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维尼童话镇背后的建筑故事

发表于2018-05-24     1358人浏览     1人跟帖     总热度:150  

维尼童话镇背后的建筑故事_1
Part 2 Project 2014
Nick Elias
毕业院校:伦敦大学巴特莱特建筑学院
一战之后的英国
维尼童话镇背后的建筑故事_2
从1914年8月持续至1918年11月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给英国经济带来重创。战后英国经济惨淡。1921年国内失业人口达到200万之多。矿工、铁路工人先后罢工,要求增加工资,缩短工时,恢复战争期间被削弱了的工会权利。1921年英国共产党成立。战后执政的劳合·乔治联合政府内部由于在内外政策上的分歧于1922年10月退出联合内阁,而随后继任的麦克唐纳工党政府通过一系列举措试图恢复和发展经济,救济失业,改进社会福利设施,并实行惠特利住宅计划,以改善国民住宅条件。尽管如此,劳资之间的矛盾冲突依然激烈,1925年,矿主向矿工提出降低工资,取消工资最低限额,以区域性工资合同取代全国性合同等一系列不合理要求,并威胁如果工人拒绝这些条件,将实行同盟歇业。面对资本家的进攻,1926年5月4日,英国工人掀起震惊世界的全国总罢工,但罢工最终还是在政府镇压和工会右翼首领妥协下失败,工人阶级的生活没有基本的保障,更没有幸福可言。
关于小熊维尼
维尼童话镇背后的建筑故事_3
英国著名剧作家,小说家,童话作家和儿童诗人米尔恩(AlanAlexandra Milne),以他的儿子克里斯多夫罗宾为原型虚构了小熊维尼这一卡通形象。一战结束之后,艾伦米尔恩重新回到社会,和自己的家人搬到了英国的斯劳定居。在1921年克里斯托弗的一岁生日上小男孩收到了一只玩具熊,之后他为这只玩具熊找来一些同为玩具的小伙伴并给他们分别起了名字:屹耳、袋鼠妈妈、小豆、小猪和跳跳虎。1924年,克里斯托弗和动物园里叫维尼的黑熊成了好朋友,他的爸爸因此获得灵感以“小熊维尼”为主题创作了一系列家喻户晓的故事书,而该书中的快乐世界也源于现实中他们所居住的城镇斯劳。
设计理念
20世纪20年代战后初期,英国经济低迷,斯劳也受其影响迅速成为了一个充斥着不幸福和社会排斥的地方。获奖学生基于这个时代背景下的斯劳展开自己的设计:假想20世纪20年代的斯劳利用以“幸福”为主打的经济作为一种替代产业从而使整个区域重返幸福,而源自于斯劳的小熊维尼也自然成为了该地区暗喻着幸福的代言。
维尼童话镇背后的建筑故事_4
斯劳以及很多和它有着同样遭遇的城市都渴望一个和平,快乐,包容的社会环境。20世纪20年代工业肆意扩张后的斯劳长期被视为资源剥夺者的仓库,而获奖学生所设计的维尼小镇试图通过倡导一种新型的幸福的建筑对来自社会和政治层面的排斥含蓄地做出回应。这一建筑体系内部拥有一个稳定且可持续的经济网,其中的居民可以一起生活,工作和游戏。与此同时,维尼小镇的整体规划在理论层面上也规范了与幸福有关的政策,而这一概念在当今的城市规划中始终无人提及。通过实证研究很明显可以看出,绝大多数人在呈现一个理想化的虚构的自己的时候最为开心,来到Poohtown的客人沉浸于这座快乐的城市之中,在被提前设定的路途中他们随处能够遇到小熊维尼和它的朋友(人为扮演),从而使他们不知不觉将自己虚拟成生活在其中的主角克里斯多夫罗宾而获得幸福感。
“幸福”可视化
维尼童话镇背后的建筑故事_5
首先,获奖学生通过对儿童以及斯劳当地居民的调查研究,提炼出一系列与快乐紧密联系的关键词并将其用于创造数据图像来引导该提案的进一步发展。该学生指出,传统的设计方法通常直接从数据出发,因此经常会被数据错误引导。
维尼童话镇背后的建筑故事_6
紧接着,学生将基于调查得到的数据合成图像(图像即小熊维尼里的场景图像),即把收集到的数据转化为应用数据,或者称之为“理论代码” 。从图像创造而来的建筑体系形成了一个令人产生幸福感的实际空间,使该提案实体化。
与此同时,印有许多幸福形象和场景的的明信片(上图右)作为可视化的一种工具,用来展现并支持这个提案的可实施性。
引导维尼小镇发展的幸福政策
维尼童话镇背后的建筑故事_7
在维尼小镇中,城市居民被作为客人摆在首位,纳税人其次。而旅游业则作为当地的重要经济来源需要着重发展。与此同时,城镇居民必须生产制造一定数量的商品来确保城镇的经济收益,但不能过度推销导致游客游玩的幸福感被破坏。建筑层面上也有相关的政策引导,一方面所有居民楼必须确保是低层建筑,并且需要规划充足的居民可利用的绿化区域,确保居民和自然之间紧密联系从而提高居住幸福感,而另一方面引人注目的地标性建筑也要适当被修建;此外20世纪20年代原有的建筑需要被保留并定期维护。通过这一系列的幸福政策,设计者希望创造一个人们可以自由交流思想和物品的城镇。
从虚构的小说中提取的事实
维尼童话镇背后的建筑故事_8
维尼城镇里几个重要的地标性建筑直接由厄内斯特·谢巴德(负责小熊维尼的插画家)所画的小熊维尼所居住的城镇中得来。各个区域都有对应的动画中的角色按照故事里的情节提供不同形式的幸福。在这个城镇里有一条贯穿全镇的故事线。从图中可以看出,小熊维尼和他的朋友居住的区域形如罗宾的大脑,暗示着这个城镇的虚拟性,按照事先设定好的路线探索,来到这个镇上的客人可以体验到男孩罗宾的快乐。
维尼童话镇背后的建筑故事_9
在这条故事线的起点,也即整个路线的起点,维尼(真人扮演)会带领游客在一个含有大量蜜蜂的区域冒险,紧接着在下一个目的地,猫头鹰Onl会教维尼和游客阅读和写作;而后在第三个区域里,袋鼠妈妈会给孩子们玩具,带他们玩耍,在这个区域内会有许多关于家和分享的留言;此外,小猪Piglet在吃东西的时候使用奶瓶和朋友联系,好客是他的最大优点;兔子瑞比则会给来访的维尼提供大量的蜂蜜,并且负责照看鲜花和户外野餐;屹耳(小熊维尼里的一只灰色小毛驴)经常怀旧,享受风景并喜欢四处行走,在游客游玩的途中也会遇到它。
维尼童话镇背后的建筑故事_10
蜜罐里的狂欢
维尼童话镇背后的建筑故事_11
猫头鹰图书馆
维尼童话镇背后的建筑故事_12
袋鼠妈妈的百货商城
维尼童话镇背后的建筑故事_13
小袋鼠的阅览室
维尼童话镇背后的建筑故事_14
小猪皮杰的私有房
维尼童话镇背后的建筑故事_15
维尼城火车站以及小兔瑞比负责的户外野餐区

小结
维尼童话镇背后的建筑故事_16
通过该生一系列对儿童和斯劳当地居民的实证研究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幸福可以从我们虚构出的自己身上找到,就像虚构出的罗宾一样,这一虚构的自我形象常常是我们心目中自己最理想的面貌。而现实生活往往剥夺了我们实现理想化自己的能力。
维尼小镇试图以虚拟的小熊维尼将该时期的斯劳转变成一个幸福工厂。该提案的诞生是对斯劳现状的一种反思,也是斯劳的一个转折点:在此期间,斯劳的居民辛苦地劳作却没有办法拥有一个快乐而幸福的未来。这一付出和收获的不成正比的现象不得不使我们反思:难道我们不应该以能使居民幸福的政策为出发点来改变地区萧条衰败的现状吗?这一具有推理和假设性的提案可以被视为一种装置,一种思考性的实验,使当时的人们能够不受劳资矛盾的影响去探索一种可能的快乐的生活方式。
该学生试图通过创造幸福的建筑符号使居住在其中的人们找到自己的文化身份。他指出,维尼城镇这一课题教会他去探索如何将以往所学的各种知识应用到设计当中而不是依靠短期浅显的技术来推进设计。他坚信这个项目展现了一种可迁移复制的设计法则和思考逻辑,促使自己能够从一个更加人性化的,涉及人类学的,更加有情感的尺度来处理设计。维尼城镇是一个以人类的主观情绪(幸福感)为出发点的项目,这也正是当下社会的建筑的主要目的之一。如果人们的幸福感通过建筑得到了提升,也许无形中他们就会向外界乃至整个地球索取更少的物质,这何尝不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举措呢?

扫码加入筑龙学社  ·  建筑设计微信群 为您优选精品资料,扫码免费领取
分享至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扫一扫",扫描上方二维码
请点击右上角按钮 ,选择 

奖励      筑龙币+30

  • 奖励于 2018-05-25 10:48:05

 发表于2018-05-24   |  只看该作者      

2

感觉各行各业都有建筑出身的大佬

推己及人

中国  | 室内设计

9 关注

230 粉丝

392 发帖

65 荣誉分

该博主未添加简介

猜你爱看

添加简介及二维码

简介

还可输入70字

二维码(建议尺寸80*80)

发站内信息

还可输入140字
恭喜您已成功认证筑龙E会员 点击“下载附件”即可
分享
入群
扫码入群
马上领取免费资料包
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