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挑战:反观建筑思想、教育与实践 | 库哈斯新书发布会

发表于2018-11-13     540人浏览     0人跟帖     总热度:14  

挑战:反观建筑思想、教育与实践 | 库哈斯新书发布会_1


 “挑战:反观建筑思想、教育与实践”建筑论坛

系列报道(五)


挑战:反观建筑思想、教育与实践 | 库哈斯新书发布会_2

<iframe style="MAX-WIDTH: 100%" height="380" src="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origin=https%3A%2F%2Fmp.weixin.qq.com&vid=x135198bk8c&autoplay=false&full=true&show1080p=false&isDebugIframe=false" frameborder="0"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autoplay; fullscreen"></iframe>

【库哈斯《建筑的元素》宣传视频



 - 新书发布 



 主题:库哈斯《建筑的元素》新书发布会 

 时间:2018112日 


 嘉宾:

■ 朱锫 |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院长,教授 

ZHU Pei | Dean, Professor, School of Architecture, CAFA 

■ 雷姆·库哈斯 | 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教授 

Rem KOOLHAAS | Professor, Graduate School of Design, Harvard University 

■ 斯蒂芬·彼得曼  | OMA成员,《建筑的元素》作者之一 

Stephan Petermann | Member of OMA, One of the Authors of  "Elements of Architecture" 

■ 徐冰 | 中央美术学院委员会主任,教授 

XU Bing | Director of The Academic Communitee, Professor of CAFA 



 

朱锫

 

今天是场学术马拉松,从上午到现在大家一直浸泡在学术的氛围里,那么接下来就是今天晚上的重要环节——雷姆·库哈斯《建筑的元素》的新书发布会。这本书是首次在中国大陆发布,我们借着今天学校的教育大会来介绍它。


库哈斯既是中央美术学院的荣誉教授,同时也是我们的老朋友。当然,他首先是一个建筑家,建造过西雅图图书馆、卡塔尔国家图书馆、中国的CCTV、深圳的证券大厦等诸多重要建筑。有趣的是,在雷姆·库哈斯的人生中,书始终跟他不离不弃。特别是在今天这样特殊的信息化时代,我们还能期待着他新书的出现。他的作品《颠狂的纽约》、《Contents》等等一系列的书,都影响着一代一代的学子,我上学的时候都在读他的《小中大》。


今天我们要隆重发布的这本书也是库哈斯先生结合他威尼斯双年展的一个长时期的总结,接下来把时间留给他,让他对自己的新书做一个简要的介绍。


 

雷姆·库哈斯 Rem Koolhaas

 

非常开心今天能够来到这里看到各位,同时我也很高兴地向大家介绍莫森·莫斯塔法维(Moshen Mostafavi),他来自哈佛大学。另外还有斯蒂芬·彼得曼(Stephen Petermann),他是我这本书主要的编辑。主要构架是由设计师伊玛·布(Irma Boom)从概念的角度帮助我们完成的。


写这本书之初,我们翻阅了很多旧版文献书籍,它们为我们提供很多内容上的帮助。同时我们也发现,今天的书在书籍装帧方面越来越别出心裁,旨在通过装帧让我们把注意力长时间集中在书上。


正如书名所体现的那样,《建筑的元素》就是为大家介绍建筑当中的元素,包括房子的房顶、墙、窗、门、地板所有这些最基本的建筑元素:他们的作用到底是什么?我写这本书是想要阐释这些元素的不断变化。我的兴趣点在于:我们越多地去研究这些建筑元素,就对它们的快速更迭现象了解得越深入。


这本书并不仅仅关于西方建筑,我们希望这本书可以作为百科全书一样,作为一本理性的书籍存在。我们希望把所有建筑元素的历史都介绍给大家,包括不同文化的建筑元素历史,这也是我们写这本书的意图。

 


比如这是1870年代的一种圆圆的高顶,房顶有意用壁画来进行装饰,而这些壁画代表了很多非常美好的寓意,包括通过这些壁画描述了一些非常复杂的意大利历史故事。换句话说,很多年前房顶对于我们的建筑,包括中国建筑都有很重要的意义。今天我们的房顶越来越平,我们也不会再在房顶上面添加任何绘画,或者赋予它独特的意义。另外,新技术的出现对于建筑也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


实际上现在越来越多的建筑元素已经被建筑师放弃掉了,比如说我们现在的房顶间距可能在2至3米,我们过去对于房顶的理解与现在大家对于房顶的理解已经有了很大不同。这其实也是我自己在这方面意识上的缺乏,因为我们过去从来没有真正对房顶的设置进行过思考,我们总是理所当然的认为房顶就应当是这个样子。而这其实就是一个严重的问题,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写了《建筑的元素》这样的书。

 


还有一个研究项目是针对中国11世纪建筑书籍的研究,这本书介绍了不同的建筑物应当如何进行建造。我们第一次将这本书翻译成了英文版,将所有细节进行了重构,使得它变成了一种比较普及的房顶建造方式,也就是再造的房顶模型。一般西方的建筑概念中,我们认为中国对于一些元素的复制会显得中国建筑缺乏想象力,但是当我们真正读了这本书,并且翻译之后,我们才逐渐的发现实际上它是有非常深刻的意义,因为这样的构筑方式实际上可以帮助我们解决房屋建造方面的很多问题,这同时也展示了中国文化的特色。


此外,我们还整分析了每一个元素的价格,希望了解成本是否能够被降低。我们项目的其中一个任务就是去揭露当下的文化,以及如何去思考每一个建筑元素。

 


这是一位美国人所做的事,他的工作是修建斜坡。二战后,他的许多朋友失去了双腿而必须要坐在轮椅上。于是他开始思考如何去帮助这些残疾人,最终他的工作成果确实让很多残疾人用上了爬楼梯的辅助设备。就是这样一个非常简单的建筑行为,真正面对了轮椅需求越来越多大的情况。在经历了战争之后,他说如果你承认生活是有强度的,你就能够做出一些改变。


在我们写书过程中,我们试图用这本书来去捕捉当今建筑的改变,尤其是在建筑元素方面的改变。我们在书中试图分析在数码技术变更的时代中,每个元素是如何改变的?它改变的原因是什么?改变的速度是怎样的?我们看到目前所有的元素都受到现代技术的影响。比如传感器可以记录一个人什么时候坐起来,什么时候站起来,那么这样的传感器就可以应用在医院和救护车上。数据不仅能够帮助个人,还可以用于各种各样的商业用途。建筑是一个严肃的话题,所以我们更需要的是严肃地思考技术对于建筑的影响。谢谢。



  - 座谈会 -  



 朱锫:

我先说一个小问题,在今天的学术讲座开场白也提到了,当今时代是碎片化、媒体的、读图的时代,似乎书离我们越来越远,而图像离我们越来越近。那么库哈斯在这个时候依然做这样庞大的近似于古典的一部书是出于什么样的想法呢?


库哈斯:

书作为一种文字媒体其实也在快速变化着。我发现自己所读的今天的书和我们以前读的书完全不一样。书的变革深受这些传播媒介的影响,换句话说就是我们的数字化技术。现在书籍的组织方式变得更加自由、随性,书通过和新传播媒介在竞争过程中获益很多。


朱锫:

接下来我们问一下莫森,他是一个很重要的教育界的重量级人物,他也是雷姆·库哈斯的好朋友。鉴于库哈斯对于书籍的迷恋,以及他持续着进行的教育工作和研究工作,从一个教育者的角度来看的话,你觉得书对于他的事业来说有什么更重要的作用?

 


莫森·莫斯塔法维

很多时候人们会觉得根据自己的项目出一本书,可以使得他们的工作更加可视化。但如果我们看一下库哈斯出书的经历:这些书都和库哈斯的思想是相互交织的。而且库哈斯会以自己的方式在书中呈现自己的研究,所以我认为雷姆·库哈斯的书和他的工作是相互连接、相互交织的,这很重要。


本书包含了很多历经数年的研究,并且研究结果也在书中进行了时间性的展示。我们做的工作并不是之前展示结果的重复,对于库哈斯而言,在威尼斯双年展之后,他对于建筑的元素有了什么样重新的构思?这也是我想问库哈斯的问题。


雷姆·库哈斯:

书的内容并没有大幅的变化,我只是有了更多的时间可以来将他们更多的内容联系起来,橘色的部分是新的东西,也是本书的核心。这本书有一个不错的目录,它目录很长所以看起来可能有点奇怪。我们在这个目录中整合了很多的东西,使得大家都知道我们的工作到底是如何进行的。


莫森·莫斯塔法维

再问一个问题,当你在给我们展示不同的建筑元素的时候,我们发现有一些建筑元素带有批判性,另外一些建筑元素则有些新的可能。那么据此你有哪些比较特殊的发现?对于这些建筑元素,你觉得有哪一些建筑元素在未来是最具有潜力的?


雷姆·库哈斯:

事实上确实是有这样两类元素。一种是创新在控制之外,这在《癫狂的纽约》中也有所阐释。就如本书中提到的,因为元素在建筑内部,所以其丰富性不得而知。建筑师往往觉得自己对于整栋大楼都是可以控制的,但是实际上有20%到25%的建筑并不受建筑师控制,这很有趣。另外一种就是人们对于建筑基本元素的忽略,比如“楼梯”这个元素可能就不是很新颖,但我们发现当今楼梯也是非常有趣的。我在书中就是向大家展示了我对于这些元素的想法。


朱锫:

我们现在把问题留给徐冰先生,我很期待你的问题,因为那半边都是西方,我们这边是东方,东西方从宇宙自然观都会有不同的角度,当然我们也有交叉。而徐冰就像一个文人艺术家,一生也是跟文字从来没有断过。那么你怎么理解今天库哈斯的书,特别是库哈斯一辈子与书结缘,到今天仍然对于书如此感兴趣。对于我们今天的时代和今天的年轻人,你有什么感想?



徐冰:

因为我一直对书特别有兴趣,对文字有兴趣,同时我确实也策划过两届艺术家手制书。在我看来虽然今天书的原始功能已经被触屏阅读取代,但今天的时代也给纸质书提供了另外的发展空间。一个是书作为人类文化情感的寄托物,我们很喜欢手对于书的触感,并以此获得的对文化的一种关联。另外,书的功能在今天被艺术作品取代了,书的设计和出版逐渐转换成为一种综合的艺术品:买的人去书店不是为了买它来阅读,而是作为艺术作品来观赏和收藏。


我认真读了库哈斯的这本书,我有很多的感受。为什么库哈斯作为建筑师对书这么有兴趣?实际上建筑和书之间有一种共同性,它们都是与空间有关系的艺术,书的空间感来自于翻动之间,书页和书页翻动之间的流动性创造了它的空间。建筑其实也是这样,他必须有人进去并且参与空间活动才构成了建筑空间的传递性,所以不奇怪为什么库哈斯先生对于书这么有兴趣。


我觉得库哈斯的书都非常注重书的感觉和书的体积感,事实上有些书携带起来是非常困难的,但是对于书籍装帧感兴趣的艺术家就会注意这部分内容。我觉得本书在装帧设计上就很有意思,是分册形式。我不知道现在这本是单册单册的?(朱锫:现在变成了砖头式的。)好像有点可惜。我看到那本是分册的,库哈斯先生可以给我们回答一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吗?


雷姆·库哈斯:

你看了这本书就会理解,如果把各个元素分割开来,就会产生元素之间的隔绝,但是如果把他们变成一本书就不同了,这会带来物理上的亲密性。它能使人们以一种更加直观的角度去看建筑的元素,而不是把他们元素一个个独立来看。


徐冰:

库哈斯的判断我觉得很好。但其实要说到东西方的书籍不同,我手里另一个版本的《建筑的元素》其实更像东方的书籍,因为东方的书籍自古不管多重要的典籍都是要分册的,这样便于阅读,薄薄的一卷躺在床榻上就可以读,像现在这种合订本大书就没有办法躺着读。在我看来,西方书的概念是全力打造一本像《圣经》一样的书,于是书就成为代表世界万物最重要的东西,具有了宗教的重要性,以至于让人心生畏惧。


另外从内容上,我看到书中壁炉的那一章很有意思:它从原始人怎么样烤火取暖,怎么样烧烤一直讨论到今天壁炉的设计,整个书的思路极其有价值。让我想到中国有一本文字的书叫做《说文解字》,这本书分析了中国文字,它让我们认识到每一个现代汉字,或者说不是现代汉字,每一个汉字真正的原始含义。《建筑的元素》很像建筑界的《说文解字》,就像壁炉真正的原始含义是人类和火之间的关系,这本书把很多东西都分门别类进行整理,如同字典一样,而且这个字典不是简单地告诉你怎么用,而是把字最原始的含义和它的形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讲清楚了。


莫森·莫斯塔法维:

作为一个艺术家,我们认可纸质书的重要性。这本书的名字叫做《建筑的元素》,你分析的这个角度就是探索不同的元素其空间联系和理性思考的过程。我非常喜欢你的解释,你解释了东西方思考上的差异。


雷姆·库哈斯:

我们今天听到东西方各种各样的差异,我想重新解释一下我们的部分说法,中国的书籍和日本的书籍,即使我看不懂,但是我也非常认可其写作过程。日本的书籍比较小,它们可以拼凑起不同的短小的故事。我认为我们大家没有任何人是独立存在的,这也是未来世界发展的趋势,我们需要去适应东方的这种语境。

 


朱锫:

中国有一本很早的书叫做《营造法式》,它讲的是构建而非元素,不知道这两者在库哈斯出书的过程中有没有互相的启发,或者诉求是否一致?


雷姆·库哈斯:

你提的这个问题是莫森之前也提过的。在我们的世界中,我们说起元素的时候,元素就是基础存在。但如果你承认一些东西是最基本的,有些人可能就会产生叛逆心理,他们就会想要摆脱这些基本的元素。


莫森·莫斯塔法维:

我们有一本书叫做《人道主义的原则》,它告诉我们万事万物如何一起运作的,包括相互之间的运作原则应当是什么,但是它不会告诉我们具体的运作方法,而是在告诉我们不同的元素以及原理之间有什么不同。


朱锫:

斯蒂芬·彼得曼是这本书的参与者,而且跟雷姆·库哈斯合作了很多年,你谈一谈这本书对我们今天的意义?

 


斯蒂芬·彼得曼:

我参与这本书的编著有六年的时间了。我也比较了解建筑历史,希望可以打破东西方建筑之间坚固的壁垒。我们希望了解一些有关于中国建筑的书籍,但有时会有这种情况,比如中国的一些建筑方法从12世纪出现了,但是我们并不知道。幸运的是我们找到了非常好的学者帮助我们进行书籍的翻译。其实书中还有很多空缺的地方,是有关于中世纪的建筑,比如还有伊朗的书,这些都是对于我们而言比较新的视角。


对于建造法则而言,如果想要造一个房顶,可能有些人会告诉你具体应当怎么做,但是在《营造法式》中,可能并不局限于我们的这些建筑细节。从这本书中,我学习到一致性的重要性。我们有不同领域的专家,有些专家人们可能从来没有意识到他们的存在,但是他们仍然坚持不懈地从事现代化建筑的基础工作,所以说我也非常开心现在终于有机会展示他们的工作了。

    


 




<挑战:反观建筑思想、教育与实践>建筑论坛筹备委员会:

学术策划顾问:范迪安、王明贤、周榕、李翔宁

学术策划核心团队:朱锫、王子耕、罗晶、韩涛、侯晓蕾

学术策划工作团队:刘焉陈、曹量、吴昊、张茜、朱宁宁、何崴、刘斯雍、李琳、崔冬晖、刘菲、王文栋、史洋、黄良福、张慧芳、曹维、崔琳娜、孔令玥

学生工作团队主要成员:童羽佳、周奇、贾思屹、吴前铖、唐琦玮、黄士林、郭晓婧、金伟琦、 刘雅铎、 叶子


发布会主办:TASCHEN、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佳作书局、OMA、GSD

发布会统筹:王子耕

工作团队:吴昊、曹量、唐琦伟、吴前铖、马天姿

赞助:Herman Miller

特别感谢:孙妍、Prudence Tsui、朱帅、姚冬梅、Rita Varjabedian


新闻编辑组:武健昂、马天姿、刘羽婕、裴菲、计然、崔斌嵌、张婉琳、赵宇、李星露、陈宁、李迪进、张钦泉、邹佳良、柳逸轩、曹施熠

现场摄影组:陈寒熙、付佳希、冯珊、高铭璐、金伟琦、李欢、李嘉琦、宋瑾、唐琦玮、吴前铖、周奇

媒体接待组:尹欣怡、黄小桐、李沛宣

采访组:黄嘉敏、韩文乾、黎千妍

 

扫码加入筑龙学社  ·  建筑设计微信群 为您优选精品资料,扫码免费领取
分享至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扫一扫",扫描上方二维码
请点击右上角按钮 ,选择 

奖励  荣誉分+1    筑龙币+100

  • 奖励于 2018-11-14 23:08:20

坚强的肥单

中国  | 园林景观

4 关注

15 粉丝

25 发帖

19 荣誉分

该博主未添加简介

猜你爱看

添加简介及二维码

简介

还可输入70字

二维码(建议尺寸80*80)

发站内信息

还可输入140字
恭喜您已成功认证筑龙E会员 点击“下载附件”即可
分享
入群
扫码入群
马上领取免费资料包
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