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龙论坛-全球建筑人工程人网上交流互动社区 · BIM · BIM动态

[分享]徐全胜:BIM技术积极推动“中国尊”项目实施

发表于2013-01-21     1508人浏览     0人跟帖     总热度:10  

【摘要】未来的北京第一高楼——“中国尊”(Z15)项目坐落于CBD核心区,项目规模大、整体结构复杂,BIM技术在实现设计与施工交接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中“中国尊”项目主持设计者,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徐全胜,将对BIM技术在“中国尊”项目中的应用进行全面解读。
“中国尊”坐落北京CBD核心区内建筑面积最大的地块(Z15),由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北京院”)高级工程师徐全胜主持设计。根据目前的设计规划,“中国尊”建成后将会成为“北京第一高楼”,其建筑高度达528米,地上108层,地下7层,总建筑面积约42.7万平方米。如此复杂的项目能够实现从设计到施工的顺利交接,BIM技术功不可没。BIM是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的英文缩写,它以建筑工程项目的各项相关信息数据作为模型的基础,以三维建筑模型整合项目数据,并贯穿项目设计和施工全过程。BIM的推广和实施对“中国尊”项目的设计和实施有着怎样的帮助?它将对设计行业产生怎样的深远影响?请听徐全胜设计师为我们带来他对BIM的全新解读。



中国尊效果图


建筑师简介:
徐全胜,清华大学建筑专业硕士。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副总建筑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代表作品:中华女子学院,深圳特区报社办公大楼,中宜科技发展大厦,长青大厦,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审判业务用房,珠江帝景A区写字楼及公寓,重庆人民大厦,回龙观D05、D06区住宅,国防科工委及航天科工集团办公楼,国际高科技交流和综合服务中心,全国人大办公楼,北京电视中心珠海歌剧院中国尊(Z15)重庆国际马戏城绍兴体育馆等。



优化现有设计方式:将为设计工作带来巨大影响
从宏观上来讲,BIM技术目前在产值上,目前还不能大量地提高工作效率。因为现在,BIM尚处在一个初级的推广阶段,为什么坚决去推呢?因为我们已经看到它带来的,和即将带来的巨大作用。比如我们正在进行的Z15(即中国尊)项目,我们同时运用了协同设计和系统集成的设计方法,这也只有在BIM的平台上才能发扬壮大。有了BIM技术,我们在设计的精细化程度、设计效率,以及降低施工难度、降低工程造价等方面都有了质的改变,而且开发商也可以通过我们的设计,将整个工程的品质牢牢把控,这也是大家都想见到的。BIM的优势也正在我们的项目中得到更多的体现。



中国尊效果图


BIM在“中国尊”项目中的应用
轻易实现全范围协同设计
“中国尊”是目前北京院正在做的一个BIM项目,最近刚向甲方提供了50%的初步设计(施工图)。在设计院内部,所有参与这个项目的设计师,和项目所涉及到的其他不同方公司一起,统一在BIM这个标准平台上进行操作。以BIM自身的技术,通过三维加上数字集成的做法,让所有单位在共同的标准下进行协同设计的工作。这是一个超大型的工程,而这个共同的三维平台我认为正是BIM的最大优势。其次,我们利用BIM将施工方也整合到这套标准体系之下,也就是说,BIM将贯穿整个项目,从设计到施工的全部过程。目前唯一可类比“中国尊”的项目就是上海中心,当时上海中心就是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都用到了BIM。这样的设计方式,需要设计师在利用BIM制作设计模型的时候,同时考虑到BIM转型的问题。从目前BIM的使用情况来看,在提高建筑创意的完成度、质量和效率的前提下,如果能顺利将设计的BIM模型尽可能完整地提前转接到下一阶段的工作中,将对时间成本和造价成本都有一个很直接的正面作用。



中国尊效果图


BIM核心技术贯穿设计和施工全流程
从目前北京院对BIM应用的定位来看,前期的BIM设计是跟着设计来走的。我们一般会根据设计要求先规定出必要的原则,然后设计师根据这些原则,遵循合理的设计原则来搭建整个BIM模型,在设计的过程中,不断通过BIM模型找到设计中的问题,包括设计空间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不是说设计做完了设计师就可以交接给下游,然后撒手不管了。我们的BIM是整合到整个设计过程当中,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设计师会给出很多不同的研究模型,这些模型并不是最终的模型,但可以帮助设计师甚至是施工方,在设计前期就可以考虑并规避很多后期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这也是我们北京院利用BIM所构建的流程的最大特点,即BIM完全是为设计服务的。
瓶颈:施工过程中的设计转换
实际上,在设计模型向总包传递的过程中,有很多技术以外的客观因素在制约着BIM在中国的发展。很多大型工程都会面临一个工程建设周期的问题,设计周期只是工程建设周期的一部分,这实际上是短于国际标准的。在国际上比较正常的周期是,设计院要先用一定的时间去做科研和测算,设计师有专门的设计时间,之后再由设计师直接指导施工。但在中国这个过程在时间上有很大的重叠,为了加快建设的周期,很多时候在设计没有完成的时候,施工就已经开始了。这种情况下如果使用BIM,要是项目没有足够大,那可能达到同样的效果时,会比简单的手绘或二维设计多花费50%的时间,这时上下游之间BIM模型将很难实现传递。因为如果设计没有完成,那BIM模型就无法得到最精细的细化,那这些呈现在模型中的数据就是虚的,是下游无法使用的。
另外还有一个大制约就是,中国跟国外关于建筑师的责任认定制度不一样,相比较来说,国外的建筑师会承担更多的权利和责任。另外设计师的方法和能力是否适应BIM的方式也是个无法回避的问题。通过前几年的反复论证,勿容置疑BIM将帮助建筑设计领域或者工程建设领域有更大的发展,具体推广起来我认为并不存在技术上的瓶颈。因为在“中国尊”之前,上海中心在超高层建筑里做BIM已经相当领先了,只是施工方和设计方在交接传递的过程缺乏整合性的传递环节还存在瓶颈,我们希望这个瓶颈能在“中国尊”这个项目中给彻底打开。
BIM实行标准仍待细化
比起技术,我们现在所做的BIM更多是紧贴设计。随着BIM的发展,关于BIM标准的讨论也正在提上日程。标准这种东西不是死的,它会随着软件的开发、社会的支持环境等等不断作出调整。北京院去年发布了一个内部标准,今年也对其做了一定的修正,就是想把一些和设计密切相关的外延的东西都纳入进来,比如标准化住宅,还有如何跟后面的施工无缝连接等问题都在标准中做了必要的规范,这和国家标准并无冲突。因为现阶段,国家标准更多是框架性的标准,还没有详细到企业可以参照执行的具体操作层次。这方面未来必然要做出更多的改善。
从我个人来说,我希望更加详细的国家标准能够早一点出台,不能只是让涉及具体操作的设计师或企业,单靠自己的努力去达到一种合理化的程度。包括软件使用、存储和交付的标准,现在都是比较为难的事。如果BIM能够像施工图那样,有一个比较明确的交付标准,而不是像现在靠项目参与者自觉来约定一个项目标准,很多合作可能会更加顺畅。
接驳云计算BIM在中国设计业的未来
云计算、移动计算是今年IT界最大的亮点,也是和BIM息息相关的。一位云专家曾经给我打过一个很有意思的比喻,我觉得很贴切。他说没有云之前,我们是每个人单独挖一口井自己喝,而有了云,我们就等于是直接从自来水厂接水喝。而BIM技术应用越深化,本地资源就会显得越来越不够用,如果没有云计算,那么添置必备的硬件资源就会变成非常大的成本负担,因为BIM首先要面临的就是大数据量的问题。拿“中国尊”来说,我们刚只做到50%的初设,整个模型量就已经超过了6G,而这个量后期会变得更加庞大。第二,BIM还涉及到大计算量的问题,比如一般会做的流体计算。对一个企业来说,这种大计算量的东西如果放在一个安全的、方便的云上来,对于企业而言不仅能提高处理速度,还可以节省成本。也正因如此,虽然现在云计算尚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安全性、带宽、硬件限制和软件安全等问题,但我相信,它肯定会成为今后建筑设计和施工领域,尤其是BIM行业的一个必然方向。


 


 


 

来源:火星网

徐全胜:BIM技术积极推动“中国尊”项目实施-筑龙BIM

筑龙BIM

筑龙BIM网是以BIM为基础,涵盖行业资讯、案例展示、交流互动、品牌推广、人才培养等服务的专业平台。请在微信公众账号中搜索 筑龙BIM或者zhulongbim,或用手机扫描左侧二维码,即可获取每日精彩内容。
扫码加入筑龙学社  ·  BIM微信群 为您优选精品资料,扫码免费领取
分享至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扫一扫",扫描上方二维码
请点击右上角按钮 ,选择 

Christinalyc

北京 璧山县 | BIM

205 关注

924 粉丝

999+ 发帖

7 荣誉分

该博主未添加简介

猜你爱看

添加简介及二维码

简介

还可输入70字

二维码(建议尺寸80*80)

发站内信息

还可输入140字
恭喜您已成功认证筑龙E会员 点击“下载附件”即可
分享
入群
扫码入群
马上领取免费资料包
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