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龙论坛-全球建筑人工程人网上交流互动社区 · BIM · BIM动态

[分享][图文直播]建筑数字化新纪元暨第一届建筑设施管理信息发展论坛

发表于2016-12-01     4145人浏览     15人跟帖     总热度:178  

扫码加入筑龙学社  ·  BIM微信群 为您优选精品资料,扫码免费领取
分享至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扫一扫",扫描上方二维码
请点击右上角按钮 ,选择 

 发表于2016-12-01   |  只看该作者       筑龙币+10

2

IFMA国际设施管理协会北京分会副主席张峰致开幕词。  

[图文直播]建筑数字化新纪元暨第一届建筑设施管理信息发展论坛-1794024577.jpg

  主持人:大家早上好!自我介绍一下。我是IFMA北京分会的副主席张峰。各位嘉宾,尤其是各位特邀嘉宾,在此我谨代表北京分会感谢各位参与今天的整个活动的议程。首先,特别感谢大家对这次论坛的关注和支持很宏大的一个主题。
  这次论坛的主题是说,开启建筑数字化时代的新纪元。坦白的讲,我在此不敢以专业的角度,以一个个人的回顾,来抛砖引玉一下。
  我回顾自己。从业经验有限,尤其是建筑生命周期中主要的一些阶段,由于建设阶段资料的缺失,由于传统信息管理手段的粗糙与低效,团队在日常工作中所面临的巨大困扰,尤其是当设备设施出现老化,面临更新改造的时候,这个技术人员的种种无奈,还有大量的人力和精力的投入。
  回想八年前,我在管理某公司总部园区的时候,有一个大的项目,将近5万平米兴建的办公楼的交界,依然被建设过程中信息的碎片化和不精确所困扰。投资上亿欧元的一座30层5万平米的现代化写字楼,在设计里面融入了大量的高科技的元素,尤其更是全面采用了智能的楼宇控制系统,但是在设计和施工的阶段依然沿用了传统的方式。这个怎么讲呢,在长达半年左右的交界期,运维团队和项目管理团队可以讲是上演了绵绵不绝相爱相杀的情节,非常的痛苦。
  回首大约四到五年前,达到30万平米的前期规划,那个时候真正接触到BIM的理念,也由此体会到数字化在整个建筑生命周期中所带来的BIM。比如说在施工安装阶段的可预见性,在后期运维管理阶段,对于一些信息的采集、分析和管理的宏观和直观的这种帮助,再有就是说在建筑设计运营后期,当面临更新改造的时候,它的可持续性。当然从理念到实践,再到开花结果,真的是有很长的一个阶段要走。
  今年年初IFMA北京分会在筹建这次会议的时候,我当时开了一个小玩笑,我说你告诉我,这个东西英文怎么讲?所以我们今天真的是很荣幸有幸请到各位专家,来告诉我们乐高玩具如何能玩的精彩。
  简短来说,再次由衷的感谢大家的参与,也感谢IFMA北京分会和中国建筑设计标准研究院的大力支持。下面有请刘志宏副院长。

 发表于2016-12-01   |  只看该作者       筑龙币+10

3

中国建筑设计标准研究院副院长刘志宏致辞

[图文直播]建筑数字化新纪元暨第一届建筑设施管理信息发展论坛-850567845.jpg

  刘志宏: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上午好!我是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刘志宏。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标准院对今天参会的各位同仁表示热烈的欢迎。
  近些年来,建筑数字化的发展非常迅速,建筑设计从设计构思、方案深化、建筑施工、设备的运维,在这方面数字化都起到了作用,有效的提高了建筑行业的工作效率。在为我们提供精准高效、集成智能等众多便利的同时,也改变着从业人员的思维方式。与此同时,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建筑造型也突破了传统的限制,在能耗消耗方面超出了我们的建筑。追求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和谐,才是绿色建筑最终的目的。
  建筑数字化与能源消耗有着密切的关系,建筑从业者应该为减少资源浪费寻求解决方案。需要善于发现和利用新材料、新结构、新技术以适用建筑发展的所有工作。BIM技术作为建筑信息化的一个重要手段,眼下已经被很多的设计院,包括施工单位所采纳。应用到我们的建筑设计、设施的运维等等方面。
  BIM技术作为贯穿全生命周期的链条也被寄予了厚望,在这种情况下BIM也是受到了高度的关注。BIM设计研究院致力于建筑设计和未来途径的思考与探索,以及推动BIM技术在中国建筑领域全生命周期的应用与推广。就此开展了全方位的探索、研究与实践,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我们先后派驻团队赴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韩国等地访问,加强全球范围内的BIM技术交流,并且我们在2008年也承担了(B)中国分部的工作,迄今已经组织开展了多项活动,推动了BIM知识的普及与成果应用。同时,我们也在积极的主编国家的两本重要的BIM标准,一种是建筑精细化模型交付标准,一种是建筑分类编码标准。分别对应着国际IDM和IFD两大数据基础标准,是中国BIM技术应用的重要支撑。此外标准院也联合清华大学、欧洲公司和现代国内有影响的机构,对BIM认证体系和实施方案进行了策划,进一步推动BIM技术在中国的发展。同时标准院在绿色建筑节能领域也展开了大量的科研创新,标准编制与工程实践的工作。也在本次论坛的主办方,中国建筑节能协会绿色医院专业委员会承担主任委员的工作,可以说,今天的论坛分会是数字化、绿色化与设备设施管理的一次创造性的交融。旨在更好的推动建筑行业数字化建设,以及提供设备设施信息管理的优秀实践交流。协助中国绿色建筑及可持续发展服务体系建设,要形成共识,开启建筑数字化与绿色化的新纪元。
  最后,我也希望今天到场的每位嘉宾能够从接下来的演讲中,能够取得收益,最后祝大家身体健康,工作顺利,谢谢大家!


中国建筑节能协会绿色医院专委会执行秘书张楠致辞

[图文直播]建筑数字化新纪元暨第一届建筑设施管理信息发展论坛-1373636583.jpg

  张楠:各位领导,各位来宾,绿色专委会的会员们,大家早上好!我是中国建筑节能协会绿色医院专委会的执行秘书张楠,同时也在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的绿色建筑研发中心工作。今天是因为朱秘书长身体原因,没能到会,也特意嘱咐我今天代替他进行今天这次演讲,他没有到会让我代表他对大家表示歉意,同时也欢迎大家这次的到来。
  朱秘书长也是绿色医院专委会的秘书长,同是也是主任委员单位,绿色标准院的负责人,这次没来也挺遗憾,我们这次活动是第一次和IFMA联合举办的论坛,我们也很重视这个论坛。现在不论是在国家层面,还是在市场的共识方面,对设备设施的管理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同时标准院作为专委会的主任委员单位,也非常重视设备设施管理方面的工作。不管是一些标准制定,还是一些落地的项目,我们都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前期的研究工作和一些铺垫性的工作。
  从国家层面,住建部的科技创新“十三五”专项规划里也能看到,在绿色建筑章节里,第一条提到了绿色建筑的设计运行调试和优化,可见也是这个方面国家重视程度是非常高的。同时在卫计委的“十三五”重点任务里也把医院和后勤运维的智慧运维体系建设也纳入了非常重要的地位。科技部也有一个“十三五”的课题,里面6.2也是重点去研究基于全过程的大数据绿色建筑管理技术。也就是说,后勤运维和设备设施管理方面,在国家方面是很重视的。
  作为专委会我也想简单的给大家介绍一下。绿色医院专委会是住建部下面的中国建筑节能协会二级分会,我们是民政部备案的非盈利性,专委会和IFMA北京一样,算是比较年轻的一个机构。我们也是希望在专委会的成立大会上,我们也得到了住建部和卫计委相关领导的大力支持。我们这个专委会也是希望通过理念引领、标准规范、技术支撑、模式创新、产品示范、项目落地的方式,能够融合集中整个医疗建筑行业的这些优秀的企业,一起共同的推动医疗建筑领域绿色化的创新发展。当然,绿色化发展囊括了这个建筑全产业链的绿色发展,在设备设施管理这方面是我们近期专委会重要的发展方向。今年7月底专委会正式成立,在正式成立之前也做了大量筹备工作,到现在为止会员单位包括医院、高校,还有科研院所、运维和服务厂家,一共有50家单位,同时这50家单位也是在这个行业里比较优秀的,非常有建树的一些单位。同时背后也有100人的专家团队作为标准院的技术支撑。我们这个专委会成立之初是由标准院牵头,有比较大的科研院所和医院作为我们的领导机构。之所以选择这些单位,也是因为这些单位在行业里是比较有影响力的单位,希望通过这些有影响力的单位共同组合起来,带领这个行业的发展。我们成立以后,马上就进行了多次的北京、深圳、上海、成都各类大型三甲医院的走访。在走访过程中我们也发现,确实有很多医院对后勤运维的调试是有很高的需求的,他们是非常希望去进行调试工作的。除了国内的医院,我们也走访了欧洲、新加坡比较有名的一些医院,同时也和他们的协会、组织进行了多次的交流,从硬件还是软件上,我们都有很多的学习,同时也希望跟他们这些组织交流,也是希望考虑如何从上层的标准设计,或者政策设计去调动下面这些单位、企业和市场对运维和后勤设备设施管理的积极性。
  当然,我们还有很多,比如今天这次会议还有圆桌会议、论坛,我们也制订了一些标准,有大量的工作就不再展开了。重要说几点未来想做的重点工作。也是标准院的工作,也是专委会的重点工作。
  第一个重点工作,由卫计委委托,由标准院主编的医院绿色建筑标准体系,这个标准体系现在我们也正在制定当中,其中标准体系现在已经有一本,叫做医院建筑运行维护技术规范,这本规范住建部公示了,这个标准马上就要启动了。另外,这个体系也基本按照四五本的标准,加上一系列技术导则的方式发布,我们也希望向在座的各位,在各个技术领域有很多建树的单位,如果有意愿的话,希望加入标准制定工作,尤其是技术导则,如果有在各个技术领域比较领先的先进技术的话,可以加入进来,我们可以共同出谋划策,一起把这些标准编制出来。
  第二,我们打造了一个重点项目,中美清洁能源合作项目和能源基金会的5050能效提升项目。这个项目是由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和(劳离斯)伯克利实验室共同牵头启动的,这个项目主要的工作是能效为基础,采用调试为主,配合一些必要的改造为辅的方式,目标是在2050年之前,整个的示范城市还是示范项目,建筑的设备设施能效提升50%,达到这么一个目标。这个项目现在已经在上海召开了一次启动会,也制订了相关的技术路线和行动计划,我们也希望通过这样的项目去打造大量的示范项目,通过示范项目去寻找商业模式和技术路线,未来能够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我们医院专委会主要负责整体项目下面医院方面的工作。现在这个项目依然是在报名阶段,我们也是在招募阶段。现在已经有一些医院和服务型的企业和厂家已经报名了,接下来我们会对企业和厂家、医院进行对接。如果各位还有想参与这个项目的,可以直接找我报名,或者和我们联系。当然,参与这个项目的话,最后如果项目效果非常好的,参与单位也将纳入重点合作项目里,有一个中国节能好建筑的成员名单当中,同时后续还有一些增值服务。
  第三,我们打算在标准院的二层打造一个基于BIM技术的集中运维管控云平台,也是希望为这个市场开辟一条以物联网和互联网为基础的远程服务运营平台,我们这个平台在各个环节都在寻找一些单位和厂家,大家有意愿的可以来参与。
  以上是我们未来想做的三项工作。
  12月9号-11号,我们和北大国际医院举办第二届中国医院建筑大会,如果大家有兴趣的可以来参加。也可以扫描我们的二维码,这是我们专委会的公众平台,我们的一些活动和内容都会在上面发布。
  最后,我代表朱主任对大家的到来表示感谢,希望大家在论坛有所收获。这次是跟IFMA合作的一个开端,希望每年都能有这样一个很好的交流活动。谢谢大家。

 发表于2016-12-01   |  只看该作者       筑龙币+10

4

IFMA国际设施管理协会北京分会项目主席张明洁介绍论坛内容和IFMA如何推动建筑设施管理信息化发展。[图文直播]建筑数字化新纪元暨第一届建筑设施管理信息发展论坛-1548445982.jpg

  IFMA是国际设施管理协会的一个简称,我们成立于1980年,目前在全球遍布105个国家,134个分会。我们提供的会员支持基本上在全国有24000多名。我们的使命是提升和支持全球设施管理实践,以及我们的目标是,致力于管理和发展全球设施管理的行业,通过教育、职业认证,包括政府关系、职业发展,各个方面来去促进整个设施管理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在这边我们一共有17个专委会,其中比较重要的也是包括建筑设施管理信息化专业委员会,这个也是跟今天的主题比较相关。除了17个专业委员会以外,有9个新兴实践社区,首当其冲的叫BIM的全生命周期运营社区,这也跟今天上午很多嘉宾的分享内容有实时相关的关联性。另外,关于个人的职业发展,IFMA全球最为权威认可的一个行业协会,它提供了三个层次的认证体系。在这个行业当中,实际上它是一个非常广泛的学术专科,包含了11个能力中心,其中首当其冲的也包括了科技。而科技就是目前促进各行各业在继续往前发展的一个原动力。
  回到这次论坛的举办之初,我们也参考了全球比较大型的设施管理的相关服务供应商,这个报告是2016年全球企业不动产的十大趋势,这里面包括有威胁、整合、体验、数字化、可持续性和物业所有权,包括企业相关的并购,包括联合办公,还有数据智能、未来城市。在这里面,我引入了两个相关的拓展的模块。一个是数字化,目前等于技术改变企业和房地产的从业人员,这里面带来了几个数据,大家值得关注一下。包括到2020年全球移动设备用户数预计将达到80亿。另外一个数字是到2018年使用个人移动终端的数量也是10亿级的。数据智能代表了整个相关的一个企业的全球调查。在企业调查过程当中,大家可以发现,数据和分析正在改变企业的决策。完整的商业智能将优化企业不动产的表现。这里带来了一个结论性的意见,是关于人员、流程和科技,这三点从整个研究报告当中指出,是促进关于企业不动产如何去优化这些数据分析和整合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但人员、流程和科技恰恰与IFMA对于设施管理行业的标准定义有异曲同工之处,这是全球IFMA对于设施管理行业的一个基本的定义。设施管理是通过整合人员、场所、流程和科技,来确保建筑行业高效运转的跨学科行业。
  谈到建筑的数字化,议题很广,从目前我能想到和能跟大家进行分享的,这里面包括建筑的信息化模型、VR技术、AI技术,包括信息管理技术各行各业用的软件,包括IMAX,包括管理平台。BIM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定义,不管是行业标准还是各自的公司当中都有一些基本的因素,可以去找到它的根源。我引用了一个(奥特乃四)的公司对于BIM的基本定义,着眼于全生命周期,从整个建筑的规划阶段、设计,从促进、模拟等所有的相关信息整合提供给整个建筑的运营单位,包括业主单位,更好的去发掘整个建筑全生命周期的效益。这个是全生命周期一个典型的图示,包括规划建筑的时期,我们如何去建造这个楼宇,最后去进行运营。这里会提到两本书,值得大家在线下进行参考。一本是2012年由参考(麦克劳西尔)公司发布的,这个主要是针对全球市场,但主要以欧美市场为主。作为建设业主如何应用BIM价值,这里面有很多数据分析。其中指出BIM这个工具主要在设计阶段来引用,由设计师来推动这个事情。但慢慢的转化到由施工单位,尤其是全球顶级的施工承包商来进行应用。到了2015年同样也是(麦克劳西尔)公司,他们与清华大学软件学院,包括在中国相关的一些技术支持单位,发布了一个《中国BIM价值的研究报告》,一会儿会请梁教授给大家分享一些相关的内容。
  回到IFMA,对于BIM也是很早就做了一些相应的研究。在2012-2013年出了一本书《BIM TOR FACILITY MANAGERS》,这本书叫设施管理经理如何应用BIM技术,另外有两本书在起草,目前还没有最终的颁布,但是我也是在这个期间通过跟作者的交流,也拿到了相应的草稿草案,是第二版。在第一本书籍的颁布之前,是在2011年,偶然的也好,必然的也好,一个条件下主要是由这四位专家联合在一起,在一次会议当中就认为BIM作为整个今后发展的数字化的应用工具,必然要形成整个建筑行业的一个变革,所以他们主要是在很早期间对于这本书的一个贡献者。最后是麦克先生,他是第二本的主要作者之一。这些书大家如果有兴趣的话,都可以今后去进行参考一下。
  在这里我引用了书里两个典型的内容。一个是,如何把BIM从设计引用到设施管理,整个全生命周期提出了四个BIM模型,第一个是设计模型,第二个是建造模型,第三个是竣工模型,最后一个FM模型。在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短暂时间之内,都会有相应应用的信息,这些信息跟相交互的专业人士之间都没有相应的联动,这些信息到底是什么,需要整个行业、协会,包括研究机构来去推动标准的建立,才能更好的使用这些信息。
  这个是第二个我引用的内容,包括两部分,这个是给大家一个扩展图,给大家可视化的理解,到底BIM如何运用到运营设施管理当中,提到了一个比较新的BIM模型,另外一个CED的二维图纸,通过防火墙的屏蔽,进入到网络的应用,应用当中会有整个数据库,通过网络应用和数据库来支持最后设施管理的三大核心内容。第一个内容叫空间管理,第二个是维护管理,第三个是资产管理。而在这个当中,所牵扯到的人是非常多的,这里包括有相应的设施经理,有相应的BIM的专业人士,包括设计师等等,它是一个全方位促进不同的专业和不同的角度来促进BIM的相关使用。

[图文直播]建筑数字化新纪元暨第一届建筑设施管理信息发展论坛-1097786352.jpg
  回到IFMA以外的一个话题。刚刚我也提到了,建筑数字化实际上是非常广泛的一个话题。不仅仅局限于BIM。但是BIM确实是一个不可避免的主流的设计方向,来引导整个相对比较超复杂和超规模的设计和设施管理应用。有两个文章,每两个月有一个双月刊的杂志叫FMG,量化建筑。这个量化建筑主要提出的观点,如何使一个建筑可以进行量化,主要从四个维度进行分析。第一个维度是合规性,第二个是条件,包括温度、湿度等等。第三个是(英文),为什么谈数字化,今后通过这些数据能更好的分析,并且反馈到建筑的使用过程当中,来促进你的可持续发展,来促进整个优化的过程,但必须得有跟用户之间的交互体验,才可以发生数字化的蓝海价值。最后一个是针对建筑行业当中对目前能源管理平台的搭建相挂钩的事情,主要是通过这个来和建筑的消耗进行度量。再一个主要带来的一些相关性,也都是提如何跟用户进行交互体验,如何来数字化运营。
  这个图表也是非常有趣的,谈理论也好,或者谈相关典型的应用也好,都是比较理论化的。但是实际现在能做到什么程度,这个是我在今年10月份美国IFMA全球的分会,每年一度的,我们叫工作场所会议。这个峰会我看到一家公司提出了一个观点,我还做了点优化。叫Facilities GIS等于Location+Your Data+Your Systems of Record。它就是希望把整个的场所通过地理信息技术来把整个相关的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去进行一个最好的融合,所以分了两大部分,一大部分是叫Sensor network,第二个是大数据平台。
  为了比较直观,我给大家放一个非常短的小视频。这个也是我精心的在美国参加峰会的时候下载的一个视频。这也是代表了比较典型的针对数字化应用,能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水平。
  回到今天的主题,我们也是希望通过行业协会,包括科研机构,还有业主用户、解决方案的提供商,给大家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交流。我们今天整个的行程安排包括BIM在中国的应用价值与前景,全球建筑设计与工程行业BIM咨询服务的创新与研究。包括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的未来跟大家分享中国BIM标准的建设和(RSBS)体系的建设。包括远洋低产分享北京CBD设计在施工期间,尤其以设计阶段如何进行相应的创新使用。上午的环节会有一个圆桌会议,一会儿我会有详细的介绍。下午主要是设施管理的智能化时代,包括设备设施的管理。所有信息都在桌面上的行程单上可以看到。再次感谢联合主办单位,还有所有的赞助支持单位,包括北京翼虎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海颐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易毕盟建筑工程服务有限公司、索迪斯中国,包括深圳设施之家科技有限公司。回到今天整个主题,最后用非常简短的一分钟去总结一下,我们想给大家传递的有8个字,应变创新,传承分享,这八个字代表了今天活动希望给大家带来的比较新的相关科技的元素和色彩。下面有请清华大学软件学院梁进,也是业内对于BIM研究非常专业的一个专家。今天有幸能把梁教授请过来跟大家分享一下。

 发表于2016-12-01   |  只看该作者       筑龙币+10

5

清华大学软件学院BIM中心总监梁进发表“BIM在中国的应用价值与前景”的主题演讲。

[图文直播]建筑数字化新纪元暨第一届建筑设施管理信息发展论坛-1351536032.jpg

  梁进:非常高兴今天参加这个专题会议,我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是叫中国BIM应用的新阶段。应该说BIM大家不陌生了,已经有很长时间对BIM概念的理解和了解,其实我今天来到这个会议上,也有一些感触。是什么呢?我们现在应用的新阶段,从BIM过去在整个推动过程当中,主要还是集中在设计环节、施工环节,后来加上业主开发的环节。今天我是第一次参与和参加关于运维专业领域关于BIM的专题会议,我也很感动。说明BIM向真正的应用阶段又靠近了。
  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两个内容,一个是中国BIM快速发展的新阶段。第二个,我想用深圳工务署政府BIM的实践来跟大家做应用的分享。

[图文直播]建筑数字化新纪元暨第一届建筑设施管理信息发展论坛-657875826
  大家现在看到的这张PPT是《中国建筑行业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的结论,2009年清华大学承接了一个国家智库研究,是由中国工程院和国家自然基金委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当时是为“十二五”工程建设行业信息化技术选型做的一个专题研究。当时这个研究的评委是11个院士,大家能想到这个课题研究的重要性。这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其实我们当时认为,BIM在中国的应用,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参考了工程建设行业,比如汽车制造、航空航天。为什么这些年这个行业突飞猛进的发展,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信息技术的研发。我们再参照工程上信息技术行业比较发达的国家,他们在快速发展的过程当中,建筑模型技术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所以我们也把它定义为这个行业的支撑技术。这个过程里有三个,一个是2010到2015年到2020年,我们认为BIM在未来发展的过程当中,大概应该有几个基本的阶段。2010年前后大概是BIM概念普及的阶段,从2010年到2015年是BIM初步实施的阶段,2015年到2020年是BIM的普及阶段,到2020年是常规性的应用。从企业、国家、企业三条路线都会逐步发展。应该说BIM的实施发展的大概是这样一个基本的路径。这些年我们看到BIM的发展和我们当时做的智库研究的一个大概的预期基本吻合。在这个过程当中,从几个方面来看。一个是大量的理论研究。比如说清华大学、同济大学,还有建筑科学研究院,这些研究单位做了很多研究,现在给大家看的是清华大学完成的。
  另外,国家在这方面,从“十二五”就开始对BIM技术有一个明确的要求。比如说“十二五”国家建筑信息化发展纲要里就把BIM作为实施指导意见提出来。从科技部的角度讲,把BIM作为这个行业的信息化的一个支撑技术,已经写入了我们国家信息化技术发展的整体战略当中。另外,在这个过程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推动就是标准的编制。刚才刘院长也讲到了,标准院也承接了国家标准编制的内容。现在我们也看到了北京市地方的BIM项目标准,还有工程标准。在铁路行业也在编制系统性的BIM标准。这些标准的编制说明什么呢?说明BIM的应用进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推动阶段。因为标准的编制首先要大量的工程实践。第二,要有普适性原则的研究和提取,这些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
  另外,在“十二五”之后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大量的实验型的项目应用。从“十二五”之后,BIM应用大概到“十二五”进入了一个快车道。在之前的可以分成两个阶段,第一个是以奥运会为主的场馆建设,包括T3航站楼。这个阶段的时候,BIM的应用主要还是被动的应用。到了上海世博会,我们有很多单位。比如说CCBI、华东院,还有很多设计和施工单位主动用BIM。到“十二五”之后,国家的产业政策出来了,BIM大量的应用增加起来。我想告诉大家,在应用过程当中,我们当时做了一个研究,整个BIM大概应用到,我们当时说主导型的BIM应用将近3000多项,里面有60%是由设计单位来推动的,大概有20%是由施工单位推动的,大概有15%是由业主推动的。我们当时统计过,由运维机构来推动的可能连1%都不到。我们几乎没有找到特别完整的运维企业在推动BIM的项目。这是一个实际的现状,但是今天我们刚才听到介绍,我们现在已经开始关注这个问题,也有很多单位在开始做这项工作。所以我觉得也是BIM应用很重要的一个变化。
  大量的专业学习和应用研究,包括今天这样的。从这个角度上看,BIM在整个大的国家发展的背景下,大概是沿着四条路线在发展,一个是理论研究,一个是实验型应用,第三个是政策引导,还有一个普及学习,形成了BIM快速发展的一个基本状态。到今天为止,BIM已经不是一个新的概念,而是如何应用的问题了。能够证明这个快速发展的,前面张秘书长讲到一个研究报告,叫《中国BIM应用价值研究报告》,这个研究为什么非常重要呢?主要是用国际的指标、取样的要求,还有分析的方法,做的横向比较。在这个比较里,我们能看到是全球发展BIM最快的国家之一。我们大概在2015年发布的报告里排在第五位。另外我也想告诉大家,在我们参加国际会议当中,中国BIM的理论研究是走在全球前列的。我们对BIM整体概念深入的研究和信息的研究,都应该说是走在非常前列的。铁路BIM现在参与编制的信息化标准已经列为ISO标准的范围之列了,换句话说,我们一起步就是国际水平。
  为什么BIM发展的这么快呢?从宏观角度上讲,我觉得这是国家发展的战略需求。中国建筑行业是一个非常巨大的行业,我想整个工程建筑行业可以延伸到未来几十年的运维。从工程建设本身来说,有7万多家施工单位,现在在册的有资质的设计单位大概超过15000家,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柱。这么大一个产业,对国民经济产生这么重要的影响的一个行业,在整体来说大概是这么一个状态,这个行业非常传统,第二个是粗放经营、高耗高排、生产率低、资源浪费。比如生产率,百元资金的回报率是8%左右,不到10%,如果抛去3-5%的资金成本,大概实际的投资汇报率是3-4%之间。日本是25%。人均的产值大概是1万多美元,差距非常大。
  总体上来看,这个工程建设行业整体建筑品质、成本和整体的建筑效率都处在一个社会总成本高和社会总效率低的状况。如果中国工程建设从品质、成本、效率都相对竞争力低下的情况下,延伸到未来整个的物业可能效率就更低了。在这么一个大的背景下,国家战略需求提出来四个要求。第一个要产业升级,第二是全面优化,第三是技术进步,第四是可持续发展,这是我们国家对BIM行业总体的战略要求。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工程建筑行业怎么发展,实际就提出两个大的问题。第一个如何实现工程建筑行业的工业化,第二个是如何实现信息化。换句话说,工业化和信息化是改造和提升工程建筑行业整体最重要的方法和手段。对于运维角度上来说,我相信也是一样的。从信息化角度的讲,我们今天讲BIM,BIM是作为信息化的一项技术,它的价值在整个战略研究过程当中,我们应该能体现出来,一个是精确建造,一个是全程优化。精确建造里这个概念里建造不是核心,我们关键的是要实现精确建造。以现代化的方式和工业化的方式建造房子。第二个是全程优化,现在工程建筑行业所有的专业领域,都在做优化,各个领域本身的优化过程已经有了极大的提高,但是我们现在缺少的是全程整体的。因为什么呢?建筑是一个全生命周期的过程,我们现在提出来建筑是一个全生命周期的完整的建筑体,全程优化和精确建造就非常重要。我们现在提出来要想造汽车一样造房子,我们就要按工业化的方式来做,这个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从总体的发展来说,工业化对我们整个国家、整个全球、整个世界来说,从欧洲工业革命以来,已经是极大的工业化了。现在我们在进入信息化的时代的时候,我们要求用信息化来推动工业化的发展。整个工程建筑行业,我们已经具备了工业化的特征,但是我们还没有进入一个精确化建造,精确制造,精确建造的这样一个过程,所以我们希望通过信息化来推动它和改造它。在这些年BIM推动的应用过程当中,中国工程建筑行业领域里的各个专业领域都做了非常多的努力,在这个过程当中,中国BIM快速发展形成了一个新的应用特征。第一个就是BIM的常规化应用。现在我们看到的相当多的工程建设的招投标文件里,特别是大型的项目,无一例外的都有BIM的条款。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讲,BIM已经从原来的实验型的应用到现在常规型的应用转变的过程,这是第一个特点。第二个特点就是业主主导,BIM最终能不能成为社会的常规技术,核心是在能不能市场化。能不能市场化的核心在于业主能不能主导。为什么?因为业主是需求的提出方,也是资源的分配方,他是产业链的整合方,价值的分配。因此,业主的主导对BIM的市场化非常重要。我们现在欣喜的看到,现在大量的业主在做开发建设的时候已经明确提出了BIM的要求,或者是参与BIM。同时,在相当多的项目里,为BIM列了成本列支,或者已经有了专项投入,非常重要。第三个是深化研究,第四个是系统应用。这些东西最后形成了BIM常规应用、专业细分和应用的实效的要求。因此,它就形成了BIM应用的新阶段。大概是这么几个特征。

[图文直播]建筑数字化新纪元暨第一届建筑设施管理信息发展论坛-692935885.jpg
  我们说BIM在应用的过程当中,给我们带来最大的变化,带来的冲击是什么呢?实际上是我们生产思维方式的改变。我觉得这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大家都在做工程建设,大家都在做具体的实际工作。你考虑过没有,BIM对你带来的影响是什么?我们认为,BIM对我们产生的最重要的作用,它使我们的思维方式逐渐产生了变化。由传统的思维向现代化的思维加工业化思维的一个过程,这是对我们来说影响最深刻的地方。我们说为什么它会产生思维上的变化?BIM在哲学层面有着非常深刻的意义,我们觉得有两点。
  第一,人们认识事物方式上的回归。有了人类以来,最初的认识论的基本方法是形象认识,到后来进入工业化以后,进入了抽象认识。我们在座的各位都是学工科的,或者是学理工的,大家上学之后无一例外的一个课题就是识图,识图的过程就是让你建立抽象思维,用点线面,用我们的符号来表达事物。比如说现在的平面、立面、抛面都是抽象表达的方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现在进入了具象认识时代。最明显的是首先要有一个虚拟模型,而BIM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创造了虚拟模型。换句话说,在现实世界,物理世界里面可能不存在,但是在计算机环境里它是完整存在的。在我们的计算机里,我们创建了一个建筑模型,里面所有的墙梁柱板是实际存在的,但是在物理世界里它不存在,它是一个非常大的变化。我们未来人类的社会,就是要把现实的东西放到网络上,放到虚拟空间里面去。通过虚拟空间,帮助我们解决原来我们传统方式很多不能够解决的问题。
  第二,人们认识事物方法的进步。过去的反应事物的方式是孤立的,比如二维的图纸表达,平面图和立面图在信息上是不关联的。但是在模型里,所有的信息是关联的,这种关联就是参数化模型表达,这种表达为精确计算,精确统计带来了极大的效率。从BIM技术本身来说,它大概是由三项技术构成。第一个是可视化技术,第二个是参数化技术,第三个是模拟化技术。BIM绝不是像传统其他技术那样,不是一个单一的技术,是一个信息技术的集成,这点大家一定要理解。BIM技术是由很多信息化的专门技术构成的。可视化技术给我们带来了可视化表达的技术,这个不用说,看模型总比看技术理解的更容易。由于数据之间的相互关联帮助我们实现精确计算。模拟化可以在虚拟的环境里把建筑结果前置,这个建筑结果前置就为我们优化提供了先决条件。比如图纸,图纸和模型是一体的,而且模型在上图纸在下,原因是什么呢?图纸是模型抛切出来的。另外一个,所有的相关专业可以在一个完整的环境下虚拟化的表达出来,大家可以非常容易的去理解它。第三个,所有的构建,所有建筑的元素,它的信息是关联的,是加载在一起的。这些构建背后的数字和信息,就是我们信息化的重要基础,是我们后来所有相关应用的基础。比如说运维、设施管理、台帐的精确统计、预警方案的建立,都基于的是信息和数据。因此,BIM一个非常重要的就是信息的关联程度。模拟不用说了,我们可以在一个虚拟的环境下做很多相关的模拟,去帮助我们优化。

[图文直播]建筑数字化新纪元暨第一届建筑设施管理信息发展论坛-717510207.jpg
  BIM对我们整个行业未来引起的变化是什么呢?融合。什么融合呢?开发、运维、设计、施工,将来会形成融合。现在越来越多看到的是开发阶段初期的要求,就把运维的条件加进去了。因为在BIM的环境下,如果是信息完整的流转过程,如果后面要用这个模型,如果没有信息是不可能的。所以它们之间会形成融合。设计和施工之间在某些领域,某些环节一定会形成融合,它就把原来专业分割的形成了一个专业分工。它把建筑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把里面不同的专业变成了一个分工合作的环节。因此,它会有非常大的变化。那么,整体来说BIM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呢?专业化的调整,形成新的流程,整个业务流程会形成再造。BIM技术对我们整个工程建设行业来说,包括运维,我们首先觉得它是一个新技术,同时也是一个新方法,未来更是一个新的生产方式。新的生产方式一定会带来生产力的变化。所以,BIM对我们来说是未来发展过程当中一项非常关键性的技术。BIM是一项新兴技术,它在实施的过程当中也会有问题和挑战。我们认为,BIM技术大概有四个方面,第一个是信息技术本身的挑战。比如说数据之间如何传递,如何能够有效的把信息从开发到设计、到施工,一直到运维,甚至到将来建筑的拆解,它变成完整的一个信息链条,这里面不同的软件,不同的阶段,信息之间怎么把它串起来。第二个是价值实现,在传统的技术下形成了利益模式,现在在实施BIM过程当中遇到了非常大的障碍。最简单的说,设计环节里创建了大量的模型,但价值还是按照传统的方式在分配。换句话说,谁来给这种收益,是要整个产业链重新调整。我们前面做了这么多工作,为运维创造了很多条件,给运维创造了很多价值,这些价值怎么去实现?这也是问题。第三个是产业充足,业务流程怎么基于BIM建造,这也是非常重要的问题。第四个是相关的政策和法规。当然,现在编制标准其实就是在定规则、定政策。BIM说的这么热,大家创造了很多模型,模型的法律地位在哪儿?国家认图纸,我不知道白图认不认,模型的合法性在哪儿,谁来说模型的对和错,这都是非常关键的问题,是需要政策配套的。BIM在实施过程当中还有四个非常重要的挑战。当然,这些技术都会随着应用的过程当中发生变化。
  现在大家看到的这个图叫盖特纳模型,斯坦福大学的一个教授用了大概三十多年的时间来做全球的新技术,每一项新技术应用的总结,发现了一个基本的规律。从下往上,有一个快速下跌,又有一个漫长回升的过程,形成了这么一条曲线,这叫盖特纳曲线。这条曲线和BIM应用相对应,我们发现了极其高度的对应性。从开始研发到大家去用,有一个快速推动的过程,这个推动的过程很快。大众媒体也跟着参与,很多人发现了BIM的应用,看到了它的价值,都去用。但是用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大家会发现它不能够很快的解决所有的相关问题,也不能够迅速带来我们期望的价值。同时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一项新技术应用,第一个就是生产力的下降。我们自己都有很深刻的体会,当你学一个新的东西的时候,你的工作时间会延长,劳动强度会增大,解决问题的时间比产生问题的时间还要长,这样会使相当一部分人退出应用,这样就会形成向下。但是任何一项新技术,只要代表了这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只要代表了它,它的发展一定是不可逆转的。因此,它还会再往上,随着第二代的产品,随着资金的进入,随着很多经验的总结,最后逐步上升。我们说它有一个回升的爬坡期和复苏期,也叫稳定期,我们把它叫做稳定型应用,大概是这么一个过程。最终这条蓝线和红线最后重合。到那个时候我想跟大家说,我们绝对不会再讨论BIM的问题了。
  总结一下。BIM对于它的战略发展的角度来看,大概有三个。第一,BIM是建筑领域信息化发展的一个基本方向。第二,长期普及应用的一个过程。第三,建筑业态彻底改变的一个过程。这三项结论应该说代表了BIM应用发展的未来。因此,BIM对我们未来的发展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信息化技术,也是改变我们未来的一个工作方法和管理方法,最后会形成生产力方式。BIM技术要有应用环境。第一个,BIM技术也好,(GS)技术也好,在今天的信息化时代需要互联网。互联网前面加了“产业”两个字,现在大家接触的互联网,我们说它叫消费互联网,不是产业互联网。产业互联网是以某一个产业的技术为特征形成的一个互联网环境。再加上建筑业务的特征,如果大家是搞运维的,可能就是运维业务特征,它就是我们的新技术、新方法、新的生产方式,这是工程建筑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最后就会走到这步。我们现在已经开始逐步的向这个方向发展。
  下面用一点时间,以深圳工务署的BIM应用做一个案例,简单的给大家做一点介绍。深圳工务署是深圳市政府的一个政局级的单位。相当于一个政府的大业主,把政府所有的建设项目,把所有政府公共投资项目全部统一的管理,因此它的特点是项目多,学校、医院、口岸、市政,同时在建的有130多个项目。大家知道的深圳的大运会,深圳的口岸,还有会展中心都是由深圳工务署来建设的。项目多,管理的层级也很多,环节也很多,参与方也很多。它就需要用信息化技术来改变它,提高它的质量和效率。因此,他们现在碰到的问题是什么?传统的设计管理,传统的施工管理,传统的项目管理,才能带来刚才前面所说的那些非常具体的问题。工务署大概是从2012年开始尝试用BIM,当时选择了一些项目做BIM应用,这个时候是发散性的应用。到了2014年开始,就由随机性的应用改成了实验性的应用,脸膛口岸、人民医院、第三人民医院,就变成了规范应用,这种规范应用带有很强的规范性。到了2016年,工务署整个BIM向常规性转型。第一个,完成了整体的架构。第二,制订了很多相关BIM实施的纲要。另外,出台了很多政策。什么叫常规型的应用?有一个文件,所有的采购环节都要用BIM,所有施工环节都要用BIM,不会BIM、不懂BIM的就不要进入这个行业,这就变成了常规型的应用了。到了第四阶段,2018-2020年的时候,要实现全员、全专业、全过程的BIM应用。

[图文直播]建筑数字化新纪元暨第一届建筑设施管理信息发展论坛-516695960.jpg
  工务署的BIM到今天,一开始就是质量、效率、效益这三个大的方向问题。要解决的是传统化的工程建设管理、粗放经营和生产效率低下,直接指向了对我们非常重要的质量效益三个大的方面。由一般的技术应用向价值应用过渡。工务署的顶层设计管控每个环节的环节。应用创新的技术和方法完成了实施纲要和实施规划。第二个,它的价值分成两大部分,一个是技术的BIM价值,比如说设计的、施工的。另外一个强调的是BIM的管理价值,投资和管理。这是工务署BIM应用的领域细分,大家看这两张图,上面是管控,下面是技术。上面是从相应的的找出对应的相关的质量、进度、投资、安全、合同、要求,最后找出业主的管控BIM。它是管理手段,技术BIM就转换成了管理BIM。工务署提出来应用的基准,模型为基准,质量为主线,管理为重点,这是工务署根据业主的要求提出来的自己业务方针,现在工务署的整体BIM都是以它为依据,必须要有相应的要求。这是工务署BIM应用的总体实施方针。这个方针严格的说应该是不让大家照的,为什么呢?这是内部的,我们是作为工务署BIM的总顾问给大家拿出来做介绍。第一个,这是整个前期、设计、施工、移交、运维、基础整个过程。第二个是所有的参与方,工务署、处室、项目、设计、施工、监理、咨询、使用方、审批、其他。前期、设计、施工、移交、运维、基础工作的BIM实施标准和流程,这都是基于工务署的整体要求。第四个,质量和效率的价值实现点是哪儿,哪个应用的是质量的变化,哪个应用带来的是效益的变化,都是一一对应的,最后是标准化手段。大概梳理出了250个标准。逐渐在编,内部已经发布了一部分了。工务署现在的信息化发展,刚才强调的是BIM+互联网+工务署自己的业务。这是管理平台,政府工务署功能的BIM管理。这是现场的图片资料,这边是项目管理。这是今年选择了二十到三十个BIM项目实施。基本方法就是模型管理、平台开发和现场服务、署级服务。BIM工程实施的模式是总顾问+平台标准+现场实施。根据工务署的统一目标,针对项目的具体要求,形成差异化的服务。最后是精确管理,把质量管理所有的相关信息和模型里相关的点先连接起来,形成了一个精细化的资料。这是整个施工管理过程当中的,已经应用到非常实际的管理过程当中。每一项细节都会对工程带来特别大的效益,解决了19000多个孔洞。这是工务署现在基于BIM整个现场的例会的方式,现在只要是做BIM的标配,标准的管理方式。协同,所有的相关方都是基于这个平台在做,做信息交互,做信息管理。应用信息化管理工具创造了4项管理方法。即时管理、精确管理、高效管理、全程管理,每一项都变成督办项,变成管理项。高效管理不用说了。全程归档,通过信息化把所有的信息归档,百分之百。有一个很重要的,全部放到深圳的超算中心,为将来的智慧化城市,特别是为了楼宇的运维。
  有五个目标,将来设计使得总体质量要有明显改善。第二,工务署整体和个人的效率整体提高,工务署依托信息化建设基本实现。最后在全国领先,这是一个具体的指标。从工务署的应用来看,当然我们拿的是政府工务这个项目来说,标准、施工、安全等所有的方面,通过BIM实现精确的管理,最后工程这颗参天大树会给我们带来非常大的价值。

 发表于2016-12-01   |  只看该作者       筑龙币+10

6

宁波诺丁汉大学Llewellyn Tang教授进行主题为"全球建筑设计与工程行业BIM综合创新咨询服务与研究“的演讲(英文)

[图文直播]建筑数字化新纪元暨第一届建筑设施管理信息发展论坛-220185409.jpg

[图文直播]建筑数字化新纪元暨第一届建筑设施管理信息发展论坛-750177351.jpg

[图文直播]建筑数字化新纪元暨第一届建筑设施管理信息发展论坛-1002582395.jpg

[图文直播]建筑数字化新纪元暨第一届建筑设施管理信息发展论坛-1365255596.jpg[图文直播]建筑数字化新纪元暨第一届建筑设施管理信息发展论坛-1641669173.jpg

 发表于2016-12-01   |  只看该作者       筑龙币+10

7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BIM中心主任魏来关于“中国BIM标准发展以及设施应用”发表演讲

[图文直播]建筑数字化新纪元暨第一届建筑设施管理信息发展论坛-1451035517.jpg

  魏来:非常荣幸今天有这个机会能跟大家交流一下关于标准,尤其是BIM标准的一些经验和想法。刚才前面几位领导,包括演讲嘉宾,梁老师、邓老师都已经提到过,BIM标准应该说是我们现在在行业实践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从国家的角度来讲和地方角度来讲,大家都在推动标准的编制工作。在这几年来,标准自身的演化也是非常明显的,我今天就跟大家谈一谈,在这几年我们编标准思路的一些演变。
  今天我给大家演讲的题目是中国BIM的标准化,也给大家介绍一下SDC的体系。我是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BIM中心的魏来。同时,我是设计师出身,本人是搞建筑设计的,所以以前也是应用BIM做过一些设计。现在我们在主编BIM的交付标准和(制付)标准,还有其他标准。标准院是央企,就是我们现在这个地方,这是我们院的地下报告厅,旁边是食堂。应该说标准院从60年的实践当中,就是以标准为主。标准是我们院的立院之本。除了标准以外,我们还有设计,还有绿色建筑、软件研发等等产品。在BIM这个领域,我们还有一个重要的承担就是buildingSMART,如果大家将来在BIM领域逐渐深入了解的时候,一定会碰到这个组织。buildingSMART应该说是全球最大,也是最专业的关于BIM的组织。现在基本上BIM的标准体系,国际上的标准体系就是由buildingSMART来创建的,也是正在发展的。buildingSMART中国的分布由标准院来承担,当然我们在全国也有很多的会员单位。我是现在中国分部的秘书长,也承担日常的一些工作。中国分布目前正在开展很多工作,包括一些知识的普及,还有一些BIM的认证。关于BIM认证这个事情我给大家说两句。现在看到有很多BIM的标准已经出台了,但是大家仍然存在一个疑问,这些标准到底执行的怎么样。行业内做的BIM有多大程度上是符合BIM这个理念,是符合标准的,谁来评判,这是个问题。所以现在我们也想联合一些单位,包括清华大学软件学院,我们来共同谋划一件比较重要的事情。我们也相信这件事情,对整个行业是有一个非常明显的推动作用,就是关于BIM的认证。这个以后如果有机会的话,可以再详细的说一下。
    现在国内应用BIM,应该说成就非常多。在两个星期以前,在美国的拉斯维加斯有一个AU大会,这是一个全世界的万人大会,每年在AU大会上有一个评奖环节,是一个AU大会的全球评奖,中国这次一举拿下了7个奖项,甚至包括第一年,已经建成的北京的凤凰中心,就是凤凰卫视的那个楼,在朝阳公园那边。我们现在思考一下仍然有三个不足,我不知道大家是否同意。我们感觉现在,第一个就是标准化程度不够。各干各的BIM,各有各的做法,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也跟我们现在标准的体系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有关系。我想这也是一个必经之路,仍然存在一个百花齐放的状态。但是从标准化的角度来讲,BIM能不能百花齐放呢?我的答案是否定的,如果是百花齐放的话,我相信在数据的应用和传递上一定会出现问题。我们需要用共同的语言来描述同一个东西。另外,数字化这个程度还不足。刚才IFMA的张秘书长提到的那些图片我也看了,也提到了数字化的问题。现在BIM很多应用还处于可视化状态,看一看这儿有没有碰撞,看一看那儿有没有问题。至于说这里面信息是怎么用的,数据是怎么用的,我们仍然没有形成一个很好的量化评估的办法。没有量化就没有考核。第三个是平台化不足,数据非常分散。设计院的数据放到设计院,施工的数据放到施工,将来运维的数据我相信大家十有八九得重建,我们谈何BIM是全生命周期的,甚至是基于一个数据库的,从何谈起,为什么我们提出这个,就是因为标准化、数字化、集约化,从这三个方面提升BIM的实践能力。

[图文直播]建筑数字化新纪元暨第一届建筑设施管理信息发展论坛-1588729272.jpg
    先简单说一下标准化,目前来讲我们国家标准的体系也是比较健全的,有国家的、团体、企业的标准。数据刚才也说了,待会儿我会再强调一下,数据本身也要标准化。在这儿我想说一下,我们提出来要全生命周期的标准化,也就是在应用层面上要标准化。比如说我们在座都是做运维的,你们可能觉得BIM是我们要应用的,我们等着前方的数据传递给我们,我们应用数据去进行运维,对不对呢?对,但是在座的有没有工作要做?有,就是你们要提出你们的标准化需求。也就是说,在运维这个层面,你们都需要哪些数据,需要生产数据、性能数据,建筑什么数据,一二三四五六七,都按标准化的方法提出来,你们把你们所提出的标准前置,前置到设计阶段,前置到施工阶段,前置到产品的购买阶段。只有这样,你才能真正的把前方的数据承接下去,否则的话指望设计人员说能够考虑运维阶段的需求,不会的,设计人员考虑不了那么多的。一个是能力不足,另外一个他能把设计费收齐了就不错了,他怎么可能想那么多的事情。施工队也不会。在BIM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叫IPD,IPD是考虑一个非常理想的状态。这个项目在开始的时候,项目的各参与方就能够坐在一起,大家研究一下这个项目究竟应该怎么做。实际上就能够大家后方的、前方的整个需求放到一起去做项目整体的策划,能不能做得到?做不到。至少在中国目前的实践当中做不到。我们能做到什么?就是我刚才说的标准前置。也由此,我们希望将来在buildingSMART也好,还是在IFMA也好,还是在运维层面,先提出你们的数据。告诉大家,新加坡健康局的医院运维管理就是这么做的。比如说手术室提出有100多个参数,这100多个参数甚至都规定好了,第一个参数是什么,第二个参数是什么,把这个东西前置,谁有能力,设计师有能力填写就填写,生产厂商能填写哪些数据就填,这也是非常好的一个经验。
    目前从数据的角度来讲,简单的说一下,就是这三大标准。这三大标准全部是由buildingSMART1创建的,现在也都被采用为ISO的标准。简单来说IFD标准,针对我们国家的分类和编码标准,像一个字典,它规定是术语。当我们提到这个东西叫杯子的时候,我们希望全链条都管这个东西叫杯子,这是一个相对来讲全局性的一个标准,分类编码标准是由我们标准院编制的。还有分类标准,怎么样做。还有一个是ISC标准,我们国家叫存储标准。IFC大家简单的了解一下,它是一个数据架构,也是数据交换的架构。从IT角度上考虑,如何用IT的语言去描述一个东西。这个描述是BIM的一个基础。它跟项目的阶段和项目需求都有关系,所以它是大而全的。但真正来讲,运维也好,设计也好,施工也好,用不到所有的数据,只用到局部的数据,这张图也是很有道理的,你只想提取你想要的数据,这个数据叫MVD,MVD也是buildingSMART提出的概念,大家可以到buildingSMART的网站上查询一下,这都跟将来BIM的工作很有关系。
    基于三大数据标准,将来可能会有很多的应用标准,我也希望运维的标准也会出现在这里。说老实话,我在两三年前就跟住建部提出过要建立一套运维BIM标准,但是部里也考虑现在不太成熟,也没有批。所有标准是基于数据标准的。现在我们国家有很多应用标准。这个是目前国家标准体系当中的一些正在编制的标准。分类和编码这是标准院在主编,交付标准也是标准院在主编,存储标准这是由建筑科学院在主编。两个应用标准,这个是由建科院,这是应用统一标准,还有一个施工应用标准,这是中建集团主编。还有一个问题梁教授也提到了,我们怎么样去改变BIM表达的问题。如果这边BIM那边还得用二维图纸去报批,对于BIM来讲还是有一定的问题。虽然叫制图标准,但是我们打算把它改成表达标准,怎么样去表达BIM,目前我们也有一些比较新的思路。这边是标准图集,是我们院的专项业务,其他的没有了。目前来讲只有电气。
    再谈谈数字化。刚才我也讲到了,我们要想数字化的话,量化一切可以量化的东西。因为前期在跟财政部的一个研究所做过关于PPP的研究,PPP的运维跟各位很有关系,将来有25年到30年的运维监控,这个PPP后来我们也研究了,它跟BIM结合的是非常好的。但是大家注意,今天尽管谈BIM,但我也老实告诉大家,BIM只能给运维期间带来60%-75%,没有特别量化准确的这样的一个数据。还有大量的数据是BIM带不来的,BIM最多能给你提供工程数据。有一些数据,比如说风险评估数据怎么弄,从哪儿来,大家可以去思考一下。但是无论如何都要量化评估。风险评估的数据,我的建议,当时给PPP做的时候,我的建议肯定就是打分。政策有多大风险,行业发展风险,金融风险,你只能去找专家打分。但不打分评估不了,就这么简单。所以还有很多数据需要我们思考。刚才也有专家说了,BIM不可能完全解决所有的问题,还有很多其他技术,物联网也好、GIS也好,什么也好,还有很多综合技术去应用,才能真正为运维带来真正的技术。
    另外,数据要关联起来,现在这也是BIM运作期间,实践期间一个重要的毛病。这个数据没什么关联性。现在从标准的角度,最起码交互角度来讲,这件事一定要改变,而且要强制。待会儿给大家来看一个图来说明这个问题。另外一个是需求。数据仓库,这个大家可能比我更了解,这个IT行业比较重要的一个概念。我觉得将来在运维当中,数据仓库这个概念会逐步的强化。
    数字化还有一个重要的就是数字定位。什么叫数字定位?今天谈了很多BIM,BIM也是全生命周期的,设计也好,施工也好,厂家也好,我们输入的数据到了运维阶段,你们能不能找得着,这是一个问题,你们找到的是不是你们想要的数据,这也是一个问题,所以数据定位是将来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我们现在要求,从数据来讲,比如我们说灯泡的话,每个灯泡分成两个维度的数据,第一个是灯泡本身,第二个是灯泡所有的属性,各种参数。也就是说在BIM里面,数据的传递,我怎么样去描述一个建筑,这个描述的基准就是A的B是C,请大家记住这句话。A的B是C是什么意思?A是指这个灯泡,B是指这个灯泡里面你要说明的这些属性,C是属性值。A的B是C,这个灯泡的功率是20W,灯泡是A,功率是B,20W是C。所有数据传递是由无数条数据条目组成的。大家想想是不是这么回事,只要把数据条目说清楚,建筑才能说清楚。A的主要原则是在于它要有一定的系统,就是这个灯泡是哪里的灯泡,它属于哪个体系的,是照明的灯泡还是消防系统的灯泡,你得把系统说清楚。现在我们也要求这个灯泡要把上下级说清楚,就是它由谁控制,这个灯泡是由这个开关控制还是那个开关控制,这个在交付标准当中也会提出一定的要求。就意味着我们从任意一个节点,就能找到跟这个节点相关的整个体系。找到任意一个阀门,我们就能够从这个阀门找到跟这个阀门相关的,比如说水源,比如说终端的用水设备,这样对于运维来讲是不是就很简单。当然,属性这边也是要求属性要分类,什么属性、特征、物理性能,将来的生产信息,属性也要分类。而且属性将来要有有象性的判断,这是技术性的内容。我很喜欢刚才邓教授人体的那张图。我昨天下午在深圳,跟深圳的(孟建明)院士也在讨论这个问题。我说整个建筑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人体,人体的细胞快一点的三四天就会更新,慢一点的一个月、一年去更新。人体整个的细胞在3-4年之间全部要更新一遍,这实际上就是建筑运维的特点。我们要去一个一个去更新。现在交付标准要求,前期就要把一个一个细胞都单独建立起来。这个不好形容,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装配式就是这个特点。现在要求BIM像装配式一样发展。
    SPie,大家看一看这个概念。这是产品的信息交付,将来都会用到,未来肯定会用到,非常好的一个概念。刚才讲过也讲到了,COBie,现在运维也是融入了很多COBie的思想。通俗点说,靠一张一张表格,一个灯泡加一个表格,当然这个表格也可能是Excel,也可能是其他语言。这个网址写的也是也是非常详细。现在编码标准已经报批了,编码标准有机会可以查看一下,所有的东西都进行了编号,所有的建筑构建,所有的行为,所有的阶段都有编号,有了编号以后就可以上下统一了。这是我刚才讲的PPP,大家可以参考一下。PPP这个项目非常有代表意义。要形成大数据的话,除了BIM以外,GIS、物联网、云计算放到一起才能形成大数据,大数据里有很多数据,也会有很多标准,另外也有很多算法。这是什么意思呢?BIM提供的数据,运维阶段需要的是算法,是需要把数据提取出来以后,提出来BIM这个概念。从BIM这边拿到数据进行指标的运算,也可能是计算,也可能是逻辑运算,形成一个价值判断,这就是数据应用的逻辑。PPP是很有代表性的。

[图文直播]建筑数字化新纪元暨第一届建筑设施管理信息发展论坛-1588729272.jpg
    集约化相对快一点过,因为现在来讲,我也希望运维和施工这边都在运行的很快,运维这边能够尽快的建立一个集约化的处理机制,说白了就是平台。平台化的意义在于什么呢?我们常说的数据安全,这个请大家一定要放在心上,去年已经发布了《国家信息安全法》,不是所有的信息都能够乱放,不是所有的信息都能放到私有云或商业云上的。城市数据、地铁数据将来百分之百的肯定会放在国家政府的运维手里,由国家维护。一定会形成一个数据安全的技术。数据安全、数据权限等等,这个要求平台必须得国产化。至于说数据录入软件是(本特利)的,还是用什么的无所谓。这个平台有这么多作用,主要是把这个数据整理起来。
    认证是我们目前正在做的事情,要成立一个认证联盟,将来我也希望能够对运维去进行认证。最后我补充一点,这个是目前我们做交付标准思考的基石,就是什么叫设计?以往我们所做的设计,就是指由设计院做的那些事叫做设计。现在我们认为,行业不是这样了。如果我们这样考虑的话,我们的数据也传递不下去了。设计是什么?设计是指这个建筑竣工交付之前所有关于建筑本体的描述全部叫建筑设计。意味着将来运维接的是建筑本体的数据,施工的数据关于围档,关于施工安全这些数据将来要被清洗掉,当然这是根据运维的需求。不管怎么样,今天能跟大家在这里交流意义也是非常大。说明运维逐渐要往BIM这个方向发展,我也希望很快能有成功的运维案例产生。谢谢大家!

 发表于2016-12-01   |  只看该作者       筑龙币+10

8

  主持人:下面开启本次上午论坛的重头戏,圆桌会议。题目是BIM技术应用如何促进建筑业的产业变革。我们有幸邀请到相关与会的嘉宾。主持嘉宾来自于重庆交通大学BIM中心主任韩达光教授,下面我把话筒交给韩教授,他会来主持整个圆桌会议。 

[图文直播]建筑数字化新纪元暨第一届建筑设施管理信息发展论坛-1568374829.jpg  韩达光:大家上午好。上午各位嘉宾大多数已经认识了,一会儿做个简单介绍。现代建筑产业可以说是遇到了一个比较短暂的冬季。无论是在项目的开发还是市场需求,全都遇到了一些滑坡。在这个阶段,BIM其实从2004年由欧特克在中国提出了这个概念,一直到2008、2009年,就是奥运会的第一个阶段,那个时候梁教授去介绍的,初步应用。到这两三年BIM开始大量的应用,还有国家的标准、规范,也都大量在实施。政府级别的要求也在推向行业内。在这个阶段,其实是建筑业面临着一个变革的过程,无论是市场的冬季,还是技术的发展,但是在这种变革,BIM的作用也逐渐在发挥。在这个过程中,BIM如何能够去引领这次变革,就是我们圆桌会议的主题,如何让BIM来引领这次变革,从哪些方面来引领这次变革。也有幸邀请到各位嘉宾。来自清华大学软件学院的梁进教授、宁波诺丁汉大学的Prof.Dr.Llewellyn Tang、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BIM中心主任魏来、远洋地产的金总、北京海颐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宋胤,我来自交通大学BIM研究中心的韩达光。在我们交通大学BIM研究中心是去年成立的,我个人2008年在德国做留学生的开始接触,回国陆陆续续在做一些国内国外的项目,也有一些感受和研究成果。从今天的主题,刚刚听了梁教授的报告,想请梁教授谈一谈,中国的建筑业到底遇到了什么问题,出于什么样的现状需要这种变革,请您跟大家聊一聊。
 
    梁进:其实这个问题是一个挺大的问题。其实中国的工程建设行业这几年有一个非常大的发展,近三十年来。无论是我们从工程建设的设计还有施工,还有到材料科学,都有非常大的发展。但是整体上来说,中国工程建设行业横向比较,我自己觉得在研究过程中明显的感觉落后于其他的行业。像制造业、航空航天、汽车制造,这是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我们在推动这个行业的发展过程当中,总体来说,这些年明显的看到还是在一个传统的方式和方法范围里,以信息化技术和工程建设技术这样的发展方式,明显的感觉还是比较弱一些。因此,就造成这个行业劳动生产力,其实大家能够有一个明显的感觉,如果这个行业完全像制造业,或者像家电行业完全全球性的开放,我们这个行业的竞争格局绝不是今天这样,所以这是一个很严峻的挑战。我们这个行业要想快速的发展,一个工业化,一个信息化。工业化的核心要向制造业的过程去学习。我们现在讲的工业化,在某种意义上还是传统的建筑行业的特征。这既是我们发展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也是挑战,也是我们发展的机会。所以BIM技术在这个过程当中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帮助,对我们后期会有非常大的作用。这个行业未来的发展一定是方兴未艾的,一定有一个非常大的、非常宏伟的前景,所以我们期待着这个行业的发展。谢谢!
   
    韩达光:非常感谢梁教授。刚才梁教授也是指明了这个行业发展的方向,就是向制造业去学习,制造业的工业化建造确实带来了巨大的生产效益和比较低的成本,例如说汽车制造,也是带来了当汽车行业和市场需求蓬勃发展的今天,蓬勃需求的今天,也是能提供很高质量的汽车产品,来去满足行业的需求。
    刚才大家也听了来自宁波诺丁汉大学的邓教授的报告,邓教授在BIM和GIS、信息和国际化方面有很深的研究。下面有请邓教授来跟我们交流一下。
   
    Llewellyn Tang:我在英国已经二十多年了,大小完全是跟国内不一样的。刚才提到一个点,建筑行业面临一个问题,跟(制造业)有一点很不一样。我们的房子是建在地上面的。有很多东西,一个楼宇给开发商是顶层定的,这个已经定了有很多,跟航天、制造业是不一样的。你做完了一切就走了,这个工厂是可以利用的。但是这个楼宇是反过来的,在这个楼宇前面把东西放进去,从设计到运营要找前期设计,完全是两个概念。我个人觉得比做一个火箭还难。
    第二,因为我们跟建设大学有很多合作。它已经研发了,是全人工智能,那个器械可以判断这个材料在什么地方出错了,人工智能已经成熟了,明年会投入生产。已经到人工智能这个阶段了。整个链条都有点不一样,所以要推进的话不太容易。每个环节都要往上一个阶段推上去。
   
    韩达光:今天因为在座的很多来自于设备设施管理行业的,在下面和标准院的魏总也私下交流了一下,下面有请魏总谈一下,以后期运维为目标的,把这种目标前置,如何在标准方面,或者在其他各个综合方面来做这方面的努力。
   
    魏来:这个问题是比较大,也比较尖锐,我仅谈一些个人看法。我觉得现在目前建筑工程行业很主要的一个问题就是管理不行。我不知道大家对这个有没有深刻的概念。我们在设计也好,在建造也好,工程管理有这个专业,但是没有这个职业。实际上在国外很多的大型工程,工程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我们更多的从房地产开发的角度来讲,就是老板在拍脑袋,部分不是很负责任的政府官员也在拍脑袋,大家都是在靠一种经验去进行决策,没有靠科学的判断来帮助我们决策。到了运维管理,因为标准院也在从事关于医院的一些运维管理。在调查当中,也发现了很多医院每个楼的每个楼长,只有这个楼长才知道这个楼的哪个水龙头在哪里,哪个阀门在哪里,那么多的隐蔽工程全都在他脑子里,这是很古老的方式。但我们想想,这能谈得上管理吗?信息化将来一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怎么做呢?设计行业也是这样,首先要转变思维,这个过程是不可逆的,信息化的过程是不可逆的。任何想挡住这个趋势的人,我相信都是螳臂挡车。第二个,我们要从今天做起,我觉得这是有赖于所有人的努力。我们可能回到单位以后,就需要去做一些事情,我刚才给大家交流的内容当中也说了,做前期的人,我是搞设计的,我需要知道后期的需求,我只有明确的需求才知道前期怎么做,这跟我以往的想法不一样的。以往是做完了各位接手。现在可以很明确的告诉大家,从交付标准来讲,这个流程悄悄的在改变。设计也是这样的,设计要做BIM,首先要告诉我你要什么样的数据,你是用来报批,还是做性能化分析,还是用来施工,当然什么都需要,这也没问题。但是无论如何得明确你的需求是什么。那好了,传递到后面的运维,最好也能知道大家的要求是什么。这就是刚才我说的标准前置。
    另外一个,我们如何去加强管理。各位可以思考一下,关于“互联网+”,原来我在谈“互联网+”的时候,包括互联网,“互联网+”是一个概念。互联网也好,信息化也好,给大家带来的是无限的认知半径和无限的管理半径。我给大家举个例子,前几天在国外,我试图在凌晨6点钟进入一个公寓,但是我进不去。然后我就打了一个电话找到管理员,后来我了解,这一个管理公司管了整个城市差不多10%的公寓楼。所以它是一个高度集中化、高度信息化的管理公司。在这里就是“稳坐军中帐,决胜于千里之外”,将来信息化带给我们的就是这样的一个能力。所以我们要坚定不移的信息化,这样才能降低成本,提升运维能力。我们需要把这个流通的更顺畅。在建筑工程也的一个全部转型的阶段,对于整个行业带来的是一个生产关系的变革。设计可能会往下延伸,可能往上延伸,运维在所有的环节当中都会体现。
   
    韩达光:刚刚魏总很尖锐的点出了两个点。一个点,施工过程中的数据谁来负责,楼长脑海里掌握了很多重要的关键信息,但是他的工资只有每个月万八千块钱。在完成自己本职,可能做了二十年自己的本职工作以外,如何让他增加本职工作,前期是在不断的降低生产力,因为要改变生产关系,要增加新的生产工具。第二点,在座的各位,作为设备设施的管理者,你们前面几十年的本职工作是管理和运维已经交付到手里的这些项目,这是你们的本职工作。但是现在要求拿出一部分的时间,在丰富的管理经营、运营经验里面去提取出你们对于设计,甚至规划阶段众多的要求,来提供给设计院和设计方。这里其实隐含着第三个,你们隐藏着负荷的脑力劳动。这些设计提给设计院以后,这些设计不单单来自于业主方,就是出钱建筑一方,还来自于运营方的需求。叠加起来对于设计来说,他的设计工作量也增加了,这部分又由谁来买单。回到大主题,BIM引领变革,引领一定是中间有一条路来引领,有任何一条路都需要花钱。这些负担,增加的这些工作量,前提是一定需要一个标准化的体系来去左右,来去告诉怎么做。但是当知道和告诉怎么做之后,这笔费用从哪里出,也是请来自远洋地产的金总,尤其她现在负责设计的角度,综合的来谈一谈她的感受。
   
    金金:总体来说,我仅从地产开发经验的角度来给大家谈一些感受。梁教授一直在强调,各个嘉宾也一直在强调,BIM实际上是一个运用数据的信息继承去实现一个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工作。我相信这个过程中有设计院的参与,有施工方的参与,还有运营管理部门的参与。但自始至终这样一个项目开发的过程都是由业主方参与,并且起到一个主导的作用。从设计的管理角度来讲,我们实际上对BIM这个技术有非常迫切的需求的。首先,远洋地产有很多商业综合体的项目,高端写字楼的项目,在设计的过程中要求设计的参与方是非常多的,工期也是很紧的,同时我们又要尽量优化成本的目标,所以我们对BIM这个技术有很大的需求。其次,我在远洋这边,应该有一些自持型办公楼,我们也在配合运营管理的团队,也在做很多的设施管理的工作。我们的自持型办公楼,为了资产的保值升值,每年也都有相关的预算,对我们这个楼宇进行一系列的提升改造,我们现在就有很大的感触,因为楼宇之前的一些设计现状,或者后来运营数据都收集不上来,就是因为没有信息化的这些手段来协助我们,所以对我们的工作有很大的阻碍,或者说是耽误很多的时间。不管是在设计管理的前期还是在后期的运营,BIM技术对我们来说都有迫切的需求。我们这边对好多的设计管理公司、施工单位,包括数字化的公司,都跟他们做了很多这方面的交流,我们也希望在地产这边建立一些BIM服务的平台,来协助业主方做更好的设计管控,到后期的运营管理管控这方面的工作。
   
    韩达光:我还想追问两个比较敏感的问题。一个是在管理上,在远洋地产关于Z6这个项目,运营团队和设计团队这边的合作和提资提要求,这部分是单独成立了一个专门的组,还是说增加了原有组的工作量,有没有在工资上考虑?第二个,对于设计院,对于这个项目的设计方、施工方等有没有专门的费用支持增加的工作量,对长期而言增加了你们管理效率的这么一个费用考虑。
   
    金金:我们这个项目就有一个,我们这个项目从设计的初期就先聘用了一个第三方的BIM顾问团队。从前期制定实施规划,到全过程、全专业BIM咨询的服务,相当于给我们整个团队从设计、招标采购、施工到最后的运营是一个全过程的BIM咨询的工作,这肯定是有一定费用准备的。同时我们有我们运营管理的团队,就是我们自己内部的一个部门。在我们这个项目设计的初期,从方案阶段也就开始让他们不断的参与,对设计提供运营管理方面的一些建议,是这样的一个情况,一直都有这么一个技术支持。
   
    韩达光:还是以技术支持的角度。
   
    金金:因为我们毕竟有这么一个运营团队,有在施的实际项目,可以把项目的经验跟我们做分享,因为它是全链条的管控,作为业主方应该还是有这个好处。
   
    韩达光:刚才提到了一个角色,目前在市场上活跃的和推动BIM应用的角色,就是BIM咨询方。今天有幸请到了来自海颐威的宋总,请他谈一谈在BIM咨询的角度,如何在行业里来推动BIM的应用,来悄然引领变革。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到底有多少项目已经与运营方对接,也就是在座各位工程师的角色和专家的角度。
   
    宋胤:首先提一个观点,可能不对。我认为BIM咨询这个角色,或者这种公司可能在近三年或者近五年内存在,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可能不会存在这种角色。随着大家对BIM的理解,或者对软件、相关流程的理解,可能大家对设计院包括施工单位越来越熟悉,会融入到全链条当中去。BIM其实也一样,它会融入到我们的管理流程当中去。
    第二个问题是关于运维方面的一些事情。其实运维方面根据我们现在做的,比如在国内做BIM运维的单位不多。我们经过调研,结合了香港的或者是全球性质的,做的好的更少,不超过10家。毕竟是一个新的领域。提出一个冰山理论,BIM在做运维的过程当中,只是浮在表面上的东西,真正在运维过程当中起到作用的,还是跟企业的管理流程,跟企业的文化,这个才是相关的。BIM软件的信息化、可视化、模型数据只是藏在海里面的东西运维出来了而已,如果要形成智能建筑,或者理想当中BIM那种状态,还是需要从自身的基本功开始做起,BIM相当于只是一个提升的手段,帮助我们变得更好的一个手段而已。
   
    韩达光:谢谢宋总。非常中肯的建议,也点出了刚刚讲到的那条技术发展曲线。从急速上升到略有下降到稳步上升。急速下降大概感觉出现在去年、今年近两年等。这些模型没有运维的指导,没有过程的数据,没有过程的要求,就像小孩子搭积木一样搭起来一个模型。这种现状也反映了,中国的BIM市场一方面需要新的技术来增加建筑行业的效率,暴露出建筑行业生产率低下的效果。都是专业的人士和工程师。软件公司有他们的要求和目标,他们组织的活动都是在以可视化的角度来展示可视化的功能,里面数字化的功能被很大的弱化。数字化的功能和信息化的功能,在座的各位作为运营方也好,作为建设方也好,甚至设计方也好,需要坐下来思考和探讨的,需要深入挖掘和发掘,形成体系标准,才能逐步的推行,逐渐的显示冰山下面90%的那部分效益。只是个人的一点观点。在半路出道的BIM建构公司和未来当大家逐渐的去理解了BIM,应用了BIM,在管理上渗透了BIM之后,可能BIM咨询的角色也就不需要了。但是另外一个角色一定会长期的发挥着引导作用,就是大学。回过头来请梁教授谈一谈,作为高校,作为一个技术的引领者,尤其是在深圳的事件里面,不管是在技术,还是在平台开发,还是在体系梳理,还是项目渗透,各个方面都做了非常卓有成效和扎实的工作,您谈一谈高校在这个方面如何更长效的去发挥这个作用。
   
    梁进:我觉得BIM应用大概需要几个条件。第一个条件,需要的是社会资本。第二个条件,需要的是政府的相关政策。第三个,需要的是专业人才。从这个角度上讲就涉及到一个教育问题。BIM教育大概有两个路径。一个路径就是我们现在社会上,比如说办的各种各样专业的培训班,还有网络教育,这些都基于实践应用所形成的,对现在BIM的推动和普及作用很大。专业人才不是说专门就会懂某一门技术,首先它是观念上的,它是思想上的。我们现在专业人才缺的是信息化的思维。现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更注重技能教育,缺的是思想方法的教育。因此,我觉得未来的系统性的专业教学当中,应当增加这方面的学科建设。从技能的角度上讲,这是我们学校教育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这些教育里面除了专业技术、专业技能之外,应该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技能,就是综合专业的技能,它把工业化的技能、信息化的技能,怎么综合的运用到专业本身上来,从这个角度上讲,我觉得未来的专业人才,一方面是从社会上,更重要的是要从体系建设上,从知识结构建设上培养更多的对这个行业有用的,有信息化技能的专业人才。
   
    韩达光:其实在重庆交通大学也遇到了比较大的困惑。一方面是因为交通行业,因为交大在70%以上的路桥隧这方面的人才,当年邓小平到西南地区建的,1951年建的,所以大量交通行业的人才出资交大。交通行业目前面临着好像建筑行业相对比较冷的市场状况,可以说设计院还是很忙,业主方又是政府这样的大业主,人才这方面也存在很多的困难,本科毕业生之后要么去做专业,要么就比较着急找到很好的工作,我要去学BIM,但是到了工作期间,甚至实习期间又不干了。再跟设计院交流也存在,设计院说我需要BIM人才,来了之后需要什么样的BIM人才,首先需要会建模,建模过程中最关键的时间是在头三年到五年,而这个时间确实设计院最需要的是会建模的人,我有设计师,需要会建模的人去应付施工方的需求,需求和供应总是存在不对称的关系,也想请诺丁汉大学的邓教授谈一谈,刚才的演讲里也讲到了很多这方面的观点。
   
    Llewellyn Tang:在信息化纲要里有两点,第一是国际化,另外是创新。我们是百分之百的UA,80%是纯老外,剩下的二三十都是留学回来的,全英文教学。不让你去学某一种软件,今天大家讲BIM,五年后或者十年后会融入到这个行业里面,我们可能就不讲BIM了。简单问一下,还记得CAD的英文叫什么吗?我之前已经说过了,都是大家需要的东西。不管怎么定义,已经变成一个常态在里面。我们现在培养的学生都是未来的领导,他们是很重要的,所以我们怎么把细小定位搞清楚,是非常重要的。有一个国际系,现在中国也很强大,未来可以在海外承担一些项目。创新也是一个点,BIM这个东西进来,有很多商业模式可能今天还没看到,可能五年后、十年后刚刚学完的大学生把它找出来了,新的商业模式出来了。我认为国际化创新是很重要的,综合性的培训也非常重要。我们现在培养的学生都具备这个功能。几年后,不管是什么版本,CAD已经没有了,他们都可以把它应用的很好,他能带动未来十年后的行业,他们是非常重要的。
   
    韩达光:今天机会非常难得,我们在组织过程中想临时增加一个小环节。在座的各位,IFMA组委会的张秘书长也精心准备邀请了很多专家,这边有来自大学的,对于国家的标准战略,政府的制度的方针制定,也有很多要求研究的,也有很多业主方的,也有来自咨询公司的,在座的有什么问题需要提问。
   
    提问:各位嘉宾好,今天上午确实受益匪浅,我在微信群里还发了一下,真的是信息量很大,而且各位嘉宾都是专家,另外讲解的内容也是生动有趣,特别容易懂。我们是做设施运营维护工作。我讲的问题跟我们公司没有关系。BIM在中国也做的很先进,也拿了国际的很多大奖,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体量是非常大的,高标准的东西,世界级的东西也有很多,但是落后的东西也是存在的。各位专家从市场化的角度来说,我一直觉得市场主体,一个是政府部门来主导,一个是企业来主导,政府主导的产业比较容易集中化来推动。但是由市场化来推动有大量参与的主体,来衡量企业效益,尤其在中国这种环境下,很多企业效益是转嫁社会成本到了政府的头上去了,在这个方面怎么把BIM变得能够更加的市场化主体来发展的方向。
   
    韩达光:这个问题提的非常好。引领建筑业的变革,引领这条路是需要资金来支持的,这个问题请梁教授来回答。
   
    梁进:你刚才说到,中国国内工程建设,或者包括整个房地产。第一个,差异化是非常清楚的,我们有非常先进的,也有普通的,从全球来看还处在相对比较落后的状态。我们要承认这个区别的存在。第二,从市场化的角度上,怎么样去推动。其实我自己觉得,从现在开始BIM应用已经进入了一个价值实现的阶段了。无论什么新技术的应用,最终都要和价值相对应,有价值就有市场,有价值就有价值链的重新再分配。所以我们下一个阶段的应用,无论到设计环节,还是到施工环节,还是到运维,还是到市场开发,哪个环节应用什么样的价值,一定能找到市场的定位,找到了市场定位,就真正的找到了发展的原动力。
   
    提问:各位领导好,我是来自一个公司基层的管理人员。我问的问题没有那么高大上。想问一下远洋地产的金女士。BIM在建筑领域,比如说一个写字楼,它对运维的团队实际操作真的有什么影响吗?比如说它有什么好处吗?有挑战吗?
   
    金金:我自己的感触确实还是有挑战的。实际上远洋有很多的自持型甲级写字楼,但和我们运营团队在交流的过程中,尤其是有一些项目需要提升,可能会做一些白金级的认证,或者BIM认证过程中跟运维团队有很多交流。现在BIM在设计的阶段,包括施工阶段,我们感觉他们现在应用的已经很成熟了,或者是很完善的应用,而且他们也在做应用BIM技术。但是在物业管理,我们感觉他们应用起来还是处在非常初级的水平。确实在我们楼宇的提升,如果不能在专业有所提升的话,确实对后续的工作开展还是有很大的阻碍的。所以现在确实是挑战并存的,也确实有这样的需求。我们运营的水平还没有上升到一个很高的阶段。
   
    提问:对运维人员的素质是不是也会有要求?
   
    金金:对,肯定有这方面的要求,一方面是对他们的素质要求,一方面作为业主方,作为楼宇的开发商拥有者,我们也在思考,怎么样去推动这个事情,推动他们主动的应用BIM技术。首先他们也要看到他们应用BIM之后给他们的物业管理,给设施管理增加了哪些好处,带来了什么样的收益,他们才能主动的去用这个技术。我觉得现在还是需要一个过程。
   
    提问:现在BIM给这个团队带来的好处能看得到吗?
   
    金金:我觉得能看到的。对于一般的楼宇就一般了。但是对我们,有更好的标准,更好的品质楼宇,对物业还是有很高的要求的。一方面,我们在管理自己的楼宇,同时我们也在买一些楼,这个过程中在做尽职调查的过程中,对这些楼宇做资产评估的过程中,这个楼的信息很缺失,或者不能很全面的保留之前的信息,很数字化的很快的做一个信息的判断,对我们决策也是一个很大的障碍。从业主方的角度还是希望去推动这个事情的发展。
   
    梁进:其实这里面有一个,中国的BIM应用和国际的BIM应用有一些差距。因为中国是在一个建设周期上,所以BIM应用大量的在设计环节和工程建筑环节。国际上面应用比较成功的是在运维环节。比如美国联邦管理局,应用主要是设施管理。因为有很多联邦会员,为联邦会员服务,所以做这些管理。新加坡地铁BIM大量是在运行和维护上。英国更是一个明显的例子。我们到英国去交流的时候,新的建筑项目很少,大量的是在建的。包括像台湾的台机电,整个厂区的管理,所以大量的应用是在运维上,BIM真正的价值,BIM60%以上的价值是在运维阶段。BIM下一个重点一定会在运维阶段。这点大家一定要认同。刚才你说到对能力的认同一定是有变化的。因为有了这项新的技术,运维管理的内容会发生深刻的变化,所以我相信,我们大家一定要有这样的思想准备,才能够真正的去适应这项技术给你带来的变革。
   
    魏来:从执行层面上来讲,我们怎么样去思考这个问题。我们想象一个,富士康30万工人在深圳,这些工人都是高素质吗?也未必,但是他能做出iPhone,为什么他们能做出这样一个非常先进的手机,这也是我在思考的一个问题。BIM怎么样去实现?它是不是一个流水线?我觉得是。不需要所有的人都懂BIM,BIM从大的理论来讲也比较复杂,因为它是一个交叉的学科,又有建筑工程的,又有IT的。我们一定要懂BIM的所有东西吗?不一定,但是要求每一个执行者知道他今天要做的这个动作就可以了,这个动作是系统告诉他的。所以BIM要建立一整套的类似流水线的系统,去指导日常的工作流程。这个系统要把标准固化在这个上面,把流程固化在这个上面,日常的派工单也好,信息的反馈也好,都是一个动作问题。实现了这个,我觉得任何人都可以去参与到BIM中。只有流水线的管理人员懂BIM就可以了。是不是这样,我不知道,大家思考一下。
   
      韩达光:借着刚刚梁教授讲的事情。现在美国设施管理协会前年统计了,整个到2020年美国所有的基础设施,包括医院、公路、桥梁这些基础设施,维护费用到2020年是3.5万亿美元。政府也明确说了,这个钱我们绝对付不起。为什么会有这么多钱,因为他们综合评估了美国基础设施的状态,分了五级,目前是及格级,还是一个C检,如果提升到正常状态,保持正常使用需要投入3.5万亿。占了每年GDP的20%,承受不了这么大的成本,所以要采用信息化手段降低运维成本。为什么敢这么说?包括基础设施运维的角色工作变得更加简单、更加高效,而在解决这种挑战的过程中,一定会产生新的角色和新的工作机会。前一段在微信里非常广泛的传的,到2020年可能会有60%的工作角色会消失,随之而来的会增加更多的工作角色。梁教授说,第一次参加了基于运维BIM的讨论会,各位一定是思想上和认识最先接受到BIM春风的一批人,将来会成为专家,也会成为这个方面的中流砥柱。这样也会产生更多的,说直白点就是升迁,以及负责更大跟更广泛事情的角色。
    建筑行业的变革需要政府的政策推动,业主方认识的提升和业主方观念的提升,以及设计院全面掌握升级BIM的能力,在标准上、在实施上去提升,以及高校也需要在人才培养、科研成果以及软件开发各方面走在前列,去指导整个变革的路途,也需要由运维方来积极的去参与,奉献你们的工作和时间以及学习的时间,来去提出更好更切合实际的要求。同时它需要各方共同的努力。所以相信BIM终将带来建筑业的变革,实现绿色节能、成本准确控制、效益更加透明的建筑数字化时代的新纪元。谢谢各位!

 发表于2016-12-01   |  只看该作者       筑龙币+10

9

[图文直播]建筑数字化新纪元暨第一届建筑设施管理信息发展论坛-QQ图片20161201141037.jpg

  下午,Z6项目机电设计负责人、远洋地产写字楼事业部设计副总监金金带来北京CBD核心区Z6项目中的BIM应用与管理的案例分享。

  主持人:下午的第一个话题是请远洋地产的设计事业部金金女士给大家分享,远洋地产在CBD中心区Z6项目中的BIM应用和创新。
  金金:很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把我关于设备管理的BIM应用情况跟大家做一个分享交流。刚才圆桌会议的环节也大概介绍了,我是来自写字楼事业部,我在加入地产公司之前,也主要是在乙方从事设计咨询方面的工作,在加入远洋地产之后,实际上对远洋地产高端的办公楼还有商业综合体进行开发工作。远洋也有自持的写字楼,还有已经在营的商业项目,我也是配合运营管理团队在做设施管理方面的工作,所以很高兴有这样的机会,在BIM这样一个平台上,跟各位实施领域的朋友能有合作和交流。
  下面首先把我们这个项目给大家隆重的做一个介绍。因为是CBD核心区,它是一个405米高的超级塔楼,应该是未来北京第二高的高楼,仅次于中关村。因为我们这个项目刚刚完成了施工图的设计阶段,还正在准备开发建设,相当于还没有露出真面目。今天这也算是这个项目第一次在公开正式的场合做项目概况的介绍。我们公司还没有对这个项目做一个大范围的市场推广工作。
  这个项目的建造标准要求是非常高的,应该是未来远洋最顶级的一个自持型的综合体的项目了。设计团队也非常牛,建筑师是英国的诺曼福斯特建筑事务所,做超高层综合体第四设计院,跟做T3航站楼的也有大量的合作,也是很好的合作。这个项目截止到施工图完成的阶段,参与的设计方还有咨询顾问公司接近20家单位。这是我们项目外地面的造型,大家可以看到这个造型视觉效果是非常独特的,是椭圆形的几何图形。目前在顶部做了一个圆润的收分,最宽的楼板处应该是在建筑的中间位置,并且项目底部是逐渐收展的造型。结构体系也是非常复杂的,由建筑四对支柱和外地面和巨撑结合的组成体系,在国内外的超高层的项目里面都是比较少的结构体系,但也是一个非常高效的结构体系,能够节省很大的钢筋用钢量。目前的建造标准也是最高的标准。首先从节能环保的角度来说,我们设计的是一个外循环双层的幕墙,这个本身在超高层的项目里也是比较少的。其次,我们设计师非常追求幕墙斜向的边框,有很复杂的协调和对位的关系在里面,所以这个建造起来是非常复杂的。这是功能的分布,这个项目总的建筑编辑是245,在项目的高区还有五星级的酒店,下面是一个面向金融服务业的一个高端国际甲级办公楼,下面是一些商业的配套。这样本身有超高层,功能也是非常复杂的,所以机电系统设计起来难度也是比较大的。给大家看一下外地面的主入口,这个造型和幕墙的结构网格体系结合起来也是非常漂亮的。大家可以看到办公空间,这是双层屏的幕墙,还有巨撑的支撑的感觉,跟方方正正的楼不太一样。这是我们酒店的空中大堂,还有一个很高的中庭的空间,并且在中庭的顶部有一个反光板,引进自然的光线。这是塔顶的会所,四对巨柱做了一个很漂亮的收分,可以在这个会所俯瞰北京市的全景。我之所以把我们做的项目给大家做一个介绍,也是想让大家了解一下我这个项目的特点,是一个超高层建筑,也是非常复杂的,投资的成本也是很高的,参与方也是非常多的,并且在CBD核心区用地是非常局促和紧张的,所以我们觉得BIM的技术特点和它的优势和我们的特点,和一些难点是有很高的吻合性在里面。
  下面具体的把Z6项目的BIM情况给大家做一个介绍。我们这个项目在业主方设计团队,整体的项目团队成立开始,或者外方的设计团队成立开始的时候,我们就在思考,要不要应用BIM技术,怎么应用BIM技术,在哪个阶段应用BIM,BIM能给业主方带来哪些好处,我们一直在思考这些问题。当时那样一个阶段能参加这样一个论坛,能给更好的理论支撑,还有思想的一些启发,当时我们那个阶段用了一个挺笨的方法,我们跟当时期对标的项目做了一个大量的调研和研究。比如说我们跟上海中心,像深圳的平安金融中心,望京的SOHO,我们跟香港的太古地产也有很多开发项目,我们也去实际的参观过,也跟他们项目的设计团队,还有BIM顾问做了很多沟通和交流。最后我们得出的一个结论是,我们这个项目是一定要应用BIM技术的,而且要在项目最早期的阶段就要引入BIM技术,通过信息的数据集成,来实现这个项目的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工作。要求项目的业主团队,还有项目其他的外方的设计团队,包括未来的施工方,还有关键的分包商也都要参与其中,达到协同工作、精细化管理的目的。所以我们在经过这么多的调研研究之后,我们的思想总体上相当于也是一次洗脑,不再是停留在大家所认为的3D建模、错、漏、碰、缺很狭隘的认识上,我们要把BIM做多维度全过程的管理。这是BIM在项目上整体的应用目标。随着这个项目开发建设不同的阶段,还有不同的部门参与的一些总体的要求。总体来说,我们用BIM要实现的总体目标就是要优化、设计、协调工期,还有就是控制成本,最后是高度管理。

[图文直播]建筑数字化新纪元暨第一届建筑设施管理信息发展论坛-1.jpg  我们为了确保BIM在项目各阶段的顺利推进,业主方的内部团队也建立了一个完善的,分三个层级建了一个BIM的管理体系,有总负责人,阶段牵头人,还有各专业的负责人,还有如何对接的关系。我上午也提到了,我们实际上采用的像望京SOHO、银河SOHO,我聘请服务公司来作为第三方的BIM顾问,我们在考察了解到,觉得这样的公司精通各种软件,在软件的使用上具备很高的灵活性的,而且它是独立的第三方,能够作为业主的顾问,对整个项目介绍阶段有一个全程的技术支撑,而且对整个团队的设计成果有一个全专业审核的角色,所以我们采用了这种方式。可能大家觉得一般了解数字公司是不是只会软件,不了解专业,不懂结构,不懂机电。我们在前期考察中,团队成员也是有很多精通软件的工程师,而且他们是全过程的在应用BIM,上海金融中心用的是施工总包才开始用的BIM。我们这个项目设计刚刚完成,我把设计阶段的一些重点的BIM应用跟大家做一个分享。首先,在方案的阶段,我们主要是要求BIM顾问为我们编写了整体的Z6项目的BIM实施规划,在这个规划里面,概括了像成员在采用BIM技术过程中不同阶段所承担的不同的角色和职责,明确BIM应用的目标,统一BIM技术的标准,我们和我们的设计对也有达成一致的BIM管理规则,它实际上是我们一个整体的,我们跟项目团队之间达成一致的BIM项目的执行框架。
  另外,方案阶段也是应用BIM对我们的一些项目方案进行了分析研究,比如像视觉的效果美学审查,做一些建筑性能的分析,采光模拟、液通效应模拟分析等等。到了扩初阶段,陆陆续续根据各阶段都有一些扩初图纸,在这个阶段BIM顾问帮我们依据这个设计图纸搭建BIM的模型。在这个阶段主要是应用BIM技术配合建筑师对结构、幕墙关系进行分析,对于一些结构和幕墙之间构建的定位进行分析和研究。配合机电顾问做一些机电的主要管线,做初步的协调,我们会陆陆续续召开例会,BIM是以充分的模型来进行沟通的。
  这个项目的施工图阶段应该是大量应用BIM技术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不仅是BIM顾问作为业主方的顾问,继续搭建项目的全专业模型,复合各专业的协同情况。同时施工图设计单位,研究院在施工图图后期,内部团队也逐渐开始启用BIM的工作,在完善二维图纸的基础上进行全专业的协调。另外,在项目的后期,在设计的后期,我们已经有了意向的总包施工单位,我们也希望他们能提前介入,因为这个项目建造起来是难度比较高,也是比较复杂的,希望提前介入,并且提前搭建为我们这个项目服务的工作团队,同时也参与一些重要的设备用房的搭建。从施工安装的角度来反馈一些施工的信息,来供设计单位完善设计。BIM顾问也是分阶段的搭建模型,对一些关键的区域,比如说像办公的标准层做一些机电的管线综合,还有酒店客房标准管线综合,有一个很精确的径高的分析。另外,双层皮的幕墙模型也开始做了一些精确的模型搭建,对幕墙设计优化做一些专项的研究。另外,像北京院这个阶段主要的工作是对复杂的空间、节点,像楼梯、电梯、过道核心空间进行研究和筒图,在这个阶段机电的筒图直接由BIM形成大样图。对一些机电的设备层,从设备安装和更换角度来做一些排布。另外在这个阶段对设备材料的工程用量做了一个初步的统计和分析。现在阶段的BIM在现阶段的应用情况。随着项目真正的实施开展,我们会按照之前的实施规划的总体要求,会继续应用BIM技术,也相信BIM在我们Z6项目上有更大的应用,会发挥更大的作用。我们在这个阶段对这个项目实际的应用BIM情况也做了一些总结,今天也想跟大家有一些分享。首先,我们觉得早期的BIM实施规划对成功的应用BIM的项目来说是非常关键的,应该是在项目的开始前,各参与方要对目标和方法有统一、清晰的认识,对模型的深度要有达成一致的共识。另外,模型一定要设置在项目共享的平台中,这样才能更有效的进行信息传递和管理。
  第三,BIM的技术软件、硬件在不断的更新换代,是不断发展的一个过程,BIM的模型数据在整个建筑生命周期中也要不断的反馈、修正和提高,并且参与的各方要对模型进行持续的审阅。
  第四,我们应该在合同中通过招标文件,通过合约约定对各参与方提出BIM的工作要求,保证各参与方在项目中应用BIM技术及效果。
  第五,对于Z6复杂的建筑来说,尤其对复杂样板进行BIM模型,而且在施工前解决设计和建造问题。
  我们结构和幕墙毕竟是非常复杂的,我们来搭了一个实体的模型,这个是按照精确的BIM建造出来的幕墙实体的样板,这个整体的效果,我们老板和建筑师还是非常满意的,而且我们在建造过程的中也不断总结经验的教训,也可以在真正的项目实施过程中能够做到很好的风险管控,能够提前预知,提供解决方案


  最后想回答一下之前一直在思考的问题。BIM到底能给业主方带来什么。我觉得可能有以下几点:决策过程更加直观,决策数据更加准确了,错漏减少了,工程造价可控,建造时间可控,最后就是运营供给高效。
  主持人:感谢远洋地产的金总给大家带来精彩的BIMZ6项目的尝试。这个项目在市场当中不太有过多声音。不像另外一个超高层项目,在整个北京的市场当中会应用的比较多,在各种论坛当中受关注度也比较高,各方的参与度也最高,包括很多的成果也都做出了之前的分享。下面我把话筒交给Philip Lo先生,他是IFMA广东分会的荣誉会员,同时也是IFMA在全球的,对设施管理这个行业,从事若干年并且非常有行业洞见的专业人士才有的荣誉称号。同是他也是FMC设施之家科技有限公司的联合创始人之一。

 发表于2016-12-01   |  只看该作者       筑龙币+10

10

[图文直播]建筑数字化新纪元暨第一届建筑设施管理信息发展论坛-5.jpg

深圳市设施之家科技有限公司董事&创始人Philip Lo发表主题为《设施管理的智能化时代》 的主题演讲。

筑龙媒体

北京 西城区 | 建筑设计

12 关注

805 粉丝

999+ 发帖

10 荣誉分

该博主未添加简介

猜你爱看

添加简介及二维码

简介

还可输入70字

二维码(建议尺寸80*80)

发站内信息

还可输入140字
恭喜您已成功认证筑龙E会员 点击“下载附件”即可
分享
入群
扫码入群
马上领取免费资料包
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