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清真寺与伊斯兰建筑艺术

发表于2005-11-01     3018人浏览     7人跟帖     总热度:10  

扫码加入筑龙学社  ·  建筑设计微信群 为您优选精品资料,扫码免费领取
分享至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扫一扫",扫描上方二维码
请点击右上角按钮 ,选择 

 发表于2005-11-01   |  只看该作者      

2

一、伊斯兰早期的清真寺  
公元622年,是伊斯兰历史上划时代的一年,是伊斯兰历史的新纪元,是穆罕默德一生事业的转折点。这年穆罕默德为躲避麦加古莱氏族人的迫害,率众离开麦加迁往麦地那,史称“希吉来”。穆罕默德几经艰辛跋涉,两月后到达距麦地那约3公里的“古巴”村,小住4日,亲自奠基并与信士们共同修建了一座极其简陋的清真寺古巴寺,这是伊斯兰历史上第一座清真寺。后来几经扩建翻修,至今犹存。进城后,为使辅士和迁士结成更紧密的统一战线,穆罕默德选定自己骑驼跪卧处,修建了麦地那清真寺。麦地那寺无顶盖,后来用椰枣树杆搭起了屋顶,四壁用土坯筑成了长70腕尺、宽64腕尺的露天空地。两座清真寺只是用石块、土坯、泥巴和椰枣树杆搭建而成,只可叫“跪拜之地”。这种简陋的建筑式样,延续了相当一个时期。穆罕默德去世后,伊斯兰教不断发展壮大。相传第二任哈里发欧麦尔・本・赫塔布曾分别写信给巴士拉的艾布・穆萨・艾什阿里,库法的赛尔德・本・艾布・宛嘎斯,埃及的阿慕尔・本・阿绥,希望他们为当地的族人修建清真寺,以便其聚此礼拜。
公元637年,欧泰伯・本・俄宰瓦尼・玛宰尼开始修建巴士拉城,其规划模式是当时各城建筑设计的典范,城内建有巴士拉清真寺、酋长公馆、国库等公共设施。同时,在清真寺附近修建了贸易市场。巴士拉清真寺是用篱笆、泥土建起的一座简易棚子,这座看起来极为简陋的建筑物,在当时条件下,可以说是阿拉伯人的杰作。公元664年,宰雅德・艾比赫统治巴士拉时,改建了清真寺,将顶棚更换成麻栗树木,并在棚子外规划出“禁地”部分,酋长公寓也从“格布勒”(正面朝向)处移到了寺后,为便于酋长进寺礼拜,在寺的后墙上特开了一道便门。寺内一角处修建了“小亭”,供伊玛目(大学者,礼拜领拜人)礼拜、休息、接待宾客等,这种附设建筑一直延续到今天。
巴士拉城竣工两年后,公元639年,赛尔德・本・艾布・宛嘎斯仿其建筑形式修建了库法城、库法清真寺、酋长公馆和国库等。库法清真寺也是用土坯、泥巴围筑成的棚子。寺墙基用砖块砌成。宰雅德时,对清真寺进行了扩建,扩建后可容纳6万人同时礼拜。
埃及被征服后,阿慕尔・本・阿绥在“福斯塔特”(旧开罗)修建了埃及历史上的第一座清真寺阿慕尔清真寺。该寺长50腕尺、宽30腕尺,四周的围墙用泥巴筑起,除正面墙外,其他3面墙壁上各开有两道门,正殿用椰枣树杆搭篷,殿内柱子全为石砌,露天庭院用大理石铺砌。穆阿威耶时,进行了扩建。扩建中穆散莱曼・本・穆贺莱德总督在寺的四角修建了小哨楼。到阿不杜・麦里克时,格勒赫・本・谢勒克总督拆除所有古建筑,修建了具有活力的新寺,扩充了面积。由此看出,政治的支持、经济的繁荣是寺院建筑的后盾力量,是伊斯兰建筑文化不断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
欧格柏・本・纳费尔受遣于公元670年在攻下突尼斯,在撒哈拉中部建立了凯鲁万城。5年后,修建了著名的凯鲁万清真寺。该寺在柏柏尔人掀起的起义斗争中遭到破坏。此后,继任者哈里发希沙目・本・阿不杜・麦里克对该寺修缮扩建一新,原有框架未做变动。角楼上新增的四方形塔座,为最早的宣礼塔。
综上所述,在原属穆斯林住地和征服地区修建的清真寺,无论是麦地那的先知寺、古巴寺;还是耶路撒冷的磐石寺;也不论是伊拉克巴士拉、库法清真寺;还是非洲属地埃及的阿慕尔寺、突尼斯的凯鲁万寺。虽然规模较小、样式单一、设施朴素,但都具备礼拜、讲道、集会等宗教和社会活动的功能。奠定了现代清真寺建筑的基本模式。

 发表于2005-11-01   |  只看该作者      

3

二、伍麦叶时期的清真寺  
公元661年,正统哈里发时代结束。哈里发政权落在伍麦叶家族手中,大马士革替代麦地那成为哈里发的新都会。此时的阿拉伯人经济势力雄厚,他们以修建清真寺等伊斯兰建筑物表现自己的威力与气魄。从这时起,阿拉伯人吸收了罗马式的拱门与圆顶建筑、哥德式尖顶建筑艺术形成独具特色的伊斯兰式建筑风格。
这一时期,对麦地那清真寺进行了翻修,寺外筑建了围墙,寺内增砌了石柱,建置了“米厄宰奈”(宣礼塔)和“米哈拉卜”(凹壁)。清真寺四周增建了厅殿和门廊,厅殿和门廊上建有拱门。与此同时,其他伊斯兰国家也相继建起了“古柏”(圆屋顶建筑)、“哨玛”(尖塔)、凹壁等。
修建在古罗马废墟上的大马士革伍麦叶清真寺是这一时期最著名的清真寺,公元714年竣工。该寺集中体现了伊斯兰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如错落有致的门廊,禁地排列有序的石板,环绕清真寺的围墙,凹壁等。建筑中利用了拱门和马蹄形等弓形技术,整座寺的墙壁用大理石镶嵌而成,寺内装饰富丽堂皇。长方形的露天庭院光线充足、宽阔明亮。伊斯兰建筑艺术的奇异发展大约始于这座清真寺,它的建筑式样成为该时期部分阿拉伯国家和地区清真寺建筑的范本。今天的叙利亚哈里巴清真寺、突尼斯宰敦清真寺和摩洛哥卡拉维因清真寺的部分建筑借鉴了其建筑艺术。
公元691年,哈里发阿卜杜・麦里克・本・麦尔旺在耶路撒冷建造了磐石上的圆顶寺。该寺呈八面体,上悬新月,有内外两排柱廊环绕正殿,廊柱上架设了三角形屋顶,三角形屋顶上又有拱门,造形别致、建筑独特。“圆顶”表面用彩色瓷砖精工镶嵌,颈部直径达202米多。圆顶寺有东、西、南、北4座大门。“圆顶寺的修建,是当时阿拉伯人重视阿拉伯伊斯兰建筑的又一例证。”[1]公元1187年萨拉丁收复耶路撒冷后,该寺得到全面修复。公元1561年奥斯曼苏丹素莱曼执政时,四周装贴了波斯瓷砖。整座寺的建筑和装饰是当时最精美、最流行的。公元694年伊拉克总督哈加吉・本・优素福靠底格里斯河修建了“瓦赛特城”(中间城),因其座落在巴士拉和库法两城中间而得名。城中修建了一座正方形,面积约1.2万平方米的清真寺,全部建筑用砖砌成,盖顶用石柱支撑,因而比巴士拉、库法清真寺更坚固、宽阔。
在马格里布,突尼斯的宰敦清真大寺被认为是继西班牙科尔多瓦清真寺和摩洛哥卡拉维因清真寺后的第三大清真寺。其形状酷似军用堡垒,4角各有一用来侦察、放哨、防御的小堡垒,露天庭院位于寺内东南角,正向的柱廊由17根石柱组成,有一座高44米的宣礼塔,两座圆屋顶分别建在“米哈拉卜”上方和后墙中间位置,前后呼应,自成一体。“米哈拉卜”上的圆屋顶采用了凯鲁万大寺的建筑风格。该寺经公元732──734年、840年两次翻修后,趋于完善,面积达5000平方米,体现了北非地区伊斯兰建筑风格。
从上看出,伍麦叶时代清真寺建筑集拜占庭和古希腊建筑风格于一体,叙利亚和近东地区的建筑颇具这方面的代表性。一些伊斯兰少数民族国家后来也借鉴了这种风格。

 发表于2005-11-01   |  只看该作者      

4

三、阿巴斯时期的清真寺  
伍麦叶王朝被以什叶派、阿巴斯派和呼罗珊人三股势力结成的联盟推翻后,公元750年,哈里发政权掌握在阿巴斯人手中,阿拉伯人的首都也从大马士革迁到新兴城市巴格达,那里有萨珊人留下的部分建筑,这些建筑在一定程度上受巴比伦人、亚述人以及很久以来居住在伊拉克境内的各民族古建筑风格的影响。阿巴斯时期清真寺的建筑形式和材料已不同于伍麦叶时期。此间砖为主要建筑材料,三角形的弓架结构用砖砌成,木柱替代石柱。砖雕艺术普遍使用。大部分建筑呈长方形。这一时期,巴格达全境、萨马腊、若格(叙利亚北部一城市)等地的建筑工艺,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工匠们在清真寺建筑中表现出的超群技艺和聪明智慧,赢得了后人的称颂。
公元762年,曼苏尔建立巴格达(意为天赐),将城区规化成圆形,“故有团(圆)城之称,内城和外城都是用砖砌成的,外城四周有一条深壕,内城里还有紫禁城,城高九十英尺,环绕在中心区的周围。这三套城墙各有等距离的四道门,有四条大街,从中心区辐射出来,像车轮的辐条一样,射向帝国的四个角落。这些城墙,构成了三个同心圆,以哈里发的宫殿为圆心。”[2]“这个都城,是中世纪时代任何都市所不及的。”[3]巴格达城中心修建了一座很大的四方形清真寺,木质柱廊环绕四周,大寺顶盖中部建有圆屋顶,南角的宣礼塔高耸入云。可惜回历八世纪末清真寺遭水淹,除保存在伊拉克博物馆、用雪花石修砌的“米哈拉卜”外,没有留下任何遗迹。
底格里斯河畔的萨马腊清真大寺,为伊斯兰世界最大的清真寺之一。穆台瓦基勒拆除旧寺,于公元852年在原址上扩建了至今尚在的萨马腊清真大寺,“这所清真大寺,花了70万第纳尔才建成,是长方形的,窗子上有繁叶饰的弓架结构,说明这座建筑物受到印度的影响。”[4]该寺以建在边长为32米的四方形底座上的高耸尖塔而闻名,塔体为螺旋形,共有5层,高达50米,甚至塔顶上面也可做礼拜。在萨马腊北部,穆台瓦基勒修建了艾布・底勒福大寺,该寺螺旋式尖塔比起萨马腊寺的尖塔则小得多,清真寺全部用石头修砌,用石膏装饰雕刻,可惜这些浮雕已荡然无存。萨马腊清真寺、艾布・底勒福寺正面都没有设置“米哈拉卜”。
哈里发们从萨马腊重又回到巴格达后,在巴格达东岸修建了许多宗教建筑物。哈里发宫殿旁的清真寺虽已不复存在,但留下的高约26米的宣礼塔仍是杰出的建筑作品,绕塔体的回纹状砖雕艺术别具特色。
阿巴斯建筑风格不仅遍及伊拉克全境,而且也影响到伊拉克以外地区,若格清真寺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它融伊拉克建筑风格和叙利亚建筑风格于一体,伊拉克风格主要表现在寺的线条、平面配置和外墙支柱的建筑上,叙利亚风格则表现在正向柱廊和墙壁上。
公元868年,艾哈默德・本・突伦受遣到埃及担任福斯塔特行政长官,不久借兵掌握了哈里发大权,建立了一个其疆域东接伊拉克、南邻苏丹的努比亚、西至利比亚、北起小亚细亚的突伦王朝。伊本・突伦在财政充裕的情况下,兴修宫殿、医院和清真寺。在福斯塔特附近建起新都城“格塔伊尔”(意为世袭封地)。该城以其合理的布局、优美的环境、宽阔的广场、豪华的宫殿、宏伟的清真寺而著称。公元876年开工、879年竣工的伊本・突伦清真大寺,是埃及古老的清真寺之一,面积约有360多平方米,整个外形建筑类似萨马腊清真寺,北侧盘旋砌置的宣礼塔,绝无仅有的。塔体外部是螺旋形阶梯,共4层,第1层为四方形,第2层为圆柱形,3至4层为八角形。塔基呈四方形,塔高约40米。“这座清真寺的建筑费达十二万第纳尔,其特征是采用砖砌的角柱和尖拱。约占全部《古兰经》十七分之一的经文,用优美的库法体雕刻在木质的饰带上,饰带镶在这座建筑物内部的四周,上面紧接着就是用木头盖成的平面屋顶。”[5]公元1296年马木鲁克人艾吉尼又对清真寺修缮一新,为宣礼塔增修了侧楼。
在西班牙,阿拉伯人征服“古尔图柏”(科尔多瓦)后,伊斯兰建筑“不免受当地的影响,带着一些罗马式建筑风格”[6],公元780年,阿卜杜・拉赫曼・达赫勒修建了科尔多瓦清真寺,这座寺为半圆形,圆屋顶和正向的凹壁由具有明快线条的金黄马赛克镶嵌而成,寺门装饰精美,窗户是用大理石雕刻的花饰窗格。“由外面看去尖塔矗立,高80尺,圆顶雄伟。下面支着雕刻精美的拱梁,共有基础石柱1093根。柱上画着古代传说的图画。大寺分为19院,横分为38院,南端有铜门18座,东西各9座,每一道门上都镶着金屏。”[7]这座清真寺经多次扩建后,面积约达2.2万平方米。
10世纪初,在里海西南部、伊朗高原北部独立的布韦希王朝,包括他们在伊朗西部的几个小王国,所建的清真寺明显表现出阿巴斯式的建筑风格。最早的清真寺是纳尼清真寺,该寺有一四方形的露天庭院,4面柱廊环绕,4围开设了4座高大的拱门。这种形式对后来伊朗清真寺的建筑有很大影响。
此后,新崛起的塞尔柱人征服布韦希王朝,于公元1055年在伊拉克建立了自己的中央政权,并以阿巴斯哈里发的名义发号施令,统治地跨中亚和西亚的大帝国近3个世纪。
塞尔柱人在伊朗修建了数座清真寺。建筑设计有别于布韦希人的规划。他们将穹窿状、有圆屋顶的高大拱门安置在清真寺正向墙壁的中间位置,增加了宣礼塔的高度。公元1073年尼扎木・麦里克修建的伊斯法罕清真

 发表于2005-11-01   |  只看该作者      

5

四、法蒂玛王朝时期的清真寺  
公元909年,欧拜杜拉建立法蒂玛王朝。为了拓展疆域,法蒂玛曾4次派兵出征埃及,第4次在昭海尔(公元918―991年)领导下,征服了埃及及马格里布诸国,在格塔伊尔北部建立了新都会“嘎赫尔”(今开罗)。他们在埃及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建筑遗产,像爱资哈尔清真寺、哈基木清真寺、赛伊德・若格耶清真寺、萨利合・托俩伊尔清真寺、艾格麦尔清真寺、著优什清真寺等。开罗清真寺的建筑,大都注重在清真寺正面进行彩绘、雕刻几何图形、花草树木等。
公元972年哈里发穆仪兹(公元952―975年)建成的爱资哈尔清真寺是法蒂玛建筑的代表作。该寺虽经法蒂玛王朝4任哈里发相继修缮、扩建,仍保持了原有风格。寺内有两座马木鲁克朝代的宣礼塔,两侧的柱廊上建有两座圆屋顶。几何图形的窗户上镌刻着优美的库法体《古兰经》铭文。寺的初始面积为1.2万平方米,经历代麦里克扩建后达2.4万平方米。
哈基木清真寺是继爱资哈尔后的又一出色的伊斯兰古建筑。这座清真寺的修建工期长达22年(公元990―1012年)。整体构形类似爱资哈尔清真寺,除凹壁上的圆屋顶用砖砌成外,其他建筑全用石头。圆柱形的宣礼塔则是伊拉克建筑师的匠心独运。公元1125年建成的艾格麦尔清真寺,是法蒂玛王朝晚期建筑的代表作,主要特征表现在“钟乳石状的凹壁龛”与“许多凸出的花样和质朴的库法体铭刻”。
法蒂玛王朝初期修建的清真寺和其他建筑物,建筑材料多为砖块,后来石料成为主要的建筑材料。到了晚期,不仅在寺内进行豪华的装修,而且为一些“谢赫”(宗教人士)和有影响的人物修建了墓庐。这种创新的作法始于公元1085年,是寺内墓庐建筑的开端,它不仅在当时条件下风靡一时,而且也影响了后期各朝代的建筑。
五、艾优布王朝和马木鲁克王朝时期的清真寺  
法蒂玛王朝在最后岁月中,分崩离析,末代哈里发阿迪德对统治埃及的后继者费尽心血。公元1168年塞尔柱人努尔丁的出现,实现了阿迪德的愿望。努尔丁派遣副手谢勒库、侄子萨拉丁・优素福・本・艾优布整顿埃及。1年后,萨拉丁成为哈里发,当阿迪德去逝时,国家政权已完全掌握在萨拉丁手中,于公元1171年建立了艾优布王朝。萨拉丁执政艾优布王朝期间,在大马士革、希贾兹、耶路撒冷、开罗和亚历山大等地修建了很多具有活力的建筑物,他本人被誉为是“伊斯兰高等学校的建设者”。
这一时期主要的建筑物有苏丹・卡米里于公元1211年修建的伊玛目沙斐仪(伊斯兰沙斐仪教法学派的创立者)清真寺和墓庐。沙斐仪墓庐圆屋顶内部的雕刻和饰画闻名遐尔。墓庐上修建有庞大的圆屋顶是该时期建筑的一个特点。1250年谢吉尔・杜勒为丈夫修建的墓庐,正面有孔洞,回纹状雕刻,临摹《古兰经》铭文,卯榫拱石以及雕刻石柱等优美的艺术造型;另外,一些学校的建筑也值得一提。如萨利赫学校主门上高达32米的宣礼塔,造型独特。塔体共3层,第1层是正六面体,第2层是八面体,塔冠是一波状的圆屋顶。
马木鲁克时期(公元1250―1390年,马木鲁克王朝前期),建筑业在埃及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建筑学领域硕果累累,成就辉煌。3位苏丹盖拉温、纳绥尔、哈桑修建的清真寺、学校、陵墓等建筑的外部装饰极其精美。公元1363年建成的苏丹哈桑清真寺以蜂巢式装饰著称,墙上修砌了1座高耸的中空宣礼塔,塔身从上到下安装了8扇排列整齐的窗户。该寺有4座大殿,据说4座大殿内分别讲授“四大教法学派”的法学主张。最大的殿堂是东殿,殿内有用白色大理石镶嵌的凹壁。哈桑墓庐上的圆屋顶造型、雕刻精美。整座清真寺的设计呈十字形,寺中心是一露天庭院。
公元1382年,以塞加西亚人为主的布尔吉系马木鲁克后期王朝建立,它统治埃及长达125年,公元1517年被奥斯曼帝国所灭。布尔吉系仿效伯海系在开罗的建筑,修建了拜尔古格、嘎伊特伯、欧勒等著名清真寺。嘎伊特伯清真寺内也建有一座陵墓,圆屋顶除用红白色饰染外,还用传统叶饰和圆花饰网加以点缀。马木鲁克前、后期建筑中都使用石料,采用钟乳石状的三角穹窿构架。装饰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几何图形的镶嵌细工,一是库法体铭文的雕刻。这两个特点保持了伊斯兰不以人物形象、动物形态、飞禽走兽饰美建筑物的传统。

 发表于2005-11-01   |  只看该作者      

6

六、奥斯曼帝国时期的清真寺  
公元1516年,苏丹萨里木一世击败苏丹欧勒,统治了埃及,接着大举挺进叙利亚,将目光直投伊斯坦布尔。攻占伊斯坦布尔后,奥斯曼人修建了豪华、庞大的清真寺和学校,并进行新颖的艺术装修,形成了16世纪新的建筑学派土耳其建筑学派。清真寺多呈棱锥形,表现阳刚之美。寺顶的大、小圆屋顶呈半球形。门廊多呈弧形结构,支柱上为棱形回纹状雕刻。寺内墙壁用釉彩瓷砖镶嵌。
公元1501年,克马鲁丁在伊斯坦布尔修建的巴叶济德清真寺吸收了拜占庭建筑特点,期间阿尔巴尼亚建筑师希南设计和领导修建了300多座建筑物,这些建筑是伊斯兰土耳其建筑和拜占庭建筑风格相互浸染的艺术结晶。希南修建的苏莱曼清真寺,则是严肃的土耳其式样,“它有一个巨大的圆顶,两侧各伸出一个半圆顶,一座高大的门通向庭院,穿过连拱廊环绕的前院,就是清真寺的前庭。希南用三个大跨度的拱把侧厅与正厅巧妙地联系起来,使之看起来像一个大厅。厅内装饰得富丽堂皇,色彩和谐宜人。”[8]这座清真寺成为后来相当一部分清真寺建筑的范本。使奥斯曼土耳其建筑风格表现得淋漓尽致,似乎在这一时期将这一建筑风格推到了顶峰。公元1614年修建的苏丹艾哈默德清真寺,是土耳其建筑形式的又一典型例子,其内部结构严谨、间距合理、装饰精美。
附设建筑除有大小不同的圆屋顶外,还有高耸的圆柱或圆锥形宣礼塔,有的宣礼塔建在正向中间,有的建在寺的一角。
土耳其人不仅在本地修建了颇具本土特色的清真寺和其他建筑物,而且结合所征服地区的特点,修建了具有代表当地特色的清真寺或陵墓。如公元1567年在开罗萨拉丁广场修建的曼合穆德清真寺,公元1517年在西那帕夏修建的帕夏清真寺。在伊拉克、苏丹、帕夏为一些有影响的穆斯林人物修建了墓庐。如伊玛目艾布・哈尼法墓庐、谢赫阿卜杜・格底尔・哲俩尼墓庐等。这些建筑物的总体构形、建筑材料以及圆屋顶、宣礼塔的式样都具土耳其建筑风格。

 发表于2005-11-01   |  只看该作者      

7

七、伊朗萨法威时期的伊斯兰建筑  
公元1502年,沙汗・伊斯玛仪创建萨法威王朝。公元1626年,沙汗・阿巴斯将伊斯法罕作为王朝的首府,伊斯法罕的伊朗文化呈现出繁荣景象。
萨法威人继承伊朗古代清真寺建筑的设计式样,主体建筑由4个侧殿绕拢的露天庭院组成,沙汗清真寺就是这种风格的具体表现。该寺也吸收了塞尔柱人的建筑风格,清真寺前殿上有一塞尔柱式圆屋顶,殿内宽敞明亮。正殿柱廊上的宣礼塔雄伟壮观,镶嵌在墙壁、圆屋顶、宣礼塔上的釉彩瓷砖华丽精美。公元1618年沙汗・阿巴斯修建了谢赫・拉特福拉清真寺,其墙壁和凹壁都用大理石和马赛克镶嵌细工,表现了伊朗艺术家们的精湛技艺。
伊朗人在突出自己建筑风格的同时,还注意借鉴邻国的风格。伊拉克建筑中的门楣设计,引起伊朗人的浓厚兴趣,他们既仿效建筑又在门楣上镶嵌珍珠、宝石等昂贵饰物。一些有价值、珍贵的门楣至今保存在拉贾夫、卡尔巴拉、萨马腊等地的博物馆内。
萨法威时期的伊斯兰建筑,是波斯帝国建筑文化的一个缩影。不论是清真寺,还是陵墓建筑,都有一个庞大的圆屋顶、墙壁、凹壁镶嵌,做工极为精致。寺内流畅的波斯体《古兰经》经文十分优美。

 发表于2005-11-01   |  只看该作者      

8

八、印度的伊斯兰建筑  
伍麦叶哈里发韦立德・本・阿卜杜・麦里克时,在穆罕默德・本・嘎细木领导下,阿拉伯征服者逐渐向东推进,穆斯林于公元709年进入印度。公元12世纪末,穆斯林以欧勒人为桥梁,攻开了印度的其他城区。古特卜丁・艾伯克统治德里后,拆毁大部分庙宇,修建清真寺。公元1197年,他在德里修建了“古瓦・伊斯兰”寺,该寺礼拜殿正向的中央建有高16米的宽敞拱门,两侧各有两座辅助拱门,“古特卜”宣礼塔享誉世界,它象征着古特卜丁取得了辉煌的成果,它由红色石料、白色大理石修砌而成,共有5层。前3层设计独特,第1层是棱柱形,第2层是圆柱形,第3层为菱形。3层虽形体不一,但贯穿的线条自成一体,每层有一凸出的阳台,雕刻有回纹状图案和古兰经铭文,塔高72米。长方形的清真寺四周回廊环绕,廊柱精雕细刻,技艺超群,再现了艺术之美。5座巨大的拱门使礼拜殿正面具有典型的伊斯兰风格,拱门上雕刻的书法铭文所具有的自然曲线明显出自印度匠人之手,两种文化的融合,孕育出新的建筑风格──阿拉伯印度伊斯兰风格。
蒙古人统治印度时,清真寺、宫殿等建筑兼有印度和蒙古特征,后来也传到撒马尔汗、布哈拉等地。对建筑物整体精细修饰,色调搭配尽善尽美。对圆屋顶、宣礼塔、柱廊等附属建筑物也是精心构架,甚而有的穹顶高达36米。表现出蒙、印两种文化的相互渗透。
清真寺是阿拉伯伊斯兰建筑文化的一个缩影。不同朝代建在同一地区、同一朝代建在不同地区的清真寺,从整体到局部的设计,都没有超出伊斯兰初期的雏形。在装饰、雕刻、绘画等方面,也没有逾越伊斯兰建筑装饰的传统风格。以大马士革伍麦叶清真寺、耶路撒冷圆顶寺为代表的早期建筑和以萨马腊清真寺为代表的晚期建筑,其寺外的宣礼塔和圆屋顶,寺内的凹壁和宣讲台等都极具伊斯兰风格。伊斯兰建筑文化在阿拉伯地区辐射过程中,穆斯林创新、发展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在向阿拉伯以外地区传播时,吸收、借鉴了外族的艺术特点。西部马格里布属地既受拜占庭叙利亚艺术的影响,又表现出非洲本土风格;东部土耳其、伊朗、印度等地的建筑虽受阿拉伯伊斯兰风格的影响,但还是突出了地方特色,使它在一个体系中兼容两种文化之特长。
清真寺建筑是一种艺术创造,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真实反映,它在建筑艺术史上有辉煌的成就,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
作者:买寿清、哈宝玉

liuhai998yy

安庆  | 房地产

2 关注

8 粉丝

844 发帖

270 荣誉分

该博主未添加简介

猜你爱看

添加简介及二维码

简介

还可输入70字

二维码(建议尺寸80*80)

发站内信息

还可输入140字
恭喜您已成功认证筑龙E会员 点击“下载附件”即可
分享
入群
扫码入群
马上领取免费资料包
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