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1984年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奖者:理查德·迈耶(美国)(二)

发表于2007-08-23     856人浏览     0人跟帖     总热度:12  

1984年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奖者:理查德·迈耶(美国)(二)_1

1984年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奖者:理查德·迈耶(美国)(二)_2

1984年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奖者:理查德·迈耶(美国)(二)_3

建筑巨匠理查德·迈耶华侨城演绎独持理念
有人等这一天等了十年,有人等这一天等了二十年,有人等这一天等了三十年——就在昨天,这以十年计的长久等待终于有了结果:应华侨城地产之邀,世界建筑大师、“普立兹克”奖获得者理查德·迈耶首次来到中国,在威尼斯酒店,近两千名听众有幸一睹这位国际建筑巨擘的风采——
在华侨城,2000听众聆听大师
开放的中国正吸引着越来越多世界级建筑大师的目光。继荷兰设计师[BAIKE]雷姆·库哈斯,法国设计师[BAIKE]保罗·安德鲁之后,应华侨城地产之邀,世界殿堂级建筑大师、并在国际建筑领域享有崇高地位,曾获得过“普立兹克”奖的理查德·迈耶,昨日首次踏足中国,并展开他的深圳创作之旅。据悉理查德·迈耶在深圳逗留期间,不仅将与有关方面进行充分的交流和沟通,更将与华侨城展开合作,并为“东部华侨城”设计一组顶级海景别墅。
让“设计之都”注入更多国际元素
一位城市专家曾说,再没有什么比建筑设计更能体现一个城市成长的轨迹。深圳建市25年来,其成长轨迹是与上世纪的国贸大厦、地王大厦和本世纪初的福田中心区以及位于城市第三轴线上的华侨城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然而最重要的,或许不是这些标志性建筑及代表性区域的“形”,而是最能体现其设计思想的“神”。深圳25年城市发展的轨迹表明,关门产生不了优秀的设计思想,与国际交流,才能让深圳成为思想的沃土。
华侨城是这方面的一个经典范例。谁都知道原初的华侨城只是一片面积颇大的荒滩野岭,如何规划、开发和建设好这片土地,华侨城人敢为天下先地请来了新加坡的规划大师孟大强,并由此拉开了成片、综合开发一座国际人文大社区的序幕……经过近20年的科学规划与发展,华侨城现已被公认为深圳最适宜居住和中国21世纪最优秀的生活示范区。今日的华侨城已成为深圳建设国际化大都市进程中一张最亮眼的“名片”。此次美国的世界级建筑大师理查德·迈耶踏足中国内地的第一站就选择深圳,选择华侨城,足以印证了这座城市在这位大师心目中的地位以及对华侨城的“情有独钟”。
深圳市政府已确立了“文化立市”的发展战略,而与这一发展战略密切相关的,是深圳近期提出的打造中国“设计之都”的宏伟目标,正是在此大背景下,华侨城地产力邀在国际建筑界享有盛誉,并创作了无数个世界顶级建筑精品的理查德·迈耶来深,无疑会为深圳的城市设计打开了一扇了解世界前沿的窗口,也让深圳这座未来的“设计之都”能注入更多的国际化元素。
第一件中国作品“花落”华侨城
不仅许多深圳人有浓浓的“华侨城情结”,就连欧美一些国家的知名建筑设计师来到深圳,也必会到华侨城走走看看。因为4.8平方公里的华侨城集聚了这座城市的许多精华:一流的城区规划,国际元素最多的高尚人文社区,旅游观光胜地以及正在建设的、国内规模最大的创意产业园区。
华侨城还成功地向全国多个一线,二线城市输出了“旅游+地产”的“华侨城模式”。近期则在深圳市及盐田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总投资规模达30亿元的东部华侨城已初具雏形,并形成东西两翼的华侨城新的深圳发展格局。
在华侨城地产即将成立20周年之际,也为了让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华侨城地产特别邀请了理查德·迈耶来访,并在昨日的威尼斯酒店发表了精彩演讲,受到了包括深圳建筑设计界和近2千名的听众的热烈欢迎。华侨城地产此次邀请世界建筑大师来访,不仅让深圳地产界能够与国际建筑巨擘面对面地交流与互动,更为深圳近年来的房地产市场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注入了新的意涵:当一些发展商还在乐此不疲地请一些演艺界的明星走秀时,华侨城地产却把大师请到深圳,充分显示了该企业一贯注重建筑品质和设计思想内涵,也令业界不得不刮目相看!
另据了解,理查德·迈耶的此次深圳之旅,除重点参访华侨城并在[BAIKE]威尼斯酒店发表一场重要演说外,还将亲自为东部华侨城设计一组顶级海景别墅。记者昨日在威尼斯酒店现场采访一位业内资深专家时,就听其感言道,一件成功的建筑设计作品与一座城市的关系极其微妙,如巴黎的铁塔,维也纳的音乐厅,悉尼的歌剧院,建筑与城市相互印证,密不可分。
深圳要成为真正在全国乃至世界有影响的城市,就必须汲取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建筑设计理念以及不断邀请一些国际顶尖大师来深进行创作。华侨城作为深圳乃至中国的知名地产品牌企业,不仅实力雄厚,在社区综合开发上对深圳亦多所贡献。此次邀请理查德·迈耶来深,就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对深圳正在建设“设计之都”是有着积极而正面的影响的。而理查德·迈耶也亲口告诉记者,他很喜欢深圳这座年轻而又充满了活力的城市,他并称深圳的城市发展是“奇迹”。理查德·迈耶说,通过几天来对华侨城及东部三洲田的参观与考察,感觉这个企业充满了活力与生机,华侨城区以及正在建设的“东部华侨城”,其规划已具有国际品相。他很惊讶在这座只有25年的城市里会有这样高品质的社区,而由他亲手设计的东部华侨城部分海景别墅,则是理查德·迈耶在中国的第一件作品,他并期待着今后与深圳及华侨城有更深更广的合作。
[CENTER]理查德·迈耶在承袭现代主义建筑基本准则的基础上突破和创新
提要
对后工业时代的现代主义建筑作了简要分析,并着重选择美国建筑师迈耶进行介绍,具体剖析了他是如何在承袭现代主义建筑基本准则的基础上,又有所突破和创新,从而取得令人鼓舞的成就。
20世纪是一个充满巨变的世纪,用“瞬息万变”和“昨是今非”这样的词句来形容似乎也不为过。人们刚刚熟悉了的东西,一转眼便悄然过时,难怪二战名将巴顿不无感慨地抱怨:我讨厌20世纪!

20世纪初,尚未完全摆脱古典建筑形式窠臼的折衷主义、古典复兴式建筑,历经新艺术运动、风格派、分离主义、表现主义、构成主义等异彩纷呈的美学思想影响,最终还是以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的问世而画上了一个句号。然而好景不长,曾经一度生机勃勃的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到了20世纪后半叶,却招来了许多质疑和非议,似乎尚未充分辉煌,便有随即凋萎之势。这不能不使人感到困惑:在这个世界上,究竟还有没有什么恒常的准则——哪怕是相对的一可以遵循?

在现代建筑遭此厄运的情况下,许多建筑师便众叛亲离、改换门庭,一时间颇使人感受到一种四面楚歌的凄婉之情。所幸,还有贝聿铭、安藤和迈耶等为数不多的建筑师,仍不改初衷,沿着现代建筑的基本轨迹继续探索,并趋利避害,试图为现代建筑寻觅新的出路,从而衍生出一种焕发生机的新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在这些人中,尤以迈耶的作品脉络更为清晰。我们不妨以他为例,来剖析一下如何在承袭现代主义建筑基本准则的基础上,又有所突破和创新。

现代主义建筑的最大特点是重功能、重技术、重经济,并由此而形成了一套技术美学的审美观。凡此种种,都是合乎理性的,即使用今天的眼光看,也无可厚非。然而,在形式追随功能、房屋是住人的机器、少就是多等理念的羁绊下,在建筑形式和风格上,确实给人以冷漠、单调的感觉。如果说在工业化社会的前期,人们尚能欣然地接受,那么随着后工业时代的到来,由于生活逐渐富裕,人的精神生活要求越来越高,这种火柴盒式的建筑形象,便会使人感到厌烦,于是责难之声四起,这也是在所难免的。摆在建筑师面前的有两种选择:一是彻底地抛弃它另起炉灶,大多数建筑师所选择的正是这种道路。但还有少数建筑师试图在遵循它的正确原则的基础上,克服它的弊端,并且取得了相当辉煌的成熟。本文试图选择美国建筑师迈耶,具体分析他是如何取得令人鼓舞的成就的,这对于我国建筑师还是具有一定启迪和参考价值的。
一、化体为面

[BAIKE]萨伏伊别墅,堪称为现代建筑的经典之作,它基本上体现了勒·柯布西耶关于现代建筑五点的基本原则。以迈耶的拉丘夫斯盖住宅与之相比较,两者在形式和风格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后者却比前者丰富得多。前者为正方形,尽管在它的上部也有比较多的变化,但整体印象还不外是一个被支撑起来的方盒子。后者却没有这种感觉,它是如何打破这种方盒子的印象呢?当然,我们可以举出许多不同之处,如凸出其中的某个体块,但从处理手法看,其最大特点便是化体为面。如拉丘夫斯盖住宅,给人最突出、最清晰的印象,便是由几片相互交错的平面组合而形成整体的。这种“略施小计”,从表面看来似乎微不足道,但的确可以使建筑物的外貌焕然一新。其实,这种手法在别的建筑师作品中也不乏先例,但是用得最多、最纯熟、也最有成效的,还是以迈耶最为突出。

为什么化体为面之后可以令人耳目一新呢?这里不妨作一点历史回顾。早在上个世纪之初,荷兰风格派建筑师[BAIKE]凡·杜埃斯堡曾对他所设计的一所住宅的造型作了研究,即把它的体形抽象化为垂直与水平相互交错、穿插的面,可以看出,未经抽象的体形,不外还是一组“方盒子”的组合,而抽象为面之后,就显得生动活泼多了。究其原因,可能是平面一经融入到体块之中,便失去了它作为组合要素的独立性,随之,也就失去了方向感,于是就显得死气沉沉。现代建筑常常被贬为火柴盒或玻璃盒,或许就是这个原因。
二、平面、曲面、双曲面

与现代建筑相比较,古典建筑在形式的变化上确实丰富得多。且不说细部装饰,单以基本体形来说,古典建筑无论在墙体的凹凸转折,抑或屋顶形式都具有极其丰富的变化。特别是屋顶,不仅有两坡、四坡等式样,而且坡度的差别也相当悬殊。此外,又有各种形式的穹窿与尖塔穿插其间,即使不作装饰,仅就其基本体形,也不致有单调的感觉。而现代建筑的倡导者却认为这些东西均无直接的功能依据,纯粹是为形式而形式硬加上去的,并且极大地耗费了人力和材料,因而必须坚决抛弃。现代建筑大力提倡平屋顶,加之为适应功能要求,房间多呈横平竖直的长方体,因而,体形上的单调和简陋几乎是不言而喻的。那么只有在方盒子的基本体形的基础上另谋出路。应当承认,当代建筑师在这方面的探索是不遗余力的,然而,迈耶的手法却别开生面。他仅仅是“略施小计”便改变了建筑物的面貌。这里所说的“小计”,便是巧妙地凸显了“面”的表现力。前一节中提到的拉丘夫斯盖住宅,就是借助于面的组合而破除了方盒子的单调感。另一个例子是1995年建造于巴塞罗那的现代艺术博物馆,图中所示为建筑物的一个端部,原本是一个简单的立方体,经过迈耶的精心处理,便把它转化成为纵横交错的面的组合。这种手法的诀窍主要体现在建筑物的转角部位,只要留出一条狭窄的缝隙,便把互成直角的两个面分离开来,从而成为各自独立的组合要素。类似这样的手法,在迈耶的作品中俯拾皆是,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由于功能的要求,绝大多数建筑的体形均呈方正的形式,故而,作为组合要素的面几乎都是一维的。然而,为了求得变化,在功能允许的情况下,迈耶时而也穿插地运用圆柱体来谋取效果。但迈耶的妙处在于在它的外缘“套”上一层弧形的墙面,从而便极大地丰富了建筑体形的层次变化。[BAIKE]巴塞罗那现代艺术博物馆北入口的墙面处理,右下侧弧形墙面之内为一部楼梯,由于与主体之间留下了一条缝隙,既可以为楼梯提供必要的采光,又起到了丰富立面变化的作用,其手法之巧妙,堪称一绝。另一个例子为1993年建造在德国乌尔姆的会议展览建筑,所不同的是,这片弧形墙面更大,并且开了很多洞口,以满足室内的采光要求。更有甚者,迈耶还试图把这种手法由平面、曲面演变成为双曲面。在罗马2000年教堂的方案设计中,他使用了三片帆形双曲面来围合教堂主体部分的空间,不仅外观独特、优美,而且内部空间也充满了变化,并具有宗教建筑所要求的神秘气氛。
三、完整的体形

在迈耶的作品中,还可以发现一种常见的手法,即利用面的延伸,以求得体形上的完整。这种手法严格说来和现代建筑的理念是不相吻合的。现代建筑崇尚形式服从功能,表里必须一致,反对一切与功能无关的形式要素,甚至把这些原则当作一种教条而不容异议。这样,便作茧自缚,从而导致形式上的单调。当代某些建筑师不顾这种教条的束缚,致使外形流于凌乱。为克服这一缺陷,建筑师时而也利用一些透空的格架,以虚拟的空间来填补残缺的部分,以求得体形上的完整。迈耶常用的手法则是借助于面的延伸以保持完形。如建于乌尔姆的会展建筑的一角,就其基本体形看,原来是残缺、凌乱和不完整的,迈耶却巧妙地运用了面的延伸,从而确保了感观上的完形。另一个例子是海普卢克斯银行,位于主体建筑西南的附属部分,从平面形状看是构不成圆形界面的,但是在它外缘设置了一层筒形的墙面后,便填补了残缺,使体形复归于完整。
四、良好的虚实对比

虚实对比在建筑外观中至关重要,迈耶的作品在处理虚实对比方面尤为巧妙。虚实对比取决于门窗洞口的开启,而开窗、开门却受到功能和结构的限制。且不说砖石结构,即使是框架结构,尽管可以把柱子包裹在建筑物的表皮之内,例如通常所采用的玻璃幕墙之类的处理手法,但要处理好虚实关系,仍不免会受到某些条件的制约。然而一旦使外墙与主体相剥离,便可以为随心所欲地处理虚实关系提供极为有利的条件。从迈耶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正是利用这一有利条件而施展其才华,从而获得了良好的虚实和凹凸对比关系。最典型的例子如巴塞罗那现代艺术博物馆的南入口。由于设置了一片与主体结构完全脱离的墙面,因而摆脱了功能和结构的限制,可以完全从构成的要求出发,自由地编织图案,从而取得了优美、动人的虚实与凹凸对比效果。和这种情况相似的还有戴姆勒—奔驰研究中心,它的右部也是在一片与主体结构相脱离的墙面上作开口处理,尽管形状并不复杂,效果却十分突出。海普卢克斯银行的圆柱体部分,由于内外是两层皮,迈耶也充分地利用了这一有利条件,在虚实对比上大做文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五、丰富的层次变化
这里所说的层次变化主要是指墙面处理。建筑物的墙面,就其功能而言,主要起围护空间的作用,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单层的,通过虚实与凹凸处理,虽然也有一些层次变化,但尚不足以用“层次”这个范畴来概括。但是在迈耶的作品中,由于他善于凸现面的表现力,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借多重面的重叠,使墙面具有强烈的层次感。如拉丘夫斯盖住宅,由于三重墙面的依次排列,从而给人以清晰的层次变化。巴塞罗那现代艺术博物馆南入口部分的墙面处理,强烈的层次感成为焦点,起到了强化入口的作用。

墙面的层次变化,是和它的虚实、凹凸处理相互联系的。研究中心和海普卢克斯银行,不仅借开口处理在虚实与凹凸对比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同时也极大地增强了墙面的层次变化。我们不排除其他建筑师在这个方面也曾做出过贡献,但是像迈耶那样,借助于化体为面的手法,有意识地获取墙面的层次变化,似乎还不多见。
六、引入异形要素
除借助化体为面手法来丰富建筑体形变化外,迈耶还善于引入一些异形要素来增强建筑物的表现力。这里所说的异形,就是非立方体。在迈耶作品中最常见的是圆柱体,它通常会与方方正正的体块构成强烈对比。如拉丘夫斯盖住宅的局部处理,被夹峙于两片墙面之中的圆柱体,其内部是一个转梯,它既不违背功能要求,又能丰富建筑体形的变化。另一个例子为1992年建于巴黎的卡诺电视总部,也是借一部转梯来谋求体形变化的。
建于洛杉矶的盖蒂中心,一连并列了两个椭圆形的柱体,其内部均为电梯间,可见,迈耶是非常善于利用功能所赋予的可能性,巧妙引入异形体量来打破建筑外观的单调感。更有甚者,有时竟在没有明确功能依据的情况下,为求得体形的变化,也引入某种异形体量来谋求特殊效果。巴塞罗那现代艺术博物馆,耸立于建筑物东南部的竟然是一个“阿米巴”形平面的塔楼,至于具体功能,则语焉不详。无独有偶,在瑞士北美航空公司总部的设计中,他又一次运用了一个阿米巴形平面的体块作为组合要素。
迈耶近年为洛杉矶设计的盖蒂中心,一反他惯常使用的方方正正的构图手法,而大量运用曲线形式作为组合要素,从而使这个建筑群无论在体形还是室内、外空间上都获得了十分丰富的变化。这一方面可能意味着他在设计理念上有新的开拓和发展,另外,也可能出于独特地形的考虑,以使建筑物与景观相融合。
七综合效应
在前几节中,所采用的是分析的方法,即通过化体为面的手法,而使建筑形态分别可以获得多种不同的效果。为使表述清晰,所选择的实例都是在某一方面最具典型性的。其实,从整体看,这些手法的运用都是综合发挥作用的。在建筑创作实践中,建筑师是不可能为自己预先设定采用哪些手法来塑造建筑形象的,而是跟着感觉走,直到觅得一个自认为满意的方案为止。在这个过程中,思维活动是千变万化和反反复复的,然而一旦取得效果,它必然在某些方面体现出建筑师的文化素养和独特的手法与技巧。这是因人而异的,就迈耶来讲,其个性是十分鲜明的。他的作品与众不同,虽然他不屑于追潮流、赶时髦,但能以其独特魅力,给人鲜活的感受。
近读《顾准日记》,在党校日记的篇章中,此公曾在没头没脑的情况下摘录了黑格尔的一段话,现转引如下:“正在被形成的精神,是次第抛弃旧世界的建筑的一部分,同时为新的形态而徐徐地、平静地成熟下去。在这些动摇上面,只能看到单一的征候,即轻浮的心思,生活中扩大着的倦怠,不知怎的不安的预感等等,这就是等候某种新的东西诞生的征候。全体面貌不至于变化的渐近的发展,因它开头而被破坏时,它就像电光一般突然间确立新世界的形象。”黑格尔是辩证法大师,他的话未必都是真理,但就表述事物发展进程而言,对我们还是有所启示的。“迈耶们”是否在那里“徐徐地、平静地成熟下去”,让我们耐心地等着瞧吧!
以上选自《新建筑》2003年第4期
相关:1984年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奖者:理查德·迈耶(美国)(二)

来源:艺术中国网

1984年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奖者:理查德·迈耶(美国)(二)-筑龙建筑设计

筑龙建筑设计

20万粉丝共同关注,建筑师的网上家园,追踪全球最新行业资讯、享受业内海量项目案例、分享设计大师经典作品。在微信公众账号中搜索筑龙建筑设计zhulongjz,或用手机扫描左方二维码。每日为您推荐建筑行业最新、最热、最好玩的资讯!
扫码加入筑龙学社  ·  建筑设计微信群 为您优选精品资料,扫码免费领取
分享至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扫一扫",扫描上方二维码
请点击右上角按钮 ,选择 

caicaijiong

中国  | 其它专业

2 关注

20 粉丝

999+ 发帖

0 荣誉分

该博主未添加简介

猜你爱看

添加简介及二维码

简介

还可输入70字

二维码(建议尺寸80*80)

发站内信息

还可输入140字
恭喜您已成功认证筑龙E会员 点击“下载附件”即可
分享
入群
扫码入群
马上领取免费资料包
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