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中国园林造园原则浅析

发表于2005-10-17     1920人浏览     3人跟帖     总热度:10  

一、因地制宜,顺应自然
  因地制宜是指造园时根据不同的基地条件,有山靠山,有水依水,充分攫取自然景色的美为我所用,这实际上也就是园林规划布局中的顺应自然。顺应自然的另一层意思是按自然山水风景的形成规律来塑造园中的风景,使园内景色富有自然天真的魅力。园林艺术的主要目的是创造(或者改造整理)山水风景美,使之更集中、更精练、更便于观赏。祖国的山山水水,婀娜多姿,特别是那些经前人评定的传统山水名胜风景区,更是无山不秀,有水皆丽。美丽的自然景色为园林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但是造园并不是单纯地模仿自然,再现原物,而是以山水、花木和建筑等组景要素,经过艺术劳动,塑造出比自然风景更美的景色的实践过程。这就要求艺术家认真归纳总结自然山水美的各种不同形式和它们的形成规律,作为自己艺术创作的依据。
  “活泼泼地”是苏州留园西部的一座横跨溪上的水阁,同时也作为溪涧景色的收头。一条清澈的小溪缓缓从枫林中流出,到此水阁下隐去,好像穿阁而过,水虽止而动意未尽。流水、小阁、青翠的小岗,充满了自然风景的活泼生气,实在是园林造景中以人工创自然的妙着,以“活泼泼地”来题名,真是再恰当不过了。唐代诗论家司空图在《诗品》中这样写道:“生气,活气也。活泼泼地,生气充沛,则精神进露,远出纸上。”园林风景要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效果,就要让园林充满活气,顺应自然地组织山水。像“活泼泼地”一景就是如此,小建筑置于以土为主、间以黄石的假山平岗之中,溪水曲折流出,两岸枫树咸林,要是在秋高气爽的日子里,在此小憩片刻,定会使人感到满眼生气,精神舒畅。
  具体地讲,园林艺术处理山水(即叠山理水)的规律就是“山贵有脉,水贵有源,脉理贯通,全园生动”。其实,山有脉络走向,水有源头流向,这是自然山水风景最一般的规律。要是园林中的山无脉络,混成一堆,园中的水又是无源的死水,那末即使亭台建筑设计得再精巧,花木品种再多,整座园林也是生动不起来的。因此,造园的第一步就是要确定山的脉络走向,疏通园中的水源,并使山水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如果园林建在自然山林之中,那么就应该按照自然山岭的脉理走向来构山,这也就是明代计成说的“有高有凹,有曲有深,有 而悬,有平而坦,自成天然之趣”。要是平地造园,也要“高出可培,低方宜挖”,按照景色的需要使全园山石脉理协调并统一起来。
  拥翠山庄是苏州城外虎丘山的天然坡度,依山势逐层升高。园门南向,十余级朴素的青石踏步将游人引入翠树掩蔽之中的简洁园门。门内有轩屋三间,构筑于岗峦之上的古木中间,是一处深邃幽奇的山中小筑之景。轩北不远处,有突起的平台,台上建亭名“问泉”,与轩屋和一边的陡峭山坡互成犄角之势,是引导游人登山的点景小筑,既增加了小园前后的空间层次,又将人们的视线引向高处。该亭的西、北两面,在真山的悬崖下又堆了湖石假山,气势相连,中间植夹竹桃、紫薇、白皮松、石榴等花木。园墙隐约于山石花树之间,并不显眼。园内的景色与园外的自然山林景色溶合在一起,充满生机和意趣。等到经由自然山石和人工稍为叠砌的蹬道逶迤而上,来到主要建筑灵澜精舍的平台上时,往下看,是一片葱翠的虎丘山麓风景;往上望,则是巍巍虎丘古塔。按照自然山水的脉理,人工构筑的小园与大的山水景色协调而统一。拥翠山庄咸了虎丘山的著名景致,而虎丘的山林古塔也成了小园不可缺少的借景。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园林风景中山水的基本关系是“山因水活,水随山转”。只有能流转的活水,才能给山带来生气;只有富有生命力的水,才能活泼泼地映出园林景色。要是园中的水是一潭死水,就会腐臭变质,根本谈不上自然之美了。为此,计成在《园冶》中指出:造园在初创阶段就要“立基先究源头,疏源之去由,察水之来历。”自然山水中的园林,得到活水比较容易,只要引进天然水源就可。如杭州灵隐寺的冷泉、无锡寄畅园的二泉水等。有地园林中,泉水源头本身就是很好的一景,如太原晋祠的难老泉、济南大明湖的趵突泉。有的园林中较大的水面被作为城市的调节水源和畜水库,如北京颐和园的昆明湖等。城市园林,也要疏通水的去路,接入天然的河道。古园中的闸桥、闸亭都是为控制外河和内水而设立的(如《红楼梦》)大观园中的重要一景沁芳桥便是闸桥)。有些城市园林,实在没有办法接通活的地表水,造园家便因地制宜地在溪池的最深处,打几口井,将园内的地表水和地下活水沟通,来保证水的活力。江南一带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常用这种办法救活水源。
  酷爱游赏风景的苏东坡曾这样评价园林中的建筑和植物景观“台榭如富贵,时至则有。草木如名节,久而后成。”意思是说台榭建筑只要有了钱,马上就可以造起来。园林中的花草树木却不是立刻便能长成,需要十几年或数十年的生长。由此可以看出诗人对园林植物的重视。绿是生命之色,园林中要是没有植物,一片灰黄,就会变得死气沉沉。因此,花草树木是使园林景色富有生气、活泼可爱的必不可少的因素。
  园林植物的栽植也同山水造景一样,要顺应自然。我国古园中栽花种树
扫码加入筑龙学社  ·  园林景观微信群 为您优选精品资料,扫码免费领取
分享至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扫一扫",扫描上方二维码
请点击右上角按钮 ,选择 

 发表于2005-10-17   |  只看该作者      

2

二、山水为主,双重结构
  园林艺术是最终产品是立体的风景形象,毫无疑问,山水林泉等自然景物是它的主要部分。虽然有些城市的庭院小景,看上去全被建筑所包围,好像建筑在这些小景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其实不然,这时楼馆廊榭多半是一种背景,仅仅起到陪衬的作用,人们观赏的主要对象还是廊边墙前的石峰和花木。有了它们,这种建筑空间才能称之为庭院。因此,园林创作的第一步就是塑造山水地形。
  北京圆明园是我国古典园林中集大成的精品,也是世界园林史上的杰作。它的景色特点是“因水成景,借景西山”,可见真山只是作为远景借入到园内来,主要景色还是来自平地上挖池堆山,人工创造的山水地形。当年修建圆明园的时候,雍正皇帝曾用16个宇总结了塑造风景的经验:“因高就深,傍山依水,相度地宜,构结亭榭”。这16个字的概括深得“因地制宜,顺应自然”的要领,说明大型皇家园林的建造也是因高就深地筑山理水,使山水相依傍,这种人工塑造的有高有低的山水地形就是园林风景的骨架,要是没有山水骨架,西山脚下的一片平川是没有多少观赏价值的。圆明园风景之所以会使中外游览者为主拍案叫绝,主要就在于造园家应用了传统的山水构筑技法,在平地上开挖了湖、海、溪涧,堆叠了连绵盘桓的假山,在这基础上,再相度合宜的位置,布置亭榭等建筑,从而创造出来千变万化的景色。一位曾在清宫廷如意馆当画师的法国神父致诚非常欣赏圆明园的山水地形,他认为园景的层次和变化就依赖于这种地形。“人工堆起来的七八米至数十米高的小山丘,形成了无数个小谷地,谷地里有河渠池沼,各式各样的建筑物同花坛、流泉组成了可爱的整体……穿亭过榭又钻进山洞便是另一个谷地,地形和建筑物都跟前一个完全不同。”
  大园如此,小园也一样。苏州环秀山庄是一个仅有一亩多地的小园,得力于清著名造园家戈裕良的深湛技艺,在这有限的面积之内,塑造了以假山为主、溪地为辅的大起大落的地形,使小园现出质朴自然的山林风貌。主山在池东,有前后两峰。前峰突起于水面之上,虽不高,却巨石嶙岣,气势磅礴,是堆叠得极好的峭壁峰,山中构筑有洞。后峰稍矮,两峰之间有幽谷断崖,其间植物有数株古木,阴翳森然。两峰之外,还有几个小峰环卫左右。整座假山均用湖石堆成,层次分明,山峰石壁微微向西南侧倾,加上湖石的纹理体势,给人以形同真山之感。后山在溪北,临水为石壁悬崖,石壁与前山相距仅1米,形成深约5米的峡谷,加强了山形的危峻。园中山有脉,水有源,山分水,水穿山,山因水活,水绕山转,使咫尺小园的山水景呈现出充沛的生机,成为我国古典园林艺术的一处瑰宝。
  可见,园林的总体布局中,山水地形的设计极为重要。园林风景是否自然天真,是否有野趣,是否曲折变化,是否余意不尽,都与此有直接的关系。
  然而,地形塑造、山水景的布置,只是造园的第一个结构层次,这一层次只能造景而不能组织游览。欣赏园林艺术和欣赏风景画不同,风景画是山水的平面表现,人们只要面对它看看就行了,而游园必须循着游览路线,进入到艺术品内部去观赏。要是只有第一层结构,没有路、桥可通,没有设计好的游览路线,我们只能象看大盆景那样来“看”林,更谈不上在园林中结合赏景进行读书、宴客、游戏和居住等日常起居活动了。要使园林真正满足游赏和居住功能,还必须在山水结构的骨架上加上道路、桥梁、游廊以及厅堂、亭榭、楼台等第二个结构层次。这一层结构,一方面是组织游览路线,引导人们游赏的需要,另一方面又可以对第一层山水结构进行更好的“精加工”。象园中的亭台建筑固然是人们赏景休息和起居生活必不可少的地方,而它那轻巧的造型和绚丽的色彩点缀在山石林木中,确实可以为景色增添几分妩媚。因此,只有加上了第二层结构,组织了游览,设立了含有多种活动内容的观赏点,并使它和山水结构溶合在一起,园林艺术才完善了。
  苏州环秀山庄假山峭

 发表于2005-10-17   |  只看该作者      

3

三、有法无式,重在对比。
  人们可能会问,既然中国园林是在山水林泉等自然地形结构上加以游赏线路的组织,厅堂的安置,以及亭台的点缀,那么能否可以进行一些归纳,定出几种基本类型作为标准图式,而使设计创作更为方便一些呢?回答是否定的,因为园林是大自然风景美的缩影,其主要的形象特征便是多变。就以地形塑造来说,山可以有危峰、悬崖、平岗、小坡等;水可以有池、湖、溪、涧、泉、瀑等,而其他花草树木,亭台楼阁的种类和形式就更多了。这些千变万化的造园元素因为相互组合,搭配呼应的不同,就更使园林呈现出目不暇接、无穷无尽的图景。因而除了像因地制宜、顺应自然这样一些总的艺术原则之外,造园不可能、也不应该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古人总结的“有法无式”的基本含义。在具体创作设计时,对这些法(艺术原则)的应用,也极为灵活多变,包含着丰富的艺术辩证法。这在园林布局结构中对比法则的应用上,表现得最为突出。
  对比展示了园林各个结构层次,各个景区,或者某些主题风景之间的矛盾联系。在园林总体结构设计时,常为造园家所采用的动静、曲直、大小、藏露、隐显、开合、聚散等艺术词汇,均是对比的活用。
1.动与静
  动与静的对比和交织是园林造景的一大特点。园林结构上的动静对比,首先在于动静游览区的划分。如供人攀登的大假山,曲折的山洞,以及某些起居活动的场所如宴客迎宾的厅堂,临水顾曲的月台等,都可以看成园中的动观处所。而山凹的小筑,临水的亭台,据园一隅的书斋,又是宜于静观的欣赏点。抽象的石峰、古拙的老树等静景又由曲径、小桥、游廊等动观的游览路线串联、交织在一起。
  动静的对比以园林规模的大小有不同侧重。一般而言,大园以动观为主,以静观为辅,小园则反之。例如,苏州拙政园面积较大,水面多,因此径缘池转,廊引人随景点设置比较分散,游人要在缓步的移动中观赏。而网师园占地小,主要景物均环池而设,绕池一周,可坐可留处甚多,或槛前细数游鱼,或亭中待月迎风,则是以静观为主的小园。园林艺术的动静对比,还常常通过风景形象表现出来。假山、平湖、清池、建筑树木一般是静的景致,但在一定条件下又表现出动态。如在天空行云的衬托下,假山石峰似乎也有动感;一池静水,微风吹拂,就会皱波叠纹;山间林木稍有风吹,就会摇动;古建筑的飞檐翘角,本身具有动感,这些都包含着丰富的动静对比。
2.虚与实
  虚与实的对比,也是园林造景的一大特点。在园林结构形式上,虚与实常常表现为陆地(假山)为实,水面为虚;有景处为实,留空处为虚;近景为实,远景为虚;呈现在主要游览线路上的为实,掩映在树木建筑后的为虚;以及明实暗虚、物实影虚、庭实院虚等许多景致的对比,其中主要的是山水虚实的对比,山水是园林风景中虚实矛盾不可分割的一对。我国园林,无一园无山,无一园无水,可见叠山理水是密不可分的。要是基地条件所限,无法在园中组织水景,也要设法借入园外的水(如苏州沧浪亭在滨河的南面不设围墙改建廊亭),或者掘地找泉(如苏州网师园殿春

 发表于2005-10-17   |  只看该作者      

4

四、借景对景,引伸空间。
  能否突破自身基地范围的局限,充分利用周围的自然美景,因地借景,选择好合适的观赏位置,延伸与扩大景观视野和深度和广度,使园内园外的风景成为一体,是中国园林布局章法的又一个重要原则。
  无锡寄畅园是一座古朴精雅的山麓园,全园面积只有15亩,但景色丰富,自然风光醉人。寄畅园始建于明代,是明正德年间兵部尚书秦金的花园别墅。到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嘉庆等几位盛事皇帝南巡,都选中这一花园驻跸(起居休息),对园内景色极为喜爱。康熙题写了“山色溪光”、“松风水月”、“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等匾额。乾隆皇帝第一次南巡时,就看中了这个地方,赞美它景色的自然明秀。以后他每次南巡都到此园,并命随行画师将他所喜欢的园景摹描成彩色画页,作为颐和园内惠山园(现叫谐趣园)仿建时的参考。小小一座山麓园,之所以会享有如此盛名,得到皇帝的青睐,主要是因为园址选择得好,有丰富的自然、名胜景色可借。
  惠山是无锡近郊著名的名胜风景地,它姿态好,“山有九陇,蜿蜒如龙,故亦名九龙山”;又有天下第一泉、龙眼泉等名泉。锡山是惠山东峰断脉出突起的小峰,高仅75米,但作为惠山的陪衬非常适宜。山上有龙光塔、龙光寺、晴云亭和桃花坞等名胜古迹。寄畅园就在这两山环抱的山脚下,西面紧倚惠山,东南借锡山,整个小园景色和外面山水完全融合在一起。
  《园冶》中这样写道:“借者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晴峦耸秀,绀宇凌空,极目所至,俗则屏之,嘉则收之,不分町疃,尽为烟景,斯所谓巧而得得体者也。”寄畅园的借景可以说是到了“巧而得体”的境界。
  因为处在真山包围之中,寄畅园内风景设计就以水池为中心。水池叫锦汇漪,池水南北狭长,时宽时窄,呈不规则形。池中部西岸的鹤步滩与东岸的知鱼槛相对,又将池水分成似分又合的两部分。池北有七块花岗石板组成的七星曲桥,在它的东北角,又建一廊桥隔断尾水,使池水似无尽头,给游人以来无踪、去无影的观感。池西,是一大片山林。主山是一土石相间的假山,山不高,起伏自然,头迎锡山,尾与惠山伸入园内的山脚相接,以致真山假山在脉络、气势上完全溶合在一起。为了借景,园内的主要观赏点如知鱼槛、涵碧亭、环翠楼、凌虚阁等都集中散布在水池的东岸和北岸。游人在这些亭台中向西望去,近处是波光粼粼的锦汇漪,中间透过岸边整片山林,可见远处惠山的秀姿。近景、中景、远景,一层远似一层,就像很美的山林风景画,真可谓园外有园,景外有景。每当游人漫步在池西的鹤步滩等石矶驳岸之上,或穿越在山石丛林之中,只要抬头仰望,举目东南,但见苍翠一片的山岗上耸立着龙光塔和龙光寺,便能深深感受到中国园林特有的,将国内国外山水美景组合在一起的强大艺术感染力。
  借景能扩大园林的空间感,把周围环境具有的自然美借入景内,同时也通过借景使人工创造的园林空间引伸出去,溶化在自然景色中,增添园林的自然野趣。
  借景方法有“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因时而借”等。远借是较远距离的借对,我国园林每每十分注意远借,如北京颐和园、圆明园借景玉泉山和西山,承德避暑山庄借景棒锤峰和外八庙等。有些城市园林为了闹中取静,往往筑有较高的围墙,这给远借带来了困难,于是就要设立具有一定高度的观赏点,以便远借“廊外青山,天外流水”。如苏州拙政园的雪香云蔚亭、沧浪亭的看山楼、留园的远翠阁,上海豫园的望江亭、观涛楼等。尽管随着城市的发展,其中有些亭阁已失去了远借的功用,但原先的构思立意是很明显的。它们一般位于假山等制高点上,以便越过围墙的限止而远眺风景。
  邻借指较近距离的借景。苏州拙政园西部的宜两亭,是邻借的范例。此亭建在紧靠中部别有洞天的黄石假山上,因为原来该亭两边分属两个园主,不能相通,为了借入中部的湖山景色,便建造了高踞山巅的小亭,“宜两”的题名便点出了造园家的目的――坐于亭中,围墙两边的美景均可献于眼前,为我所赏。邻借并非一定要借园外之景,同园相邻景区也可以通过花窗、门洞进行互对互借,这也叫对景。古典园林常常按不同景区划分成一个个小园,为相互对景创造了条件。而亭台游廊中各种花式窗洞又使园林对景呈现出无比多样的形式,成为我国园林风景的一大特色。
  俯借、仰借是指借景时观赏视角的差别。杜甫名句“窗含西岭千秋雪”,是通过窗远借岭上的积雪,必定是仰借;而“门泊东吴万里船”,是从门内往下看江中的船只,也就是俯借了。凡是登高远眺,观景一般都是俯视;而在水矶边、花丛中看别处的山林建筑,多少有点仰视。
  因时而借更灵活,即可根据时令的变化而借入不同的景色,如春借原野上的鲜花,夏借浓绿欲滴的翠山,秋借满山的红叶,冬借一片皑皑白雪。杭州西湖平湖秋月一景的主建筑上有一副对联:“穿 而来,夏日清风冬日日;卷帘相见,前山明月后山山”。可见根据不同的需要,同一景点可借入清风、丽日、青山和明月,可谓因时而借的佳例了。
  从美学上讲,我们欣赏自然美景,必须和风景保持一定的距离。当一个人完全置身于景中,反倒不能全面

lb1098

山东 抚州 | 园林景观

1 关注

7 粉丝

163 发帖

69 荣誉分

该博主未添加简介

猜你爱看

添加简介及二维码

简介

还可输入70字

二维码(建议尺寸80*80)

发站内信息

还可输入140字
恭喜您已成功认证筑龙E会员 点击“下载附件”即可
分享
入群
扫码入群
马上领取免费资料包
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