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湖清水”——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

发表于2018-09-12     3036人浏览     2人跟帖     总热度:276  

【鄱阳湖概况】

一、自然、地理

二、气象、径流

三、水位、江湖关系

四、社会经济

五、鄱阳湖各类功能区划

【为什么要兴建鄱阳湖水利枢纽】

一、近年来鄱阳湖连续出现秋季低枯水位现象,打乱了鄱阳湖的水文节律。

二、低枯水位已对鄱阳湖的民生、生态、经济等方面造成了严重影响,湖区水资源水环境与经济承载力大幅降低

三、长江干流上游水库群汛后蓄水是鄱阳湖秋冬季低枯水位的关键原因

四、鄱阳湖秋季低枯水位将长期存在,并将不断加剧

【鄱阳湖水利枢纽的工程概况】

一、工程的定位及主要任务

二、工程的建设规模和建造形式

三、工程的调度原则

【鄱阳湖水利枢纽的作用与效益】

一、民生效益

二、水环境水生态保护作用

三、维护健康长江,发挥三峡工程更大效益

【工程立项所做的前期工作】

【与国际组织的交流与合作】

 

【前言】

鄱阳湖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江西的“母亲湖”,是长江中下游重要的水资源宝库,是国际著名的重要湿地与白鹤等候鸟的越冬栖息地,也是湖区人民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区域。鄱阳湖水量、水质的持续稳定,直接关系到鄱阳湖周边乃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用水安全。因此,开发、治理和保护好鄱阳湖在保障江西乃至长江中下游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维护健康长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十年来,受长江上游干支流水库群汛后蓄水引起的长江中下游径流减少、清水下泄冲刷引起的河道下切等因素影响,鄱阳湖连续出现枯水时间提前、枯水期延长、水位超低等情况,鄱阳湖枯水常态化和趋势化的新变化,造成枯水期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承载力严重不足,对湖区民生、生态、经济等多方面造成严重影响难于满足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周边城市群迅速崛起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为切实提高鄱阳湖枯水期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承载能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和保住鄱阳湖“一湖清水”的双赢,江西省提出兴建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鄱阳湖的开发和保护,特别是湖区出现枯水位以来,中央领导多次作出重要批示,并提出了明确的治理要求。20074月,时任总理温家宝批示“要永远保持鄱阳湖一湖清水”;20099月,时任副总理李克强考察鄱阳湖时明确指示:“一是要把鄱阳湖生态水利枢纽工程建设放在整个长江水系大格局当中,上升到国家层面来考虑;二是整个建设工程要突出生态特点,统筹规划,走生态发展之路,为鄱阳湖地区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经验;三是要把工程建设成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标志,既可观光旅游,又能产生综合效益,有利于可持续发展。”20153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西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妩媚青山、浩淼鄱阳,不仅属于江西人民,也属于全国人民。鄱阳湖出现极端干旱、水量减少、鱼类锐减,要引起高度重视。如果等到生态环境破坏了那就迟了,不要走到那一步,走到那一步付出的代价太沉重了。”

江西省委、省政府认真落实中央领导同志的指示精神,在研究论证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的过程中,始终注重听取不同声音,广泛征求意见,充分吸纳和包容各种建议;有针对性地开展大量的基础研究工作;逐步转变建设理念、完善建设方案。

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按照“一湖清水”、“江湖两利”、“调枯不控洪”的全新理念,以提高鄱阳湖枯水期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为主要目标,充分发挥水利工程对保护生态环境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作用,是国家规划的172项重大水利工程之一,是江西“绿色崛起、实干兴赣的关键项目。

  鄱阳湖概况】

鄱阳湖位于江西省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承纳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五大江河及清丰山溪、博阳河、漳田河、潼津河等区间来水,经调蓄后由湖口注入长江,是一个过水型、吞吐型、季节性的湖泊。鄱阳湖水系流域面积16.22km²,占江西省总面积的97.2%

一、自然、地理

鄱阳湖南北长173km,东西平均宽16.9km,最宽处约74km,湖岸线总长约1200km。湖面以松门山为界,分为南北两部分,南部宽广,为主湖区,北部狭长,为入江水道区。湖盆自东向西,由南向北倾斜,主湖区滩地高程多在1015m之间。

鄱阳湖湖区地貌由水道、洲滩、岛屿、内湖、汊港组成。水道分为东水道、西水道和入江水道。洲滩有沙滩、泥滩、草滩等三种类型,面积约3130 km²,其中草滩多分布在12~15m高程。全湖共有岛屿41个,面积约103 km²,岛屿率为3.5%;湖区主要汊港约有20处。

二、气象、径流

鄱阳湖地区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丰沛,光照充足,无霜期较长。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少雨,春季多雨,夏秋季晴热少雨,偶有台风侵袭。

鄱阳湖区多年平均年降水量1632mm。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域性,最大六个月(38月)降水量约占年总量的74.4%

鄱阳湖水系完整,流域水资源丰富,入湖多年平均流量为4700m³/s,径流量为1483亿m³;入江水量占长江年径流量的15.5%。流域径流年内分配不均匀,汛期49月约占全年的75%,其中主汛期46月占50%以上。

三、水位、江湖关系

鄱阳湖水位变化受五河及长江来水的双重影响,高水位维持时间长,46月水位随鄱阳湖水系洪水入湖而上涨,79月因长江洪水顶托或倒灌而维持高水位,10月才稳定退水,逐渐进入枯水期;鄱阳湖星子水文站多年平均水位11.41m最高水位20.63m,最低水位5.22m;最高水位一般发生在78月份,最低水位一般发生在12月份。每当洪水季节,水位升高,湖水漫滩,湖面宽阔,碧波荡漾,茫茫一片;枯水季节,水位下降,湖水落槽,湖滩显露,湖面变小,蜿蜒一线。洪、枯水的湖体面积、湖体容积相差极大。“高水是湖,低水似河”,“洪水一片,枯水一线”,严重制约着湖区水资源利用和水生态环境保护。  

鄱阳湖湖区来水具有明显的江、河、湖关系特征,长江干流主汛期为7~9月,五河主汛期为4~6月,长江干流来水对鄱阳湖出流有很大的顶托作用。江湖关系主要表现在①江湖洪水遭遇;②长江洪水倒灌入湖;③江湖洪水相互顶托等方面。

19502012年共63年资料分析统计,共有50年发生倒灌,平均每年倒灌28.43亿m³。最大倒灌发生在1991年,流量为13600 m³/s,水量为113.9亿m³

四、社会经济

鄱阳湖的水域与湖洲滩涂地所在的行政区域称之为鄱阳湖区,范围为湖口水文站防洪控制水位20.61m所影响的环鄱阳湖区,包括南昌、新建、永修、共青城、德安、星子、湖口、都昌、鄱阳、余干、万年、乐平、进贤、丰城等14个县()和南昌、九江两市,总面积26284km²,占江西省面积的16.2%。据2014年资料统计,湖区人口1234万人,耕地面积1036万亩,人口、耕地分别占全省的27.2%、24.4%,湖区年产粮食567t,占全省的26.4%,渔业产量占全省水产品总量的1/3以上;地区生产总值5796亿元,占全省的36.9%。

鄱阳湖区内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在城镇、园区、工业走廊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湖区农业、渔业发展缓慢,三农问题突出。湖盆区的余干、鄱阳、都昌三县为国家级、省级贫困县。2014年三县的人均生产总值为10473元,仅为全省人均生产总值的30.3%。制约湖区农业发展的自然因素主要有鄱阳湖水位变幅较大,洪涝及旱灾发生频繁,血吸虫病流行严重,生态环境退化,优越的湖区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等。

五、鄱阳湖各类功能区划

(一)主体功能区

鄱阳湖为江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一部分,功能定位为全国大湖流域综合开发示范区,长江中下游水生态安全保障区,区域性的优质农产品、生态旅游等基地。其水体和湿地为核心保护区。

(二)水功能区

一级水功能区划有8个保护区(4个湿地保护区、4个水生动物保护区,见下文),10个开发利用区,其中包括3个饮用水源区(都昌饮用水源区、星子饮用水源区、湖口饮用水源区),1个保留区(鄱阳湖其他水域)。

(三)重要湿地保护区

2个国家级湿地保护区: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鄱阳湖西北角,赣江、修河的交汇处,总面积224km²,湖底最低点高程10.3m;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鄱阳湖主湖南部、新建县北部,总面积333km²,湖底最低点高程11.6m

2个省级保护区:都昌候鸟省级自然保护区,地处鄱阳湖畔的都昌县,保护区总面积411km²,核心区面积82km²;青岚湖省级保护区位于鄱阳湖南面、进贤县境内的抚河下游,地势较高,保护区总面积10km²

鄱阳湖是国际重要的珍禽越冬场所,重要代表性候鸟有白鹤、鸿雁、东方白鹳等,世界上98%以上的白鹤和75%以上的东方白鹳在此越冬。

(四)水生动物保护区

1个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即鄱阳湖鳜鱼翘嘴红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其主要保护对象为鳜鱼、翘嘴鲌、鲤、鲫、青、草、鲢、鳙等种质资源。

4个省级保护区,即:位于老爷庙水域的鄱阳湖长江江豚保护区,位于进贤、南昌县境内的鄱阳湖银鱼自然保护区,以及鄱阳湖鲤鲫鱼产卵自然保护区和鄱阳湖河蚌自然保护区。

鄱阳湖是长江江豚最重要的栖息地,江豚数量大约占到整个长江江豚种群数量的1/3~1/2,鄱阳湖江豚种群数量大约在450头左右。鲥鱼是鄱阳湖的珍稀鱼种,90年代之后在鄱阳湖及长江均未发现。

【为什么要兴建鄱阳湖水利枢纽】

鄱阳湖区地处长江干流与江西“五河”来水的汇合地带,受特殊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湖区自然灾害频繁,防洪减灾、水资源综合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任务十分繁重。

一、近年来鄱阳湖连续出现秋季低枯水位现象,打乱了鄱阳湖的水文节律。

“夏季高水,冬季低水”是鄱阳湖典型特征,也是鄱阳湖的水文节律。近十年来,鄱阳湖910月份(秋季)连续出现枯水期低水位时间提前、水位降低、持续时间延长,打乱了鄱阳湖的水文节律。

枯水时间提前。星子站低水位(水位在10m以下)出现初始时间平均提前了33天;枯水位(水位在8m以下)出现初始时间平均提前了40天。2006年星子站8.0m以下水位出现时间较正常年份提前75天。

枯水期延长。星子站低于10m水位天数平均延长了61天;星子站低于8m水位天数平均延长了51天。2006822日~200752日,连续254天星子水位低于10.0m

枯水位降低。星子站历年最低水位在2000年后呈下降趋势,2000年为6.67m2009年为5.6m,下降幅度为1.07m2004年,星子站出现历史最低水位5.22m201312月,都昌站水位跌至5.77m 1952年有实测水文资料以来历史最低。2006年,星子站有65天实测水位低于历史同期最低水位。

2012年,鄱阳湖流域为丰水年,年降雨量为有记录以来第1位,长江流域来水属平水偏丰年份(汉口站年均流量排第13位)。即使是这样的丰水年,星子站201291011月的月平均水位仍比多年同期月平均水位低0.32 m1.65 m0.66 m

20032011年鄱阳湖流域来水情况并不是有记录以来最枯的枯水段,19621968年枯水更为严重,两者相比,湖区星子站20032011年年均水位更低,低枯水位出现更早,低枯水位持续时间更长,枯水位连创历史新低。如再出现类似19621968年的枯水段,鄱阳湖枯水形势将更加严峻。

二、低枯水位已对鄱阳湖的民生、生态、经济等方面造成了严重影响,湖区水资源水环境与经济承载力大幅降低

低枯水位的鄱阳湖湖泊水面、水体缩小,湿地萎缩,生物量下降,水资源水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与此同时,枯水期水质日渐恶化,水安全面临威胁。主要表现在:

(一)灌溉水源不足,供水矛盾加剧,

鄱阳湖地区是江西省降水低值区与蒸发高值区,“五河”汇入鄱阳湖的水是沿湖地区重要水源。沿湖村镇的生产、生活用水来自鄱阳湖,长期以来沿湖地区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供水体系。

2003年以来枯水期持续的低水位,造成取(提)水设施取不上水或无水可取,对沿湖地区的生产、生活用水已造成很大的影响,有近300万亩靠湖水灌溉的农田因湖水位低和闸底板高(进水闸底板高程一般在11~13m)而取不上水,湖区周边农村水井干涸,沿湖近百万人口饮水出现困难。

2003年江西省遭遇了五十年不遇的大旱,旱灾发生早、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给江西省农业生产造成极大困难,鄱阳湖区农业经济损失惨重。2007年南昌外州水文站出现历史最低水位11.23m,南昌市各水厂均出现取水困难,造成区域性停水现象;都昌县10万居民用水告急,全城停水一天。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鄱阳湖周边地区饮水困难群众25.9万人。2009年,湖区与“五河”下游区域,再次出现严重低枯水位,赣江外州站水位10.45m再次跌破历史最低水位,南昌市与湖区县城取水困难,不得不采取应急措施解决取水困难,奉新、靖安、丰城、新建、安义等县部分晚稻颗粒无收。201312月,鄱阳湖都昌站水位为降至历史同期最低,造成都昌县城及周边乡镇供水紧张,居民生产生活受到影响。

由于各方面原因,鄱阳湖水位下降已呈趋势性。水资源紧缺将成为湖区枯水期突出的问题。

(二)湖区水生态系统质量呈下降趋势,生物多样性难以维持

1、对湿地植被及候鸟的不利影响

鄱阳湖区的湖洲草滩、水面、部分岗丘、沙山、森林以及农田,构成了湖区独特而复杂的生态系统。近年来,鄱阳湖低枯水位出现时间提前及枯水时段延长,对植被生长的影响十分显著。

1)水位下降提前,洲滩平均提前1-2个月出露,出露面积大为增加,土壤含水量低,不能满足湿地植物的生态需水。芦苇、南荻等挺水性植物面积扩大、向低高程区域扩展、植株稀疏,15米以上洲滩的湿地植被逐步退化为狗牙根为主的中性草甸;

2)低水位的出现,使原本在枯水季节能维持50100cm的区域出露成为泥滩地,大量的沉水植物由于长时间的出露而死亡,马来眼子菜等沉水植被面积由上个世纪占全湖植被面积的20%,降到现在的不到5%

3)由于水位下降,湖水面积缩小,人为干扰活动增加,导致鸟类栖息、隐蔽条件降低,对湿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造成影响,鄱阳湖生态系统的质量受到威胁。随着湿地生态系统的退化,其涵养水源、调节气候、降解污染、提供候鸟栖息地等生态服务功能正逐渐衰退。

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9座蝶形湖泊由于在枯水期可人工控制能保持一定的水位,成为了珍稀候鸟理想的栖息地,每年11月以后鄱阳湖的大多数冬候鸟都集中在此觅食。江西省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局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2006年底至2007年初,由于多数湖泊干涸,候鸟没有足够的食物保障,不得不飞离鄱阳湖另寻栖息地。

2、对鱼类及底栖动物的不利影响

目前,鄱阳湖生物多样性呈下降趋势,过去常见的水生、湿生和沼生植物正在退化,面临消失的威胁;低栖动物数量、种类减少;虾、蟹类产量下降;珍稀水生动物种类和数量显著减少。

水文节律的改变对许多鱼类的繁殖造成影响,湖内定居性鱼类的产卵场、索饵场面积缩小,越冬场水位变浅,幼鱼饵料摄取受到影响,其生存和栖息范围进一步受到威胁。湖区鱼汛的种类和规模显著减小,鱼类资源量较20世纪80年代以前剧减70%以上,经济鱼类种群结构呈现低龄化、小型化。据统计,2000年鄱阳湖年总渔获量为3.59t,到2009年已减少至2.35t,减量达1/3。湖区以渔业为主的鄱阳、余干两县,2007年的渔业收入不到往年的1/5

快速退水,使得草洲泥滩上的蚌、螺等底栖动物露滩、脱水死亡。底栖动物种类较20世纪80年代大为减少。

据近年来的监测成果,目前监测到的洄游鱼类种类明显减少,一些珍稀鱼类已难觅踪迹。在河海洄游性鱼类中,只看到鲚,监测到的数量也极少。

3、对江豚的不利影响

水体减小,江豚栖息空间缩窄;鱼类减少,江豚食物来源缺乏;快速退水,江豚易困于浅水洼滩。

中科院武汉水生所在2007年、2009年、2010年的冬季都收集到江豚死亡信息,20112012年均出现退水困豚情况,大多与枯水位时间长以及定置网有关。

201012月,鄱阳湖松门山水域20多头江豚被困浅水湖滩,幸发现及时,得于人工救助。20123月,鄱阳湖3头生命垂危的搁浅江豚,经专家全力救助,得于脱困。

(三)湖区水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水安全保障能力降低

水体减少,水污染浓度增加,水质下降;沉水植被大幅减少,由原来的20%减少到不足5%,水体净化能力下降。

上世纪80年代鄱阳湖水质以III类水质为主,平均占85%III类水占15%,呈缓慢下降趋势;90年代仍以III类水为主,平均占70%III类水占30%,下降趋势加快;进入21世纪,特别是2003年以后,III类水仅占50%III类水占32%,劣III类水占18%,水质下降趋势明显。汛期水质明显好于枯水期水质,多年平均汛期II类水所占比例比非汛期高15%

20077月鄱阳湖水位为15.88m时,湖区Ⅱ类水占26.3%,Ⅲ类水占47.4%,劣Ⅲ类水占26.3%;进入10月份,由于长江干流来水减小,鄱阳湖水系降雨偏少,出湖水量增大,湖区水位迅速下降,水质也逐月下降。1012月平均水位7.68m10月份Ⅲ类水占33.3%、劣Ⅲ类水占66.7%11月份Ⅲ类水占7.7%、劣Ⅲ类水占92.3%12月份受柘林水库放水影响,Ⅱ、Ⅲ类水占23.5%、劣Ⅲ类水占76.5%。湖口站19月份水质多为Ⅱ、Ⅲ类水,1012月份水质多为Ⅳ、Ⅴ类水。

(四)航道堵塞,通航能力明显下降

鄱阳湖长时间的低枯水位造成航深不足、航道拥塞,导致通航环境恶化,船舶碰撞、搁浅事故时有发生。一般年份鄱阳湖每天进出长江的船舶多达1000多艘,20069月每天的船舶数量减少了一半,10月份有近百艘重载船舶被堵塞在赣江及鄱阳湖航道上,需要采取紧急调水措施,集中解救受困船舶。

(五)湖区血吸虫病仍处于重流行状态

目前我省血吸虫病流行主要集中在鄱阳湖周围的农村。据2007年统计,鄱阳湖区血吸虫病疫区县13个(其中:疫情控制县9个,传播控制县4个),现状血吸虫病疫情涉及流行乡镇165个,流行乡镇人口514.24万人;涉及流行村1417个,流行村人口276.26万人;至今湖区还有急感和晚血病人3436人,化疗病人63135人,扩大化疗病人21.2万人。鄱阳湖冬陆夏水的状况使湖区广袤的草洲成为钉螺孳生之地,全省99.9%的有螺面积在鄱阳湖草洲上。因“谈虫色变”,鄱阳湖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得不到开发,大量的水面、草洲得不到合理利用。

低枯水位的鄱阳湖,被人们称为“鄱阳河”、“鄱阳沟”,此时的湖泊水面水体缩小,湿地萎缩,生物量下降等水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与此同时,枯水期水质日渐恶化,生态安全面临威胁,已成为制约湖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长江干流上游水库群汛后蓄水是鄱阳湖秋冬季低枯水位的关键原因

长江流域上游水库群在产生巨大效益的同时,汛后集中蓄水运行将改变长江中下游河道的水文情势与水沙条件,改变天然的径流过程。长江中下游水位的降低,将使鄱阳湖出流量加大,从而带来鄱阳湖水位降低、水量减少、低枯水位出现时间提前、枯水期延长等重大变化,对鄱阳湖水资源的“拉空”作用十分明显。

长江上游水库群汛后蓄水对长江中下游及两湖的影响,中国水科院、长江委、南京水科院等都已有详细的研究。有关研究成果显示:长江干流上游水库群汛后蓄水是鄱阳湖低枯水位的关键原因。

主要体现在:清水下泄冲刷引起的河道下切降低下游水位;蓄水引起的长江中下游径流减少,对两湖的“拉空”影响。

(一)清水下泄冲刷影响

清水下泄冲刷河床带来的直观后果是:同流量水位降低,同水位流量加大。这必然造成水资源的浪费和取用水的不可行。据长江三峡水库泥沙专家组资料,近些年三峡水库入库泥沙仅为原先预测的30﹪,汉口河段泥沙仅为18﹪,宜昌—荆江河段泥沙更少。清水下泄导致中下游河段面临长时期、长距离、大幅度冲刷的严峻形势。三峡水库蓄水运行至2022年,荆江河段冲刷使中枯水位下降明显,流量小于10000m³/s时,宜昌、沙市、石首、监利水位分别下降0.97~1.06m1.07~2.1m2.04~2.58m1.75~2.07m。蓄水运行至2052年,流量小于10000m³/s时,沿程各站水位最大下降0.98~3.71m

(二)水库群蓄水影响

三峡水库单独运用条件下,蓄水期减小下泄流量对湖口水位的影响一般将持续到11月底、12月初,在此期间湖口水位降低最大值为1.89m,降低平均值为0.87m,出湖水量平均增加约18.2亿m³,湖泊蓄水量减少。

若进一步考虑近期上游已运行或即将建成的溪洛渡、向家坝、瀑布沟等5座干支流控制性水库的蓄水影响,则湖口水位降低最大值为2.95m,降低平均值为1.14m,出湖水量年均增加约21.5亿m³

若进一步考虑水库运用后清水下泄引起河道冲刷对水位的影响,则湖口水位降低最大值为3.93m,降低平均值为1.82m,出湖水量年均增加约24.6亿m³

四、鄱阳湖秋季低枯水位将长期存在,并将不断加剧

长江,已不再是天然的长江。据《长江流域综合规划》,长江上游已建和拟建水库群总调节库容790亿立米,防洪库容达530亿立米,相当于3个三峡工程;长江中游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起自丹江口)已建设运行,一期工程调水95亿立米(二期工程调水120-130亿立米),引江济渭工程调水15亿立米,鄂西北调水9亿立米;长江下游的引江济淮工程调水49亿立米,还有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等等。

这些控制性工程为发挥其综合效益,汛后蓄水是必然的,每年都会发生,蓄水时间大都从89月开始。随着这些水库的建设、运行,江湖关系带来的变化将进一步加大,秋冬季鄱阳湖水量将进一步减少,低枯水位已成为常态,对水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影响将进一步加大。

鄱阳湖水文节律的明显变化,已导致鄱阳湖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的大幅降低,这种影响是巨大的、趋势性的。尤其是,低枯水对湖区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是渐变的、长期的、不可逆的,现阶段不高度重视并加以治理,鄱阳湖将失去其原有的地位和功能。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湖区生态、生活和生产用水保障要求标准不断提高,特别是鄱阳湖区作为国家粮食增产主要基地之一,需水量还将持续增长。一方面,鄱阳湖“五河”流域未来用水将进一步增加,导致入湖水量还将减少;另一方面,湖区自身用水量增加,对湖区水位的依赖性更强,未来供水安全形势将更加严峻。

鄱阳湖水位的相对稳定,是鄱阳湖乃至长江中下游地区生态安全、用水安全的重要保障。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针对长江与鄱阳湖水资源水环境的新形势新变化,以“一湖清水”为建设目标,按照生态保护和综合利用要求,采取动态管理、阶梯式水位、适应性调度的调控方式,控制相对稳定的鄱阳湖枯水位,提高鄱阳湖枯水期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改善供水、灌溉、生态环境、渔业、航运、血吸虫病防治等条件,保护水资源,恢复和科学调整江湖关系。

提高鄱阳湖枯水季节水环境容量,达到保护水生态水环境、根本解决湖区干旱及生态缺水问题、改善湿地环境、有效控制钉螺、提高航道等级、发展湖区旅游及渔业等方面的综合效益。

【鄱阳湖水利枢纽的工程概况】

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摒弃传统水利工程的经验和教训,以提高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提高供水保障能力、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的原则,协调生态与发展、平衡总体与局部、兼顾当前与长远。注重把握“永保一湖清水”的总体要求;注重把握“江湖两利”、“流域一体”的护江治江理念。

一、工程的定位及主要任务

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为开放式全闸工程。工程功能定位为提高鄱阳湖枯水期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改善供水、灌溉、生态环境、渔业、航运、血吸虫病防治等条件,保护水资源,恢复和科学调整江湖关系等。

基本理念是:建闸不建坝;调枯不控洪;拦水不发电;建管不调度;江湖两利、动态调控。

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为开放式全闸工程,汛期闸门全开,不发挥作用,只是在汛末对湖区水位进行节制,缓解湖区水位下降过快导致的问题,寻求洪水资源化利用。汛期48月闸门全开,江湖连通,既有利于维护当前的江湖防洪体系,又有利于水生动植物洄游繁殖;枯水期9月至次年3月按生态保护和综合利用要求,采取动态管理、阶梯式水位、适应性调度的调控方式,控制相对稳定的鄱阳湖枯水位。

(一)兴建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能够显著提高鄱阳湖枯水期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

在传统农耕时代,鄱阳湖枯水期水资源基本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但随着长江干支流控制性水库的建设,鄱阳湖的水文情势发生变化,枯水出现时间提前、枯水期延长、水位降低,对水资源综合利用造成影响;同时水位降低、水量减少,湖水自净能力减弱,水质变差,鄱阳湖枯水期水资源、水环境承载力不足的问题日益凸显。随着鄱阳湖枯水期天然水资源条件恶化和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对用水水量、用水水质和用水时间要求提高,鄱阳湖枯水期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不足已经成为制约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瓶颈。兴建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有效调节枯水水位,是恢复和提高鄱阳湖水资源水环境承载力,破解区域发展瓶颈制约的必然要求。

建设鄱阳湖水利枢纽,通过调控枯水期水位可增加湖泊9月~次年月的水环境容量约37%,有利于改善枯水期水质。同时,鄱阳湖水利枢纽采用闸的方式建设,开启闸门,即可实现闸上下的水体自然交换,可有效应对湖区水体水质恶化等特殊情况。

(二)兴建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能够有效改善鄱阳湖区民生条件。

鄱阳湖是湖区群众饮用和灌溉水源,拥有我国湖泊中最大的淡水生产养殖水域,鄱阳湖航道网是江西内河航运的重要枢纽。鄱阳湖水位、水量、水质关系到湖区供水、灌溉、渔业和航运,与群众安康、民生福祉密切相关。

近年来,鄱阳湖持续低枯水位已经对湖区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兴建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可为环湖区的城市和乡镇居民生活和生产提供用水安全保障,环湖79座水厂的供水保证率可从现状的8097%提高至97100%,环湖农村的水源供水保证率从现状的7085%提高至90%以上;可改善灌溉水源条件,结合鄱阳湖区1万至5万亩圩堤加固改造,提高现有263万亩灌面、新增51.2万亩灌面的灌溉保证率,为湖区粮食安全提供水源保障;可使鄱阳湖和周边河流部分河段变成库区航道,增加枯水季节航道水深和航道宽度,减缓水面比降,显著改善航道条件;在枢纽工程运行一段时间,对湖区湿地、鱼类的影响规律有深入研究后,可选取一个合适的典型年,保持310月份水位不低于15m,进行血防调度,再辅以其他措施,基本达到灭螺的目的。

(三)兴建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能够科学维护鄱阳湖生物多样性。

水是生态环境的控制性要素,对保持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系统稳定至关重要。鄱阳湖区水土资源孕育丰富的生物资源,拥有多种鱼类、鸟类等物种资源,是国际重要湿地和全球95%以上越冬白鹤的栖息地。

近年来的低枯水位导致鄱阳湖水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影响湖区鱼类、鸟类的生存。兴建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通过调节使湖区在枯水期能基本维护原有的水文节律,或通过调度还原适合湿地的水位涨落过程,尽可能实现湿地动态特征对水位消落的需求,能减缓鄱阳湖区湖泊洼地水位提前下降带来的对湿地提前出露的影响,有利于维持枯水期湿地生态系统的正常状态,有利于减少低水位延长对湖区湿地生态系统的损坏。

水利枢纽工程在枯水期保持湖泊一定的水位,水域面积扩大,水深增加,将增加湖区鱼类的生活空间,可降低被捕捞的概率,并有利于鱼类越冬;增加枯水季节湖区水域面积,避免极端低水位的出现,从而对减缓枯水季节人类活动对江豚的影响起到积极作用;促进渔业资源量的增加,从而为江豚提供更多的食物资源,可以一定程度上减缓渔业活动与豚类生存之间的尖锐矛盾。

(四)兴建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能够有力支撑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健康发展。

鄱阳湖地区位于沿长江经济带和沿京九经济带的交汇点,是中部地区正在加速形成的增长极之一,在我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按照《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鄱阳湖地区要努力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经济示范区,为此,必须坚持生态优先、促进绿色发展,把资源承载能力、生态环境容量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据。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 1月召开的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使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江西省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实施意见》明确,统筹推进长江九江段,鄱阳湖及源头地区等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保护,积极探索大湖流域综合开发治理的新模式,构筑长江中下游生态安全屏障,进一步巩固提升江西生态优势,打造生态文明建设江西样板。

目前鄱阳湖生态环境保护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水环境污染、湖泊富营养化有加重趋势,湿地生态系统逐渐退化,洲滩植被的产量和质量下降,湿地资源进一步衰退;底栖动物、鱼类资源持续减少,水土流失加剧等。按照党中央关于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相均衡、统筹山水田林湖泊水的思路,根据长江经济带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要求,有必要对鄱阳湖进行适当调节,对水量进行合理调度,从而在时间和空间上均衡地配置水资源,实现创造一流水质、一流空气、一流生态、一流人居环境的目标。兴建鄱阳湖水利枢纽,主动保护修复水生态系统,合理调配水资源,是有效保护鄱阳湖“一湖清水”、推动人口资源环境均衡发展和实行山水田林湖系统治理、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工程的建设规模和建造形式

鄱阳湖水利枢纽为Ⅰ等大(1)型工程,位于鄱阳湖入江水道,屏峰山与长岭山之间,上距星子县城约12km,下至长江汇合口约27km,工程控制鄱阳湖水系全部流域面积。左岸为长岭山,山顶高程为129m;右岸为屏峰山,山顶高程为149.2m;两山之间湖面宽约2.8km

设计轴线总长2993.6m;拟设置64孔泄水闸,其中孔口净宽26m的常规泄水闸60孔,孔口净宽60m的大孔泄水闸4孔,闸底板高程分别为0m2m4m;枢纽左岸设置3线单级船闸,船闸级别为Ⅰ级,闸室有效尺度采用280m×34m×5.5m(长×宽×最小槛上水深,下同);右岸并行布置2条鱼道,左侧鱼道为低水位鱼道,用于枯期(11月~次年3月)上、下游水位较低时过鱼,右侧鱼道为高水位鱼道,用于汛后9月~10月份上、下游水位较高时过鱼之用。

初步估算,枢纽工程静态总投资128.85亿元,年运行费用约1.21亿元。

三、工程的调度原则

枢纽的调度原则为:(1)调枯不控洪;(2)基本恢复长江上游控制性工程运用前的江湖关系;(3)与控制性工程联合运用;(4)综合影响最小;(5)水资源统一调度。

工程最低控制水位9.50m,遇突发水环境事件时可迅速开闸,恢复天然状态。并可利用枯期蓄水进行应急处理,提高长江湖口以下河段及鄱阳湖水资源综合利用安全保证率。

鄱阳湖水利枢纽具有综合效益,不同的水位调度方案对各工程任务的作用和影响不同。在对主要时间节点及控制水位范围、枯水期调控时间及水位范围和枢纽开闸时间等初步分析的基础上,本着既有利于改善民生,又有利于保护湿地生态及越冬鸟类的原则,按照中国科学院等湿地权威专家的研究结论,拟定调度方案如下:

13月上中旬~831日,泄水闸门全部敞开,江湖连通;

291日~915日,当闸上水位高于14.50m时,泄水闸门全部敞开;当闸上水位降到14.50m时,减少闸门开启孔数,按五河和区间来水下泄,水位维持14.50m,若闸上水位低于14.50m,在泄放满足航运、水生态与水环境用水流量的前提下,最高蓄水至14.50m

3916日至930日,闸上水位逐步均匀消落至14.00m;至1010日,闸上水位逐步均匀消落至13.50m;至1020日,闸上水位逐步均匀消落至13.00m;至1031日,闸上水位逐步均匀消落至12.00m左右;在消落过程中若外江水位达到闸上水位,则闸门全开;

4)至1110日,闸上水位逐步均匀消落至11.00m;至11月底,闸上水位逐步均匀消落至10.00m12月闸上水位基本维持在10.00m左右;至2月底,根据最小通航流量、水生态与水环境用水等需求控制枢纽下泄流量,使闸上水位逐步消落至9.50m左右。

531日~3月上中旬,闸前水位逐渐下降至与外江水位持平,闸门打开,江湖连通。

6、血防调度

待枢纽工程按上述调度方式运行一段时间,对湖区湿地、鱼类的影响规律有深入研究后,再选取一个合适的典型年(3月份五河及区间来水较丰、湖区水位较高,例如1992年、19983月份最高水位分别为15.63m14.70m),保持3月~10月份水位不低于14.5m,进行一次血防调度,最大限度的杀灭钉螺。

随着工程设计阶段的加深,对湖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需求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枢纽调度方案还将进一步优化。

【鄱阳湖水利枢纽的作用与效益】

党的十八大把水利放在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位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新思路。水利部提出:“全面考虑水的资源功能、环境功能、生态功能,……加快实现从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从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转变,从水资源开发利用为主向开发保护并重转变,从局部水生态治理向全面建设水生态文明转变”。鄱阳湖水利枢纽把提高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放在首要任务,既是基于鄱阳湖特殊的水安全地位,也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具体要求,同时也是江西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障水安全讲话重要精神的积极探索。

、民生效益

1、供水效益

环湖79座水厂的供水保证率可从现状的8097%提高至97100%,多年平均年增加供水量约0.3亿m³,将为南昌、九江等市、县64个城镇(场)约300万人的生活和生产用水提供安全保障。

滨湖地区枯季地下水位的抬升,可使环湖农村的水源供水保证率从现状的7085%提高至90%以上,多年平均增加水源可供水量约730m³,节约外出取水劳动力约700万个工日,受益人口近100万。

枢纽工程还是湖区重要的应急供水工程,为湖区干旱和特大干旱年提供可靠的水源,

2、灌溉效益

可改善鄱阳湖周边地区263万亩灌溉面积的取水条件,使其灌溉保证率由现状的55%75%提高至90%以上;可为新增灌溉面积51.2万亩提供可靠的灌溉水源,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创造条件;在作物蓄水量大、鄱阳湖水位低的910月份,枢纽多年平均可提供水量4.6亿m³,对保障湖区乃至江西省的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3、渔业效益

可扩大湖内定居性鱼类的产卵场、索饵场面积,改善其生存条件,增加渔业资源,使鄱阳湖年均捕捞量从现在的3万吨恢复到上世纪的6万吨,增加湖区4万多专业渔民的收入。

4、航运效益

可使鄱阳湖和周边河流部分河段变成库区航道,促进环湖航道网络形成,实现滨湖地区的航道连通和直达,减少船舶航行里程;可提高航道等级,有效地扩展港口岸线。工程枯期控制水位11.0 m,可渠化航道里程约240km,新增港口深水岸线约30km

5、其他效益

城市景观效益:可为沿湖城镇提供较为稳定的秋冬季河湖景观水面,改善城区生产、生活、生态条件与环境,促进城市建设与发展。

旅游效益:湖泊及周边地区环境得到美化,旅游景点增加,改善了湖区旅游设施和交通条件,增加湖区旅游价值,为湖区发展旅游创造了条件。

血防效益:可为水淹灭螺创造条件,工程按照蓄水灭螺要求进行调度,蓄水线以下将成为无螺区,再对沿蓄水高程带辅以其他灭螺措施基本能达到杀灭钉螺的效果,控制血吸虫病的蔓延,可有效解决湖区血吸虫病防治问题。

二、水环境水生态保护作用

1、工程对改善水质的作用

在枯水期保持一定的水位,将增加同期湖泊水面和水体容积,增大枯水期水环境容量,较大限度地增强水体的纳污及稀释降解能力,改善枯水期水质。

鄱阳湖分布的不同沉水植物对鄱阳湖水体中的氮、磷降解有利,工程建成后,分布在710m高程洲滩的沉水植物在枯水期还能起到改善、净化水质的作用

工程运行可使鄱阳湖各类水面积均有增加,下闸蓄水后期(124月中旬),优于III类的水域面积可达湖体总面积的52%,枯水期湖区水环境可得到明显改善。

2、工程对湿地生态系统的作用

通过调节,可使湖区在枯水期能维持一个合适的水位或通过调度还原适合湿地的水位降落过程,尽可能实现湿地动态特征对水位消落的需求。

能延迟湖泊洼地水位提前下降带来的对湿地提前出露的影响;缓解目前鄱阳湖枯期水位降低过快、水位消落过低导致沉水植物存量减少甚至沉水植物大量死亡对湿地生态系统的不利影响;减少低水位延长对湖区湿地生态系统的损坏。有利于维持枯水期湿地生态系统的正常状态,有利于扩大湿地面积、增加浅水水域,改善和扩大候鸟栖息生境,促进长江及鄱阳湖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3、工程对水生生物的作用

可扩大湖区枯水期水域面积,增加水深,消除枯水期(尤其是持续低水位)造成的湖床见底、干裂等对水生动物及鱼类生境带来的破坏和影响,有利于增加江豚的越冬食物,改善其生存条件。

枯水期水域面积扩大,使湖区鱼类的生活空间增加,可降低被捕捞的概率,并有利于鱼类越冬。

三、维护健康长江,发挥三峡工程更大效益

1、可有效消减长江上游水库蓄水对长江中下游水资源利用的影响

在上游水库汛后蓄水前,枢纽拦蓄部分洪水资源,在上游水库蓄水期间可加大泄量,一方面缓解三峡工程蓄水对长江湖口以下河段水资源利用的影响,另一方面可有效节制912月鄱阳湖区水位,减缓湖区水位下降过快的趋势,恢复湖区水位自然下降过程,有利于湖区湿地生态系统保持良性状态。

2、具有枯水期为下游补水的作用和潜力

据测算,三峡水库蓄水期,枢纽工程运用可增加下泄水量13.59亿m³,相当于日增加流量342m³/s;枯水期水位降至10m,可为下游补充7亿m³

在长江干流特枯时段或遇突发水环境事件时,枢纽工程可迅速开闸,恢复天然状态。利用鄱阳湖提前蓄好的“一湖清水”进行应急补水处理,提高长江湖口以下河段及鄱阳湖水资源的安全保证率。

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是一项江湖两利、多方共赢的综合性工程,也是人水和谐、生态优先的示范工程。

【工程立项所做的前期工作】

为充分论证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在国家发改委、水利部等有关部委和中咨公司等的支持下,我省和相关部委已开展了大量的前期工作和科学论证;

200912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明确提出“重点研究、适时推进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为推进工程建设提供了基本依据。

2010年,江西省政府委托国内有关权威机构,并由国内知名院士、专家领衔,开展“六大课题”研究。201116日,“六大课题”研究成果在北京正式通过了国家级专家组的评审验收,为工程规划设计提供了技术支撑。

2011年,我省对鄱阳湖区进行了一次全面的基础地理测量,为规划设计和工程建设提供了大量宝贵的基础地理数据。

同年,《鄱阳湖区综合治理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经环保部批复,《鄱阳湖区综合治理规划》经水利部批复,为工程建设提供了规划依据。

2012年,《鄱阳湖水利枢纽项目建议书》通过水利部行业审查。

同年,我省组织开展了鄱阳湖区综合整治工作,污染物排放、违规捕捞、非法围湖、无序采砂等得到根本遏制。

20135国家发改委在北京召开了“鄱阳湖水利枢纽项目研究座谈会”,明确由水利、农业、环保、林业等国家部委牵头开展枢纽深化论证工作,由江西省负责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鄱阳湖物理模型试验、湖区综合整治等工作。同年12月,水利部、农业部、环保部、国家林业局和我省分别向国家发改委报送了相关专题深化研究成果。

20141月,国家发改委召开鄱阳湖水利枢纽深化研究工作座谈会,会议要求我省就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效益进行认真研究,梳理、挖掘工程效益,再向国家发改委正式报告。

20145月,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纳入 “十三五”期间分步建设规划的172项重大水利工程。

201410月,国家发改委召开专题会议,对下一步工作进行部署。按会议要求,我省委托长江委设计院开展项目建议书修改优化工作。20157月,我省以赣府厅文【201515号“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报送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进一步深化论证有关工作情况的函”将“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项目建议书补充研究报告”报送国家发改委。

20157月,国家发改委就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是否具备立项审批条件征求各部(委、局)意见。

20159月,国家发改委以《国家发改委办公厅关于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项目有关问题的复函》(发改办农经【20152371号)将国家相关部门和单位反馈的书面意见转给江西省,要求研究梳理,对工程项目建议书作进一步修改完善。

201511月,国家发改委在北京召开了重大水利项目审批部际协调机制会议,专题研究协调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项目建议书审批问题。会议决定不再审批鄱阳湖水利枢纽项目建议书,报国务院同意后复函江西省转入可研阶段的工作。

20162月,国家发改委向国务院报送了《国家发改委关于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建设有关情况和意见的报告》(发改农经【2016235号),提出:拟不再审批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项目建议书,请江西省转入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的工作。

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正式转入可行性研究阶段。

【与国际组织的交流与合作】

为探索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模式,借鉴国外大湖开发与保护的成功经验,我省积极加强与有关国际组织的交流与合作。

20104月,国际湿地公约秘书处、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国际鹤类基金会、世界自然基金会、国际水资源管理研究所等国际组织专家应邀专程到鄱阳湖考察,增进了国际组织对鄱阳湖水利枢纽的了解。

201010月,由省政府领导带队的江西省政府代表团应邀回访了国际湿地公约组织,与《国际湿地公约》秘书处签署了《合作备忘录》。

20123月,湿地国际、世界自然基金会、国际鹤类基金会三家国际环保组织的专家一行6人专程来赣考察鄱阳湖。

2013年元月23日,与湿地国际、世界自然基金会、国际鹤类基金会、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国际环保组织的代表在北京举行座谈会,双方达成诸多共识,并形成会议纪要。

201411月,第十四届世界生命湖泊大会在江西召开,大会播放了《永保一湖清水——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专题片,我省做了题为《长江秋季枯水与鄱阳湖生态环境保护》的专题报告,对工程的建设理念和调度方式等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进行了直观的介绍,各界人士对工程有了基本了解,湿地公约组织官员还对鄱阳湖进行了实地考察。会议形成“鄱湖共识”认为:“世界生命湖泊组织赞赏江西省政府在保护鄱阳湖方面所做出的长期努力,如恢复湖区植被,实施完善的湖泊保护制度及法律,在湖区建立自然保护区,及监测水质和其他生态系统功能。目前,江西省政府计划采取进一步措施,确保鄱阳湖枯水期必要的最低水位,以维持其生态系统功能和人民生活的需要。我们认为,这些举措都是十分积极和有效的。”

我省还通过其他多种方式,与有关国际组织负责人主动联系、汇报沟通,耐心细致地做好答疑解惑工作,努力消除他们的疑虑以获取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如举办 “白鹤国际论坛”等,与国际生态界的人士开展了广泛的交流。

通过交流和沟通,增进了国际组织对鄱阳湖水利枢纽的了解与初步认可。

 

鄱阳湖控制工程的提出,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湖口建闸以调控鄱阳湖的设想由来已久,从上世纪初孙中山先生联通赣粤交通的设想,到新中国成立初期,时任江西省政府主席的邵式平提出在鄱阳湖建坝挡长江洪水倒灌设想, 50年代袁良君先生编著《鄱阳湖湖口建闸蓄水意见书》,到本世纪初的鄱阳湖控制工程,是一个不断深入探索的过程。

以提高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保护生态环境为主要目标,按照“调枯不控洪”的理念,坚持“江湖两利”和“人与自然和谐”的原则,建设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支持。

江西省有关部门高度重视社会各界的关心关注,主动走访科技界、工程界、生态界的各界人士。广泛征求意见,深入开展研究,不断完善建设方案。

建设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有利有弊,利弊大小与枢纽工程的管理模式、水位调控原则、工程型式以及鄱阳湖流域综合管理等密切相关。我们将始终把握“江湖两利”、“流域一体”的护江治江理念,以建设“健康长江”,实现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把鄱阳湖水利枢纽建设成新型的生态水利工程,保障民生,修复生态、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典范工程。


来源:江西省水利厅网站

扫码加入筑龙学社  ·  水利工程微信群 为您优选精品资料,扫码免费领取
分享至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扫一扫",扫描上方二维码
请点击右上角按钮 ,选择 

 发表于2018-09-12   |  只看该作者      

2

始终把握“江湖两利”、“流域一体”的护江治江理念,以建设“健康长江”,实现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把鄱阳湖水利枢纽建设成新型的生态水利工程,保障民生,修复生态、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典范工程。

 发表于2018-10-26   |  只看该作者      

3

张琦0001

中国  | 岩土工程

17 关注

999+ 粉丝

646 发帖

24 荣誉分

该博主未添加简介

猜你爱看

添加简介及二维码

简介

还可输入70字

二维码(建议尺寸80*80)

发站内信息

还可输入140字
恭喜您已成功认证筑龙E会员 点击“下载附件”即可
分享
入群
扫码入群
马上领取免费资料包
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