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全国水管体制改革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发表于2006-03-10     7639人浏览     11人跟帖     总热度:10  

扫码加入筑龙学社  ·  水利工程微信群 为您优选精品资料,扫码免费领取
分享至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扫一扫",扫描上方二维码
请点击右上角按钮 ,选择 

奖励      

  • 奖励于 2006-03-11 18:42:51

 发表于2006-03-10   |  只看该作者      

2


强力推进管养分离,实现黄河工程管理新跨越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
  2002年9月,国务院《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出台后,黄委认真贯彻落实《实施意见》精神,扎实细致地开展工作,积极稳妥地实施了管养分离改革。
一、深入细致工作,奠定改革坚实基础
  为保证改革的顺利实施,我委结合黄河实际,重点做好了以下几方面的基础工作:
  首先,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一是组织委属有关单位认真学习《实施意见》精神,把握实质,提高思想认识;二是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使广大干部职工积极参与改革,营造了良好的改革氛围;三是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成立了改革领导小组和改革办公室,由专门的办事机构和人员开展工作;四是注重调查研究,及时研究改革中的问题并提出意见,推动了改革进展。
  其次,重点做好水管单位分类定性、定岗定员、经费测算等基础工作。第一,对所属75个县(区)河务局和分泄洪闸管理单位进行了分类定性。第二,进行了水管单位定岗定员测算工作。经水利部核定,黄委64个水管单位管理人员数为6151人。第三,完成了维修养护经费测算。每年需维修养护经费46277万元,基本支出24741万元。第四,完成《黄河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编制后上报水利部。
  第三,实行管养内部分离,进行改革新机制运行的探索。经过大量深入细致的前期准备工作,2002年底,黄委各水管单位结合机构改革,组建了工程维修养护队伍,实现了工程管理与维修养护机构、人员的分离,并积极推动工程维修养护的内部合同管理,按照市场化运作的模式,进行工程维修养护内部招投标管理的探索研究。2003年3月原阳河务局、孟州河务局和阳谷河务局成功举行了堤防工程和河道工程的维修养护招标,迈出了维修养护市场化探索的第一步。
二、强力推进管养分离,实现体制历史性变革
  1、实施试点改革,实行管养彻底分离
  黄委党组对改革试点工作高度重视,于2005年春节前后先后召开三次主任办公会专题研究部署改革工作,确定了“先试点、再推开”的工作方针。2005年3月至6月,黄委25个试点单位正式实施了管养分离改革。
  首先,选择原阳、济阳河务局作为改革试点中的试点,反复研究确定了两个单位的改革实施方案,黄委直接批复两个县局的方案,改革时组成观察组参与了改革的全过程。在黄委、省局的领导和新乡、济南河务局精心组织下, 3月2日至3月18日,原阳、济阳河务局顺利完成了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委有关部门及时总结改革经验,认真研究、探索其余试点单位实施改革的方式方法,对其余23个试点改革工作的试点单位机构及人员分离、维修养护企业组建、财务和资产管理等关键问题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委属各有关单位结合试点单位实际情况细化了改革方案,建管、人劳、财务等有关部门精心安排,周密组织,规范操作,黄委和河南、山东两省局还分别成立了改革巡视组进行巡回监督指导。截至2005年6月13日,委属试点单位圆满完成了定编定岗、人员分流工作,实现了管理单位和维修养护单位、其它企业的人员、机构和财产的彻底分离,三驾马车并驾齐驱的格局已经基本形成,建立了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的管理体制。整个改革过程达到了思想不散、工作不断和秩序不乱的目标要求。
  改革后部分职工分流到企业,职工的社会保障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新体制与机制的建立。因此,黄委积极落实水管企业人员的社会保障政策,解决维修养护人员的后顾之忧。目前,黄委水管企业6314名在职职工、1146名离退休人员已经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批准纳入所在省省级基本养老保险。
  2、多措并举,确保管养分离顺利实施
  (1)、试点先行,稳步推进
  由于本次改革是黄河自明清以来在管理体制上力度最大、最具实质性的改革,与职工的切身利益具有直接的关系,涉及人员身份的变化、财产的分割、隶属关系的调整等多方面复杂问题,是一项全新的工作,现有可供借鉴的经验不多。因此,黄委党组经过多次研究,确定了“试点先行,稳步推进”的改革工作方针。通过重点解剖麻雀,依照成功经验全面推进改革,保证了管理体制的平稳过渡。
  (2)、强化组织领导,密切部门协作
  水管体制改革涉及面广,是一项十分重要而又非常复杂的工作,必须加强组织领导,有关部门通力配合。黄委改革过程中,李国英主任多次主持专题会议进行研究部署,黄委和所属单位均成立了水管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建管、财务、人劳等有关部门人员组成办公室,实行部门分工负责与沟通协作机制,由专门的办事机构和人员进行管理体制改革工作,为改革顺利实施提供了组织保证。
  (3)、注重调查研究,及时指导改革
  注重调研,了解实际,及时解决改革中存在的关键问题,是推动改革顺利实施的有效措施。我委在改革过程中多次进行典型调研,及时协调解决定员编制、经费核定、分流人员安置与社会保障等问题。先后印发了《基层单位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编制大纲》、《黄委水管单位体制改革指导意见》和《黄委水管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意见》等文件,对改革的关键问

奖励      

  • 奖励于 2006-03-11 18:42:51

 发表于2006-03-10   |  只看该作者      

3


抓住机遇 知难而进
积极推进省管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
(安徽省水利厅)
  近几年来,安徽抢抓机遇,积极实践,全省水管体制改革稳步推进。特别是国办发[2002]45号文下发后,省委、省政府领导批转政府体改办牵头制定安徽省实施方案,各有关部门大力支持。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安徽省水利工程管理和保护条例》,为推动水管体制改革提供了坚强保障。省政府正式出台《安徽省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到目前全省已有17个市、60多个县(市、区)制定了改革总体工作计划或出台了改革方案,省管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率先取得突破。根据会议安排,现将我省省管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情况汇报如下:
一、省管水利工程基本情况
  我省水利工程根据其重要程度和性质,实行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涉及跨市防洪安全和水资源调度的重要骨干水利工程由省水利厅直接管理。省水利厅下属11个正处级独立水管单位,共有职工7500多人,管理长江、淮河河道846公里,堤防近2000公里,大、中型水闸300多座;人工河道2条计255公里;大型水库5座;大型灌区3处;大型洪水控制枢纽工程1处。由于多种原因,长期以来,省管水利工程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体制问题。责、权、利不统一,管人、管事、管资产相分离。二是内部管理问题。干与不干一个样,缺乏竞争激励机制。
二、省管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主要成果
  2002年,国务院办公厅《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出台后,省水利厅率先实施省管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并以此为突破口,推动全省水管体制改革,取得明显成效。
1、长江、淮河河道管理体制改革
安徽长江、淮河横贯省境,省、市、县都设有长江、淮河河道管理局。原来实行的是双重领导、条块结合的管理体制,市、县河道局的业务归省局领导,经费由省里给,但人事管理和干部调配归所在市、县。这种体制逐渐暴露出弊端,主要体现在:管理责任不明确,人员过度膨胀,管理经费不足。经过充分调研,我们报请省政府批准,将长江、淮河跨市的重要堤防和控制性枢纽工程管理单位的人、财、物统一上划省管,受益范围在一个市(县)的工程管理单位的人、财、物全部下划所在市(县)管理,原省财政供给的人员经费也切块到市(县)财政供给。目前,长江河道管理体制调整交接工作已全部完成,淮河河道管理系统交接工作基本完成,实现责、权、利相一致,人、财、物统一管理。共上划29个单位,编制人数1559人;下划22个单位,编制人数894人。
2、怀洪新河河道管理体制改革
怀洪新河工程是1991年汛后兴建的大型人工河道,安徽省境内有堤防250公里,由省属怀洪新河河道管理局管理。根据工程的纯公益性质,该局定性为省财政全额供给事业单位。建设期为利于工程建设,明确怀远、固镇、五河三县河道局业务和人员经费归省局管理,行政和人事由所在县管理,实行省、县双重领导。工程通过总体竣工验收后,经省编办批准,将三县河道管理机构的管理体制调整为人、财、物和业务统一省管,现交接工作已全部完成。
3、茨淮新河工程管理体制改革
茨淮新河工程是上世纪70年代开挖的人工河道,跨安徽4个市7个县(区),全长134公里,有四座大型枢纽工程。按属地分别由所在市、县管理,最下一级上桥枢纽由省上桥工程管理处负责管理。由于缺乏统一管理,在工程调度、水资源配置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2004年8月经省编办批准,在省上桥工程管理处的基础上成立省茨淮新河工程管理处,统一负责茨淮新河的防汛抗旱和水资源调度、河道堤防管理指导、灌区续建配套及上桥枢纽管理等工作。
  4、大别山区四大水库管理体制改革
我省大别山区佛子岭、磨子潭、响洪甸、梅山四座水库,建于上世纪50年代治淮初期,总库容57.15亿立方米,既承担着为淮河干流滞洪错峰的任务,又是淠史杭灌区的灌溉水源。过去一直由省电力公司代管,发电调度由电力部门负责,而防汛和供水调度由水利部门负责,造成水库在防洪、灌溉、供水和发电调度上存在着很多矛盾,且经过四五十年的运行,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经过反复协商,省政府决定将四大水库整体移交省水利厅管理,并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一是将上网电价由0.15元/度上调为0.27元/度;二是将税率由17%下调为6%;三是将原定由水库承担的库区扶持返还基金改由省电价调节基金支付;四是将所有人员纳入省社会养老保险。2003年12月,省政府主持举行了正式交接仪式,实现平稳过渡。
5、治淮新建工程的管理
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是治淮骨干工程,将于今年全面建成投入使用。根据工程的功能,2005年2月省编办批准成立省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管理局,作为省属正处级全额事业单位,核定全额事业编制180人,人员经费和工程维护经费列入省级财政预算。对于新建工程,我们还积极探索新的管理模式。淮河荆山湖行洪区进、退洪闸是2003年大水后兴建的防洪公益性水闸。根据工程特点和性质,2005年12月省编办批准,将该工程就近委托给省茨淮新河工程管理处管

奖励      

  • 奖励于 2006-03-11 18:42:51

 发表于2006-03-10   |  只看该作者      

4


多措并举 扎实推进
全力打好水管体制改革攻坚战
(云南省水利厅)  
  “十五”以来,我省认真贯彻国务院批准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始终把水管体制改革工作作为全省水利工作的一件大事来抓。经过五年的重点推进,连续攻坚,全省水管体制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成为云南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亮点。全省所有州市县和水管单位改革实施方案全部出台;8个州(市)、97个县(市、区)和381个水管单位通过省级验收,分别占州(市)、县(市、区)和水管单位总数的50%、75%和85%,实现了省政府确定的2005年基本完成国有水管单位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任务的目标。总结我省水管体制改革工作,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任务重。建国以来,我省共建成大中小型5324座,积累了100多亿元的水利固定资产,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支撑作用。然而,由于过去计划经济的影响,水利工程长期作为“福利设施”使用,管理无责任,维护无资金,导致大量工程老化失修,积病成险,效益衰减,严重影响着水利工程的安全运行,许多水管单位收不抵支,入不敷出,举步维艰,很难承担起管好用好庞大水利资产的历史责任,迫切需要全面开展水管体制改革。根据《云南省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明确的范围,这次纳入全省水管体制改革范围的就有1028件水利工程的451个水管单位。同时,我省是一个边疆、民族、贫困、山区“四位一体”的欠发达省份,各级财政十分有限,在改革中落实水管单位管理经费的任务非常艰巨。
  二是启动快。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我省各地就在理顺管理体制、改革管理机制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进入新世纪,省委、省政府把水管体制改革作为全省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予以推进,省水利厅2001年召开全省州市水利(水务)局长座谈会,部署安排水管体制改革试点工作。2002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后,经省政府同意于2003年10月印发了《云南省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从而正式拉开了全省水管体制改革三年攻坚战的序幕。
  三是效果好。通过几年的艰苦努力,我省的水管体制改革的成效已得到充分显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增强了水管单位的活力。通过推行竞争上岗,建立责任效益优先的分配机制,水管单位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明显增强。如我省水务改革第一县的蒙自县,在改革中对3个管理处的领导和工作人员实行竞争上岗,将领导职数由62人减至22人,并通过深化水价改革,开展多种经营,使3个管理处的总收入由改革前的250万元增加到2005年的510多万元,稳定了职工队伍,促进了水利工程管理的良性运行。其次是促进了水价改革的到位。全省451个水管单位已有180个单位开展了水价改革,108个水管单位经价格主管部门批准实行新水价,其中8个单位的水价达到核定成本、100个单位平均达到核定成本的56%,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水管单位经营困难的局面。第三是节省了地方财政的支出。我省纳入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范围的451个水管单位,根据国家标准测算需从业人员8924人。我省实际定编7623人,每年减少财政开支3000万元以上。全省落实人员经费4610万元。第四是提升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在去年我省发生的严重干旱灾害中,由于强化管理,服务到位,调度科学,在短短数月内,全省水利工程就为全省城乡生产、生活和生态供水近45亿立方米,有力地保障了全省城乡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安全。
我省水管体制改革之所以能够取得较好成绩,主要得益于水利部的指导帮助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回顾近年来的改革历程,我们的主要体会是:
  一、做好“三项工作”。一是及时摸清家底。2003年1月开始,各级财政、水利部门就结合云南实际,对国有水管单位基本情况进行统计测算,摸清了全省水管单位管理所需的人员、编制和经费等家底情况。二是科学编制方案。国务院《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出台后,我省就立即组织编制省级的实施方案,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30多次的反复修改,4次厅长办公会议的讨论斟酌,在水利部的指导和帮助下,于2003年 10月20日经省政府批准印发各地执行。各地结合本地实际,编制了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实施方案。特别是在编制方案时突破现行“一个工程一个管理单位”或“一些工程没有管理单位”的体制,以县乃至以州市组建工程管理局,整合现有的水管单位,全省将原有的829个水管单位整合为现在的451个,既解决了水管单位多的问题,又解决了水管单位无的问题。三是广泛开展宣传。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简报等手段,积极主动地向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汇报和宣传,争取他们对水管体制改革的支持,并向广大水利干部职工特别是水管单位的职工宣传,讲清改革的目的、改革的方向和改革的具体措施,使他们积极支持和参与改革。同时,一些地方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组织职工和有关部门领导到外地学习参观,邀请专家到本地讲学培训。通过广泛的宣传交流,得到了各级领导和部门及全社会的理解支持,

奖励      

  • 奖励于 2006-03-11 18:42:51

 发表于2006-03-10   |  只看该作者      

5


科学谋划 创新实践
大力推进水管体制改革
(江苏省通州市人民政府)
  江苏省通州市位于江苏省东南部,南滨长江,东临黄海,全境面积1320平方公里,人口128万。境内河网密布,水系发达,是著名的鱼米之乡,现有江堤15.7公里,海堤16.2公里,穿堤建筑物及内河水系控制建筑物19座,市级河道130公里,县级河道328公里。2000年,我市在探索中对水利局下属的三个水管单位进行了内部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收到了明显成效。2002年9月,省政府确定通州市河道堤闸管理中心为省水管体制改革试点单位,2003年6月,我市被水利部确定为全国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试点联系市(县)。对此,我市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于2003年5月批准了《通州市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方案》,并将改革的各项措施迅速落实到位,6月份完成了改革任务,9月份顺利通过了省水利厅组织的初步验收,2005年月10月,通过了全国水管体制改革试点联系县改革验收。通过改革,准确划定了三个水管单位的类别和性质;有效地实施了管养分离;规范了财政支付范围和方式;落实了水管单位内部竞争上岗、择优聘用的人事、劳动管理机制和档案工资与实际收入相分离的分配制度,明确了各项目标考核奖惩措施,水利工程管理水平明显提升,改革取得了圆满成功。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以创新的理念,扎实做好改革准备工作
  水管体制改革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较强的工作,必须扎实稳妥地有序实施。为了保证这项改革的圆满成功,我们在水利部、省、市的帮助、指导下,认真筹备,科学运作,扎实做好改革的各项准备工作,努力从组织上、思想上为改革的顺利进行夯实基础。
  一是领导重视,组织协调到位。我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水管体制改革工作,成立了由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任组长,分管市长任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任成员的市水管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把握改革的原则和方向,协调部门之间的关系,制定改革方案。下设专门工作组,负责改革方案的实施和日常工作。为推动改革的顺利进行,市政府常务会议、市委书记办公会议专题研究了水管体制改革工作,确定改革思路,研究改革方案,部署改革步骤,并多次召开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和市长办公会议研究、协调改革工作中的矛盾和问题,极大地推进了改革进程。
  二是勇于创新,科学研定方案。为保证改革方案的科学可行,在方案制定过程中,我们着重把握了两个结合。
  第一,坚持上级要求与通州实际相结合。我们针对地方财政仍较困难的情况,把维修养护经费建立在确定基数,逐年增加,三年内到位的基点上,通过积极努力,从财政预算和相关专项水利资金列支两个渠道予以保障,较好地解决了经费负担问题。
  第二,坚持理论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针对水管单位人手紧、任务重的实际,采取既确定岗位系数,又确定日工作时间系数的方法,两个系数均与人员工资挂钩,从机制上保证每位工作人员都能满负荷工作。既有效地解决了水管单位人员紧缺的问题,又明确了人员的工作责任,提高了工作效率,也便于工作的督促检查和考核。
二、以创新的措施,全力突破改革的难点
  为水管单位重新分类定性、规范财政支出方式、合理定员定岗,是水管体制改革工作的三大难点。在制定和实施改革方案的过程中,我们坚持实事求是、积极稳妥的原则,根据水利事业发展的需要,创新举措,打破惯例,有效突破了改革的难点。
  一是准确定位单位性质。我市三个水管单位承担着以防洪、排涝为主要功能的水利工程管理任务,对照上级文件,三个水管单位可以确定为纯公益性的事业单位。但按照我市事业单位改革有关规定和我市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精神,三个水管单位的经费管理类型应由原来的差额补贴和自收自支改为定额补助和自收自支,并规定定额补助单位从2003年起每年核减20%的事业经费,3至5年内转为自收自支。在地方规定和上级文件有冲突时,市政府召集编制、人事、财政及水利部门的同志会商研究,充分考虑水利工程防洪、排涝的社会效益,决定破例将三个水管单位确定为纯公益型事业单位,经费渠道由原来的差额补助、自收自支改为全额财政预算,为水管体制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规范财政支出。水管体制改革前,市财政仅补贴两个差额补助的水管单位年管理经费90万元,安排维修经费年均30万元。水管体制改革方案出台后,三个水管单位经费全额纳入部门预算,市财政每年需安排三个水管单位管理经费300万元,维修养护经费不少于142万元。我市克服财政困难,根据国务院、省政府水管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的要求,积极筹集资金。(1)按水利工程分级管理的原则,对流域性的江堤、海堤养护维修经费争取上级补助。(2)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采取超收分成的措施,鼓励水管单位争收,减少财政负担。(3)想方设法,确保水管单位管理经费足额到位,维修养护经费逐年增加。2003年至2005年三年间,市财政全额支付三个水管单位的管理经费分别为271万元、448万元、389万元;到位维修养护经费分别为116

奖励      

  • 奖励于 2006-03-11 18:42:51

 发表于2006-03-10   |  只看该作者      

6


“输血”求生存 “造血”谋发展 “献血”强服务
整体推进水管单位体制改革
(长治市水务局)  
  长治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辖13个县市区,面积13896平方公里,人口320万人。全市现有大中型水管单位23个,其中 大中型水库10个,万亩以上自流灌区8个,万亩以上机电灌站5个,共有职工925人,固定资产2.9亿元。2003年以来,我们按照国务院45号和山西省政府16号文件精神,紧紧围绕 “求生存、谋发展、强服务”的改革思路,按照“输血、造血、献血”三步走的方针,坚持重点突破、分类指导、整体推进的办法,加强领导,合力攻坚,初步解决了水管单位队伍不稳定、人员难分流、发展没后劲的问题。截止2005年底,全市23 个水管单位,全部完成了“三定”工作,有4个单位定性为纯公益水管单位,有19个单位定性为准公益水管单位,定编731人,确定定补资金383万元。我们的做法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 抓机遇,求生存,在稳定队伍上求突破
  长期以来,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和影响,水管单位暴露的矛盾和问题日益突出,市场变化,设施褪化,人员老化,机制僵化,效益衰减,难以为继。职工发不了工资,单位运转停滞,有的连汛期值班都不能正常坚持。全市23个水管单位无一例外地陷入困境,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解决上访、告状、吃饭、运转等问题成为燃眉之急。在改革前水管单位干部职工的月平均工资只有329元,全市各级财政每年对水管单位的补贴只有25万元,人均270元。
  为了解决生存问题,我们抓住水管单位体制改革这个机遇,首先从“三定”工作入手,通过“领导催动、项目带动、感情促动、辛苦感动”四项措施,全力推进改革工作。领导催动就是市委市政府领导十分重视水管单位改革,亲自召开会议,听取汇报,现场办公,督促检查。项目带动就是把有关的水利项目和投资同各县市区对水管单位改革的重视与支持挂起钩来,改革工作搞得好的就大力支持。感情促动,就是局领导分县包单位,利用老乡、亲戚、同学、朋友等各种关系,利用下乡、开会、出差等多种机会,全方位做工作。辛苦感动,就是不辞劳苦地做宣传、找领导、搞协调,定方案,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为了水管单位改革,我们的局领导和有关科室人员不知费了多少心,跑了多少路,输了几次液,醉了几次酒。有的县领导最后感动地说:“没有一个市直系统像你们这样关心下面的同志,水管单位改革我们再困难也要办”。
  水管单位改革和水利部门的其它工作不一样,其它是送项目送钱,这项工作是要钱,让县政府掏腰包。尽管上有政策,但同样有政策类似水管单位需要解决的情况还很多,县里轻易不敢开口子。长治市13个县市区,经济条件差距很大,财政收入多的达到十多个亿,少的只有五千多万。为了把定性、定编特别是最难的定补问题落到实处,在具体工作中,我们采取因县制宜,因势利导的办法,不搞一刀切。一是重点突破。我们首先选择经济条件好的襄垣县和沁源县起步搞突破,通过市县两级方方面面的工作,这两个县率先落实了财政供养问题。沁源县丁城灌渠的人员工资和管理费用全额列入了财政预算。襄垣后湾水库也解决了每年30万元的差补工资,为全市的改革开了个好头。二是分步实施。对于一些财政相对紧张、情况比较特殊的县,我们采取一次研究、分步到位的办法。如屯留县的屯绛水库和南岗电灌站,就是一次性完成了“三定”, 60%的差补从2005年开始每年财政列20%,三年全部到位。三是难点攻坚。沁县属于国家级贫困县,也是我市最困难的县。能不能全面完成水管单位改革,关键在沁县。在市政府的支持下,我们在项目资金上积极支持沁县水产养殖基地建设,促使沁县县委县政府下了决心,在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2005年落实资金10万元起步,今年再拿40万元,按60%差额补贴全部到位。在沁县之后,武乡、长子等县也迅速进行了研究,出台了改革方案,确定了财政补贴办法。到2005年底,全市23个水管单位的定性、定编和定补问题全部解决,为整个水管单位的生存和发展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转机制,谋发展,在人员分流上辟新路
  人浮于事、岗少人多的现象已是企事业单位的通病,水管单位也不例外。同样规模的大(Ⅱ)型水库,后湾只有50多人,而关河就有130人。要改革必须精减机构,分流人员,而这是一件很难的事,也是一件必须做而且必须做好的事。在改革中,我们采取“分开、分离、分设”的办法进行了定编、定岗、分流人员。“分开”就是把纯公益、准公益性岗位分开定性;“分离”就是把水管单位下属的企业分离出去;“分设”就是把多种经营项目分设开来。在具体操作上我们坚持了四点:
  一是让分离出去的人有事干。在改革中把我们勇进渠下属的水泥厂和预制厂两个企业进行民营化改革,面向社会进行公开招标改制,一举取得成功,使两个厂和勇进渠彻底分离,有320名职工从勇进渠分流出去,实现了身份转换,这样既盘活了资产,又搞活了企业,分流了人员。并从企业拍卖所得中拿出225万元为分离出去的职工补交了长期拖欠的养老保险,

奖励      

  • 奖励于 2006-03-11 18:42:51

 发表于2006-03-10   |  只看该作者      

7


认真学习 积极探索
全面推进直管工程水管体制改革工作
(水利部淮委沂沭泗水利管理局)
  2002年9月,国务院出台了《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2004年12月,水利部出台了《水利部直属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试点方案》,淮委沂沭泗水利管理局所属7个基层水管单位被确定为水管体制改革试点单位。根据水利部、淮委的统一部署,沂沭泗局认真组织学习,大力宣传和贯彻落实,结合直管工程实际,积极组织开展水管体制改革工作,并顺利完成了水管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任务,水管体制改革工作初见成效。
一、基本情况
  沂沭泗水系位于淮河流域东北部,行政区划跨苏、鲁、豫、皖四省15个地(市),79县(市、区),面积7.96万km2。沂沭泗水系主要由沂河、沭河、泗河等跨省河流组成,水系复杂且相互关联,省际间水事矛盾突出。
  为妥善解决边界水事纠纷,加强工程管理,科学调度洪水,合理利用水资源,经国务院批准,水利部于1981年组建了淮委沂沭泗水利管理局,对流域内主要河道、湖泊、枢纽工程及水资源实行统一管理和调度运用。直管工程涉及苏鲁两省7个地市,主要包括大型湖泊两座(南四湖和骆马湖)、河道长956km、堤防长1696km、控制性水闸25座、穿堤小型水闸823座、中型泵站1座等。
  沂沭泗局实行三级管理体制,下设3个直属管理局,直属局下设19个基层水管单位。2002年机构改革时,上级批复沂沭泗局总编制为1060人,控制数940人。机构改革后,沂沭泗局实有在职职工944人(其中水管单位713人),离退休职工596人(其中水管单位486人)。
二、水管体制改革工作进展情况
  (一) 加强领导,做好宣传发动工作
  水管体制改革工作启动后,我局成立了专门的领导班子,明确了职责分工。为保证改革工作顺利开展,局党组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认真学习和贯彻上级水管体制改革精神,进行研究和部署。通过会议、座谈、网站、板报等形式广泛宣传水管体制改革的重要意义,提高认识。2005年2月,我局召开了水管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实施动员会,明确了目标和任务,统一了思想,对改革试点工作作了整体部署。
  (二)广泛调研,积极探索
  2002年10月,我局下属的二级坝水利枢纽管理局率先成立了工程养护中心,内部实行 “管养分离”,开展模拟运作,积极探索管养分离的途径和方法。水利部直属水管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启动后,我局多次组织进行调研,借鉴其他单位的经验;组织人员参加了水利部举办的《实施意见》培训班和“两定”标准培训班的学习。2005年4月,组织41名分离到维修养护企业的人员到山东省水利技术学院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封闭式岗前业务培训。
  (三)认真做好水管单位分类定性和测算工作
  一是完成了水管单位分类定性工作。对照直管工程实际,研究确定水管单位性质。二是完成了水管单位经费测算,全局直管工程维修养护经费和基本支出经费分别为11068万元和6309万元。三是完成了水管单位岗位定员测算,按照《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定岗标准》(试点),我局管养分离后需管理人员1828人。
  (四)研究制定了试点工作指导意见和试点实施方案
  根据《水利部直属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试点方案》和《中央级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经费使用管理暂行办法(试点)》等有关规定,结合我局水管单位实际,研究制定了《沂沭泗局水管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指导意见》,从指导思想与目标、任务、主要内容和措施、工作安排、保障措施等五个方面作出了具体规定,为试点工作的顺利实施提供了保障。各直属局和试点单位均编制了试点实施方案。
  (五)完成财务会计制度的变更和帐务处理衔接工作
  根据《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单位财务会计制度变更衔接实施方案》要求,我局各试点单位认真进行了财务会计制度的变更衔接工作。2005年1月1日起,各试点单位财务会计制度执行《农业事业单位财务制度》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并就水管体制改革试点单位支出划转和会计处理等有关问题作出了统一安排,完成了试点单位2004年9~12月份基本支出和岁修费划转和会计处理工作。
  (六)出台了一系列管养分离配套规章制度
  为加强工程维修养护项目的管理,促进项目管理规范化、制度化,保证项目顺利实施,提高管理水平,我局研究制定了水管体制改革试点单位工程维修养护配套规章制度,主要有《沂沭泗水利管理局直管工程维修养护项目管理办法(试点)》、《沂沭泗水利管理局直管工程维修养护合同示范文本(试点)》、《沂沭泗水利管理局直管工程维修养护质量评定办法(试点)》等。这些配套规章制度对工程维修养护项目合同签订、质量评定、财务管理和检查验收等各方面都作出了具体规定,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三、试点工作完成情况
  (一)明确管理岗位职责,完成水管单位改革
  本着精简、高效的原则,各试点单位完成了内部改革,建立了管理岗位责任制、内部考核等规章制度。改革后,试点单位精简了内设机构,42人被分离到维修养护企业。各试点

奖励      

  • 奖励于 2006-03-11 18:42:51

 发表于2006-03-10   |  只看该作者      

8


精心实施 稳步推进
努力开创河道堤防管理体制改革新局面
(河北省饶阳县水务局堤防管理所)
  饶阳县位于河北省衡水市的北部,全县辖7个乡、镇,总面积570平方公里,人口28万,耕地58万亩。所辖河道为海河流域子牙河系的滹沱河,滹沱河上游建有岗南、黄壁庄两座大型水库,是海河流域主要行洪河道。滹沱河北大堤担负着保护华北油田、京九铁路及天津市防洪安全的重任,是我省防洪保安体系中必保的四条防线之一,在实现我省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保京津、保铁路、保油田、保自己”的四保任务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滹沱河北大堤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确保防洪安全责任重大。
  滹沱河在我县境内河道面积171.9平方公里,我们堤防管理所共管护四条堤防计99.91公里,其中北大堤为I等1级确保堤防18.2公里,南大堤为Ⅲ等2级堤防33.3公里,行洪道南北两埝为IV等5级堤防48.41公里。防汛抗洪抢险态势复杂,堤防管理任务繁重。
  自2003年以来,我们滹沱河北大堤堤防管理所被确定为水利部改革试点联系单位,为此县水务局非常重视,积极向县政府进行汇报,确定在水管体制改革中,重点实施堤防管理体制改革。经过几年的努力,使我所的堤防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完成,并于2005年12月通过了省水利厅组织的验收。我们的主要做法有两点:一是求真务实,抢抓机遇,积极探索落实堤防管理体制改革方案,测算定编定岗人员,有效分流下岗职工,审批落实人员编制和经费,实现了改革的实质性进展。二是以堤防权属做为资源配置和资源优势,绿化承包堤防和护堤地;竞标拍卖堤坡老化树木;建立国管与群管相结合的堤防管护队伍,收到了很好的成效。两点做法达到了以下三个目的:一是解决了下岗职工的养老保险问题,落实了堤防管理所的编制;二是通过开发承包堤防,有效地建立起群管队伍,护堤护林并举;三是达到了以堤养堤,实现堤防管理良性循环的目的,走出了平原河道“只有管的义务,没有养的来源”的困境。下面就我们所做的一些工作向各位领导及同志们做一简要汇报。
一、制定方案,落实定岗定编
  1、加强组织领导。堤防管理体制改革其关键的一步是要争取县政府对堤管所重新列编批复,达到这一目的,必须引起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争得领导对该项工作的支持,因此,我们统一思想,向县政府积极多次汇报,建言献策,建议县政府成立领导组织。2003年6月,首先成立由县长牵头、主管副县长任组长,水利、财务、劳动人事、编委、计划等有关部门一把手任副组长的水管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县水务局也成立了相应办公室,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2、定性定岗定编。饶阳县滹沱河河道堤防主要功能为防洪,只有社会效益,没有经济效益。按《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和《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定岗标准(试行)》要求,滹沱河河道堤防管理单位应为纯公益性的国管单位。但考虑到滹沱河经常干涸,加之我县财力所限,实行国管确实有一定难度,我们实行国管与群管相结合的管理形式。实践证明,这种管理形式适合我县的特点,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可以推行的管理模式。本次改革按照精简、高效的原则,严格控制人员编制,按需设岗。根据《河北省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定岗标准》及我县河道堤防实际情况确定,饶阳县堤防管理所定编国管人员10人,设所长、副所长各1人,财会人员1人,技术人员4人,执法人员5人(含所长、副所长)。设定群管人员23人,其中北大堤12人(1人/1.5公里),南堤11人(1人/3公里)。
3、政策文件落实。按照定性定岗确定的原则,我们立即制定改革实施方案,报请县政府批准。
2003年8月20日,饶阳县人民政府编制委员会以饶编[2003]2号文批复了饶阳县滹沱河北大堤堤防管理所的编制10人,为股级全额事业单位列入县财政预算。
2003年9月1日,饶阳县人民政府以[2003]38号文件批复转发了《河北省饶阳县滹沱河堤防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方案中包括了水管体制改革的组织形式、实施机构、责任任务、阶段目标,进度安排,以及水管单位的分类定性、经费测算等。方案可行、切合实际。
4、落实两项经费。饶阳县滹沱河北大堤堤防管理所批准定编定岗10人,测算核定,基本支出等管理费用计15万元,按定性事业单位列入我县财政预算,经费渠道确定明确。
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经费基本得到落实。2004年省级下达堤防岁修经费60万元,2005年省级下达堤防岁修经费10万元,
5、内部改革与人员分流。对原堤管所8名自收自支人员,超过50周岁的6人进行了分流,经过测算,抓紧与有关部门协调,采取由单位缴一部分,个人拿一部分的办法进行一次性投保到退休年龄,享受养老保险金待遇,提前离岗,与原单位脱钩。其余2人参加竞聘上岗。
  按着公开、公平、公正、择优上岗的原则,对堤管人员招聘岗位实施阳光作业、公开竞聘上岗。
二、建章立制,实现“国管与群管”相结合
  由于县财政困难,堤防管理所只列批编制10人,单靠我们这10人去管理维护100公里的堤防具有一定困难。因此,我们认真总结过

奖励      

  • 奖励于 2006-03-11 18:42:51

 发表于2006-03-10   |  只看该作者      

9


体制改革为水库管理注入活力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四岭水库管理所)  
  按照国务院办公厅《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和浙江省办公厅《关于浙江省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办法的通知》等文件精神,根据余杭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部署,从2004年初开始,我们余杭区林业水利局对四岭水库管理所进行了水管体制改革,重新给予了定性定编,并由财政适当补助的事业单位转为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通过体制改革,理顺了体制、完善了机制,调动了水库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使水库管理所从困境中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
一、基本情况
  杭州市余杭区四岭水库位于杭州市余杭区径山镇四岭村,属太湖流域东苕溪水系北苕溪支流太平溪,水库控制流域面积71.6平方公里,总库容2838万立方米,是杭州市唯一的一座中型水库,也是我区最大的可控制性防洪蓄水工程。四岭水库以防洪为主,结合供水、灌溉、发电等功能,是杭嘉湖流域治理规划的骨干工程之一。2005年被国家防总列为全国重点防洪水库之一。
  四岭水库管理所成立于1984年10月,改革前属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有在职职工25名,退休职工7名,遗属3名。管理所下属电站一座,装机容量1280千瓦。体改前其管理体制,财政收支、工程运行等方面矛盾突出,水库处于困境之中。
  1、体制不顺,综合效益低下。四岭水库管理所从建所以来,其管理经费、职工工资、工程维护费用等都需水库电站发电创收来保障。而四岭水库是一座以防洪为主的水利工程,每年在防汛期间必须严格按照杭州市防汛防旱指挥部批准的控制水位(梅汛期1200万立方米,台汛期700万立方米)调度。同时必须确保所在镇水厂的引水,解决居民的生活用水之需要,确保北苕溪枯水期有充足的水源,确保水库下游2.5万亩农田的用水需要。因此,维持电站的经济收益与水库的社会效益矛盾重重。虽然在2002年7月经余杭区政府协调,四岭水库管理所经费形式由自收自支改为财政适当补助形式,但年收支仍然难以达到平衡,水库发挥不了应有的效益,综合效益低下。
  2、收支失衡,职工队伍不稳。由于四岭水库的社会效益日益突出,而经济效益却逐年减少,经济收入难以维持水库的正常运行。职工档案工资难以兑现,医疗、福利待遇更是不足,职工的思想波动很大,积极性难以发挥,职工整体队伍不稳定。
  3、经费不足,工程维养困难。四岭水库建于1964年12月,多年来,经日晒雨淋,坝体产生裂缝,止水部分失效,原先埋设的工程观测设备陈旧,设施普遍老化,其基本的维修养护经费随水工程运行年月的增长逐年增加,而水库的整体经济收入逐年减少,工程维修养护费用严重不足,单位负债增加。
二、主要做法
  1、成立组织,搞好宣传。按照国务院、省市有关文件的要求,为认真做好水管单位体制改革工作,我局成立了水管单位体制改革领导小组,明确了人员、明确了工作责任。同时召开动员会进行广泛的思想发动,讲清水管单位体制改革的意义、目标、原则、要求和内容,统一思想认识,增强了广大干部职工对体制改革的意识。
  2、深入调查、摸清情况。为做好四岭水库管理所体制改革工作,在制定方案前,我们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摸底工作。摸清该所的基本现状、体制编制,摸清人员的结构和人员经费的管理情况,同时摸清水库的管理制度、工程设施、设备等情况,为管理所的体制改革掌握了第一手资料。
  3、结合实际、制定方案。四岭水库是一座以防洪为主的中型水库,还承担着下游2.5万亩的农田的灌溉和近5万人口的生活用水,水库综合社会效益突出。根据国务院、省文件精神,区四岭水库管理所定为公益性的水管单位。鉴于水库承担社会公益的职能,为保证水库正常运行,充分发挥防洪、灌溉、供水等功能,保障余杭的防洪安全,更好地服务经济建设,同时保证水利干部职工的基本生活保障,将水库管理经费供给形式由区财政适当补助改为全额拨款,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并按照财政部、水利部(两定)标准要求,结合水库的实际,定员定编为20人,超编人员逐年消化。
三、取得成效
  1、理顺了体制。四岭水库管理所原体制为自收自支财政适当补助的事业单位,通过体制改革从财政适当补助的事业单位转为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定性为公益性事业单位。重新定员定编,超编人员逐步消化,水库的管理体制得到了根本转变。通过体制改革,防汛和工程运行管理经费得到了根本保障,确保了水库综合效益的全面实现。
  2、规范了管理。体改后,水库按照财政全额拨款的管理模式,规范了内部管理,重新制订了防汛调度、工程管理、财务管理、电站运行管理等制度。使水库在运行管理中,以制度实现水工程的综合管理,以制度实现水库综合经济效益的发挥,更以制度实现水库水资源管理。
  3、发挥了效益。体制改革后,四岭水库的经费得到了保障,职工的工资、医疗、福利待遇有了很大的提高,保障了广大干部职工的基本生活所需。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得到了增强;同时工程的维修养护得到了落实

奖励      

  • 奖励于 2006-03-11 18:42:51

 发表于2006-03-10   |  只看该作者      

10


以人为本 积极推进水管体制改革
(四川省泸县三溪口水库管理所)
  泸县是四川省百万人口大县之一,位于四川盆地南部。全县有各类水利工程10321处,其中:中型水库两座、小(一)型水库22座、小(二)型水库107座,设计灌溉面积达60.53万亩,是泸州市水利工程最多的县。三溪口水库位于泸县境内,总库容3994万立方米,设计灌溉农田10.27万亩。是泸州市库容最大、灌溉面积最多的水利工程,同时也是人员最多、负债最高、包袱最重的水库。在全市水利工程中既具代表性,又有其特殊性,因此,2004年被确定为泸州市水管体制改革试点单位。
在省水利厅、市水利局的指导和县委县政府、县水利局的直接领导下,三溪口水库管理所根据国家、省、市改革政策,积极争取县级部门密切配合,以人为本,通过家底清、资产活、决策明“三步棋”,于2005年11月完成了改革试点工作任务,解除了职工后顾之忧,下活了水利工程体改“一盘棋”,实现了“体改顺”的预期目标。
一、深入细致摸清“家底”,突出一个“细”字
改革工作经过了近一年的调研和准备,不仅摸清了财务、人员等“家底”,同时还摸清了各类人员的思想“家底”。一是负债大,偿还困难。截至2005年5月31日,负债总额高达1100万元。二是富余人员多,结构复杂。全所有各类人员113人,其中在职职工64人,退休职工49人,有六、七十年代的下乡知青、历年安置的退伍军人、转业干部的家属、职工家属和子女以及分配的大中专生等,整体素质不高,远远不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三是管理体制不顺,运行机制不活,收支差额大。水库管理所原属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实行企业化管理,年工资支出需110余万元,而年收入不足70万元,加上办公和工程维护等费用,年缺额近100万元,因而导致近5年来退休职工的退休金和已故职工的丧葬费、抚恤费不能足额发放,职工历年来收入不高,工作生活条件差,工作积极性不高,思想不稳,对改革态度各不相同,少数年轻的、有能力的希望尽快改,获得较好的待遇;而多数年纪大、无专长的却希望维持现状,对改革有较大的抵触情绪。四是渠系工程严重老化,带病和垮塌渗漏渠道达277km,灌溉水费拖欠严重,工程维修养护经费不足。五是经营发展投入资金严重短缺,持续发展能力弱。
二、组织有力搞活资产,解决一个“基”字
一是领导重视,齐抓共管,夯实改革组织基础。
  为确保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县政府及时组建了以分管县长为组长,县府办、人事局、农工办、水利局领导为副组长,监察 、财政、发改、审计、劳动等20个单位和部门领导为成员的改革工作指导组。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听取情况汇报,多次召集领导组成员单位到水库管理所调查研究,明确目标,落实细则。
二是宣传发动,人人见面,夯实改革思想基础。
  要改革,思想工作须先行。为此,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思想发动工作。提高了干部职工对改革的认识,着力解决职工思想问题。通过会议宣传、个别走访座谈等多种形式,把政策交到每一个职工的手中,县政府副县长李小平同志亲自作动员讲话,县水利局领导耐心走访,做到了与职工人人见面,与大家进行了深入的沟通,使广大职工能逐渐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紧迫性,能逐渐识大体、顾大局,冲破了影响改革的思想障碍,增强了心理承受能力,从而理解、支持、参加改革。
  三是广开渠道,广泛招商,提供改革经费保障。
要改革,经费是保障。经费从哪里来?创新水库经营权转让方式是来源。经测算,三溪口水库的改革需要经费600余万元。针对水库实际,转让大库养殖经营权筹集资金是有效途径。为此,我们广开渠道,广泛联络,广泛走访,广泛招商,严格按招投标程序,出让了20年水库养殖经营权。通过公开、公平、公正招标,经过一个月时间,顺利地完成招投标的既定目标任务,中标价1808万元,比预计的标底增加了80%,一次性筹足了改革的经费。
三、民主决策解决急难,排除一个“忧”字
  所有遗留问题和职工后顾之忧都在上级文件精神框架内,通过民主决策,阳光操作解决。
  一是实事求是地解决职工待遇拖欠问题。由于单位长期负债经营,职工福利待遇从1999年起便没有全额发放,职工要求迫切,为此,我们组织了资金予以全额兑现。
二是因地制宜地落实职工住房。三溪口水库管理所一直未进行房改,而且职工住房房产证均在银行进行了抵押贷款,加之职工的住房条件千差万别,很不平衡。为此,我们争取了改革指导组成员单位的支持,与银行协商,归还部分贷款,取出抵押房产证,对成套住房按评估价一次性出售给现住房职工,并按有关政策规定办理房产证和土地证,无成套住房职工,按现行政策标准租房或自建,给予一次性安家补助。
三是努力完善职工保险。因单位长期亏损,各种保险时断时续,职工尤为关心。通过改革指导组与县机保局、社保局、就业局等进行商议,取得了取得了相关部门的支持,完善了有关保险手续,彻底理顺了全体职工养老、医疗、失业保险关系。
  四是积极化减债务。三溪口水库管理所长期以来人员负担

奖励      

  • 奖励于 2006-03-11 18:42:51

aqzhc

安庆  | 水利水电

3 关注

40 粉丝

738 发帖

342 荣誉分

该博主未添加简介

猜你爱看

添加简介及二维码

简介

还可输入70字

二维码(建议尺寸80*80)

发站内信息

还可输入140字
恭喜您已成功认证筑龙E会员 点击“下载附件”即可
分享
入群
扫码入群
马上领取免费资料包
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