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重檐建筑考(上)

发表于2018-11-13     1173人浏览     0人跟帖     总热度:267  

内容提要 : 论文将历史典籍文献、现存文物资料、现代研究论著等相结合,系统探讨了中国古代重檐建筑的起源、功能造型及其构架特征。

关键词: 重檐建筑;渊源;架构


    中国古代建筑造型丰富多彩,这其中社会需求、结构功能起着决定作用。重檐建筑堪为一例。


重檐建筑考(上)_1 

披檐、重檐与楼阁

    目前,有关重檐的最早记载见于《礼记·明堂位》:“大庙,天子明堂。库门,天子皋门;雉门,天子应门。振木铎于朝,天子之政也。山节藻梲,复庙重檐,刮楹达乡。反坫出尊,崇坫康圭,疏屏。天子之庙饰也。”[1]此处“重檐”,是天子之庙之装饰,是否如我们现在所理解的“重檐”,还需深入探讨。


    有研究者认为早在晚商金文中就有与重檐形象相似的字形(图1)。当然,象形文字只是一种简化形象。汉画像砖石中也有少量重檐或披檐画像(图2、3)。图像孤证,难以为据。


重檐建筑考(上)_2

图1 金文重檐顶

(图片来源:《考古与文物》1988年第3期第72页)

重檐建筑考(上)_3

图2 重檐顶

(图片来源:《山东汉画像石选集》)

重檐建筑考(上)_4

图3 重檐顶

(图片来源:《中国画像石全集》(第2辑)

    

    这样的图像所反映的建筑除重檐外,还有可能是披檐。采用披檐的建筑,最早也许在仰韶文化时期就已出现。河南灵宝西坡仰韶文化遗址105号房址,为大型半穴居建筑(图4),面积约516㎡。外有一圈地坪式回廊,其屋顶形式推测很可能带披檐[2]。

重檐建筑考(上)_5

图4 河南灵宝西坡遗址105号仰韶文化房址

(图片来源:《文物》2003年第8期第16页)

   

    屋面出檐,以待风雨。对夯土墙、土坯墙而言,防止雨水飘洒尤具重要性。所以,早期建筑多悬山。夯土或土坯的围墙顶上亦要盖瓦,汉代建筑明器围墙所在多是。

    除防水外,加披檐也是扩大建筑空间的最简便之法,而“‘庇’一词,在日本文献中,也被称为‘接檐’,这也反映了在空间构成的发展过程中,庇这一空间来源于庇檐和接檐这一原始的空间扩展手段。早期建筑上多见的叠落式屋盖形式,即与这一‘接檐’的空间扩展手段有直接的关系。”[3] “四川牧马山汉墓出土的明器陶屋,其屋顶分上下二段,上段为悬山,下段为四坡顶,实际是在悬山顶房屋四周加披檐形成的。这种四周加披的屋顶又见于四川高颐、樊敏、冯焕诸汉阙,是在四阿顶上加披。上段是主体建筑屋顶,下段是四周接出的挑檐,故在上檐之下。《营造法式》小木作中有版引檐,即其遗制,不过变大木作瓦顶为小木作木版顶而已。两晋南北朝,木构架发展,主体部分形成内槽,四周披檐为外槽,结合成一体,屋顶遂连成整体。披檐用在四阿顶下,只是扩大了屋顶,用在悬山四周,遂出现新的屋顶形式——歇山。歇山是明清时名称,唐宋称‘厦两头’”[4]。

    直至隋唐,与披檐同时存在的楼阁建筑,似乎都反映一种仙家佛阁的意境。在宗教建筑中,以及追求超凡脱俗的园林中应用最多。敦煌壁画中的仙宇琼楼,唐及唐以前多为单檐,并以规模较大的单檐主殿为构图中心,两侧配楼阁(如隋代佛寺的一殿二楼布局[5])。或有采用角楼。也有不少以楼、塔为中心的庭院,楼阁建筑位于中轴线上,成主体建筑。但除172窟主殿似重檐,然据其透视画法,更像后大殿前之左右二组亭阁,且屋脊上还有独立的鸱尾(图5)。据考,敦煌壁画在宋以前几乎未出现过重檐屋顶的佛殿[6]。晋城古青莲寺唐碑,所描画的寺院中心建筑为二层楼阁[7],也不是重檐(图6)。

重檐建筑考(上)_6

图5 敦煌172窟北壁西方净土变

(图片来源:《敦煌莫高窟》(四))

重檐建筑考(上)_7

图6 古青莲寺碑刻

(图片来源:《上党古建筑》第10页)

    宋时,重檐建筑渐趋繁盛,宋画中多见。金刻汾阴后土庙图碑中的坤柔殿,金代王逵所作的繁峙岩山寺壁画中的亭台楼阁等(图7),多为台阁加重檐的建筑[8]。现存实物,以晋祠圣母殿为著,这与宋以来的文化习尚颇有关联。

重檐建筑考(上)_8

图7 繁峙岩山寺壁画佛本生故事

(图片来源:《历代寺观壁画艺术——繁峙岩山寺壁画》第43页)

    重檐建筑与采用披檐的单层屋,在构成意向方面应有一定区别。重檐是对屋顶的有意识创造,是对楼阁形象上的模仿,只是构造上比楼阁相对简化。上下檐之间联系紧密,组合在一起来表达建筑艺术。

而披檐大多因功能要求而设,如防水、遮阳、扩大空间等,清明上河图中皆有表现[9]。其形式多样,可以单面、双面、四面披;构造简洁随意,有无斗栱皆可;支撑方式多样,不仅仅如重檐采用立(檐)柱,可以是斜撑、或利用出挑构建支撑(图8)。上下檐之间可形成类似重檐效果(图9)有趣的是,它们的发展确是殊途同归。而重檐三滴水之类,又是两者的巧妙结合。

重檐建筑考(上)_9

图8 广胜寺下寺山门

重檐建筑考(上)_10

图9 清明上河图中的披檐

(图片来源:《中国美术全集·绘画编·3 两宋绘画》第134页卷之五)

    同样,重檐建筑与楼阁外观上相似,架构技术不同,它们最大的区别在于,楼阁上层具人的活动空间,因之多了楼板、楼梯之架构要素,上层空间较为高敞。而重檐建筑为单层屋。如新绛鼓楼有重檐外形,但却是楼。河北定兴慈云阁只是重檐建筑,外观极力模仿楼阁(图9、10)。或许“这一现象与中国文化重意会、重表现而不重严格的概念和范畴有关”[10]。

    不过,重檐建筑既然模仿楼阁,何不建成楼阁呢?下文笔者拟作初步探讨。

重檐建筑考(上)_11

图10 河北定兴慈云阁

重檐建筑考(上)_12

图11 定兴慈云阁横、纵剖面

(图片来源:《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第201页)

重檐建筑考(上)_13 

楼阁作为主殿的局限

    有宋以来,重檐建筑是体现威仪和皇权的建筑形式,等级最高。但它们大多是单层建筑,而不是楼阁。即便有所谓重檐楼阁,如箭楼、边靖楼之类,当属楼阁范畴。粗略而论,楼阁多不作为宫殿的主殿[11],即不作为举行盛大典礼和重要朝会场所,或许是因为:

1. 中国传统建筑对平面的追求

    有研究者认为,我国古人“择中立国”、“择中立宫”的观念,受到天圆地方观念的深刻制约[12]。整个中国古典建筑形式,小到单体建筑,大到城市布局,主要是在平面上的延展,也就是在地面上的延伸,这其中有建筑技术方面的原因,如结构(木结构体系的局限)、通风采光、施工快捷、经济力影响,以及古代礼制等方面的原因外,还受到“天之所覆、地之所载”(即“天覆地载”)的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13]。

    尚土情结根深蒂固。“坤也者,地也,万物皆致养焉。”[14]“地者,万物之本源。”[15]“土者,五行之主也”,“五行莫贵于土。”[16]《国语·晋语》云:“地之五行,所以生殖也。”这种法天尚土的观念,体现于整个社会人群,并贯穿于中国封建社会始终,发展成为中华民族文化极重要的组成部分——乡土情结、“社稷”观念[17]。

    这种思想的产生,也许与儒家文化有莫大关系。儒家文化是务实的,“神话就是神话,与现实没有关系。在儒家文化观念指导下,人们的精力主要花费在现实社会的人伦关系上,而不会在那些虚无缥缈的神界故事上倾注多少心事”[18]。

    因此,象天法地的宇宙观,影响到整个中国封建社会。在中国古代礼制中,占有根本的指导地位[19]。“通于天地”是我国古人的理想追求[20]。这些思想观念对人们日常生活建筑形式的影响,就是使他们生活中最重要的建筑同样要地扎根于大地,从而使“天、地、人”三者达到高度统一[21]。

2.等级及禁忌要求

    对楼阁建筑而言,从使用角度看,至高无上的天子若位于楼下,很难想象其头顶上有人走动。所以楼阁基本不用于一组建筑群中最高等级的建筑上,住宅亦然。如安徽民居中为防止妇女在头上走,特意加高客厅客人坐处的地板。

    天子如若居于楼上,一样有问题。天子代表上天,沟通天地,主宰大地,必须脚踏实地,故不应无根而楼居,以绝天地,虽“仙人好楼居”[22],但与礼不符。此外,若楼居,底层空间也不利于安全防卫。

    唐太宗议明堂之制时,“卢宽等议云:‘上层祭天,下堂布政,欲使人神位别,事不相干。’臣以古者敬重大事,与接神相似,是以朝觐祭祀,皆在庙堂,岂有楼上祭祖,楼下视朝?阁道升楼,路便窄隘,乘辇则接神不敬,步往则劳勚圣躬。侍卫在旁,百司供奉。求之典诰,全无此理”[23]。

    佛教建筑也有同样的禁忌。如对北魏永宁寺塔的登临,《魏书·崔光传》记崔光上表谏曰:“《传》云:‘公既视朔,遂登观台。’其下无天地先祖之神,故可得而乘也。《内经》,宝塔高华,堪室千万,唯盛言香花礼拜,岂有登上之义?……恭敬拜跽,悉在下级。”[24]

    佛上有佛可类似应县木塔。佛楼或阁的中空形式,既是技术要求,又有文化意义上的需要,合二为一。中空之楼阁,可储高大之像。当然,人们只可在底下或侧面围观,不应盘亘在佛像头顶上,可谓约定成俗之举。加之“绕塔礼拜”已成为一种重要的佛教礼仪[25]。“故环绕一个位于中心的神圣物体,而行崇拜的礼仪,也是导致中心高耸塔式构图的建筑空间与平面布局的主要原因之一”[26]。

3.礼仪空间的需求

    礼仪场所,需较大的场地,以陈列仪仗,容纳人众等。要做到此点,仅靠室内空间往往是不够的,可以通过落地的门窗,以沟通室内外空间,使有限的室内空间延续至更广阔的室外场所。众多的宫殿、衙署、寺观、陵庙前都有宽阔的月台,如故宫太和殿、孔庙大成殿、大同华严寺前的月台,犹如仪式的舞台,伴以广场、廊庑等以满足礼仪空间的需求。

    楼阁建筑,由于承受、传递上下层体量的要求,内部立柱相对较为规整,数量较多。故独立楼阁往往内部空间相对较小。即便空间较大,因立柱所限,较为零碎,亦多不便。礼仪空间的象征——月台,设在楼阁建筑前的并不多见,唐宋的绘画资料和现有实物都足以证明[27]。

    因此,单层大殿与楼阁建筑根据不同的构架特色,各有所用。北宋东京宫殿,“大庆殿,庭设两楼,如寺院钟楼。……每遇大礼,车驾斋宿及正朔朝会于此殿。”[28]“殿庭广阔,可容数万人”[29]。“凡朝会册尊号,飨明堂恭谢天地,就此殿行礼。郊祀,斋宿殿之后阁”(宋会要辑稿方域一)。

    因之,为扩大楼阁空间,满足复杂功能需求,组合楼阁应运而生,它可以取得相对巨大的体量,但内部空间仍有些许局限。同时,由于体形较为复杂,不适于表现封建皇权所要求的简洁、凝重的形体要求,往往也不使用于最重要建筑中。如唐麟德殿。据遗迹判断,“麟德殿本是前殿的名称,按习惯用它作为整体宫殿的总称。实际上这座宫殿中,另外还包括有障日阁和景云阁两处宴会厅。因为麟德殿共有三个主要厅堂,而且外观上,也是三个屋顶的体形,故唐时俗呼‘三殿’”[30]。这样的组合楼阁,其前殿(麟德殿)虽可作为大臣奏对、藩臣觐见、命妇朝参等场所,但却非如含元殿一般,为朝会之所。其主要功用,在于皇帝亲自主持的各种宴飨之用[31]。

    此外,宽大、高敞空间的需求,等级华贵的藻井设置等,单层或重檐建筑均具有一定的优势。

重檐建筑考(上)_14

未完待续

重檐建筑考(上)_15


扫码加入筑龙学社  ·  建筑设计微信群 为您优选精品资料,扫码免费领取
分享至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扫一扫",扫描上方二维码
请点击右上角按钮 ,选择 

阳光明媚90

北京 门头沟区 | 室内设计

4 关注

999+ 粉丝

999+ 发帖

451 荣誉分

该博主未添加简介

猜你爱看

添加简介及二维码

简介

还可输入70字

二维码(建议尺寸80*80)

发站内信息

还可输入140字
恭喜您已成功认证筑龙E会员 点击“下载附件”即可
分享
入群
扫码入群
马上领取免费资料包
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