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不可行性分析

发表于2014-02-24     1215人浏览     0人跟帖     总热度:49  

我很长时间没有写BIM方面的文章了,当然,这期间我没停对BIM的思考,这二年思考和观察的结果是在中国BIM不可行。尽管,发达国家BIM理念深入人心,BIM技术较成熟,BIM应用虽没达到普及程度但应用率很高,超过50%。国内这几年把BIM概念炒得很热,可以说铺天盖地,但鲜有相配套和成熟的思想、理论、技术,当然,也就仅停留在炒作阶段。为了避开业内喧哗与骚动,也厌烦了毫无创新的陈词滥调和各种忽悠,我停止发表BIM方面文章,远离BIM江湖。

国内鼓躁BIM最起劲的是那些群体呢?

一是BIM理论家,他们为了引进和推广BIM,可谓不遗余力,通过各种场合和渠道宣传BIM的作用、功能,甚至办起了BIM大学。有些宣传是过分夸大BIM的作用,有些是没有结合中国工程实际,生搬硬套。他们也有自己的利益考量,他们也要借BIM开拓新市场拓展新业务培育新客户,因为他们也是要生存的,可以理解。纯理论研究少之又少。

二是算量软件公司。他们想借BIM东风使自己的软件脱胎换骨或销量大增。他们的软件还是原来的软件,软件构架和功能没有根本性变化,却趁BIM热,随意把软件称为BIM软件,其实除了有模型,离BIM十万八千里。国内算量软件并没有因BIM技术的兴起而有长进。由于过于急功近利,反而疏忽对软件细节和基础性功能的研发。

其他群体,我看反应平平,所以,BIM也就没有群众基础,更谈不上BIM的普及。以我的观察和经历,工程界对BIM缺乏兴趣。除了人们特别是业主对BIM缺少了解外,其深层次原因是BIM暂时还不能带来实际利益,或效果不明显。商人都是逐利的,如果,BIM真有宣传的那么好,那么,业主没有不应用的理由,不用的理由归根结底是用了也没用。以目前国内BIM技术,用BIM可能带来更多的问题,所以,保险起见,还是不用的好。笔者这几年做过几个城市综合体,都是大体量,投资规模10亿以上,建筑面积超过20万平米。我也曾提及BIM应用,对方开始感到新鲜,继而反应冷淡,最后不了了之(然也有少部分业主被忽悠进去的)。究其原因,业主的理念不够先进,二是公司原有的运作流程不可能突然改变,使用新技术增加新风险,除此之外,国内BIM成功案例并不多,所以,业主缺乏使用BIM的原动力。

其次是设计,BIM应用的源头应该是设计,设计位于产业链上游,设计提供可交互可共享可扩展模型,但传统的设计不可能一夜之间会改变,二维设计仍是主流。同时,BIM对设计标准化要求特别高,需要提供标准的数据接口,这是数据共享的基础。如果设计不标准,大家各行其是,各自为战,数据格式不统一,那么,其他相关的软件怎么能读取呢?我曾因图纸问题同上海某名名设计院结构负责人通话,我强调和坚持的是设计标准化问题,如对方提供的CAD电子图纸,梁集中标注中无梁截面尺寸,截面尺寸分别用原位标注形式,导致钢筋软件无法提取和识别,希望设计能按标准设计。然后,对方却反问我梁截面尺寸原位标注影响施工吗?我说不影响施工,但影响钢筋软件的识别,影响钢筋的计量,从而影响招投标的进程,最终影响整个项目进度。对方说,设计院本来没有义务提供CAD电子图纸,我说,业主如果在设计合同中要求提供CAD电子图,或者由于其他原因,虽然设计合同中无此条款,但业主索要,设计院也不能不给,除非,以后不要合作了。再说,CAD电子图与纸质图其实无本质的区别,不存在什么需要保密的技术。然后对方又说,我们设计时不考虑钢筋软件能否识别,我们只负责设计。我说你不需要考虑钢筋软件能否识别,你只要按标准设计即可,凡按标准设计,下游软件识别无障碍。如果你设计出来的东西不符合制图规则,再智能的钢筋软件也是无法识别的。然后,对方自感理屈词穷,说我们设计与你们咨询没有业务上合同上的关系,我们不会满足你的要求的,也没有时间云云。交流平台关闭。为什么我一直说BIM实施之难,不要说BIM,就是基本的一些标准设计都做不到,怎么能BIM呢?怎么能数据共享?

最后,我们看国内的算量软件,基本都是将就着用,离用户的需求距离很大。一是稳定性安全性差,软件经常会出现莫名其妙的错误和数据丢失现象,这是很可怕的,假如钢筋模型数据整合在整个BIM模型内,那么,因为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可能会影响整个模型的数据安全。二是功能不全面,无法完成某一构件的全部计算任务,用户常常借助其他手段或变通的方法才能解决计算全面性的问题。三是计算精确性问题,计算粗糙,预算还能将就,施工下料根本不行。四是适应性问题,与其他软件交互性兼容性差。

软件公司不能好高骛远,不要浮躁,应该踏踏实实解决软件基础性问题,把软件完善了就离BIM更近了,而不是相反。整天炒作BIM概念没有任何意义,不会因为炒作而实现BIM的大面积应用。

BIM技术应用,从理论上说是建筑业的一场深刻变革,BIM,建筑信息模型,它有着许多激动人心的功能。但理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业界应该反思:为什么BIM普及如何之难,我的结论是暂不可行。暂不可行也不意味着永不可行,BIM作为一项先进技术,它有很强的魅力和生命力,它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BIM是建筑数据库和信息集散地,它的应用将延伸到工程整个生命周期。BIM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但BIM的落地生根需要各方努力,而不是努力炒作。


扫码加入筑龙学社  ·  BIM微信群 为您优选精品资料,扫码免费领取
分享至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扫一扫",扫描上方二维码
请点击右上角按钮 ,选择 

筑龙教育

中国  | 其它专业

313 关注

999+ 粉丝

999+ 发帖

34 荣誉分

该博主未添加简介

猜你爱看

添加简介及二维码

简介

还可输入70字

二维码(建议尺寸80*80)

发站内信息

还可输入140字
恭喜您已成功认证筑龙E会员 点击“下载附件”即可
分享
入群
扫码入群
马上领取免费资料包
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