代谢运动中的胶囊塔中汲取灵感,将微型单元住宅作为一个机械化区域,以提高灵活性、美学和效率。
道路和浴室固定在中心核心管中,而生活空间则有节奏地旋转和交流。
该方案因对住房危机的技术解决方案提出了反乌托邦式的批评而受到称赞,住房危机加剧了城市生活的恶化。
它不是一个坚定的解决方案,而是依赖于对内在快乐的乐观看法,“将私人家庭的活动与公共领域舞台上的公共领域的活动联系起来”。
BB绿色奖
生命之灯(Lantern of Lives)
Danaiporn Pongamornprom, Thongchai Wongsrisuppakul, Veeramon Suwannasang.
设计的主旨在于:想要在容纳更多的居民,在解决他们的住房问题的同时,让他们生活环境变得好一些,至少不再是昏暗无光、脏乱差的“棺材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