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类景观空间中为了限定某一空间或强调其等级,都会通过基面也就是铺装的材料差异,形成界限清晰的边界而划分出不同功能和特质的场所。
与此同时,很多时候又会出现另一种截然不同的情况,就是对空间边界本身的弱化与柔和处理,边界的刚性和柔性处理结合设计才能令景观空间富于变化和创意,下面就探讨一下柔性处理边界的十种可能性。
1 线段划分
对于过长的边界区域,打破其机械平淡的直线最简单方式是,将其划分为几段线段,这样还可以产生内凹空间,可以作为休憩空间或放置创意元素。如果进一步改变线段之间的角度,会形成更具灵活性的空间组合。
2 梳状渗透
用梳状修长的形式处理硬质与软质的边缘,一方面可以起到两种元素的柔和过渡,还能通过改变材料和间隙宽度变化而产生多种可能性,这种方式的代表项目是高线公园。而从另一个角度想,如果把高线公园铺装模块用金属材料替代会怎样呢?类似的启发详见IBM火奴鲁鲁广场案例。
3 连续齿轮
相比前两种保持完整线条感的方式,齿轮状变化的方式则是通过破坏这种完整性而得到细节的丰富变化。虽然从整体空间尺度来看还是具有某种轮廓感,但已经是模糊了的线条。这种齿轮状的质感和尺寸一般是根据所用材料的尺寸及其组合模数形成,其具体宽窄组合则根据空间的尺度而定。
4 锯齿边沿
与齿轮状相似,锯齿状方式也不强调整体线条的力度感和组合,相比齿轮状强调线条的垂直水平组合,锯齿状边缘的线段更短更自由,甚至产生碎裂感。由于其分裂得足够细而不会产生像李伯斯金那种裂缝式的撕裂感与不安感。
5 一体化造型
如果说强烈的边界是建立于一条划分明显的界线,那么像弱化它的最彻底方法就是把这条边界擦除。而实际上只要存在两种材料或元素,就必然产生边界。所以想做到最大化的弱化边界就需要模糊两个元素的独立性,比如地面逐渐变化为立面,使用者会判断这是铺装还是墙面或座凳的问题,从而使人的注意力转移到水平面与垂直面的模糊性上而不再关注边界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