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

发表于2019-04-11     2717人浏览     0人跟帖     总热度:1313  

纪念,是人类作为情感动物的一种本能。
纪念性建筑为人类提供了纪念与缅怀的场所,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形式之一。

从对历史重大战争,到对严重社会事件,从对名人伟人,到对身边的人们……人类总在不断”纪念“,不断寄托、思考和追寻。

追求永恒源自人本心的欲望,建筑景观将人们对纪念的情感体验物化为恒久的存留。


| 纪念性建筑景观 |
公墓陵园 . 人物纪念场所 . 战争纪念场所 . 社会事件纪念场所


公墓陵
纪念性建筑景观  

陵园是纪念性园林的原型。

在传统的欧洲城市中,墓园一直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古罗马时期,人们就已经将墓穴集中布置于人们离城的道路两旁。刘易斯·芒福德(Lewis Mumford)认为,人类将墓穴聚集是早于人类群居生活的,“死者之城”甚至有可能是城市的雏形。

也许居住在墓园里的其实并非逝者,而是我们对于逝者的回忆。墓园是一个回溯记忆和审视自我的场所。也是一个曾存在过的灵魂与精神被纪念的地方。

安息之处,亦需要诗意和风景。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1
思安墓园
韩国
设计:IROJE Architects+ Planners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2

这是一个为逝者而设计的项目。数以万计的灵魂以死亡的名义在此相聚,犹如城市中的居民一般。从这个角度出发,我希望按照城市的尺度来构建一套完整的设施。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3

每个单独的建筑体量以排屋的形式呈阶梯状分布在场地中。被草坪覆盖的屋顶使整个项目在鸟瞰时如同一块完整的绿地公园。尺度适宜的“排屋”汇聚在一起,形成一个个小社区,并通过斜坡和台阶上的路径与其他的社区相连。共享的设施包括小公园和广场,以及位于每个“社区”之间的灵堂。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4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5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6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7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8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9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10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11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12

主广场位于最底层的入口处。光洁的水池周围环绕着耐候钢材质的高墙,犹如在向到来的人们示意,这里是一个崭新的宁静世界。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13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14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15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16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17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18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19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20
悼念塔内部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21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22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23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24

也许居住在墓园里的其实并非逝者,而是我们对于逝者的回忆。我们应当把墓园当做一个回溯记忆和审视自我的场所。这样一来,扫墓的举动也就成为了一种对于生命真实度的确认。因此,我将这座墓园设计为一处仅存在于当下的场景,在任何一个自我怀疑的时刻,它都将在一种肃静的氛围中促使我们想起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25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26
悼念塔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27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28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29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30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31
禅意的公墓服务大厅“半阖之眼”
日本
设计:Hiroshi Nakamura & NAP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32

Sayama湖滨公墓坐落在一片美丽的森林中,在这人们可以看到远处的Sayama湖堤和Chichibu山脉。为了不遮挡观赏美景的视线,位于面向墓地的山坡上的社区大厅只有一层,屋檐很低,与周围环境协调一致。

周围的环境十分优美,但建筑师没有将建筑完全开放出来,而是采用了一种半开半闭的设计手法。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33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34

服务性的空间被放置在钢筋混凝土建造的中心区,围绕着中心是游客休闲区和餐厅,后者是一个环形的开放的区域。围绕着建筑主体是一个平静的反射水池,同附近的峡山湖相呼应。建筑师将停车及其他功能区放置在视野之外的地方。建筑师在钢柱、钢梁上方放置木椽,共同支撑起一个轻盈的、仿佛悬浮在空中的环形屋面。屋面的屋檐高1.35m,造型像一只宽边的帽子。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35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36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37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38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39

低低的屋檐(半睁的眼睛)为观众提供了坐着或站着的两种不同状态的场景:如果他们站着,房间就变成了一个沉思的空间,会间接体验到许多自然现象——反射池中反射的天空和绿色植物,投射在天花板上的水面的图像等等。由无数的梁组成的低矮的屋檐末端,似乎引导着游客来到窗边的长椅,邀请他们休息;当人们坐下时,他们可以越过屋檐看到远处的Sayama湖和小镇的森林和山,凝视远方,回忆起遥远的记忆。风轻轻地搅动着水面的绿色倒影,而游客被轻轻地环抱在木梁之中,如此之近,几乎触手可及。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40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41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42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43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44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45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46

我们放大了Sayama地区的美丽自然本质及其引发的现象,创造了一个安静地回忆逝者的空间。建筑轻柔地抚摸着人们,激发出该环境中特有的行为和感受。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47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48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49
莱克伍德公墓陵园
美国
设计:Halvorson Design Partnership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50

“耳目一新,非同凡响。”–2013年ASLA专业奖评审委员会(项目曾获2013ASLA专业奖 通用设计杰出奖)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51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52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53

有着142年历史的莱克伍德公墓曾面临着一个挑战:如何在一个受人尊敬的地标式的环境中创造出一个具有纪念性的属于21世纪的空间。花园陵园项目正好巧妙地、持久地、优雅地迎接了这个挑战。这个景观涵盖了朝南斜坡上三分之二的建筑,建筑风格展现了一幅空旷的、和平的风景,伴着静静的倒影池、本地树木构成的小树林以及沉思的壁龛——鲜明的当代设计与它的历史环境和谐地融为一体。

这个方案彻底改变了一个恶化的、“沉没”的空间,从而创造出了一个诗意般的现代化景观,在一个充满意义的环境中为人们提供了慰藉和美丽。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54

外部/内部连接可进入的绿色屋顶:与墓地景观无缝过渡组织轴结构种植范围和明确中心仪式空间通过风铲和架设板桩支架得以保护的现存的树木样本保留下来的教堂风光。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55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56

绿色屋顶使得公墓的“草坪规划”之美无缝地延展成一道新的风景。建筑和风景之间的融合集中体现为有青铜框架的泥土造型,包含地下墓室的天窗。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57

暮色中的新花园陵园。低矮的地平面使得人的注意力集中在窗户周围强有力的马赛克图案上。在突出的地下墓室之间设计了外部骨灰龛位,这样就可以在花园中进行葬礼。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58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59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60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61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62

从内部空间到外面的风景都密切注意了风景的协调。地面上微妙的连接处和一个简单的植被调色板创造出了一种围合感,同时使得建筑的几何形状延伸至景观内部。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63

一个倒影池起到了教堂和现存的陵园之间的组织轴的作用。这种形式上的关系被一条林荫道所强化,提供了一个供沉思的僻静的地方。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64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65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66
伊瓜拉达墓园
西班牙
设计:Enric Miralles & Carme Pinos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67
伊瓜拉达公墓位于Riera de Odena河与市内工业区之间,在巴塞罗那北边60公里处。公墓主要区域位于地下,这里可以看到石墙,陵墓和天空。周围的建材全是粗糙的,石头和混凝土上的铜绿,金属上的锈迹和陈旧的木材为这里带来一种悠久的气息。整个公墓气氛宁静。

不同于传统墓园两排壁龛相对紧凑的间距,伊瓜拉达墓园底层两侧壁龛之间的步道尺度接近于城市街道。在材料上,壁龛和墓穴均由混凝土浇筑而成,即便是直接暴露的山体,亦被金属网和石头做成的围护面包裹起来。两种材料不难让人联想到城市中的住宅与城墙。整个区域虽然处于自然之间,但却如同城市般人工化,尽端空间被刻意放大,有着城市中心广场的即视感。广场和步道铺地,由旧火车铁轨枕木和水泥构成,枕木凌乱的组织方式,仿若在冥河里不知归途的灵魂。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68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69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70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71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72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73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74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75

整个墓群在形体上如同是一条人工挖成的峡谷,高度上的变化令墓地同周边工业环境相分离,以便打造本身肃静的氛围。沿山而建的曲线走向,让墓群宛如一条“生命长河”。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76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77

小礼拜堂打破了我们对礼拜堂的常规认识,采用了一个三边围合,一边开放的大厅形式;礼拜堂并不高,十字架形式的主梁支撑起屋顶。有趣的是,托起十字架梁的四根柱子,并非以十字架的中心为圆心等距设置,而是以中心为终点,让这四根混凝土圆柱按照斐波那契曲线(Fibonacci Spiral)布置。礼拜堂的采光都来自于开敞的外侧和内部洞口的天光。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78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79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80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81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82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83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84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85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86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87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88
Ando大理石墓园
日本
设计:Shiji Oshio+UA architects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89

日本的 UA 建筑事务所,通过设计一个概念性的大理石墓碑,想要创造一个具有包容性和团结的新葬礼概念,取代日本常见的叠层方型坟墓,重新构想了传统的佛教墓地。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90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91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92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93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94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95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96

人物纪念场所
纪念性建筑景观

一个人物纪念性景观,表达对逝者的爱与怀念,它的设计目标应该是创造一个足够吸引人、足够美丽的地方,以便在隐喻上充当生者和死者之间的一个交汇点。

它应该是一个能和我们对话的天堂,可以让我们在这里回忆起那些我们怀念的人。它会让我们相信,即使今天的生活很艰难,也有可能有一个更光明的未来。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97
戴安娜王妃纪念泉
伦敦,英国
设计:Gustafson Porter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98

英国伦敦海德公园内的戴安娜王妃纪念泉可谓是多年以来的经典水景观项目。该喷泉自2004年修好后,仅2005年便获得超过200万人的拜访,成为当年伦敦最热门的旅游景点。设计的理念基于戴安娜王妃生前的爱好与事迹,以  ‘Reaching Out – Letting In’ . “敞开双臂–怀抱”为概念,设计了一个顺应场地坡度的,在树林中落脚的浅色景观闭环流泉。整个景观水路经历跌水,小瀑布,涡流,静止等等多种状态,反映了戴安娜起伏一生。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99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100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101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102

整个纪念泉的设计与施工不仅有景观设计师的参与,还有计算机建模专家,顾问,工程师,专业石匠的参与。

从设计的初始就利用模型制作出纪念泉底部那些让水或翻滚或跌落或袅袅或涌出气泡的复杂纹理与图案,详细的描述了水的历程。与SDE合作,利用汽车行业使用的模型交互软件生成精确的3D模型–545块石头模型,现实中累计重量达到600吨。与Texxus合作,数字化的解决与呈现了设计所需要的230平米的独特纹理设计,并将其与SDE的模型结合。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103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104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105

一个复杂的建筑规模的大型视觉花岗岩雕塑。专业的杰弗里·奥斯本有限公司作为施工承包方,与英国最好的石匠,来自于北爱尔兰莫恩山的S. McConnell 和他儿子进行合作,最终打造出这个世界瞩目的景观项目。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106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107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108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109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110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111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112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113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114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115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116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117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118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119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120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121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122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123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124
林肯纪念堂
美国
设计:Sasaki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125

当林肯纪念堂于1922年首次开放时,国家广场在填平的土地上扩展2500英尺向西面波托马克方向延伸, 创造出壮观的全新国家景观。今天,林肯纪念堂与倒影池广场是美国最具标志性的景观之一。但是,随着21世纪的到来,这处著名的市政景观迎来众多新的挑战。每年超过450万游客的访问量,对基地的使用已经大大超出当初设计的极限,为景观、道路与其它步行区域带来过大负荷。安全保障与通达也同样不能跟上需求。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126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127


另外,倒影池由饮用水填充,由于结构问题,水的流失使得每年必须重灌2-4次——每次需600万加仑饮用水。国家公园服务找到Sasaki更新并修改景观,以使其满足现代需求并保护国家地标的突出特征。通过整合的方法,Sasaki解决了通达与安全问题,提升了基地的负担能力并成功融合可持续措施。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128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129


Sasaki设计平行于倒影池的新步道以满足每天上千名的游客从林肯纪念堂走到二战纪念碑的需求。倒影池两边的榆树林荫道更新了铺装、座椅以及带有遮挡的LED照明,保存了看向林肯纪念堂与华盛顿纪念碑壮观的倒影效果。Sasaki同时设计了两条新步道形成新的安全屏障,两旁有墙体,往下通至倒影池。墙体与原先的阶地相连而且采用来自纪念堂本身采石场的花岗岩进行建造。倒影池在西部加深作为新的机动车屏障,保存倒影池尽端纪念堂之间视角的开放。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130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131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132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133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134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135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136

Sasaki在初步设计过程中研究了多个方案,以更可持续的方式为倒映池供水。所选用的方案消除了对饮用水的使用,计划从潮汐湖中取水,进行过滤和再循环以改善水质。日常水补给将取自二战纪念碑地下泵房中的集水坑。Sasaki与路易斯伯杰事务所的工程师合作完成了给水规划和基地工程的最终设计。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137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138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139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140
戈尔丹莱德勒纪念馆
克罗地亚
设计:NFO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141

这是一处破碎的景观。
NFO建筑事务所与雕塑家Petar Barišić合作的戈尔丹莱德勒纪念馆日前已在克罗地亚的科斯塔伊尼察市Čukur山上对外开放。该纪念馆是为了纪念1991年8月10日在此被狙击手结束生命的戈尔丹莱德勒。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142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143

面对着乌纳河谷壮丽景色的纪念馆是建筑与雕塑的融合体。其造型为一个纯粹的圆环,人们通过一条铺在草坪上的混凝土石板弯路到达,地面上的每一块混凝土石板都刻有戈尔丹莱德勒年度纪事,直至最后一块空空如也--这是戈尔丹莱德勒死去的那一年。圆环中的玻璃被弹孔穿透,这象征着狙击手射向戈尔丹莱德勒的子弹。此种表达方式让人们直面事件的真相。同时这个完美的不锈钢圆环也意味着24年间风景如旧的大地上的生活具有连续性。从河对岸看,这件作品变成了一个巨大的阳光反射板。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144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145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146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147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148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149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150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151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152
昆士兰警察纪念碑
澳大利亚
设计:UAP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153

昆士兰警察纪念碑位于布里斯班植物园中,为参观者提供了一个反思、瞻仰、认同和纪念牺牲警察的空间。纪念碑由五个折叠拱门组成,鼓励游客在其中行走,探寻不同的视角和衬托远处的绿色景观。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154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155

纪念碑由UAP设计,陶艺家Kenji Uranishi作为设计合作者参与设计。纪念碑形象参考澳大利亚警队的方格丝带,碑上设有刻有名字的铭牌,永久铭记那些为社会服务而牺牲的生命。纪念碑由UAP的布里斯班工作室制造,在植物园中营造了一种独特的怀念与沉思氛围。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156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157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158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159
格罗夫纪念林
瑞典
设计:Sweco Architects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160

格罗夫纪念林是属于那些被遗忘的人的地方。它是一个寻求安慰、反思和缅怀逝去亲人的避难所,也是一个人们在失去朋友、父亲、姐妹甚至孩子之后,在困难时期寻求支持的庇护所。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161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162

当哥德堡南部阿斯基姆的教区计划扩建他们的墓地时,他们决定将新的部分设计成一片纪念树林,而不是传统的棺材墓地。这座建于1879年的教堂坐落在一座山顶上,那里也有一座古老的墓地。这座山的北面有一个明显的边界,是由一堵大约5米高的花岗岩旧挡土墙形成的。基地是一个盆地的形状,地势较低的地方是以前没有利用起来的区域,曾经是一个带有小溪的浅峡谷,这里地面潮湿,长满了茂密的灌木丛。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163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164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165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166

在该项目中,植被都被清除了,根据地形做成了一个规则的碗状,就这样,一个具有新的潜在品质的基地出现了。沿着倾斜的山坡,引入了草地梯田,增强其形式特征,并为灰烬创造了平坦的地面,这些都被无声息的掩盖在草坪下。一个铺砌的座椅露台,座位朝南面向教堂,提供了与上层的视觉联系。露台的后墙上装饰着石灰岩石板,上面挂着已故者的姓名牌匾,这里也是蜡烛和鲜花的公社布景。“碗”的焦点是浅池塘,静止的水面倒映出天空。纪念林的部分地方种植了一簇簇树木,这些树木是根据季节变化而选择的,比如海棠树、樱桃树和秋色的槭树。场地被质朴的花岗岩墙壁环绕,营造出一种封闭感,这个安静的氛围增强了个人的反思意识,而在西部边缘,一座新的教区建筑也形成了一个空间限制。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167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168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169

它最终意义并不是为死者准备的,而是为那些被遗忘的人提供了一个港湾。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170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171


战争纪念场所
纪念性建筑景观

战争纪念场所承载着一个国家荣辱兴衰的战争记忆,它既非说教也不是血淋淋的展示,而是容含了民族气质和人类对战争的思考及警示。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172
纪念建筑:追忆之环

设计:AAPP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173
这个为了庆祝第一次世界大战100周年而建造的环体位于国家墓地旁。在悲伤已经归于平伏的如今,建筑师希望给同胞建立一座艺术与自然的环体,表达对和平与团队的祝福。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174

人们相互牵手而围成一个圈。借意于此,建筑师在这个代表团结和永恒的环中安放了参加Nord-Pas-de-Calais大战的600,000官兵的名字,让这些姓名,这些字母形成一个排名不以先后,没有军衔和国籍区分的循环。环体入口朝向墓地,另一侧是阿图瓦平原。

这个巨大的环体以水平之姿恒立在大地上,就像是一个完美的无重力浮体,其与起伏的地形形成巨大的反差,为此,壮观的悬挑因而出现。环体在坡地上长距离的悬挑也仿佛在提醒人们,和平是脆弱的。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175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176

这个周长328米的水平环体呈褐色,等待参观的人们前往重新发现和平。而人们到了环体的内向的一侧,则会发现这里呈金色,500个金属折面被镀金,上面篆刻着参展士兵的名字,无任何等级之分。这种陈列所体现出的平等是对人性的尊重和对团结的敬仰。环体最大的悬挑距离达到了60米,如此艺术的效果是通过新型材料实现。建筑会采用了超高性能的纤维增强混凝土,打造出这个无视时间,具有永恒效果般的环体。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177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178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179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180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181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182

第一次世界大战已远去,和平是如此重要,是欧洲的未来。这个简单但是强大的环体,仿佛是对和平的誓言。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183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184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185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186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187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188
国家大屠杀纪念碑
渥太华,加拿大
设计:Studio Libeskind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189

Studio Libeskind近日与Lord Cultural Resources、摄影师Edward Burtynsky、景观建筑师Claude Cormier以及大屠杀研究学者Doris Bergen共同出席了渥太华国家大屠杀纪念碑的建筑落成仪式。该纪念碑是为祭奠成千上万名死于纳粹暴行的无辜民众而建,也是为了最终留居在加拿大的幸存者而建。该项目涉及到建筑、艺术、景观和历史知识等多个方面,建筑师通过多变的手法回顾了人类历史上最为黑暗的时期之一,与此同时,传递出一种顽强不朽、生生不息的人性力量。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190

建筑师Daniel Libeskind说道:“能够与这样一个优秀的团队共同设计和实现纪念碑的项目,对我而言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这座纪念碑不仅仅是为纪念在大屠杀中无辜死去的人们而建造的重要公共空间,它同时警醒着我们,当今世界正受到反犹太主义、种族主义和偏执主义的威胁。加拿大支持自由民主的价值观,不论种族、阶级和宗教信仰,这也正是国家纪念碑所要传达的信念。”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191

纪念碑位于Booth大街和Wellington大街的转角地带,其对面是加拿大战争博物馆。0.79英亩的场地连接了博物馆和首都的历史中心。现场浇筑的混凝土纪念碑由六个三角形体量构成,形成六角星的形状。六角星成为了大屠杀的符号象征:纳粹迫使犹太人佩戴六角星的符号,便于纳粹进行识别和赶尽杀绝。三角形的空间则代表着纳粹和其通敌者们给同性恋者、耶和华见证会人、社会异议人士和宗教囚犯钉上的谋杀标签。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192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193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194

纪念碑分为两个包含不同意义的实体:上升的实体指向未来;下降的实体则引导着参观者们走入发人深省的内部空间。六个三角形的混凝土空间各自承担着不同的功能:讲述加拿大大屠杀历史的说明区域;三个独立的沉思空间;一个宽阔的集会和导向空间;以及高耸的、闪耀着记忆光辉的Sky Void,这是一个高达14米的围合体量,它为参观者提供了一座如教堂般的空间,并为内部引入了上方的一小块天空。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195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196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197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198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199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200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201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202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203

“希望之梯”(Stair of Hope)从中间的集会空间升起,穿透了一面倾斜的墙壁,指向议会大厦所在的方向,喻意了幸存者们为加拿大做出的宝贵贡献以及他们在加拿大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同时揭露了种族灭绝者的危险行径。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204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205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206

在纪念碑周围,不同种类的松树从铺满石砾的地面中生长出来。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一景观将向人们例证幸存者和他们的子孙为加拿大做出的贡献。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207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208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209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210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211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212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213
Mount Herzl 纪念堂
耶路撒冷,以色列
设计:Kimmel Eshkolot Architects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214

Mount Herzl 纪念堂是一个独特的纪念场所。为了纪念所有阵亡的士兵,设计中包含了他们名字。这是和平时期的期翼希望的工程。项目虽然临近耶路撒冷繁忙的街道,但被设计成了一个平静的圣经式的场景,整个空间孤隐而静谧。项目主体空间通过挖掘山体而形成,成为了个人和集体纪念活动的亲密空间。在纪念堂上方,山体被重新建造成曲线的地形,用耶路撒冷的石头制造。一个用砖制成的好似波动着的漏斗形的开口将挖掘而成的纪念堂的顶部打开,直向天际。它不规则的涡旋形状充斥着不断变化的自然光。在屋顶的上端,间隔的石板允许气流和自然通风。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215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216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217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218

刻在石砖上的名字形成了“名之墙”,包裹着漏斗形的光筒。跟随着螺旋形的坡道而上,名之墙由23000块石头砖砌成,每块砖上刻着阵亡士兵的名字,他的死亡日期,并放置着蜡烛灯,每年在士兵的死亡之日点亮。光筒设计是在苏黎世ETH的研究团队R.O.B.的咨询下完成的,它由均匀挤压的铝制砖构成。每个砖都用CNC打造并标记上的连接点位置,从而得以在不规则的、独特的结构上进行组装。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219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220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221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222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223

纪念堂被规划为一座纪念建筑,因此,设计的重点是创造一种非建筑,几乎没有任何机械系统,而且几乎完全可持续。建筑中没有空调或电气通风系统。自然气流创造出极佳的温度条件,利用漏斗形状将热空气从屋顶的上端通过间隔的石板排出,从而创造空气流动而达到通风目的。白天的照明无需用电,自然光从顶部的光眼进入,被光筒微妙地过滤,整个空间充满了温和的光线。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224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225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226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227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228

由山体挖掘而成的纪念馆获得了最佳的热条件。该结构的热质量与地表一起,保持稳定的温度。外面的地形是用浅色的耶路撒石覆盖的,它保护建筑不受辐射。使用诸如耶路撒冷石之类的当地材料是设计过程中的一个关键因素,既包括预算限制,也包括可持续性的原因。目的是将这座建筑与周围的耶路撒冷城结合起来。造型的设计理念是不让外界看到建筑本身,并呼应邻近山脉和墓地的肌理。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229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230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231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232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233
卡廷惨案叙事性纪念空间
波兰
设计:BBGK Architekci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234

卡廷博物馆的建造是为了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波兰一段痛苦的回忆——卡廷惨案,超过二万的波兰军官和国家官员被苏联秘密警察残酷地谋杀。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235

卡廷博物馆位于华沙城堡的南部——这座堡垒由三部分历史建筑组成。整个基础部分是一个公园,具有象征意义的卡廷森林处在公园的中心位置。入口位于Nowomiejska大门门,是旧城区路线的延展。博物馆展览空间被安置在一个两层的名为Kaponiere的老火炮台区域。第三座老建筑是机枪骑楼,包括五个玻璃拱廊,在那里可以看到刻着被谋杀军官名字的纪念墙。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236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237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238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239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240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241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242

为了强调在空间的纪念意义,设计师有意识地给予建筑强大的叙事性表达。高达12米的墙体之间的缝隙将城堡里的游人向两个方向引导:向下到机枪骑楼里的拱廊,在那里的纪念墙与受害者的名字;向上,打开天空的透视。在树林中的楼梯轴线上有一个橡树十字架——作为对卡廷这段历史叙述的结尾。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243

染色混凝土也是建筑表达的一种方式,被用在各个环境对叙事性有要求的场所;设计师提取了个人所有物,如信件,谋杀被害者的弹药等作为元素,在混凝土上留下相应的印记。卡廷在其残酷和邪恶的历史大幕之下,实在难以被理解。为了纪念在历史枪声中受害的21768位军官,建立了15道纪念墙,引发了对于邪恶,善良,宽恕等概念的思考。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244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245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246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247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248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249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250
于特岛纪念之环
挪威
设计:3rw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251

这是大自然中一个清晰的斑点。

当森林中的大树死亡时,森林中会多出一块空地,形成茂密森林中的一个空洞。3rw对特岛惨案纪念点的设计也遵循这样的理念—在大自然中找到一个清晰的斑点,并与周围的自然风景相融合。

于特岛惨案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挪威境内发生的最为严重的暴力袭击事件。2011年7月22日,挪威人布雷维克先在挪威政府办公大楼前引爆威力巨大的汽车炸弹,然后又在奥斯陆以西40公里的于特岛枪杀参加挪威工党青年团夏令营的人群,共造成77人死亡,300多人受伤。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252

建筑师在几棵大松树之间的开放空间里吊起一个大圆环。这里离夏令营近在咫尺,处于地势较低的地段,面对水面。沿途地面上铺着大石板,可以有效防止杂草生长,降低维护费用。设计师在纪念点附近精心布置了植物,吸引了岛上众多生物,包括蝴蝶。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253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254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255

大金属环相当沉重,亡者的姓名被镂空铭刻在环上。游客可以绕环圆环或转动身体把名字读完。
所有的建设都是依靠志愿者的帮助而完成,建筑师在这个项目中也得到了其它项目中没有的特殊体验。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256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257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258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259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260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261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262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263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264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265
越战纪念碑 
美国
设计:林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266

美国首都华盛顿的越战纪念碑(Vietnam Veterans Memorial)是为了纪念越战时期服役于越南的美国战士的英勇牺牲。闪闪生辉的黑色大理石牆上依战士慷慨赴义的日期为序,刻划著就义者的名单。著名美裔华人女建筑设计师,美国越战纪念碑设计者——林璎,为此获2009年美国国家艺术勳章。

林璎曾表示:越战纪念碑好像一道刀疤,好像是地球被锋利的刀刃砍了一刀,这一道黑色的刀疤,永远无法消逝。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267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268

建造越南战争纪念碑的想法是一名前陆军下士简•斯克鲁格思在战后萌发的。1979年4月27日,一群参加过越南战争的老兵在首都华盛顿成立了一个社团,旨在国家大草坪博物馆、纪念碑群落地带建造越南战争阵亡将士纪念碑。他们提出,这座拟议中的纪念碑要成为美国社会中一个鲜明的形象。

不管这座纪念碑最后建造成什麽样子,它必须满足四项基本要求:(1)纪念碑本身应该具有鲜明的特点;(2)要与周围的景观和建筑物相协调;(3)碑身上镌刻所有阵亡和失踪者的姓名;(4)对于越南战争,碑身上不要有一个字的介绍和评价。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269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270

后来在1421个方案中,林璎的设计被国际知名艺术家和建筑大师组成的评委会投票成为首选。她的设计是大地的一道疤,是「(活人和死人)将在阳光普照的世界和黑暗寂静的世界之间(再次会面)。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271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272

越战纪念碑也是其次美国建筑师协会(AIA)名单中女性设计师排名最前的作品,并且也是AIA2007年「25年大奖」的获奖者,该奖项用于表彰在25~35年前设计建造的杰出建筑物。

建筑评委会的主席RichardLogan说:「25年之后,你站在纪念碑前仍会回想起那些名字。你可以看到人们抚摸纪念碑,并为它而感动。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273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274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275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276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277


事件纪念场所
纪念性建筑景观

社会中发生的严重社会事件,人们也通过建造纪念性场所的方式予以纪念和缅怀。提供关于当下社会环境和社会问题的思考空间。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278
世贸双塔纪念
美国
PWP Landscape Architecture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279

“内敛有力,细节惊人。森林与遗址空洞共存对话。虽然照片不能反映出遗址空洞中的音效,但却依然夺人心魄。”——2012年ASLA专业奖评审委员会

为了纪念911事件,在双子塔原有的位置上设立了庞大的瀑布,周边设置了森林广场。在纽约的中心,在这座充满活力朝气蓬勃的城市中心,有这样一片提供沉思与回忆的地方。

设计的目标主要有四个。
1 强烈感受到双塔原来的存在。
2 将人们的身心吸引(纪念体验)。
3 在忙碌的城区中营造出宁静。
4 一片安静,美丽,人尺度开放空间。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280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281

911纪念地使用了大多数人们都可以理解的符号语言。这种语言属于“反省缺失”的一部分。人们离开城市日常生活,进入416棵橡树组成的森林。这片森林夏季苍郁荫凉,秋季红叶夺目,冬季凋零却透过温暖的阳光,春季嫩绿鲜活。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282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283

双塔原址做了向下跌落的30英尺的大瀑布,设计师沿建筑遗址四边轮廓布置了一圈并列的锥形跌落引水渠,这使得从这里跌落的水流效果更为美丽,同时也更为节能。夜晚效果同样好看。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284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285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286

参观者在瀑布雷鸣般的声音中沿着青铜栏杆看受害者的姓名。往后退,就是让人身心舒缓的树林。树林密度适宜,期间点缀着惬意的广场,石凳,草坪等等。设计恰如其分,不多不少。在这片安静的空间中,鲜明的尺度,特色,品质还有光,空间都让人难以忘怀。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287

设计师采用了简约的元素和材料。比如花岗岩使用为单一品种,铺成道路,制成长凳。草坪和攀缘植物面积克制,整个广场采用同一树种。有限的色彩运用塑造出安静的氛围。这些简约的材料和设计都是经过大量的工作才得以实现。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288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289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290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291

在整个科技和建造的过程中,可持续性的思想一直贯彻其中。高效的雨水利用系统,树林灌溉系统使得纪念广场水循环平衡。高密度的森林在各个季节都营造了令人舒适的微气候。广场的设计单元都容易更换和维修,森林的土壤足够项目茁壮成长。路面采用可再生的路面。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292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293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294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295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296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297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298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299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300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301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302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303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304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305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306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307
“白色广场” 纪念花园
挪威
设计:Marianne Levinsen Landskab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308

2011年7月22日在奥斯陆和乌塔亚岛发生的恐怖袭击给人们的现实生活带来了深深的裂痕,这对许多的人和家庭来说是一场悲剧,对整个社会来说也是一场不可磨灭的创伤。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309

在我们共同的社会和政治生活中,一个未知的领域突然显露出来,一种新的、我们不熟悉的情况出现了,但我们只能被迫接受。在以前但地图上,我们一般将未知的、尚未开发的区域标记为白色区域,并将其称为为“未知领域·”。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310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311

我们使用了当地的白色挪威大理石的坚硬砾石覆盖物创建了纪念碑的面层,为观者带来视觉共鸣。现场浇筑的白色混凝土结构有机地散布在2000平方米的场地,就像白色砾石上的岛屿,其中最大的混凝土岛屿,是一个圆形的浅水池,白天倒映着天空和树冠,晚上又变成一个拥有77个光点的“星空”。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312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313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314

这些混凝土岛屿表面喷砂的是与2011年7月22日遭到攻击的伦理、社会和政治价值观相关的文字说明:开放、民主、同情、人性。这些文字以空间和物质形式表达了与7月22日有关的存在主义和日常思想和情感,并为通向诗意和创造性的现实维度架起了精神桥梁,这可以给当代以及后代带来对未来的希望和信念。这些文章的其中一部分是由特隆赫姆的学生写的,另一些则是由著名作家所写。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315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316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317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318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319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320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321
麻省理工大学肖恩•科利尔纪念碑

美国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322

这个纪念碑为麻省理工大学的校园,是为纪念在2013年4月18日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中中枪身亡的肖恩•科利尔校警而建造的,利用这个永恒的结构铭记这个悲剧——通过展现团结力量概念的结构将“克里尔坚强(Collier Strong)”转变成一个纪念空间。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323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324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325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326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327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328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329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330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331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332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333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334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335
安息之处,亦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纪念性场所设计_336

时代变迁越来越迅速,而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逝去的人、事、物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当今人类寻找精神寄托和情感归属的载体。


扫码加入筑龙学社  ·  园林景观微信群 为您优选精品资料,扫码免费领取
分享至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扫一扫",扫描上方二维码
请点击右上角按钮 ,选择 

期待下一季

  | 园林景观

3 关注

28 粉丝

0 发帖

0 荣誉分

该博主未添加简介

猜你爱看

添加简介及二维码

简介

还可输入70字

二维码(建议尺寸80*80)

发站内信息

还可输入140字
恭喜您已成功认证筑龙E会员 点击“下载附件”即可
分享
入群
扫码入群
马上领取免费资料包
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