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中国建筑传统文化民族风格

发表于2008-05-11     1243人浏览     1人跟帖     总热度:10  

扫码加入筑龙学社  ·  建筑设计微信群 为您优选精品资料,扫码免费领取
分享至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扫一扫",扫描上方二维码
请点击右上角按钮 ,选择 

奖励      

  • 奖励于 2008-05-11 21:42:58

 发表于2008-05-11   |  只看该作者      

2

二、中国建筑传统文化民族风格的审美精神
第一,从风格形式内含的文化底蕴来看,风格不仅仅是个形式问题,形式也不仅仅是个风格问题。风格(形式)的内涵是文化,建筑是文化的产物。中国建筑必然要突出中华文化的民族特性,因为文化总是特定民族的文化,总具有某个民族的具体性和特殊性<2>。建筑文化上的民族特性从根本上讲也就是一种民族审美精神。民族审美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实践中的创造思维定势、道德观念、价值准则、性格禀赋的心理倾向以及民族凝聚力、自信心、荣耀感等因素的总和,是一个民族文化最为本质、最为深刻的体现。正是包括了审美意识在内的这种民族精神赋予了建筑文化的灵魂和生命,培育并形成了建筑设计中的创造表现力和建筑环境中的凝聚亲合力。
第二,从民族风格的“基因”链的稳定性与变异性来看,中华民族的审美精神本来就是一个具体的,历史发展的概念。这一精神既有我们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审美艺术实践中积淀而成的优秀审美传统,也有近现代以来的西方美学语言(如“西而古”“西而新”)影响下逐渐生长起来的审美新潮,还有直接来源于我们当代审美艺术实践的新生审美形态。这几方面,只有被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溶解、消化、实践证明是优秀的,经提炼、升华后,都可以说是中华民族审美精神的基本内涵。但就建筑而言总归有一个“我们中华民族”的标志性形式风格,拿得出手,摆得上桌面。
第三,从争取世界建筑地位来看,中国近现代民族风格的建筑功不可没。它大长了中国人的气势,捍卫了中国人的尊严。凡是经济水平发达的国家,其建筑总是充分地表达本国民族的风格形式,希望在世界范围内显示出至尊至贵的气概。发展中国家也有发达的一天。建筑材料有贵、廉之分,建筑技术有先进、适用、传统之别,但我们不能只从一个历史时期的经济状况而定夺一个民族建筑风格的优劣。无论东西南北,凡是民族的,都是世界的。要讲竞争,也只能是建筑文化的竞争。丢弃自己的文化等于缴械投降。难道非要让别人把中国的传统文化推到危险的地步?
第四,从中华文化新时代的复兴来看,具有中国民族风格形式的建筑,更有现实意义上的审美价值、实用价值。中国建筑在世界上独具特色,自成系统,是多民族精神、多民族文化鲜明个性的集中的体现,是我们建设先进文化,促进当代审美文化健康发展的重要资源。 “老外”设计的世界第三高楼――上海金茂大厦也能找到中国的文化脉络。中国建筑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理性与浪漫交织的美学特征,天、地、生共存共荣的生态理念,以及环境美育的教化功能。对解决当代人类生存,人类文化所共同面临的许多问题,具有独特的思想价值和科学意义。它在现代世界建筑文化发展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对具有民族风格形式的中国建筑的审美精神在新世纪、新时代的复兴,不是没有内在机制的。“全球化”只是一个大舞台,而剧目多种多样。其间大胆地吸收和借鉴外国审美观念中偏重理性主义和科学主义的优点,以及“主认知、倡写实、讲个性、重真美”的艺术志趣,克服封建主义糟粕,也只能是我们对民族风格的促进优化。

三、面对现状何去何从
但是,对于中国的建筑民族风格是什么、在今天的城市化进程中究竟应该起到什么作用,存在着很多认识上的误区。误区一,认为中国建筑民族风格就是一种形式,主要是大屋顶、廊子、院子;不了解中国这些特殊建筑形式形成的内涵和人文精神,只会在现代建筑的楼体上硬搬某种廊子、亭子。误区二,认为中国建筑文化已经过时了。他们承认中国建筑文化很有特色,但认为这些传统已经与现代的技术和材料不相适应,是过时的文化;因此,在是否需要发扬传统的问题上犹豫不定。其实,梁思成先生早就提出,历史上每个民族的文化都产生了它自己的建筑,随着文化而兴盛、衰亡。任何新的文化、包括建筑文化,都离不开历史的沉淀和积累,只是我们怎样去把握和传承的问题。第三,体系的对立。有人认为中西文化体系各不相同,要搞现代建筑就不要讲传统风格,这些人虽然在中国土生土长,但受现代建筑教育多于受传统建筑文化的教育,建筑传统的根基很薄,基本上是喜新厌旧,缺乏建筑文化修养。新一代的建筑师认识上的浅薄必然导致一方面迫于市场激烈竞争的压力,设法去满足政府领导和发展商的意愿,另一方面又要受到“大师”的左右。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经济第一的观念逐渐在人们的头脑中蔓延,大的文化背景成了影响建筑发展的主要因素,世界各地出现了“国际式”文化取代地域性文化的现象,地域型的传统文化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中国的建筑文化也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正在受着猛烈的冲击。传统而精美的木工手艺渐渐消失,钟灵毓秀的庭院式住宅被清一色的钢筋混凝土堆叠的建筑所代替,中国传统的建筑文化真的落后到这种地步,这种完全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地步了吗?我们应该明白不论历史文化还是建筑文化,它们的久远都是衡量历史珍贵性的重要标志。尤其是这些生长于本土的建筑文化,它们之所以能长存这么久远,就是因为它们在适应当地气候、维护自然生态环境平衡、运用当地技术以及体现可持续发展方面均有自身的优点,它是与当地环境和谐相处中形成的

奖励      

  • 奖励于 2008-05-11 21:43:03

andylong878

湖北 驻马店 | 路桥市政

4 关注

26 粉丝

164 发帖

123 荣誉分

该博主未添加简介

猜你爱看

添加简介及二维码

简介

还可输入70字

二维码(建议尺寸80*80)

发站内信息

还可输入140字
恭喜您已成功认证筑龙E会员 点击“下载附件”即可
分享
入群
扫码入群
马上领取免费资料包
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