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朱涛:“粗暴的旧城改造运动是对城市文化根本性破坏”

发表于2009-12-02     1455人浏览     0人跟帖     总热度:55  


朱涛第二届中国建筑·思想论坛学术召集人



   台湾建筑师谢英俊设计了四川茂县太平乡杨柳村56户农家的震后迁建农房。他把自己在台湾进行草根社区建筑实践的经验带到了大陆的乡村建设,并取得了巨大成功。


人物简介朱涛


第二届中国建筑·思想论坛学术召集人,中国建筑传媒奖学术顾问,香港大学建筑系助理教授,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博士候选人,ZL建筑设计公司主持建筑师之一。


第二届中国建筑·思想论坛将于12月7日在深圳图书馆举行。其学术召集人朱涛日前接受采访时认为,目前中国多数规划师、建筑师在公民社会建设方面的作用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在朱涛看来,那种认为少数几个政治或专业精英就能绘制出完备的城市和社区蓝图,甚至可以主宰整个城市运作的乌托邦旧梦早就该被更民主、人文、开放和注重动态发展过程的社区营造策略所替代。他说,中国建筑·思想论坛在推动中国公民社会在空间纬度上的建设上,又向前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公民参与”与“发动群众”有天壤之别


南都:今年6月,谈及“第二届中国建筑·思想论坛”的主题时,我本以为你会契合国庆60周年提一个重大的主题,但你却给出一个非常民生的思路,并最终确定以“社区营造与公民参与”这么具体的话题作论坛主题。为什么?


朱涛:“社区营造”主题也很重大啊。这是关于我们中国人,占世界1/5人口的这么一大堆人,如何好好地把自己安置在一块土地上,如何形成良好的社区环境。如果这方面做得好,不仅对我们自己有利,也是对世界可持续发展的一大贡献———你说有多重大!当然它另一方面也很具体,它直接关系到每个公民的日常生活,连带着很多细节问题。城市建设应从小区开发转为社区营造。


南都:那“公民参与”呢?


朱涛:同样意义重大:公民是社区中的主体,社区是为公民营造的。公民的参与,是良好社区建设的根本环节。记得去年6月初,汶川大地震后不到一个月,我在成都一个震后重建论坛上请教一位规划师,如何看待重建规划中公众参与的问题。该规划师引用了某震区市长的三句口号,认为它们非常精辟,可作为震后重建规划的原则。这三句口号是:“相信政府,依靠科学,发动群众”。


南都:这像是政治运动口号。


朱涛:绝对是!这三句口号背后的政治思维有相当的代表性,值得深入推敲。


首先我想说,在一个公民社会中,政府是不能靠道义上的“相信”来运作的。我们毋宁说,恰恰相反,政府是靠法律意义上的“不相信”———靠一系列对它的责权利的明确规范--来运转的。


其次我要说,良好的社区营造是没有一门纯粹的“硬科学”可以“依靠”的。社区营造就不仅是一堆硬性技术指标的堆积和硬件设施的打造,它还关联着软性的良好社会关系的建设。社区营造是某些理论、观念、政策和当下特定的社会状况,以及众多相关的个人、团体的愿景和力量之间相博弈,寻找综合平衡的结果。综合的社会性,往往是社区营造中的主导因素,而不是所谓的科学。{{page}}


第三个,也是至关重要的问题:作为社区主体的公民,究竟如何能积极参与到社区营造的过程中呢?显然,不同的社会状况下,对“公民参与”的定义和实现程度很不相同———我们需要花大力气来探讨。但无论如何,我想强调的是:“公民参与”不等同于“发动群众”。它们确实在中国当代政治话语中被频繁混用,但实际上二者间有着天壤之别:“公民参与”中的“公民”是主动的主语,“发动群众”中“群众”是被动的宾语,这两者体现着人的政治角色和地位的根本不同。


“群众”中是不会存在个人利益的


南都:能否举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二者的不同?


朱涛:我举两个极端的“社区案例”,一个发生在上世纪50年代的北京,一个发生在近几年的西安。两相对比,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半个世纪以来,我们社会在“发动群众”与“公民参与”这两极之间发生的巨变。


1958年,“大跃进”开始。某种意义上说,当时整个国家的社会生活就是靠“发动群众”,靠那些自上而下、一级级的“动员大会”来推动运转的。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1958年8月中央在北戴河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决定,为了庆祝国庆十周年,要在北京兴建一批包括人民大会堂在内的重大工程,所有工程都要在1959年国庆节前竣工,即所有项目都不得迟于1958年10月动工。国庆工程用地上的拆迁成了迫在眉睫的事。


这是典型的中国式的“时间紧、任务急”:政府要在一个月内拆除1.8万多间房,迁出5000多家住户,而政府甚至都没来得及给拆迁户建新房,那拆迁户如何安置呢?靠发动群众!当时的北京市副市长马上召开“拆迁户动员大会”,号召拆迁户们“体谅政府的困难,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服从整体利益,克服一切困难,忍耐一时的不便”,马上搬出去,为的是“尽快把我们伟大的六亿人民的首都建设成更加壮丽的近代化的城市”。


这就是极端形式的“发动群众”:“群众”是个被动的客体,被某种外在力量———行政指令或道德感召———“发动”起来,集体性地奔向一个由别人设计好的目标。“群众”是个集体名词,是不会作为个人存在的,因此就不存在个人利益一说。


公民拆迁维权中少有的成功案例


南都:我们今天说的“公民参与”和前面的“发动群众”全然不同。


朱涛:“公民”是积极的主体,是在权利和义务上都有着明确法律规定的个人。他们以一定方式组织起来,主动参与到社区建设中,既不是迫于外在的驱动力,也不是为了奔向别人预设的目标,而是为了行使他们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为了使得社区建设得更符合他们自己的利益和愿景。


南都:那关于“公民参与”的例子呢?


朱涛:我想举西安老城区中鼓楼回民区的洒金桥-大麦市街改造项目为例。香港大学城市规划系博士生翟斌庆长期跟踪该项目,收集了翔实资料,对我们认识“公民参与”很有启发。


鼓楼回民区是西安老城区中仅存的几个历史街区之一。该地方莲湖区政府早在1998年就提出要对大麦市-洒金桥一带进行改造,但遭到当地回族居民强烈反对。2004年,西安着手编纂第四次城市总体规划(2008年5月获国务院通过),将老城区划定为商贸旅游服务区,2005年,西安市规划局出台了相关政策,正式拉开了洒金桥-大麦市街改造项目的序幕。该规划项目由区政府牵头,开发商介入进行房地产开发。在规划中,回民世代承袭的“依寺而居”的“回坊”街巷民宅将被拆除,取而代之的将是成片的大型仿古商住楼,原住民将被分散安置到远离老城区的二环以外———这其实是中国目前老城改造的通常做法。


出于对其传统经济生活方式、宗教文化信仰的维护,当地居民强烈反对该方案。他们自发组织起来,抵制强制性拆迁,并进行社区居民民意调查。调查结果是,居民们对政府规划方案的支持率是0%,而居民们自己推出了支持率高达93%的改造方案。该方案与政府方案之间的最大不同在于:原住民要求就地安置,尽量保留他们特有的社区组团模式。


经过居民与各级政府之间坚持不懈的交涉与对话,到2008年底,区政府终于让步,将之前的改造工程搁置下来。西安市规划局也试图重新提出一个能让大多数居民接受的改造方案。这是一个当代中国公民在拆迁维权中少有的成功案例。


南都:据我了解,其前程仍至今未卜,只能说是暂时的成功。


朱涛:即使是这样,它仍给我们很多启发。第一,社区营造的首要问题是一个公正程序的设置问题。很多政府、开发商连同规划师和建筑师,想越过这道程序,直接将社区营造缩减为一个空间美学问题,指望在“规划公示”中陈列几张漂亮的效果图,摆一堆沙盘模型,放几段煽情的动画就能解决问题。不,现在居民不再是“大跃进”时代的盲从被动的“群众”,会轻易被美好的图像迷惑,他们有了越来越强的公民维权意识,他们首要追求的是在决策过程中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空间诉求,伸张自己的空间权益。{{page}}


第二,当公平公正的决策程序尚未建立起来时,公民们就自己组织起来,督促政府来建立这种程序。非常关键的是,西安鼓楼的回民之所以能如此紧密地团结在一起,自发组织各种行动,甚至提出建设性意见,是与当地居民间的紧密邻里关系分不开的。事实上,由于宗教信仰的亲和力,当地很多家庭间不单是邻里关系,还有着基于亲属与血缘关系上的亲情关系--这千丝万缕的社会关系交织在一起,把他们联为一个有强大凝聚力和行动能力的社区。


第三,鼓楼回民区居民这种紧密的社区网络促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社区的本质内涵。在对旧城保护和改造中,除了城市建筑的外在风貌要保护,那种原住民之间紧密的、极富人情味的邻里关系和社会网络,那些浸透着历史记忆,以活生生的方式进行传承的社区文化传统,难道不是老城区中最值得珍惜的社会和文化资源?原住民们一旦被打散,这种社会、文化资源便被毁于一旦,永远恢复不起来了。事实上,这种粗暴的旧城改造运动现正在全国风行,它们不但有违城市空间运作的公正性,也是对我们丰富的城市文化的根本性破坏。


推动公民社会建设建筑师可以做更多


南都:在今天的旧城改造上,似乎政府并不关心这最后一点,规划师、建筑师也不关心。


朱涛:规划师、建筑师有时关心,但大多只在审美层面上表示表示,无法在社会运作层面上参与。比如韩国建筑师承孝相曾在一个题为《文化痕迹》的演讲中介绍他对北京前门地区某居住项目的设计构思。他很真诚地说,原四合院社区已经被拆除殆尽,但一些文化上的痕迹值得保留,比如一些树、石碑、水井、照壁等。


一方面我欣赏他在设计上的敏感性,但同时也感到一种莫大讽刺:这些饱含诗意的文化痕迹是怎么来的?是原住民在日常生活中一点点地“书写”出来的。而现在这些人文风景的书写者们都到哪里去了?都被赶到五环以外去了!政府和开发商关心的就是拆毁基地上的所有四合院,请一个有品位的建筑师来,设计一片“高尚四合院”,那些被细心保留下来的老百姓的“文化痕迹”,居然还在可怜巴巴地点缀在这高尚社区中,散发出一点点旧日的风情和诗意,这难道不是对这个时代的讽刺?


南都:可是,通常建筑师除了做这些审美式的设计,他们似乎也并没有更多的权力干预项目运作。


朱涛:确实是这样。很多规划师、建筑师也都会说:照目前的社会状况,因他们的实践模式所限,他们其实做不了什么。


于是,很多人看“走向公民建筑”这句口号,就陷入鸡生蛋———蛋生鸡的逻辑怪圈:“没有公民社会,哪来公民建筑?”还有很多人整天挂在嘴边的是:“问题全出在‘体制’上”。但所有这些言论,不管有多少客观理由,在关于公民社会建设的讨论中是没有意义的。更糟的是,它们经常成为懒人们推卸责任的借口。


公民社会本来就不是天上掉馅饼,它是靠大家一起努力建设出来的。“走向公民建筑”是一个过程,是“建设公民社会”过程中无数环节中与空间建设密切相关的一个环节。在这个过程中,规划师、建筑师当然没有凌驾一切的权力,但他们有其独特的角度和力量。在公民社会建设中,很多行业都在努力,都能做贡献,为什么规划师、建筑师就要成为例外?!


南都:“中国建筑·思想论坛”关心的不是“我们做不了什么”,而是“我们能做些什么”。


朱涛:南都的这次论坛,围绕“社区营造和公民参与”这一主题,邀请了一批广义上的空间知识分子,跨越专业界限来探讨问题。比如请新华社高级记者、城市文化学者王军来介绍几个月前发生的,北京北总布胡同24号梁思成林徽因故居的存废之争。看到该故居正在被拆毁,王军马上在个人博客上呼吁保护,随即引发媒体、网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支持,最终促成该处故居得以保留,并且还促成了北京市着手进行《名人故居保护管理办法》的立法调研。


我们一定要珍视该事件的深远意义。与西安鼓楼回民区居民直接为自己的空间利益进行维权的行为不同,王军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公民参与样本:一个对空间文化有深刻理解的知识分子,通过媒体和社会力量,最终能促进文化政策的调整———该事件的社会、政治意义远远超越文化遗产保护本身。


南都:台湾的建筑师在这方面一直很有作为。


朱涛:台湾有一批突破了传统实践模式,能真正强有力地展开社会参与式设计的规划师、建筑师。比如台湾社区运动的领军人物,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所长夏铸九,他将为我们综述台湾在政治民主化、经济高速发展、公民社会逐步浮现的过程中,其草根社区运动的发展脉络。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还会通过他们做的台北县新店阿美族溪洲部落的参与式规划案例来说明,在对有着独特文化传统的少数民族部落规划中,规划师不应该在现存城市框架中将这些少数民族简单地排斥或者同化,而是应该激活少数民族部落自身的力量,帮助他们强化自身的社区主体意识,让他们更紧密地连结起社区团结的网络,更主动为自己争取权利。{{page}}


从夏铸九的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在社区建设上,大陆与台湾的巨大差距:前面提到的西安鼓楼回民区自发组织的维权行动中,完全没有得到规划师、建筑师等专业人士的支持和帮助。而在台湾,在台大建筑与城乡研究所这样的研究和设计机构里,帮助社区走向自治,最大化地伸张居民的空间权益,已经成为城市和建筑专业人士在空间实践上的一种有意识的追求。


不要动不动推诿到“体制问题”


南都:但是大陆的规划师、建筑师同样还会说,正是台湾特定的社会状况才使得夏铸九这样的建筑实践成为可能。


朱涛:那我真希望他们来好好听听另一位台湾建筑师谢英俊的演讲。谢英俊把自己在台湾进行草根社区建筑实践的经验带到了大陆的乡村建设,并取得了巨大成功。近年来,他陆续在河北、河南等地开展生态农房建造活动。“5·12”大地震后,他在汶川、茂县、青川、绵竹等地乡村,组织500多户生态农房的协力自建。他开发出一种新型的轻钢结构骨架、就地取材作填充材料的建造系统。该系统可使乡村每户人家花五六万元左右便可完成自助民宅建设。


那些动不动就推诿到“体制问题”上的建筑师,应该在谢英俊的工作成果面前扪心自问:他作为一个台湾建筑师来大陆实践,他面对的是同一个体制,而且他远不如大陆建筑师熟悉社会现实,他遇到的困难要比大陆建筑师多得多,为什么他却能取得这样的成果?


南都:大陆还是有建筑师、规划师在做一些尝试的,比如在论坛最后演讲的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冯斐菲,她就在鼓励公民参与规划上做了不少工作。


朱涛:是的。我们要鼓励这种尝试。我们应该把眼光放远一些,积极地设想一下:我们这个有着十几亿人口的国家,伴随着我们国家走向公民社会的进程,如果我们的社区营造和公民参与能够真正以一种现代民主政治的意义展开,将会迸发出多么强大、富于创造性的社会和文化能量!


我深信通过对“社区营造与公民参与”的探讨,南方都市报的“中国建筑·思想论坛”在推动中国公民社会在空间纬度上的建设上,又向前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来源:南方都市报

朱涛:“粗暴的旧城改造运动是对城市文化根本性破坏”-筑龙园林景观

筑龙园林景观

15万粉丝共同关注,追踪最新园林景观行业动态,享受精品景观案例,分享设计师热门项目。请在微信公众账号中搜索筑龙园林景观或者 zllandscape,或用手机扫描左方二维码,即可获得筑龙网园林景观圈每日精华内容推送。
扫码加入筑龙学社  ·  园林景观微信群 为您优选精品资料,扫码免费领取
分享至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扫一扫",扫描上方二维码
请点击右上角按钮 ,选择 

向北老师

福建 福州 | 项目管理

43 关注

495 粉丝

999+ 发帖

100 荣誉分

筑龙一级核心

猜你爱看

添加简介及二维码

简介

还可输入70字

二维码(建议尺寸80*80)

发站内信息

还可输入140字
恭喜您已成功认证筑龙E会员 点击“下载附件”即可
分享
入群
扫码入群
马上领取免费资料包
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