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大城市、老城区地下管廊设计、建设方案分享!

发表于2018-08-16     977人浏览     1人跟帖     总热度:190  

1项目背景

           广州市综合管廊专项规划涵盖全市域7434.4 km2,本规划既不能完全遵照《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工程规划编制指引》深度控制,又不能脱离该指引的总体框架和思路;同时,如何编制超大城市综合管廊专项规划在全国无例可循。

     因此,如何确定规划编制思路、制定内容框架、控制编制深度、运用怎样的规划方法、形成怎样的规划成果,才能符合国家指引要求和当地建设需要,均需在规划中一一探索和创新。

2规划构思

2.1规划总体思路

本规划范围涵盖广州市域面积7 434.4 km2,若完全按照住建部综合管廊工程规划指引的要求编制,则由于资料深度不够,影响规划编制的进度和精度,缺乏弹性协调的空间;若脱离大纲要求,仅按照宏观战略发展的思路编制,则缺乏对于后续管廊设计建设实施层面的指引。

本规划需要对编制深度进行重新把握,既能为广州市综合管廊的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又能契合管廊规划指引要求,起到国家试点城市的示范作用。

 

为此规划确定了涵盖“宏观-中观-微观”规划思路,从3个层次和维度入手层层递进、逐层聚焦,编制思路见图1。

 


大城市、老城区地下管廊设计、建设方案分享!-Snap18.jpg


图1广州市综合管廊专项规划总体编制思路

首先对现状已建综合管廊进行整合,梳理综合管廊在市域的现状分布、建设运行情况;其次结合广州市城市发展战略平台、各类专项规划等,对综合管廊建设区域进行筛选并确定新的规划方案;最后在现状与新规划管廊的基础上,结合具体工程设计实施方法,论证新旧管廊的关联可能性和技术可达性,从而将全市管廊进行联接成网,发挥其最大的功效。

(1)在宏观层面分析广州市综合管廊的建设条件,制定建设策略导向,甄别筛选管廊规划建设区域、布局综合管廊总体方案;

(2)在中观层面以行政区划为依据分解建设任务、落实管廊选址,并与区域控规相协调,预留管廊配套及附属设施用地,达到控制效果;

(3)在微观层面针对近期实施计划的项目深化管廊节点导则、提出相应的规划控制原则与标准、协调各类市政管线。

 

规划在3个不同的层面落实专项规划的编制要素,尤其在中观、微观的层次增补专项规划的内容,比如综合管廊在建设中存在与城市用地规划矛盾的地方,给予弹性管控原则和指引,相关附属设施用地标准,节点设计导则等方面。

 

在此基础上,编制广州市综合管廊建设投融资方案,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提出管廊运营—管理—维护建议。

 

2.2规划建设策略导向

本规划按照总体规划思路,制定广州市综合管廊建设不同的策略导向(见图2)。重点发展区结合道路、轨道交通、功能区、旧城改造等全面开展综合管廊建设;一般建设区结合市政工程建设有选择的进行综合管廊建设;谨慎建设区一般不安排综合管廊的建设项目。

大城市、老城区地下管廊设计、建设方案分享!_1

图2广州市综合管廊建设策略导向

预计到2020年,广州市综合管廊建设将初具规模,规划建设区域遍布全市范围。广州市综合管廊建设重点:新建及改建主、次干道路;土地一级开发项目;城市重点功能区,结合地下空间利用建设综合管廊;结合轨道交通项目;结合旧城改造。

3规划核心问题与原则

3.1规划核心问题

广州市综合管廊专项规划编制重点围绕了3大核心问题:

(1)如何按照国家指引编制超大城市管廊专项规划。广州市属于超大一线城市,市域面积为7 434.4 km2,本规划需按照国家指引编制,该指引深度属于单个项目立项建设前期的工程规划深度,超大城市按照该大纲编制难度极大。据了解,全国超大城市管廊规划目前没有按照该大纲编制的先例。

 

本规划以逐层聚焦为核心思路,以落地性规划为目标制定规划内容框架,最终形成满足大纲要求且兼具实施性的规划成果。

 

(2)如何将本规划与各方协调,达成共识。综合管廊规划极具综合性,涉及到规划、建设的各个领域,从各级人民政府到建设实施单位。广州市行政管理部门众多、层级结构复杂,如何将本规划与各方协调,达成共识是本规划的难点之一。规划前后共协调了45家相关部门及单位,征询各方意见近百条,力争本规划成果最大限度满足各方需求。

 

(3)规划成果如何创新,体现国家中心城市的发展实力。广东省人民政府、广州市人民政府对本规划高度重视,提出“全而新”的目标要求,本规划按照国家指引编制满足成果“全”的要求,如何在既定的大纲中体现“新”亦是本规划的难点之一。规划不仅在协调机制上创新,更在成果编制中运用规划手段、管廊技术上的创新。

3.2规划原则

本规划提出4项基本原则(见图3):①专项规划要以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确保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的合理利用,达到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的统一;②城市建设和发展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规划应考虑近、远期的衔接关系,使规划具有一定的弹性,从全局出发,统筹安排,满足城市总体布局的要求,使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工程成为城市有机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③要树立动态发展的观念,既要强调规划的引导和控制机制,又要灵活适应市场机制,适时地进行调整、补充和修正,适应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以便更好地深化规划,实施规划;④综合管廊规划坚持高起点、高标准、超前规划的指导思想,充分考虑高速度发展的特征,为区域发展预留适当的市政设施容量。

大城市、老城区地下管廊设计、建设方案分享!_2

图3广州市综合管廊规划原则

4规划内容框架

围绕规划思路,梳理规划各层级对应解决的规划内容框架(见图4)。按照《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工程规划编制指引》编制,主要内容框架包括:规划可行性分析、管廊建设区域划定、管廊系统总体布局、管廊分区规划方案、管线入廊分析、管廊断面方案、管廊三维控制线划定、管廊重要节点控制规划、配套及附属设施规划、近远期建设时序及投资估算、运管维机制及保障措施、规划衔接建议等。

 

大城市、老城区地下管廊设计、建设方案分享!_3

图4广州市综合管廊规划内容框架

5规划特色与创新

本规划成果编制特色与创新贯穿于规划工作全过程,规划既与现状、上位规划的充分衔接协调,又具有高度的落地性,主要体现在以下5方面。

 

5.1规划系统性强,内容全面兼具落地性

总体层面围绕广州市城市重大战略发展平台明确综合管廊建设重点区域,结合重大市政工程、交通枢纽等布局综合管廊总体方案,打破行政边界区规划,全面论证全市综合管廊的关联性;中观层面分解广州市11个行政区的建设任务,以“控规一张图”为基础落实管廊选址与管控,预留综合管廊设施用地,划定管廊三维控制线,并细化管廊断面及配套、附属设施方案;微观层面对综合管廊4类典型节点进行设计,制定节点控制导则,针对各类管线提出协调建议,并制定管廊防灾原则,最终编制管廊投资估算及投融资方案,提出全面的运管维建议,指导管廊后续建设实施。综合管廊节点规划示所见图5。

 

大城市、老城区地下管廊设计、建设方案分享!_4

a 中观层面

 

大城市、老城区地下管廊设计、建设方案分享!_5

b微观层面

图5综合管廊节点规划示例

5.2首次提出“刚弹结合”的入廊原则

广州城市建设用地面积较大,管线敷设问题复杂多样,秉承“建设管廊的区域所有管线必须入廊”原则,有序逐步推进各类市政管线入廊,管线入廊分为刚性、弹性、鼓励性3种方式。对于不同类型管线入廊提出精准要求和规定,结合广州北高南低的竖向特点,弹性地提出了污水、燃气管线如何入廊问题,逐步推进市政管线全线入廊。

 

(1)刚性入廊。给水管线:输水管入廊;电力管线:高压电缆、低压电力管线均入廊;通信管线:全线入廊,通信运营商共建共享。

 

(2)弹性入廊。燃气管线:高压及次高压不入廊,其余入廊;污水管线:合流制地区改造后入廊,分流制地区有条件的入廊;集中供冷、供热管线:有集中供冷、供热区域可纳入综合管廊;雨水管线:结合海绵城市,可利用结构本体或采用管道排水方式入廊;再生水管线:有再生水回用区域,管廊预留再生水管位。

 

(3)鼓励性入廊。真空垃圾管道:部分条件成熟地区可纳入垃圾管道。

 

5.3开发了综合管廊选址评估模型

在综合管廊中观布局规划层面,规划运用综合管廊选址评估模型。评估模型将包含综合用地、道路交通、市政管线、水文地质、地下空间等5类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综合考虑,建立数学评估模型,进行片区综合管廊布局。广州市综合管廊选址数字模型应用示例见图6。

大城市、老城区地下管廊设计、建设方案分享!_6

图6广州市综合管廊选址数学模型应用示例


5.4因地制宜的海绵型管廊断面

针对广州 “水浸”频发特点,在某些特定的区域,规划提出了“海绵型”综合管廊断面方案以缓解排水压力。规划方案中含有雨水管线,利用管廊本体布置雨水舱,可充分利用海绵城市技术的“渗、滞”理念,见图7。

 

大城市、老城区地下管廊设计、建设方案分享!_7

图7广州海绵型综合管廊断面示意

5.5多专业规划,全系统协调

综合管廊附属设施用地与城市用地规划进行反复的协调反馈,将管廊用地在控规阶段予以控制预留,见图8。

大城市、老城区地下管廊设计、建设方案分享!_8

图8综合管廊控制中心的用地预留协调及与地下空间协调示例

 

广州市综合管廊建设较为突出的问题是与地下空间、地铁之间的协调,当综合管廊穿越规划地下通道、地下商业街、地下人防等地下空间设施时,应尽量与地下空间结合实施,含天然气管道舱室的综合管廊不与地下商业、地下停车场、地下道路、地铁车站以及地面建筑物的地下部分等合建。

 

综合管廊应做好与轨道交通线路在平面、竖向位置关系上的协调。在地铁区间段建设时,应尽量将管线纳入综合管廊,避免后期站体施工时产生的迁改并重新复核区间段抗浮等技术要求,同时要处理好与地铁建设时序的关系。

 

本规划与市政管线专项规划、管线综合规划、排水防涝规划等进行协调,在建设综合管廊后,对于部分地区的管线提出归并整合建议,确保综合管廊的路由能发挥最大管线收纳作用,见图9。

6规划成果应用

本规划详实全面的成果内容,既符合宏观战略层面的全局要求,又满足中、微观的层面的建设管控与细节指引,本规划成果应用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6.1指导与指引

本规划成果中建立了近、远期广州市域范围管廊建设项目库,指导近期综合管廊建设项目实施,指引远期广州市综合管廊的发展方向,是广州市作为综合管廊第二批试点城市理顺建设思路、完成建设目标的重要依据之一。

 

6.2协调与衔接

本规划成果基于道路交通、市政管线、重点地区控规等规划编制,对于各类规划提出了协调要求,充分与控规、专项规划等衔接,完善、增补各类规划中相应的规划内容,并将规划成果反馈于控规,做好综合管廊设施用地预留与控制,起到了互相校核、多面协调的作用。

7规划实施效果

目前,本规划成果已经完全纳入广州市城市规划管理平台,规划的实施效果集中体现在综合管廊的建设方面。在综合管廊的设计、建设方面,根据本规划确定的综合管廊线位、管廊断面、三维控制、节点控制原则等已经应用于部分管廊项目,目前地铁十一号线、天河智慧城、国际金融城、广花公路等管廊已经通过本规划定线和施工图设计落实到建设中。

8结语

城市综合管廊的发展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观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目前部分城市综合管廊建设往往缺乏专项规划的指引和全局统筹安排,建设存在一定的目的性和随意性;部分完成综合管廊专项规划编制的城市,规划思路无法完全统一,规划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和滞后性。

 

做好综合管廊建设应秉承“规划引领”为核心思路,以“先规划、后建设”为指导原则。本文以广州市综合管廊专项规划为案例,探究超大城市综合管廊编制思路,摸索综合管廊专项规划编制方法,从而避免了各类城市或重点开发片区在综合管廊建设中出现的“规划后补”的现象,从统筹全局出发,增强了综合管廊专项规划编制的严肃性、权威性;提高了城市综合管廊布局和建设的合理性、科学性。

 

具有全局思维的综合管廊专项规划,可以为综合管廊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撑,通过对各类城市规划因素的分析考虑,能够实现综合管廊与城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共同发展,从而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聊城古城区综合管廊设计方案


1  工程概况

1.1工程背景

聊城古城区是聊城市作为历史文化的核心体现区,始建于北宋时期,呈正方形,东西、南北总长均为1 km,平面结构严谨、规整。以建于明朝初年、木质结构的光岳楼为中心,形成了东、西、南、北方向贯通的大“十”字形的4条大街,并由此4条大街将古城分成4个片区;每个片区又以 小“十”字形次级街道为界,再次划分为4个组团。这大“十”字形的4条大街和4个片区的小“十”字次级街道,使整个古城呈现为“十”字叠加“井”字的垂直交叉、棋盘式方格状的道路骨架。4条大街规划的道路红线宽度为18 m,次级街道的道路红线宽度仅有7 m。在保护与改造提升时,各种市政公用管线如采用传统的直埋敷设方式,地下空间条件是无法满足的。当时,出于必须保护古城历史文化和尊重古城地上空间的愿望,决定探索和研究实施可容纳各种管线的地下综合空间。

1.2工程简要

按照《聊城市古城区基础设施规划》,在大“十”字形的4大街和“井”字形的次级街道的地下,规划、设计建设了现代化、集约化的综合管廊。管廊总长度为6.3 km,内部敷设给水、热力及通信等3种管线,同时预留了热水及再生水管线的安装条件。总体设计3种断面形式:一是普通综合管廊,总长度约为4 970 m;二是与人防通道合建的复合综合管廊,总长度为560 m;三是可兼具敷设管线、人防通道及观光旅游3种功能的多功能综合管廊,总长度为770 m。综合管廊位置示意见图1。

大城市、老城区地下管廊设计、建设方案分享!_9

图1综合管廊位置示意

2  设计理念及总体设计

大城市、老城区地下管廊设计、建设方案分享!_10

本工程设计始于2009年1月,当时尚无可依据的国家及行业标准规范,只能参考相关的规定要求。该综合管廊的规划设计是古城区保护与改造的关键,街道现状繁复多样,场地局促,而规划标准较高,涉及的协调因素十分复杂。在综合管廊的设计过程中,多方多次征求了规划、消防、人防及各管线单位和相关主管部门的意见,在尽可能减少投资的情况下,创造性地解决了大量的技术难题:如与历史文化保护的关系、管廊类型及断面设计、敷设管线布置、人防工程设计、旅游观光人员进出通道、管线进出管沟的条件设施、与地上总体规划和建(构)筑物及绿化设施等的配合、与沟外管线的协调处理、施工过程中的降水支护等等。

2.1与历史文化的辩证关系

对古城区的保护性改造提升,是传统文化肌理的延续与现代生活品质的改善之间的辩证统一。历史文化保护的主要任务是传承与还原古城区的传统风貌与历史遗存,综合管廊的建设是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和满足居民生活需求。传承与创新并不对立,而是相互协调和包容的。二者的关系主要体现在2个方面。

2.1.1理念的融合

倡导“宜居城市”的理念,古城区确定为以居住功能和文化展示为主,结合文化旅游、休闲旅游功能的综合发展模式。在物质层面,是保护古城区整体格局和文化遗存,强化历史风貌,以提升空间品质,特色鲜明的历史文化环境要素增加了古城区的吸引力;而在社会层面,则是改善古城区内居住生活环境,优化功能,提高生活品质,健全的市政设施为其中的居民提供较高的现代生活条件,综合管廊的建设是完善市政设施的重要方式。以人为本,“引进来,还要留得下”的人脉环境才能更好地激发历史文化名城的无限活力。

2.1.2形式的协调

古城区的整体景观视线范围内,应强化古朴典雅的传统风貌和建筑界面,弱化综合管廊及其他现代市政设施的元素符号,以保证改造还原总体风格。具体有以下3种手法:

(1)所有检查井、人孔、投料口甚至风井均作成隐秘式,不延伸出地面。施工完成后的井盖与路面的青条石铺装风格相统一,图2为通风口和人孔示意。

大城市、老城区地下管廊设计、建设方案分享!_11

(2)其中一部分综合管廊人员主要出入口与临街建筑相结合,直接设在室内。

(3)另一部分管廊人员主要出入口直接设在街边,但其建设风格与背景建筑形成巧妙的协调统一。

2.2管廊总体设计

古城四周被东昌湖所环绕而导致地下水位较高。由于历史发展的限制使得道路红线宽度较窄,且道路两旁历史建筑遗迹以及古树较多,在道路两侧直埋敷设有雨水管、污水管、燃气管以及缆线管廊。为还原历史风貌,路面为青条石铺装。基于诸多设计条件,与有关方面多次对接,经技术经济的综合论证,确定管廊总体设计如下。

2.2.1管廊布局

考虑施工所涉及到的地下空间限制性利用等因素,本综合管廊断面形式设计为单舱矩形。将管廊设置于道路中间正下方,以满足道路两侧地块内建筑对公用管线的需求,也便于实现所有管廊在地下相互贯通的技术要求。四大街主要道路下为干支线混合管廊,次级街道路下为支线管廊。

2.2.2管廊断面

分析古城自然条件的限制和各种管线安全敷设与利用空间,确定普通综合管廊的断面净尺寸为2 m×2 m。与人防通道合建的复合综合管廊断面净尺寸为3 m×2.6 m,兼具旅游观光功能的多功能综合管廊断面净尺寸为4 m×2.6 m。

廊内一侧敷设给水管道及通信电缆,给水管在下,通信电缆在上;另一侧敷设热力管道,其上方预留热水及再生水管线安装条件;廊内中间考虑0.9 m的检修通道。

2.2.3廊顶覆土

为避免管廊施工开挖对古建筑及树木的影响,减少施工降水难度,缩短施工周期,节省造价,设计时要尽可能地提高廊顶高程。但道路结构和路下横穿管道等又必需留有必要的廊顶覆土空间。经综合论证,管廊顶覆土埋深为1.2 m。

本工程采用钢管桩支护的方式进行施工。虽成本较高,但有施工速度块、施工作业面较小、现场湿作业少、不需泥浆池、桩体尺寸小等多方面优势,对于该工程现状是比较适宜的方案,实际施工效果,反映良好。

2.2.4交叉处理

如前所述,综合管廊设置于道路中间下方,道路两侧还敷设有排水管、燃气管以及缆线管廊,各类口部又均设置在道路两侧的人行道内,这势必会形成口部与管廊之间的通道和其他管线(尤其排水管线)的交叉;另外,管廊的棋盘式网格状走向使得管廊之间产生了9处相交,管廊相交处与排水管、缆线管廊也不可避免多次交叉。为此,在综合管廊与外部雨、污水管道交叉时,将管廊或各种通道均下翻绕行排水管。以下对各类交叉处理进行详细介绍:

(1)通风口、人孔及投料口等口部与管廊之间的通道和其他管线交叉时,综合管廊向下折翻,既要确保通道净高(不小于1.5 m)的前提下保证通道顶在排水管以下(每一处都要结合排水管网施工图详细计算),又要避开通道在管廊开口处的管线遮挡以免局部管廊埋深和净高加大。为减小管廊局部下卧深度,以便减小施工难度、降低建设投资,各口部及通道均设在给水及电信线缆一侧。口部通道与管廊连接示意见图3。

大城市、老城区地下管廊设计、建设方案分享!_12

(2)管廊相交节点处的处理方式较为复杂,一方面管廊内两侧大部分管线要在此处对调,要考虑管线交叉安装转弯半径需要的空间,管廊断面的深度需相应增加;另一方面管廊相交处亦是道路交口处,也是各种排水管线交叉处。因此要对各类管线、管廊标高仔细核对,以免冲突。作为旧城改造项目,其中的建筑物各类需求已基本稳定,各类管线位置、走向及管径、标高等信息掌握也相对准确,计算数值及空间控制可以比较精准。9处交口标高值以及管线管径、走向均不相同,对其逐一分别计算。根据计算值进行廊局部加深。管廊相交示意见图4。

大城市、老城区地下管廊设计、建设方案分享!_13

图4管廊相交示意体

2.3管线设置

管线设置应满足16个街坊的各类市政系统供应需求。主要设计内容概括为以下3个方面。

2.3.1管线系统

为保证古城区供水要求,供水管道由北城门、西城门、东城门3个位置分别进入综合管廊,管径均为DN200,运行压力0.25 MPa,通过管廊形成环形供水管网。

热力管线规划为从古城区北城门和西城门各引入一路市政一次管网,直接敷设在4条大街的管廊内;在4个片区各建设1座热力站,经换热处理后的二次管网仍然要在管廊内敷设,再接至各组团内的取暖用户。

综合管廊内设计建设有联通、移动、电信、广电及古城区监控线路,满足了古城内商户及居民的多方面通讯需求。

管廊内同时预留再生水的安装位置。在管廊适合的位置预留了进出管线位置(套管)。

2.3.2管线对调布置

由于管廊内仅能容纳设计限定的管线,且支管只能从管线设置的“本侧”引出,而不能在管廊内的对侧引出。又因为管廊顶覆土仅为1.2 m,各类管线支线在管廊内本侧引出后,只能为本侧建筑服务,无法跨越到另侧。

为解决无法两侧“互跨”引出的问题,设计时将管廊内的管线进行巧妙设置:每个片区内的小“十”字次级道路下的管廊内管线设置均相对调,各类管道的相对位置形成“风车式”的安排布置,图5表示的是热力管道的敷设及引出位置示意图(箭头所示一侧),其他管线亦作对应设置。这样则可保证各类管线仅在本侧接出,而每个组团内的建筑也能满足各类管线的配给服务,实现每个组团内均有直接对应的管线接口,而不必折返、交叉或重叠。

大城市、老城区地下管廊设计、建设方案分享!_14

图5热力管道位置示意

各种管线在管廊相交处通过管廊局部下卧加深,在管廊上部顶下安装而实现位置的调换,见图4。

这样既实现了管廊断面小、覆土浅、投资低的目标,也较好地克服了古城区场地限制,解决了供应与需求的综合性矛盾。

2.3.3引出管线过路

如前所述,综合管廊均设在道路中间地下,管线出廊至街坊两侧建筑之间的管线均敷设在道路下方,对此段管线过路和敷设方式确定为:各管道做单独的过路钢套管(加强防腐处理),从管廊引至路边的检查井内,该套管较敷设的管线大两号,如图6。

大城市、老城区地下管廊设计、建设方案分享!_15

图6过路套管示意

主要是考虑作为旧城改造项目,其中的建筑物各类需求已基本确定,各类引出管线位置、走向及管径、标高等信息也相对准确,可以较精准的设计预埋各条过路套管。

2.4人防设计

在规划设计阶段,楼东大街供销社及楼南大街海源阁附近发现近代砖砌防空洞,按照人防相关要求,新建或改扩建市政建设不应减少人防设施的现有规模,经与聊城市人防办协商,确定将部分综合管廊与人防设施合建。又分为与人防通道合建的复合综合管廊和兼具旅游观光功能的多功能综合管廊两种情况,在设计过程中形成诸多技术创新,具体如下。

2.4.1结构设计

人防合建管廊外墙、顶板和地板均考虑人防荷载即按核6级设防设计,墙体进行加厚。人防通道与普通管廊连接处将防火墙设计为临空墙,防火门处临战封堵。

2.4.2人员出入口

与人防通道合建管廊段,增设人员出入口:在复合综合管廊的每个分区内,另设一个人防出入口,出入口与管廊之间的通道净尺寸为1.2 m×1.2 m。对于多功能管廊的每个分区,另设一个观光出入口,出入口与管廊之间的通道净尺寸为2.7 m×2.1 m。人员出入口建于临街建筑内或室外另建与临街建筑风格浑然一体,管廊与通道连接处设有防护密闭门门框,临战时安装防护密闭门;各人员出入通道均设有门槛(挡鼠板)。在人员出入口通道处,综合管廊需向下折翻,技术处理方法及要求同上。人防人员出入口通道示意见图7。

 

大城市、老城区地下管廊设计、建设方案分享!_16

图7人防人员出入口通道示意

2.4.3通风设计

普通管廊与人防合建复合综合管廊均为机械排风、自然进风;具有观光功能的多功能管廊利用双速风机机械排风兼排烟、自然进风。与通风道连通的与人防合建管廊的侧壁上加装防爆波活门。

2.4.4套管设计

各类管线过人防合建管廊侧壁处,均设计安装防护套管。供水、再生水及热力管道过人防通道外墙或临空墙时,其内侧加设防爆波阀门。

老城区修建地下综合管廊施工要点

家丽路,沿线下穿圭塘河、穿越城际铁路,已建地铁五号线,规划地铁七号线、八号线,全长3.88Km,自2016年7月启动施工。

长沙作为全国首批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城市,试点建设任务包括22条管廊,总长度达60.41公里。这22条试点管廊中,21条位于高铁会展新城、梅溪湖新城等新城区,而湘府西路综合管廊是唯一一个位于老城区的试点项目。

大城市、老城区地下管廊设计、建设方案分享!_17

湘府西路管廊工程效果图

据了解,湘府西路综合管廊主体结构采用现浇模式进行施工,以两舱断面为主,管廊布置在绿道、人行道、辅路下方,容纳电力(10KV、110KV、220KV)、通讯、给水、中水。

老城区建管廊有多难?

湘府西路管廊项目自开工建设以来,面临地下管线保护及迁改难度大、交通疏解压力大等一系列难题。

  • 地下管线复杂,迁改难度大

因为地处长沙市老城区,地下管网错综复杂,沿线除110KV埋地高压电缆、10KV高压电缆、燃气管道、弱电管线、自来水管道、市政雨污水管等各类管线仅南北向已探明上图的219趟管线外,还存在未探明以及不知具体位置的管线,且大部分管网由于年代久远,老化渗漏现象较为严重,仅网线迁改保护就耗时一年半。

大城市、老城区地下管廊设计、建设方案分享!_18

头顶高压施工

万家丽路口管廊结构为浅埋式电力隧道,为横穿万家丽路281米电力隧道,毗邻220KV高压电塔,上穿5号线地铁站及万家丽管线共沟。高压线范围内施工净高、水平距离不够,机械设备在该范围内作业犹如头上顶着一个“电网”,施工难度和安全系数陡然增大。

  • 沿线商业建筑密布,地质环境复杂

大城市、老城区地下管廊设计、建设方案分享!_19

湘府西路管廊工程里程图

沿线商业建筑密布,有24个小区及商业出入口,管廊还要下穿圭塘河及韶山路、洞井路、景观路、万家丽路口,穿越城际铁路、在建的长沙地铁5号线及规划的地铁7号线、8号线,加上项目施工路段地质条件极其复杂、大部分区段存在深厚杂填土层等,这些都给项目施工增加了难度。

  • “黄金走廊”路况复杂,现场场地狭小

大城市、老城区地下管廊设计、建设方案分享!_20

施工场地狭小

同时,湘府西路属于全市重点交通要道之一,是连接湘江、省政府和武广高铁的黄金走廊,车流量大。除本管廊项目外,加上湘府路快速化改造及雨水箱涵施工影响,湘府路路况更加拥挤,管廊项目现场施工场地狭小,多家单位交叉施工、工作面受限。仅就钢筋工程而言,项目需要共计约1.2万吨钢筋,把它们按时运进来都是一件很劳心费时的事。

为老城区管廊建设提供可借鉴“长沙样本”

自2016年7月进场,700多个日夜,湘府西路管廊建设者先行先试,攻克了地下管线保护及迁改,沿线商业建筑及小区征拆协调,沿线路口交通疏导、高压线下施工安全管理及城区物资运输等难题。

  • 高压线范围内如何安全施工?

大城市、老城区地下管廊设计、建设方案分享!_21

安全员进行现场安全教育交底

安装红外线限高装置把好安全关(高科技来咯)

为满足现场高压线下施工安全需求,根据测量的相关数据,项目部工作人员在高压电塔防撞墙设置了“高压线下设备施工警示牌”,地面设置高压线投影警示,用以确保大型设备在高压线下使用安全。

通过手机APP智能系统,当施工人员在高压线范围内作业,只要一越“红线”,安全警示系统就会报警,同时负责监督安全施工的安全员也会收到报警提示;

同时技术创新,采用改装后离地垂直高度12M的旋挖桩机和工作离地垂直高度不超过16M天泵,满足项目在最低高压线下设备使用要求。

  • 施工场地狭小怎么办?

项目部创新使用了老城区管廊单边支膜体系施工工法。在湘府西路管廊电力隧道施工过程中采用分三幅施工的方式,现场基本采用直上直下,调运小挖机和微型挖机掏挖出土。此外韶山路、洞井路、万家丽路等重要路口部位分幅施工。

为了保证各交叉路口交通通行和施工进度,项目部积极沟通、精准协调,采取“试围”方式,各主要路口采用“三幅变二幅”做法,巧夺韶山路口,三分万家丽路口,抢占洞井路口,扼控景观路口,以最快方式完成各主要路口占道施工,尽早“还路于民”。


扫码加入筑龙学社  ·  路桥市政微信群 为您优选精品资料,扫码免费领取
分享至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扫一扫",扫描上方二维码
请点击右上角按钮 ,选择 

 发表于2018-08-16   |  只看该作者      

2

地下管廊设计、建设方案

追74256

河北 秦皇岛 | 建筑施工

4 关注

999+ 粉丝

999+ 发帖

21 荣誉分

该博主未添加简介

猜你爱看

添加简介及二维码

简介

还可输入70字

二维码(建议尺寸80*80)

发站内信息

还可输入140字
恭喜您已成功认证筑龙E会员 点击“下载附件”即可
分享
入群
扫码入群
马上领取免费资料包
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