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规划概论

发表于2005-07-28     8964人浏览     33人跟帖     总热度:40  

扫码加入筑龙学社  ·  建筑设计微信群 为您优选精品资料,扫码免费领取
分享至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扫一扫",扫描上方二维码
请点击右上角按钮 ,选择 

 发表于2005-07-28   |  只看该作者      

2

第二节 区域规划的发展概况
一、我国区域规划的发展概况
我国的区域规划工作是伴随着大规模基本建设而开展的。在“一五”期间,为了落实重点工业建设项目,起初由各部门单独选厂,各自建设。稍后发现,在一个地区由各部门单独选厂,在用地、用水、用电、交通等基础设施方面的问题不易解决,或者重复建设增加投资,很不经济;或者要拖延建设进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失。于是由国家计委、国家建委组织有关部门到一些地区实行联合选厂,成组布置工业,协调部门发展,曾起到良好的作用。随着建设项目越来越多,且多在无工业的地区建设,基础设施要从头做起;有时要有不很大的范围内配置几个工业区和城镇,需要把该地区当作一个整体,统一规划。这样,联合选厂的形式和方法也不能胜任,而逐步发展为多学科、多部门、多工种、联合攻关,协作配合,统一规划,协调矛盾,综合平衡,多方案分析论证的区域规划。
1956年3月在全国基本建设会议上就开始讨论区域规划工作问题。同年5月8日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通过的《关于加强新工业区和新工业城市建设工作几个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积极开展区域规划,合理布置第二个和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内新建的工业企业和居民点,是正确地布置生产力的一个重要步骤。”同时,在国家计委、国家建委设置了相应的机构,建筑科学院成立了“区域规划与城乡规划研究室”,开展有关理论与实践的探讨。1956年国家建委制定了《区域规划编制和审批暂行办法》,组织了计划、规划、经济地理工作者,在地方党委领导下,先后开展了茂名、个旧、兰州、湘中、包头、昆明、大冶等地区的区域规划。这对于合理布置工业生产力,组织地区协作,促进工业和城镇建设等起了积极的作用。并积累了一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经验。同时,也使较多的人了解区域规划的意义、基本理论和方法。
在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头三年,全国各地基本建设大量上马,客观形势要求广泛开展区域规划工作。这期间,有贵州、四川两省按省内经济区划分的方式开展全省的区域规划。还有许多省(区)按行政区或重点地区进行了区域规划。1960年初,国家建委在辽宁朝阳地区召开了区域规划经验交流的现场会议,推广朝阳地区区域规划工作的组织领导、规划方法和区域规划中各专业规划编制工作等方面的经验。1960年冬,在长春召开了经济地理学术讨论会,曾集中讨论了区域规划的理论与方法等问题。这时所编制的区域规划,由于原订的“二五”计划的指标和建设项目早已被客观形势所突破,是在没有国民经济长期计划的情况下自行拟定的。因受当时高指标、浮夸风的影响,区域规划存在着脱离实际的倾向,经受不住实践的检验。当国民经济出现了暂时困难以后,大批可不建或缓建的基本建设项目纷纷下马,国家主管区域规划的职能部门被撤销,各地的区域规划工作也随之停顿下来。
经过三年调整,随着国民经济形势好转,加快了我国内地工业建设步伐。有关工业部门曾经组织城市规划工作者参加了内地若干工业基地建设条件的综合考察、评价和对建设布局方案的综合论证。十年内乱期间,受林彪、“四人帮”极“左”路线的严重干扰与破坏,各地的研究机构、规划机构以及大专院校的专业教育等均被撤销,大量的工作人员被迫改行,区域规划工作和研究工作完全处于停顿状态。
粉碎“四人帮”后,实现“四个现代化”已成为党和人民的奋斗目标。生产力布局和区域规划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现已被正式列入我国科学发展规划的重点研究课题,并恢复了有关科研机关和大学专业教育。同时,在1976年至1979年期间,湖北等地区结合经济发展的需要,开展了区域经济、资源和建设条件的调查研究工作,为城镇规划和区域规划创造了条件。
1981年4月中央书记处作出了开展国土整治工作的指示。同年10月国务院批准设置国土局。国土局成立后,牵头办的第一桩大事,就是组织力量,研究编制《京津唐地区国土规划纲要》。同时,还抓了豫西地区、湖北宜昌地区、浙江宁波滨海地区、吉林松花湖地区、新疆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等不同类型的区域规划的试点。经国务院批准,上海经济区和山西能源重化工基地、东北能源交通规划、重庆市及其领导的各县,先后开展区域规划工作。开展以大城市为中心的经济区规划,以中心城市为依托,带动整个地区的发展。今后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将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二、国外区域规划发展概况
区域规划学科的发生与发展,是与现代城市规划学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早在欧洲产业革命以后,现代城市规划学的创始人之一霍华德(Ebenezer Howard)在他的著名著作《明日的花园城市》(1898年)一书中,提出了卫星城的理论和“城市应与乡村相结合”的思想,就已包含有区域规划的思想萌芽。其后,盖迪斯(Patrick Geddes)在他的《演变中的城市》(1915年)一书中,进一步发展了霍华德的理论,强调城市的发展要同周围地区的环境联系起来进行规划。
本世纪初,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促使工业与人口向大城市盲目集中。大城市的恶性膨胀和城市环境的严重恶化,城乡对立的加深,给城市规划与建设带

 发表于2005-07-28   |  只看该作者      

3

第三节 区域规划在规划体系中的地位
我国的国民经济是以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为主。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要求各项建设事业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为此,需要制订一系列的规划与计划:从国民经济长期计划到年度计划,从综合规划到专业规划,从经济区划、区域规划到城市规划,构成了相互联系、各有特定的任务与内容的、一环扣一环的整个国民经济的规划体系。区域规划仅仅是整个规划体系中的一个环节。为了进一步掌握区域规划的性质,就必须弄清它在规划体系中的地位,弄清它与有关规划的区别与联系。
一、区域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期计划的关系
国民经济计划,包括短期的年度计划,中期5~10年计划和10年以上的长期计划。其内容是非常广泛的:从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到积累,从发展指标到基建投资,从部门比例到地区比例,从资源分配到生产力布局等等。近年来,还把人口、就业、住宅、福利、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社会问题,也纳入计划的内容。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期计划,一般由部门规划体系和地区的综合规划体系交织而成。与区域规划关系最密切的是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长期计划中的有关生产力布局、人口、城乡建设以及环境保护等部分的发展计划。通过地区的综合平衡,落实到地区发展的建设布局中去。由于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重点,是放在该地区怎样发展上,对生产力布局和居民生活的安排,只作了一个轮廓性的考虑。而区域规划则要将这些考虑落实到地面的布局上,并且使它们各得其所,能更好地促进该地区生产的发展,以及适应城镇居民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在规划落实过程中,往往会对计划项目提出修改和补充。同时,通过区域规划,在对地区资源与建设条件的全面调查与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就有可能科学地预测地区经济的合理结构和远景发展方向,从而为编制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提供反馈信息。
二、区域规划与经济区划和国土规划的关系
经济区划,是按照地域经济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对全国各地区进行战略划分和战略布局,构成具有不同地域范围、不同内容、不同层次,各具特色的经济区,如农业区、林业区、大城市地区、流域地区或工农业综合发展地区,等等。
开展经济区划的主要目的,是在综合分析比较各地区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的基础上,解决各地区如何因地制宜,发挥地区优势,为人类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通过不同层次的经济区划,有助于明确各地区在全国或大的地域范围内的地位和作用、它和相邻地区分工和协作关系、该地区经济与社会合理发展的长远方向。所以,经济区划工作既可为编制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长期计划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同时,也为开展区域规划打下良好的基础。
经济区划在我国尚未普遍进行。在一些尚未进行经济区划工作,而建设任务又迫切需要开展区域规划时,区域规划就应当把某些属于经济区划的内容纳入到区域规划的主要任务中来。如明确规划地区的合理范围,该地区经济发展方向,以及与相邻地区的分工协作关系等等。然后再按区域规划工作进行。
国土规划是对国土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进行全面规划。它的内容:包括土地、水、矿产、生物等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的布局和地区组合与发展;环境保护以及影响地区经济发展的要害问题的解决等。
国土规划与国民经济计划的关系:国土规划主要是进行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合理开发的战略布局,它包括对重大项目建设的可行性研究,但对重大项目的建设方案、选址定点、计划安排等等,还不可能作出具体规定;从这一方面来说,它同国民经济长远计划并不重复。国土规划是经济建设综合开发方案性的规划;从这一方面说,它正是给国民经济长远计划提供可靠的依据。
国土规划与区域规划的关系:两者同属于以国土开发利用和建设布局为中心的,从战略高度进行地域性的综合规划。区域性的国土规划,就是区域规划。因此,区域规划与国土规划的关系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区域规划是国土规划的组成部分。但是,它们各有特点和侧重。
一般来说,国土规划比区域规划涉及的内容、范围更为广大,考虑的问题更为长远。而区域规划则着重于一个地区建设的空间部署。
三、区域规划与城市规划和专业规划的关系
区域规划与城市规划关系十分密切。两者都是在明确长远发展方向和目标的基础上,对特定地域的各类建设进行综合部署。广义的城市,即包含受其影响的地区,如大城市及其郊区或“市带县”地区;其规划,简称城市地区规划。这种规划本身就具有区域规划的性质。狭义的城市,即中心城或一个小城市(镇);其规划,简称城镇规划。这种规划就要受区域规划的制约,即城镇发展的方向、性质、规模、甚至规划结构都要受地区的条件制约。就这个意义讲,城市规划可以说是区域规划的继续和具体化。反过来,区域规划也因城市规划而充实和完善,有了比较扎实的基础。
在尚未进行区域规划的地区进行城市规划,城市规划得首先进行城市发展的区域分析。要调查研究与城市有密切联系的区域范围内的资源利用与分配,经济条件的发展变化,以及对生产力布局和城镇间分工合理化的客观要求,为确定

 发表于2005-07-28   |  只看该作者      

4

第四节 区域规划的类型与范围
一、区域规划的类型
区域规划是以一定地区的建设布局为研究对象。而地区是指某一地域整体的组成部分,即地域单元。区域类型是多种多样的。为了研究简便或者规划容易掌握要领,常将地域划分成若干类型。由于观察和分析地域单元的角度不同,常有不同的划分。根据我国建设具体情况,需要开展区域规划的地区,一般可分为两大类:
第一大类,按建设地区的经济地理特征来划分,一般可分为以下类型:
1.城市地区区域规划 主要指以大城市或特大城市为中心,包括周围若干小城镇和郊区、县的大城市地区,如上海、北京、天津、武汉、重庆等特大城市地区;和大中小城市集聚地区的区域规划,如苏、锡、常地区,湘中(长沙、湘潭、株洲)地区等。这类地区一般都是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方便,综合性加工工业发达,为全国或全省的经济核心地区。规划的重点是要解决城市之间的合理分工与协作,工业布局的调整与改善,大城市市区规模的控制,中小城镇的发展与建设,基础设施的加强,区域性的环境治理与保护,以及副食品供应基地的安排等主要问题。
2.工矿地区区域规划 主要指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基础上而形成和发展的地区。这类地区,在规划上要着重解决以下问题: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发展何种加工工业及其位置,合理解决矿区开发、工业建设与农业生产之间的矛盾、治理三废和提高环境质量的措施,以及对外交通和居民点的布置,等等。
工矿区区域规划,又可按主导工业部门再行划分:有煤炭燃料动力工业地区规划,如山西、两淮、鲁西南等煤矿地区规划;石油及石油化工工业地区规划,如大庆、胜利等油田与石油化工地区规划;冶金工业地区规划,如鞍山、攀枝花等冶金工业地区规划;森林及其加工工业地区规划,如伊春,等等。
3.农业地区区域规划 指农牧业基础较好,或发展潜力较大,工业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地区。例如黑龙江三江平原地区、江汉平原地区等。这类地区要解决的问题有:土地的开发和利用,交通运输网和排灌系统的建设,农机具修配站、农产品加工以及居民点的安排,农林牧的合理布局,等等。
4.风景旅游及休疗养地区区域规划 如桂林、峨嵋山等旅游地区的区域规划。这类地区规划的重点是,山水自然风景的保护,防止工业和旅游业对环境的污染,改善交通联系,增辟新的休息与游览地,调整工农业生产布局使其为旅游业服务等。
5.大中河流综合开发利用的流域规划 如红水河流域梯级开发水资源综合利用规划。这类规划的重点,将侧重于河流的整治,水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对防洪、灌溉、发电、航运、渔业、旅游等经济效益进行综合论证,流域范围内其它各种资源的开发,水库淹没地区的征地和迁移,以及工农业生产和城乡居民点的合理布局等。
第二大类,基本上按我国各级行政管理的区域来划分,可划分成省区、地区和县区三级。我国五十年代进行的区域规划,不少是属于省下经济区的区域规划,如朝阳地区的区域规划等。
此外,还有按地区开发程度为标志,划分为新开发地区规划和已开发地区规划等。
以上第一大类的划分,是以区域形成的基本因素为基础的地域单元;同时,每种类型各有其若干相同规划特点的部门,集中反映了该地域类型单元的发展,以及布局的实质和特点。特别是在没有全面开展经济区划的情况下,为了适应某一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开展这类规划较为有利。第二大类,则是以整个地区的综合发展规划为基础,欲解决整个地区的生产力综合配置问题。由于与现行行政管理体制一致,易于实施,有较大的现实意义。但是规划涉及的各项内容往往受现行行政区的局限,最好是从大到小逐级进行。同时,应根据区域经济上的联系性,允许打破现行不合理的区界,对区域范围进行适当的调整。
本书侧重研究的类型,是以工业与城镇发展为主体的区域规划,将在以后有关章节分别述及。
二、区域规划范围的确定
区域规划范围的确定,应着重研究以下主要条件:
1.经济上的联系从充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技术经济条件、发展地区国民经济出发,要有利于合理组织工农业各部门之间以及工农之间、城乡之间的良好联系,互相促进,使地区经济得以顺利发展。
2.工程技术上的协作关系 从工业、农业和城镇等建设需要以及建设的合理性出发,应统一考虑、充分利用已建的交通、能源、水利等工程设施,合理安排新建、扩建和改建的较大型工程项目,以确保地区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能协调发展。
3.地理上的完整性 应结合地区的山脉、河流、湖泊等大地形的天然界线,以及其它自然地理特征的相似性来考虑地理上的完整性。
4.行政区划上的一致性 现行的行政辖区与经济区划的合理性常有矛盾,应作适当调整。
在少数民族地区确定区域范围时,还要考虑地区的民族构成、社会宗教、风俗习惯等因素。
总之,区域的合理区界,是以社会,经济、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权衡利弊,来确定的。切忌以点代面,以偏概全,主观武断,不重视科学分析的作法。

 发表于2005-07-28   |  只看该作者      

5

第五节 区域规划的依据和基本原则
一、区域规划的依据
进行区域规划,应遵循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贯彻党中央制订的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路线、方针、政策,并结合规划地区的实际情况,作为规划的指导思想和根本依据。
一般所谓区域规划的依据,指的是规划的前提与技术经济条件,也就是地区经济赖以发展的物质因素:
1.地区资源条件 这是地区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主要指矿产资源、河湖水库及地下水资源、海洋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农业资源、劳动力资源以及自然景观资源等等。要求提供的资源应是查明可供规划期内开发利用的那部分资源,而不是潜在的资源。过去,有些规划由于提供的资源没有达到这个要求,致使规划不落实。
地区的资源条件,直接影响地区经济发展的方向、经济结构和具体内容。例如,一项具有全国或全省意义的重要资源,往往会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所以,资源查明与否,是能否顺利开展区域规划的重要条件。
2.地区自然条件 主要指农业生产和其它经济部门所要求的自然条件。前者,应根据农业现代化要求,对影响农业生产发展的自然条件,主要指气候、土壤、地貌和水文等条件进行全面调查,综合评定,充分利用有利因素,克服和改造不利因素,拟出综合开发利用的规划方案。后者,指对工业和其它经济部门(交通、建筑、基础设施等)在建设、布局上有影响的自然条件,如地质、地形、气候和水资源等条件,以及对各类工程的自然灾害,如地震、台风、滑坡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至巨,必须认真进行综合评价与分析。
3.地区技术经济条件 包括地区生产力发展的历史、现有基础及其构成、水平和技术特点等。一个地区的经济基础是经过长期历史形成的,也是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对原有基础应深入调查研究,扬长避短、贯彻挖潜、革新、改造和提高的方针。对基础薄弱的地区,往往要求规划的新建项目多,但不能门类齐全;必须贯彻因地制宜,发挥地方优势,有重点地建设。在具体安排时,点不能太分散,要适当集中;同时,要注意加强协作,考虑必要的配套工程。
4.国家对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期计划和要求 国家对某一地区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期计划就明确规定了:该地区在全国或全省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今后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方向等。这也就给区域规划提供了最基本的依据。在尚未制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期计划的地区,应当对区域经济发展方向,如区域的经济结构、发展速度进行预测。
规划方案的确定,必须有充分的依据。否则,将是“纸上谈兵”。规划方案最终能否实现,这就要看规划是否符合地区实际和发展的需要。那种认为找依据,就是“唯条件论”,是完全错误的。因此,在做规划方案前要做大量细致的综合考察和周密的调查研究工作,使规划的依据充分可靠。
二、区域规划的基本原则
区域规划有了充分可靠的依据,还必须从全面发展地区各项建设事业着眼,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全国“一盘棋”的原则
在规划中,一定要从我国国情出发,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思想,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综合平衡。要正确处理整体与局部、重点与一般、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生产与生活、近期与远期的关系。
在一个地区的发展和建设中,往往在工业企业之间、工业企业与国民经济其它部门之间、与相邻地区之间会发生许多问题和矛盾,有时从个别企业、个别部门甚至本地区的观点看,是有利的,也是可行的。但是,从全局和长远利益的观点看,就不一定有利,也不一定可行。这是经常发生的。过去,某些建设就由于就事论事,急于上马:只注意部门利益,忽视全局利益;只注意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只注意经济效益,忽视社会和生态效益,到头来付出了很大的代价。这种教训是应吸取和尽量避免的。
(二)承认和自觉地运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疆域辽阔而经济比较落后的大国。各地自然条件与资源蕴藏优劣多寡不一,原有经济和技术基础强弱不等,因而投资效果相差悬殊。在生产力布局上有两种作法:一是强求各地区经济发展达到同一速度,一起实现现代化;一是集中国家有限财力、物力优先利用和开发那些投资效益高、见效快的地区,保证这些重点地区经济更快地发展,以加快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前者,主观愿望是好的,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谁也上不去,谁也上不快,到头来延缓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后者,则以有限的投资争取了较高的发展速度与较多的积累,然后才有力量去支援条件较差地区的发展,切实有效地逐步缩小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
承认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通过每个时期有“重点”的、“不平衡”发展,才能在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内逐步地实现地区经济发展相对均衡化,缩小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间的差距。这种“相反相成”的道理,不仅为我国三十多年来的工业布局的经验教训所证明,也为其他许多国家工业布局演变的历程所证明。
(三)因地制宜,发挥优势
遵循社会劳动地域分工的客观经济规律,扬长避短,发挥优势。马克思说:“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最明显地表现在该民族分工的发展程度上。”(《马克

 发表于2005-07-28   |  只看该作者      

6

第二章 区域工业布局
第一节 区域工业布局的任务与内容
一、工业布局在区域规划中的重要意义
在区域规划中,工业的合理布局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社会主义是计划经济,“只有按照统一的总计划协调地安排自己的生产力的那种社会,才能允许工业按最适合于它自己的发展和其他生产要素的保持或发展的原则分布于全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三三五页)。在全国各个地区进行工业的合理布局,是社会主义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项重要任务。社会主义建设不仅要考虑一定时期内工业发展速度和工业生产规模必须与整个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的要求相适应,而且要求工业生产在全国各地区合理布局,以便充分利用各地区的资源,全面综合地发展地区经济,加快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的速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并把各地区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提高到先进水平。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资源丰富。但地区发展极不平衡。各地的自然、经济条件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工业的合理布局有着更重要的意义。工业布局合理了,使各个地区能够根据自己的自然、经济的具体条件,相应地建立具有本地区特点的地区经济结构。这不仅有利于合理地利用各地区的资源,发挥各个地区的优势和工业的主导作用,而且有利于促进地区经济的平衡发展,促进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的密切结合。因此,在全国范围内有计划地、合理地进行工业布局,是一项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工作。
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经济特征,造成了工业分布的极端不合理,旧社会仅有的一点工业,几乎都集中在沿海的省、市。如解放初期,全国70%以上的工业(按产值计算),钢铁工业的80%生产能力,纺织工业80%以上的纱绽和90%以上的织机都集中在上海,而原料、资源主要分布在内地。这在经济上和国防上都是很不合理的。彻底改变这种不合理状态,使工业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合理地分布,使城市和农村、工业和农业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而使生产力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均衡地分布,促使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事业的全面发展,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布局的一项长期的根本任务。
建国三十多年来,我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经过了五个五年计划的长期努力,使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工农业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工业布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们已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在东北地区,已形成了以钢铁、机械、电力、煤炭、石油、化工、森工以及建筑材料、纺织、食品、造纸等一系列以大型工业为骨干的地区工业体系,成为全国第一个强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同时,在内地,工业也有了很大的发展,新的工业基地不断地形成,各省、自治区都相应地建立起不同规模的钢铁、机械、煤炭、电力、化工、建材、纺织、食品和其他轻工业。由于工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原有消费性大中城市,已经建成为社会主义的生产中心和科技、文化中心。广西、宁夏、内蒙、新疆、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的工业布局也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工业总产值已分别比解放前增长了十几倍、几十倍、甚至上百倍,许多工业产品供应全国各地,支援了其他地区的社会主义建设。
内地工业的迅速发展,新的工业区的形成,使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工业分布的不合理状态有了很大的改变,使内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得到了大量开发,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文化水平得到了提高。
与此同时,沿海地区原有的工业基础得到了充分的利用。上海、天津、北京、广州、南京,以及济南、青岛、大连等原有城市,经过改造和建设,已经发展成为综合性的社会主义工业基地和地区的经济、科学、文化中心。从人力、物力、财力和科学技术等方面有力地支援了全国各地和新工业基地的建设。对于加速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进程,提高我国工业技术水平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发挥了重要的骨干作用。
除了大型骨干工业的布局与建设以外,地方中小型工业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在国家统一计划下,根据为工农业生产服务;为城乡人民生活服务,为外贸服务的原则,充分利用分散的地方资源,大力发展地方工业。水利电力、建筑材料、煤炭采掘等地方工业及各种轻工业,遍布全国广大城乡,成为我国工业生产中的一支生力军。地方中小型工业的普遍发展和一大批国家大型骨干工业的结合,体现了我国工业布局在地域组合上的大分散,小集中和大、中、小企业相结合的特点。
三十多年来,我国工业布局与建设的重要成就,大大改善了我国工业分布的不合理状况,为实现四个现代化奠定了重要的物质技术基础。但是,尽管如此,由于我国工业还不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还不平衡,国民经济各部门比例关系还不协调。因此,继续改善我国工业布局和经济结构不合理状况,仍然是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为了实现新时期的总任务,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需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国民经济调整的方针,为在全国范围内进一步进行工业的合理布局,全面安排工、农业建设,促使各项建设事业的协调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因此,迫切地要求通过区域规划

 发表于2005-07-28   |  只看该作者      

7

第二节 影响地区工业布局的主要因素
地区工业布局不仅受到矿产、生物、水等资源条件及地形、地质和地理位置等自然条件的影响,也要受到技术和经济条件的影响。在工业布局中,对各种自然条件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然而自然条件的利用,资源的开发,却又在较大程度上要受到技术和经济条件的制约。同样,经济的条件也不能脱离一定的技术条件,不同的技术水平会产生完全不同的经济效果。而技术的进步,对于工业布局的影响最终也要在经济效果上反映出来。
同时,自然条件与技术条件对于不同门类的不同特点和不同条件下的工业布局来说,其影响的程度也是不同的。如以采掘工业和机械工业的布局来说,前者受到矿产资源分布的影响最大,而后者却较多的要受到技术和经济因素的影响。
分析与研究工业布局的各种影响因素,掌握有关它们的切实可靠的基础资料,就有可能揭示各类工业布局的基本规律。并根据对各种因素的综合分析,找出影响工业布局的决定性因素,作为进行工业布局的主要依据。
对于大多数工业来说,除了用地、水源等基本的条件以外,其布局的主要影响因素有下列几个主要方面。
一、原料因素
原料是生产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业生产的加工对象和物质前提。原料按其加工程度,可分为原始原料和材料两类。凡是直接由农业和采掘工业提供的原料(如各种矿石、原油、原棉等)一般称为原始原料;经过进一步加工的原料(如金属、水泥、木材等)称为材料。两者统称为“原材料”;原材料按其在生产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可分为主要材料和辅助材料。凡是在生产过程中构成产品主要实体的原材料,称为主要材料。凡是参加生产过程,但不构成产品主要实体的,则称为辅助材料;原料按其来源不同,可分为工业原料和农业原料。工业原料包括矿物原料和人造原料两种。矿物原料包括各种矿石、煤、石油等,人造原料是指在工业中用化学方法制造出来的原料,如人造纤维、人造橡胶、塑料等。农业原料包括植物性原料和动物性原料。任何工业生产都离不开它的加工对象,工业产品的质量直接取决于它的加工对象原料的质量;工业生产的规模也取决于原料的来源、数量。因此,原料的质量,原料在地区的分布状况、分布范围、分布方式和分布数量,直接影响着工业的布局。
工业生产接近原料基地,这对许多工业生产部门的布局来说都有很大的经济意义。工业生产靠近原料基地,可以就地取材,大大减少原料的运输距离与运费,减少产品的社会劳动总量,降低生产成本。特别是对于原料消耗量大的产品生产来说,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综合利用原料,是节省社会资源的巨大源泉。特别在化学工业的分布中,综合利用原料有着最普遍和最大的经济意义。有时,那些所谓低劣的废料,往往可以成为其它工业部门的重要原料。综合利用原材料,也是工业生产联合化的基础。
二、动力因素
动力因素对于经济区的生产力布局与国民经济发展有重大的影响。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直接依赖于动力发展的水平。
动力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主要环节。动力工业的发展应该走在国民经济其它部门的前面。工业技术的进步使电能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各个生产过程中,引起生产工艺过程中用电量的提高。
工业接近电源布局,可以产生巨大的经济效果,特别对那些用电量大的企业来说尤其如此。需要接近电源的工业主要有有色金属工业(如炼铝、镁、钛、锂等)和电石等化学工业。它们是耗电量最大的工业。每吨产品的耗电量达1.6~10万度。因此,它们的布局应尽可能接近大型的电源地区――大型水电站或使用廉价燃料的火电站。
三、燃料因素
燃料供应基地对工业生产的布局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某些情况下甚至是起决定性的作用。
例如,燃料是火力发电站的基本原料,其费用在电能生产成本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没有充足的燃料保证,火电厂的布局就难以进行。同时由于燃料费用在火电厂的生产成本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大约占整个生产成本的40~65%),因此降低燃料的单位产品消耗,对于降低整个生产成本就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同时从火电厂的地理分布位置来看,也要求尽可能地接近煤源,特别是使用劣质煤作燃料时,尤其如此。如根据我国几十座大中型火电厂的成本分析,当火电厂靠近煤源时,其燃料费用约占火电成本的40~50%。当火电厂在大中城市而又远离煤源时,往往要占55~65%,个别甚至高达70%以上。
由此可见,燃料因素对于火电厂的分布起着重要的影响。它不仅是火电厂分布中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同时也直接影响到火电厂的经济运行。当然,影响火电厂分布的因素是错综复杂的,不仅只考虑燃料因素,还必须进行综合的技术经济比较。
随着科学的发展,技术的进步,新型能源和燃料的发展对工业布局将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如由于发展了天然气工业,铺设了天然气管道和油管干线,建设了强大的热电站,或采用了超远程输电办法,或利用了太阳能动力装置,或开发利用风力、水力、沼气、地热、潮汐,或应用核动力等等,都会使某些工业接近燃料动力基地这种依赖性发生变化,从而为工业布局创造了新的条件。
四、消费因素
工业

 发表于2005-07-28   |  只看该作者      

8

第三节 区域工业布局的基本原则
根据社会主义生产布局的基本原则和区域工业布局的主要任务,区域规划的工业布局应贯彻以下基本原则。
一、工业布局应贯彻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
工业的集中与分散,是工业生产力布局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周恩来总理根据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建设的经验,在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作的《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一九五八年到一九六二年)的建议的报告》中就曾经指出:“在工业地点的分布问题上,不论是内地的工业或近海地区的工业,我们的方针是既要适当分散,又要互相配合,反对过分集中和互不联系的两种偏向”。但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工业布局的过分集中和过于分散的两种偏向都是存在的。
工业布局的过分分散,表现在内地建设中尤为突出。在一段时间内,由于受林彪鼓吹“山、散、洞”的影响,许多新建企业各自选厂定点,工业布点非常分散,甚至一厂一点,违背了工业布局的科学原则,形成了过分分散布局的方式。这样,不仅造成基本建设中的严重浪费,而且工厂建成投产后,日常运营管理费用很高,还给职工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不便。这些教训是深刻的。
工业布点上的过分分散固然会产生严重的恶果;但工业在一个地区或一个城市过分集中也会给生产、生活、交通、环境污染等带来一系列的问题。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国土广大、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要实现工业化,不能把工业都集中在大城市里,不能走资本主义国家由于工业化而引起的大城市恶性膨胀的老路。近些年来,鉴于大城市恶性膨胀而产生的严重恶果,即使是美、英、法、日等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都纷纷采取分散工业的战略措施,企图控制大城市和工业高度集中地区的发展。
工业布点上的过分分散和过于集中这两种偏向都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不利。因此工业布点应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从大的区域范围而言,工业的布点应适当分散;而在具体的工业点内应把生产上有密切联系的企业尽可能集中。工业企业生产的协作要求和技术经济联系与现代城市生活服务、文化教育和市政公用设施对城市提出的合理规模的起点,是决定工业最低集中程度的重要因素,达不到这个最低限度,就是过于分散。
二、尽量使工业生产接近原料、燃料产地和产品消费地区
工业尽可能地接近原料、燃料产地和产品消费地区,可以节约原料、燃料和产品的运输费用,以尽可能少的投资,收到较大的经济效果。
但实际的情况往往不可能三者同时兼顾,工业的布局究竟应该靠近原料产地、燃料产地、消费地区,还是介于三者之间?这就需要根据不同工业企业的生产特点,结合不同地区的具体条件,区别对待。因为一个产品的总劳动消耗与总生产费用,除了直接生产过程中的消耗与费用外,还包括原料、燃料、动力及其运输的费用和产品到达消费者(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流通环节的费用。为了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工业的布局应保证上述三部分费用的总和,即总劳动消耗与总生产费用最少,而不仅只着眼于某一构成部分的节约。因此,为了探索“最优区位”的所在,既需要深入分析各种产品生产、流通与消费的特点,又需要结合不同地区不同的自然、经济条件进行细致的技术经济分析论证。
一般说来,如钢铁工业,需要靠近煤,铁产地;有些有色金属冶炼工业,为了取得大量的廉价电力和减少沿途电耗,应建立在大型水电站附近;纺织工业的生产,需要大量的植棉原料,产品面向广大的消费者,因此宜接近原料产地和消费地区,等等。
三、贯彻专业化生产分工与协作的原则
专业化生产是现代化大生产的必然趋势。它对提高工业生产的现代化水平,提高劳动技能的熟练程度,提高产品的质量,降低产品的成本,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专业化生产不同于“大而全”、“小而全”,如电镀、机修、铸工、热处理等车间,以统一组织为宜。专业化生产可以以单个企业出现,也可以在企业群内组织,或在工业区内组织。工业区内组织的专业化生产,有助于在同一个区的用地上配置在生产特征和卫生要求上多少有些相同的企业。据国外的一些资料统计,与分散配置的同样企业相比,工业区的专业化生产可以使区内用地缩减20%,使线路长度缩短30%。
然而,提高工业生产的专业化程度,还必须根据各地区的具体生产发展水平、技术条件与其所产生的实际经济效果,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有利与不利的影响因素,全面地进行技术经济分析与论证,以确定需要发展专业化的工业类型与项目和专业化的程度、形式与规模。
随着工业生产专业化程度的提高,也相应地要求加强工业生产的协作与联合。协作与联合,可以促进工业区的综合发展,有利于利用当地资源与挖掘生产潜力,也可以使运输合理化。
工业企业协作的形式有:工业生产本身的协作(把各个专业化企业生产的单一的零部件组装成复杂的机器和仪器,以及建立为一些主要生产单位服务的材料准备车间、修理基地、实验基地、辅助车间等),组织统一的公用设施(公用的道路、铁路专用线、给排水及动力网设施等),建立公共的生活区和生活服务设施,以及为工业区与生活区的建设而建立统一的建筑工业基地

 发表于2005-07-28   |  只看该作者      

9

第四节 工业选点与选址的基本要求
在区域规划中,一定地区范围内的工业布局规划是通过工业企业的选点与选址来实现的。选点,是指在一定地区范围内选择工业企业的建设地点;选址,是进一步在选定地点的范围内,具体确定工业企业座落的位置。区域内工业企业建设的计划项目,必须通过工业的选点与选址具体落实到一定的用地上来。工业企业的选点与选址是否合理,不仅对工业生产本身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而且对城市建设与发展、城乡关系与区域环境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也就是说:它为工业城镇的合理布局、工业区的合理组织和工厂总平面设计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因此,工业企业的选点与选址是工业布局规划中一项关键性工作,是技术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它需要应用各方面的知识,全面深入地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并进行综合的方案比较,以求得相对合理的方案。
一、工业选点的基本要求
工业企业选点时,应着重分析与考虑下列基本要求:
1.应明确选点的主要任务,是在一定地区范围内选择技术经济条件最佳的生产地点。也就是说,在给定的原料、燃料、动力供应地和销售地的前提条件下,选择能保证原料、燃料、动力供应地到工厂和产品到达消费地带的总劳动消耗最低的生产地点。
2.应根据产品的原料、市场、能源和技术等的指向来确定工业企业的地点。例如,多数农副产品、矿产品的初步加工工业,由于原料失重很大,且在运输、贮藏过程中损失很大,一般都趋向于接近原料产地;如原料失重甚小,甚至增重,成品不便运输,或运输周转过程中损失大,或不便利用管道等廉价运输方式的工厂,一般多靠近消费地点建厂;许多大耗电、大耗水的工业,建厂地点一般选择在动力基地,或江河沿岸,特别是能提供廉价电能的大型水电站附近;各种精密仪表、电子计算机等所谓“知识密集性”工业,则要更多地考虑技术协作条件,一般多选在科学技术中心。
3.应选择建设条件较为优越的地点。建设地点的“三通一平”要符合工业的要求。如工业一般应靠近铁路、航道及公路干线,交通运输方便的地点,运量特大的工业更要尽可能接近车站、码头;耗电大的工业应尽可能接近能源中心;应考虑地方建筑材料的供应与施工技术条件,以便充分利用当地技术力量,就地取材,避免长途运输等。
4.应选择尽可能利用现有城镇居民点。以便充分利用现有设施,减少近期投资,加快建设进度。
5.在进行工业选点的同时,应相应考虑城镇或职工生活区的位置,使两者有良好的关系,且不影响今后的相互发展。
二、工业选址的基本要求
在工业选点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工业厂址的选择。工业选址一般应考虑下列基本要求:
1.每个工厂对于用地的面积、地形、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用水的数量、质量,“三废”的排放与处理,供电、供热、运输、协作等方面都有特定的要求,选择厂址时应当尽量满足。因为,上述条件的满足程度,直接对基本建设工程量、投资额和建设期限以及投产后经常的营运费用和环境条件都有很大的影响。
2.厂址应符合国防、安全、卫生、防震、防火等规范的要求。重要工厂的厂址应尽可能远离重要的战略目标,远离重要的风景区和历史文物保护区,避开自然目标显著、带有指示方位的地物;工厂不应布置在水库的下游地带,或决堤时可能遭淹没的地区,应布置在具有良好通风及采光条件的地段上;在山区、丘陵区应尽量避免把工厂布置在谷地、窝风地带;生产易燃、易爆等危险品的工业、仓库区及总仓库等应配置在城市的外围和盛行风向的下风侧,并应在沿河的码头、桥梁、船泊修造厂及其它企业等的下游侧。
3.工厂选址时,应充分结合自然地理特点,尽可能选择在能进行大片绿化的地区,以便构成大片绿色空间,以利于消除污染、改善环境,防止和减弱人为的和天然的灾害。
具有“三废”污染的工业,不宜布置在市区,并应位于城镇盛行风向的下风侧和河流的下游,同时必须考虑工业对周围环境、农牧业、渔业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在城市市区和居住区内,只允许配置居民生活所必需的、无害的、不需耍与居住区建立卫生防护地带的工业。
4.配置在同一工业区内或相邻的工业,其相互间不应有妨碍卫生及对产品质量不良的影响,尤其是食品工业与化学工业,应分别布置在不同的工业区中。
在集中供热的情况下,应使蒸气用量大的企业尽量接近热力供应源布置。
5.工业选址时,应充分注意节约用地,尽量利用荒地、薄地,少占或不占良田好土。在一个工业区内,企业与企业之间除留出必要的卫生防护地带外,应尽可能集中紧凑地配置,以节约用地和厂外工程管线的投资,并便利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生产协作。

 发表于2005-07-28   |  只看该作者      

10

我对此学科不明白。不过还是要谢谢喔

一两阳光

中国  | 建筑施工

2 关注

8 粉丝

245 发帖

168 荣誉分

该博主未添加简介

猜你爱看

添加简介及二维码

简介

还可输入70字

二维码(建议尺寸80*80)

发站内信息

还可输入140字
恭喜您已成功认证筑龙E会员 点击“下载附件”即可
分享
入群
扫码入群
马上领取免费资料包
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