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古代建筑特色差异

发表于2008-02-12     12267人浏览     9人跟帖     总热度:10  

从根本上说,中西方建筑艺术的差异首先来自于材料的不同:传统的西方建筑长期以石头为主体;而传统的东方建筑则一直是以木头为构架的。这种建筑材料的不同,为其各自的建筑艺术提供了不同的可能性。
不同的建筑材料、不同的社会功用,使得中国与西方的古典建筑有了不同的“艺术语言”。
不同的语言,表达着不同的思想,流露出不同的情感;不同的建筑,承载着不同的文化,体现着不同的信念。
从艺术建筑方面来说:
巧妙而科学的框架式结构 。这是中国古代建筑在建筑结构上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因为中国古代建筑主要是木构架结构,即采用木柱、木梁构成房屋的框架,屋顶与房檐的重量通过梁架传递到立柱上,墙壁只起隔断的作用,而不是承担房屋重量的结构部分。
庭院式的组群布局。从古代文献记载,绘画中的古建筑形象一直到现存的古建筑来看,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这就是每一处住宅、宫殿、官衙、寺庙等建筑,都是由若干单座建筑和一些围廊、围墙之类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而组成的。
n 丰富多采的艺术形象。如前所述,建筑不仅仅是技术科学,而且是一种艺术。中国古代建筑经过长时期的努力,同时吸收了中国其他传统艺术,特别是绘画、雕刻、工艺美术等造型艺术的特点,创造了丰富多采的艺术形象,并在这方面形成了不少特点。那么西方建筑与中国有那些不同呢?
西方的石制建筑一般是纵向发展,直指上苍的。这样一来,能否将高密度的石制屋顶擎入云霄,便成为建筑艺术的关键所在,而执行这一任务的柱子也便成了关键中的关键。所以,西方建筑的“基本词汇”是柱子,即那些垂直向上、顶天立地的石头。如果说柱子是西方建筑艺术的“基本词汇”,那么屋顶则是其“主要句式”。屋顶的不同,导致了其风格类型上的差异,如希腊式、罗马式、拜占廷式、格特式、巴洛克式等等。
与西方的石制建筑不同,中国古代的木制建筑以斗拱为“基本词汇”。所谓斗拱,是将屋檐托起的交叠的曲木,它可以将纵向的力量向横向拓展,从而构造出多种多样的飞檐。同西方建筑的屋顶一样,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句式”,飞檐也有许多类型,或低垂,或平直,或上挑。其不同的形式制造出不同的艺术效果,或轻灵,或朴实,或威严。不仅亭、台、楼、阁都要用飞檐来标明自己的身份,表达自己的情感,而且飞檐的高低、长短往往会成为建筑设计的难点和要点。正所谓“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飞檐的设计必须恰到好处才能显得轻灵而不轻佻,朴实而不机械,威严而不呆板。
还有就是中国人对建筑的态度是以新为贵,而外国人则对古老建筑充满尊崇与敬意
还有就是西方建筑充满着宗教神秘主义的情绪,而中国的建筑则是儒家文化的反映。
扫码加入筑龙学社  ·  建筑设计微信群 为您优选精品资料,扫码免费领取
分享至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扫一扫",扫描上方二维码
请点击右上角按钮 ,选择 

奖励  荣誉分+20    

  • 奖励于 2008-02-18 20:08:19

 发表于2008-02-16   |  只看该作者      

2

中西建筑形式上的差别,是文化差别的表现,它反映了物质和自然环境的差别,社会结构形态的差别,人的思维方法的差别以及审美境界的差别。
1. 建筑材料的不同,体现了中西方物质文化、哲学理念的差异。从建筑材料来看,在现代建筑未产生之前,世界上所有已经发展成熟的建筑体系中,包括属于东方建筑的印度建筑在内,基本上,都是以砖石为主要建筑材料来营造的,属于砖石结构系统。诸如埃及的金字塔,古希腊的神庙,古罗马的斗兽场、输水道,中世纪欧洲的教堂……无一不是用石材筑成,无一不是这部“石头史书”中留下的历史见证。唯有我国古典建筑(包括邻近的日本、朝鲜等地区)是以木材来做房屋的主要构架,属于木结构系统,因而被誉为“木头的史书”。中西方的建筑对于材料的选择,除由于自然因素不同外,更重要的是由不同文化,不同理念导致的结果,是不同心性在建筑中的普遍反映。西方以狩猎方式为主的原始经济,造就出重物的原始心态。从西方人对石材的肯定,可以看出西方人求智求真的理性精神,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强调人是世界的主人,人的力量和智慧能够战胜一切。中国以原始农业为主的经济方式,造就了原始文明中重选择,重采集,重储存的活动方式。由此衍生发展起来的中国传统哲学,所宣扬的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天人合一”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揭示,自然与人乃息息相通的整体,人是自然界的一个环节,中国人将木材选作基本建材,正是重视了它与生命之亲和关系,重视了它的性状与人生关系的结果。
2. 建筑空间的布局不同,反映了中西方制度文化、性格特征的区别。从建筑的空间布局来看,中国建筑是封闭的群体的空间格局,在地面平面铺开。中国无论何种建筑,从住宅到宫殿,几乎都是一个格局,类似于“四合院”模式。中国建筑的美又是一种“集体”的美。例如;北京明清宫殿,明十三陵,曲阜孔庙即是以重重院落相套而构成规模巨大的建筑群,各种建筑前后左右有主有宾合乎规律地排列着,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形态的内向性特征,宗法思想和礼教制度。与中国相反,西方建筑是开放的单体的空间格局向高空发展。以相近年代建造、扩建的北京故宫和巴黎卢浮宫比较,前者是由数以千计的单个房屋组成的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建筑群体,围绕轴线形成一系列院落,平面铺展异常庞大;后者则采用“体量”的向上扩展和垂直叠加,由巨大而富于变化的形体,形成巍然耸立、雄伟壮观的整体。而且,从古希腊古罗马的城邦开始,就广泛地使用柱廊、门窗,增加信息交流及透明度,以外部空间来包围建筑,以突出建筑的实体形象。这与西方人很早就经常通过海上往来互相交往及社会内部实行奴隶民主制有关。古希腊的外向型性格和科学民主的精神不仅影响了古罗马,还影响了整个西方世界。同时,如果说中国建筑占据着地面,那么西方建筑就占领着空间,譬如罗马可里西姆大斗兽场高为48米,“万神殿”高43.5米,中世纪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其中央大厅穹窿顶离地达60米。文艺复兴建筑中最辉煌的作品圣彼得大教堂,高137米。这庄严雄的建筑物固然反映西方人崇拜神灵的狂热,更多是利用了先进的科学技术成就给人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3. 建筑的发展不同,表现了中西方对革新态度的差别。从建筑发展过程看,中国建筑是保守的。据文献资料可知,中国的建筑形式和所用的材料3000年不变。与中国不同,西方建筑经常求变,其结构和材料演变得比较急剧。从希腊雅典卫城上出现的第一批神庙起到今天已经2500余年了,期间整个欧洲古代的建筑形态不断演进、跃变着。从古希腊古典柱式到古罗马的拱券、穹窿顶技术,从哥特建筑的尖券,十字拱和飞扶壁技术到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罗马圣彼得大教堂,无论从形象、比例、装饰和空间布局,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反映了西方人,敢于独辟蹊径,勇于创新的精神。
4. 建筑价值的不同,显现中西方审美观念的异殊。从建筑的价值来看,中国的建筑着眼于信息,西方的建筑着眼于实物体。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不靠计算,不靠定量分析,不用形式逻辑的方法构思,而是靠师傅带徒弟方式,言传手教,靠实践,靠经验。我们对于古代建筑,尤其是唐以前的建筑的认识,多从文献资料上得到信息。历代帝王陵寝和民居皆按风水之说和五行相生相克原理经营。为求得与天地和自然万物和谐,以趋吉避凶,招财纳福,在借山水之势力,聚落建筑座靠大山,面对平川。这种“仰观天文,俯察地理”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古代希腊的毕达哥拉斯、欧几里得首创的几何美学和数学逻辑,亚里士多德奠基的“整一”和“秩序”的理性主义“和谐美论”,对整个西方文明的结构带来了决定性的影响,一切科学和艺术,它们的道路都被这种理念确定了命运。翻开西方的建筑史,不难发现,西方建筑美的构形意识其实就是几何形体;雅典帕提隆神庙的外形“控制线”为两个正方形;从罗马万神庙的穹顶到地面,恰好可以嵌进一个直径43.3米的圆球;米兰大教堂的“控制线”是一个正三角形,巴黎凯旋门的立面是一个正方形,其中央拱门和“控制线”则是两个整圆。甚至于象园林绿化、花草树木之类的自然物,经过人工剪修,刻意雕饰,也都呈献出整齐有序的几

奖励      

  • 奖励于 2008-02-18 20:08:24

 发表于2008-02-16   |  只看该作者      

3

   古代世界建筑笼统地可分为七个体系,分别为欧洲建筑、中国建筑、古埃及建筑、伊斯兰建筑、古代西亚建筑、古代印度建筑、古代美洲建筑等。其中有的早已中断,或流传不广,成就和影响也就相对有限,如果埃及、古代西亚、古代印度、古代美洲建筑等。而其余的三个体系,数中国建筑和欧洲建筑相对影响较大。世界文明古国中国,屹立于东亚大陆,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占世界五分之一以上的人口,有超过3000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的古代建筑是中华文明之树中非常美丽的一支。欧洲,同样以自己在各个时期独特的建筑风格展现在世界人们的眼前,发出璀璨的光辉。虽然中西古代的建筑风格有所异同,但它们所结出的累累硕果却显示出了人类丰富的想象力和巨大的力量。古时候的建筑,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的建筑都影响着现代人的生活建筑,是世界的一笔珍贵的重要遗产。其作为人类脑力和劳动的结晶被现代人保留并发扬下去。  
   欧洲:用石柱子筑构的建筑  
   要探究欧洲的建筑,我们得追溯到其文明的发源地古希腊。古希腊的主流文化精神是崇尚人文主义,强调人的作用,尊重人、赞美人。他们的人文主义是通过对神的拟人化而表现出来的。他们的这一思想特性恰恰就体现在他们所建造的神庙当中,他们善于把人体美赋予建筑。
   古希腊留给世界的最具体而最直接的建筑遗产是柱式――爱奥尼柱式、多立克柱式和科斯林柱式。在欧洲的建筑发展史上,除中世纪外,柱式成了欧洲主流建筑艺术造形的基本元素,它控制着大小建筑的形式和风格。“柱式,就是石质梁柱结构体系各部件的样式和它们之间组合搭接方式的完整规范”。 18世纪德国的艺术史家文克尔曼在1755年发表的论文《论模仿希腊绘画和雕刻》里说:“希腊艺术杰作的普遍优点在于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这种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就是体现在希腊人所创造的柱子上。多立克体现的是一种男性的雄健庄严,爱奥尼则显女性的柔和华贵。他们在建筑上无不时刻显示着人文主义的光辉。巴底农神庙,作为希腊的雅典卫城建筑群中人类最完美的创造物之一,建筑师在它的柱子的制作上,以人体的比例作为模仿对象,使多立克式柱子在建筑上显出男子身材比例的刚劲和优美,爱奥尼式柱子女子身材比例的窈窕、纤细。古希腊对人文主义的迷恋,是不容我们世人怀疑的。
   对比古希腊的剧场,我更喜欢古罗马的大角斗场。角斗场的形制脱胎于剧场。从三种柱式发展而来的券柱式在古罗马时期得到完善。“一个券洞和套在它外面的一对柱子、檐部、基座等所形成的构图单元,叫做券柱”。 古罗马的大角斗场运用了层叠的券柱式构建成一个椭圆形。椭圆形形体和券柱式的单纯简练使它更显得宏大庄重。这种券柱式被认为是券柱式的典范,在文艺复兴时期屡屡被模仿。多少奴隶和畜生的热血挥洒在这个广场上,成为罗马贵族享乐的游戏工具。大角斗场挤满了残酷,却盛载了古代人的建筑艺术成就。
  俯瞰古西希腊的卫城,全是用石柱子排列的建筑神庙。无论是以多立克为主的巴底农神庙,还是以爱奥尼为主的胜利神庙,都显示了石柱的无穷力量,这种柱子结构几乎出现在欧洲的所有时代,连基督教统治人民的中世纪的部分建筑也渗透着古希腊罗马建筑艺术的点点滴滴。尤其是文艺复兴以来,柱子又重新受到人们的重视,跃然在世界建筑舞台之上。与此相比,中国建筑却是以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艺术形态屹立于欧洲文明的东方。 
   中国:木结构的精髓  
   以至高无上的君权为统治思想的中国古代建筑最大特点是大量的采用木结构体系。这是完全别于西方古建筑以砖石结构体系为主要的艺术形态。从中国古代遗留下来的古代建筑可以看出,中国古人是多么钟情于朱红色或者是深褐色的大梁木柱。北京故宫的朱红木柱给人有深宫大气的感觉,园林别苑里凉亭建筑的木柱又给人有一种清澈明朗的快意。这种柱子以它特有的质地和按照古人的审美趣味所涂上的颜色,与周围的建筑和园林的互相衬托、互补,形成一种完美无限的意境,重于突显和谐之美,难怪古人能够吟诵出如此之多的空前绝后的诗歌。中国古人显示出来的那种“诗情画意”很大原因是来自其独特的建筑与情景的相融。
   木寄予了中国人深厚的感情。由于中国古人选择了木结构体系来建造宫殿、房屋大宅,所以就必然派生出一种特别的建筑形态――大屋顶。相比西方建筑的大穹顶,中国的大屋顶更富有线条美。由于用木料构成的屋顶部分在房屋的总体型中就相对地显得大些,这种富有体形硕大特点的大屋顶,还有另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屋顶是曲面形的。硕大的屋顶,经过曲面、线面、曲线的处理,显得不那么沉重和笨拙,再加上一些装饰,这样的大屋顶甚至成了中国古代建筑富有情趣的一个部分。“我们从两千年前汉墓穴出土的明器上就可以看到当时房屋上的曲线,从以后留存下来的唐、宋、元、明、清各个时代的建筑上,都可见这种曲面形的房屋,从城市到乡间,从宫殿、陵墓、石棉、寺庙到住宅、民房都是这样”。 这种曲线美驱除了直线的僵硬,使屋顶与木柱、石墙和谐地结合,增加了其美的内容。如此庞大的屋顶当然需

奖励      

  • 奖励于 2008-02-18 20:08:28

 发表于2008-02-16   |  只看该作者      

4

中西建筑风格的不同,从本质上看是因中西文化的不同。按一般的理解,中国文化重人,而西方文化重物;中国文化重道德和艺术,西方则较重视科学与宗教;中国文化重融合、统摄且讲究并存与一体性,西方则重不同时代或多种流派的独特精神,等等。文化传统的不同反映在建筑风格上,也就是中西建筑文化的差异。
从根本上说,中西方建筑艺术的差异首先来自于材料的不同:传统的西方建筑长期以石头为主体;而传统的东方建筑则一直是以木头为构架的。这种建筑材料的不同,为其各自的建筑艺术提供了不同的可能性。
这些差异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幻想与理念
法国著名文学家维克多・雨果高度概括了东西方两大建筑体系之间的根本差别,他说“艺术有两种渊源:一为理念――从中产生欧洲艺术;一为幻想――从中产生东方艺术。”也就是说,西方人在造型方面,使建筑具有雕刻化的特征,其着眼点在于两度的平面与三度的形体。而中国建筑具有绘画的特点,着眼点在于富于意境的画面,不很注意单座建筑的体量、造型和透视效果,往往致力于以一座座单体为单元的、在平面上和空间上延伸的群体效果。西方重视建筑整体与局部,以及局部之间的比例、均衡、韵律等形式美原则;中国重视空间,重视人在建筑环境中的“步移景异”的空间感受。可以说,欧洲建筑的理念性集中体现在一个“实”上,中国建筑的幻想性集中体现在一个“空”上
2、模仿与写意
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起源于模仿,艺术是模仿的产物。希腊建筑中的不同柱式就是对不同性别的人体分析性;中国人则重视人的内心世界对外界事物的领悟和感受,以及如何艺术地体现或表现出这种领悟或感受,即具有很强的写意性。中国人也讲究逼真与论证,须以写意性的“传神”为前提。比如,我国古典建筑物上的形如飘风的飞檐翼角,其传神的写意性很有“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艺术激情和心理感染力。
3、封闭与开放
中国的四合院、围墙、影壁等显示出内向的封闭心态,甚至有人认为:“封闭的庭院象征着我们封闭的社会。”而西方强调以外部空间为主,把中心广场称为“城市的客厅”、“城市的起居室”等等,有将室内转化为室外的意向。中国人往往将后花园模拟成自然山水。用建筑和墙加以围合,内有月牙河,三五亭台,假山错落……表明有将自然统缆于内部的取向。可以说,这是某些文化心态在建筑上的反映和体现。
4、稳定和多变
中国,封建皇朝实力强大,封建制度稳定。人们很少有强烈的突破愿望,甚至认为被皇权统治是天经地义的。因苦难而发动的社会革命,只是在皇朝之间转换,并没有对封建制度产生根本性的突破。正是如此巩固的思想基础,使中国封建时代持续了整整两个世纪,是欧洲的两倍。同时,也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繁华稳定提供了丰沃的土壤。中国的传统建筑也正是在这种社会政治环境下产生并发展到了高潮,成为了世界建筑史上一个辉煌的分支。4到15世纪,欧洲也步入了封建社会的鼎盛期。但与中国迥然不同,欧洲封建势力并没有建立起统一强大的帝国。封建主的政治力量比较弱。这归功于古希腊和古罗马中市民自由的观念。这种观念已经深种在欧洲民众的思想中。反对压制,追求自由,追求世俗生活可以说是欧洲人民的性格。这种本能的叛逆,使封建政权缺少稳固的思想基础,封建势力相对较弱。这时期的欧洲建筑也因为政治原因走上多元多变的道路。
我国由于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历代帝王为了满足其骄奢淫逸的生活和维护其统治的威严,往往大兴土木,营建各种宫室殿堂。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兴建的阿房宫,就已达到惊人的规模。西汉初年修建的未央宫,宫城周围达8900米。所以,秦汉以后,宫殿建筑始终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可惜许多宫殿建筑都已成为遗迹。现在保存下来的规模最大、最完整、也是最精美的宫殿建筑,首推北京的故宫。
整个故宫规模宏大,极为壮观。仅以宫殿的核心部分紫禁城为例,它东西长760米,南北长960米,占地72万多平方米。根据宫廷建筑的一般习惯,故宫也可以分作皇帝处理政务的外朝和皇帝起居的内廷两大部分。故宫中的乾清门,就是外朝和内廷之间的分界线。外朝以“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为主,前有太和门,两侧有文华殿和武英殿两组宫殿。内廷以“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主,它的两侧是供嫔妃居住的东六宫和西六宫,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三宫六院”。 故宫的这种总体布局,突出地体现了传统的封建礼制“前朝后寝”的制度。而整个故宫的设计思想更是突出地体现了封建帝王的权力和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例如,主要建筑除严格对称地布置在中轴线上外,特别强调其中的“三大殿”,“三大殿”中又重点突出举行朝会大典的太和殿(俗称金銮殿)。为此,在总体布局上,“三大殿”不仅占据了故宫中最主要的空间,而且它前面的广场面积达2.5公顷,有力地衬托出太和殿是整个宫城的主脑。再加上太和殿又位于高8米分作三层的汉白玉石殿基上,每层都有汉白玉石刻的栏杆围绕,并有三层石雕“御路”。使太和殿显得更加威严无比,远望犹如神话中的琼宫仙阙,气象非凡。至于内廷及其它部分,由于它

奖励      

  • 奖励于 2008-02-18 20:08:34

 发表于2008-02-16   |  只看该作者      

5

借助于中国古人的语言,艺术作品的形式和它的内容可以被概括为文、质二字。艺术性格就是文、质的统一所显出的作品的艺术特征。不过,人们从各类艺术中获得感受的情况是不同的。一般地说,绘画、雕刻、诗和其他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与其艺术内容有比较直接的联系,故事理能够明白托出,感情可以直接宣示,容易得到人们的理解。但若失之太过,便易流入苍白、空泛,导入概念化或哲理化,忘记艺术的真谛,所谓质胜文则野;而建筑艺术的形象与其艺术内容大都并无直接的、明白的联系,故意境较隐,主题较晦,要求欣赏者一定的素养和更多的主观参与才能体味,所以从黑格尔起,美学家们一般都把建筑艺术列为抽象艺术或象征艺术,而一旦获得体味,它的境界也就会更为深永而越发晶莹动人。但若失之太过,刻剥求景而忘弃其情,也易流入匠气,从另一方面失掉艺术的真谛,所谓文胜质则流。
由于中国和西方国家社会发展进程的不同,中西民族在一整套哲学观念、文化传统、性格气质和审美心理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别,并且,反映到民族的艺术性格上也有许多重大的不同。这种不同在各种艺术中都有表现、建筑艺术也并不例外,主要由无数无名的工匠世代相传,惨淡经营所创造的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曾取得了独立于世界文化艺术之林的伟大成就,作为中国艺术之树整体中的一枝,和这株大树中其他各枝一样,中国建筑艺术也散发着东亚大地特有的泥土芳香,表出中国文化特有的伟岸俊秀,而显示了和西方不同的风貌性格。但是由于建筑艺术前述的抽象性,而往往不易为一般人们所了解,它和它所成长的土壤之间的关系也就显得不是那么清晰了。
在我们的讨论中,将力图把艺术性格和它所由从出的土壤紧密联系起来,更多地注意作品形式的内在方面,所用的方法是中西比较,只有通过比较,才能显出自己。以下,我们将从五个方面,即中国人的伦理观念、宗教态度、心理气质、艺术趣味和自然观等来作一点初步的、宏观的探讨,涉及的面是广泛的,但也是必需的,虽然这远非笔者的水平所能胜任。
一 礼乐精神
中西古代建筑的优秀作品,都具有鲜明的精神性的品格。它有别于物质性的实用概念--遮风避雨、隔热防寒,也不止于对于形式美的追求,而是指的表达某种思想情感,某种倾向性。不过中西建筑的艺术作用在偏重方向上具有明显的不同。简言之,西方古代建筑是宗教的、神权的,而中国古代建筑始终是以现世的君权为核心的,渗透着中国人的伦理观念。
大约二千五百年以前,中国社会就逐渐脱离了奴隶制而步入封建制,建筑也随之脱离了幼稚阶段进入了第一个发展高潮。在这次进步中,建筑初步建立了自己的一套规制原则。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这些规制的内容或改变或充实,但其所据以制定的总的原则却是始终被恪守的,就其艺术作用方面而论,这个原则可以一言以蔽之,曰礼乐精神。 《乐记》说:乐统同,礼辨异,礼乐之说,管乎人情矣!…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有别。
《乐记》是中国最早的一部音乐理论专著,也可以说是一部美学专著,具有更广泛的理论意义。上引这段话的意思,涵括了《乐记》在艺术与其社会功用这一命题上的全部理论核心。所谓辨异,就是区别等级社会中各阶级阶层的地位,建立起统治阶级的政治秩序,这是礼的职能;所谓统同,就是设法维系民心的统一协同,使整个社会和谐安定,这就是艺术--乐的功用。礼是根本,是目的;乐是派生,是手段,两者配合起来,再辅以刑、政,求得长治久安,故礼乐刑政,其极一也(《乐记?乐本篇》)。
儒家曾不厌其烦地解释过这个礼,他们说: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记?乐礼篇》),贵贱有等,长幼有序,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荀子》)。这一套礼乐说,主要是孔子和孔门弟子所鼓吹的。在当时礼崩乐坏的局面中,为了维护旧的统治秩序,他们不但提出了上述原则,也提出和记载了实现这些原则的方法,其中有关建筑艺术的,主要保存在《礼记》等书中: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槽巢……后圣人有作,然后修火之利。范金,合土,以为台榭、宫室、牖户……以降上神与其先祖,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齐上下,夫妇有所。(《礼记.礼运》)。这就把建筑的出现归结为懂得礼乐法度的圣人的建制,并且一下子就提高到了纲常伦教的高度,进而强调艺术的礼乐功用。
建筑怎样去实现这一功用呢?那就要有贵贱有等的规定:礼有以多为贵者:天子七庙,诸侯五,大夫三,士一,……有以大为贵者:宫室之量,器皿之度,棺椁之厚,丘封之大……有以高为贵者:天子之堂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天子、诸侯台?qu(《礼记?礼器》)。这里的大、高以及量指的都是体量。
体量从来就是建筑艺术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品质。建筑艺术和其他艺术在感染方式上的一个重大不同,就是建筑有其无可比拟的巨大的体量。古代的人们更是从自然界的高山大河,崇树巨石中体验到超人的体量所含蕴的崇高,从雷霆闪电,狂涛流火中感受了超人的力量所包藏的恐惧。把这些感验移植到建筑中,于是巨大的体量就转化成了尊严和重要。马克思也曾说过: 巨大

奖励      

  • 奖励于 2008-02-18 20:08:39

 发表于2008-02-16   |  只看该作者      

6

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形式由下列一些因素构成:
铺陈展开的空间序列 中国建筑艺术主要是群体组合的艺术,群体间的联系、过渡、转换,构成了丰富的空间序列。木结构的房屋多是低层(以单层为主),所以组群序列基本上是横向铺陈展开。空间的基本单位是庭院,共有3种形式:
①十字轴线对称, 主体建筑放在中央,这种庭院多用于规格很高、纪念性很强的礼制建筑和宗教差异建筑,数量不多;
②以纵轴为主,横轴为辅,主体建筑放在后部,形成四合院或三合院,大自宫殿小至住宅都广泛采用,数量最多;
③轴线曲折,或没有明显的轴线,多用于园林空间。序列又有规整式与自由式之别。现存规整式序列最杰出的代表就是明清北京宫殿。
在自由式序列中,有的庭院融于环境,序列变化的节奏较缓慢,如帝王陵园和自然风景区中的建筑;也有庭院融于山水花木,序列变化的节奏较紧促,如人工经营的园林。但不论哪一种序列,都是由前序、过渡、高潮、结尾几个部分组成,抑扬顿挫一气贯通。

奖励      

  • 奖励于 2008-02-17 03:12:19

 发表于2008-02-16   |  只看该作者      

7

中国古代建筑群体组合型式
规格定型的单体造型
中国古代的单体建筑有十几种名称,但大多数形式差别不大,主要的有3种:
①殿堂,基本平面是长方形,也有少量正方形,正圆形,很少单独出现;
②亭,基本平面是正方、正圆、六角、八角等形状,可以独立于群体之外;
③廊,主要作为各个单座建筑间的联系。殿堂或亭上下相叠就是楼阁或塔。早期还有一种台榭,中心为大夯土台,沿台建造多层房屋,但东汉以后即不再建造。殿堂的大小,正面以间数,侧面以檩(或椽)数区别。汉以前,间有奇数也有偶数,以后即全是奇数,到清代,正面以11间最大,3间最小,侧面以13檩最大,5檩最小。间和檩的间距有若干等级,内部柱网也有几种定型的排列方式。正面侧面间数相等,就可变为方殿,间也可以左右前后错落排列,出现多种变体的殿堂平面。
中国古代建筑单体型式
不论殿堂、亭、廊,都由台基、屋身和屋顶3部分组成,各部分之间有一定的比例。高级建筑的台基可以增加到2~3层,并有复杂的雕刻。屋身由柱子和梁枋、门窗组成,如是楼阁,则设置上层的横向平座(外廊)和平座栏杆。层顶大多数是定型的式样,主要有硬山、悬山、歇山、庑殿、攒尖5种,硬山等级最低,庑殿最高,攒尖主要用在亭上(见中国古代建筑屋顶结构)。廊更简单,基本上是一间的连续重复。单座建筑的规格化,到清代达到顶点,《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就规定了27种定型形式,每一种的尺度、比例都有严格的规定,上自宫殿下至民居、园林,许多动人的艺术形象就是依靠为数不多的定型化建筑组合而成的。
形象突出的曲线屋顶
屋顶在单座建筑中占的比例很大,一般可达到立面高度的一半左右。古代木结构的梁架组合形式,很自然地可以使坡顶形成曲线,不仅坡面是曲线,正脊和檐端也可以是曲线,在屋檐转折的角上,还可以做出翘起的飞檐。巨大的体量和柔和的曲线,使屋顶成为中国建筑中最突出的形象。屋顶的基本形式
虽然很简单,但却可以有许多变化。例如屋脊可以增加华丽的吻兽和雕饰;屋瓦可以用灰色陶土瓦、彩色琉璃瓦以至镏金铜瓦;曲线可以有陡有缓,出檐可以有短有长,更可以做出2层檐、3层檐;也可以运用穿插、勾连和披搭方式组合出许多种式样;还可以增加天窗、封火山墙,上下、左右、前后形式也可以不同。建筑的等级、性格和风格,很大程度上就是从屋顶的体量、形式、色彩、装饰、质地上表现出来的。
灵活多变的室内空间 使简单规格的单座建筑富有不同的个性,在室内主要是依靠灵活多变的空间处理。例如一座普通的三五间小殿堂,通过不同的处理手法,可以成为府邸的大门,寺观的主殿,衙署的正堂,园林的轩馆,住宅的居室,兵士的值房等内容完全不同的建筑。
室内空间处理主要依靠灵活的空间分隔,即在整齐的柱网中间用板壁、□扇(碧沙橱)、帐幔和各种形式的花罩、飞罩、博古架隔出大小不一的空间,有的还在室内部分上空增加阁楼、回廊,把空间竖向分隔为多层。再加以不同的装饰和家具陈设,就使得建筑的性格更加鲜明。另外,天花、藻井、彩画、匾联、佛龛、壁藏、栅栏、字画、灯具、幡幢、炉鼎等,在创造室内空间艺术中也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绚丽的色彩
中国建筑用色大胆、强烈。绚丽的色彩和彩画,首先是建筑等级和内容的表现手段。屋顶的色彩最重要,黄色(尤其是明黄)琉璃瓦屋顶最尊贵,是帝王和帝王特准的建筑(如孔庙)所专用,宫殿内的建筑,除极个别特殊要求的以外,不论大小,一律用黄琉璃瓦。宫殿以下,坛庙、王府、寺观按等级用黄绿混合
(剪边)、绿色、绿灰混合;民居等级最低,只能用灰色陶瓦。主要建筑的殿身、墙身都用红色,次要建筑的木结构可用绿色,民居、园林杂用红、绿、棕、黑等色。梁枋、斗拱、椽头多绘彩画,色调以青、绿为主,间以金、红、黑等色,以用金、用龙的多少有无来区分等级。
清官式建筑以金龙合玺为最荣贵,雄黄玉最低。民居一般不画彩画,或只在梁枋交界处画“箍头”。园林建筑彩画最自由,可画人物、山水、花鸟题材。台基一般为砖石本色,重要建筑用白色大理石。色彩和彩画还反映了民族的审美观,首先是多样寓于统一。一组建筑的色彩,不论多么复杂华丽,总有一个基调,如宫殿以红、黄暖色为主,天坛以蓝、白冷色为主,园林以灰、绿、棕色为主。其次是对比寓于和谐。因为基调是统一的,所以总的效果是和谐的;虽然许多互补色、对比色同处一座建筑中,对比相当强烈,但它们只使和谐的基调更加丰富悦目,而不会干扰或取代基调。最后是艺术表现寓于内容要求。例如宫殿地位最重要,色彩也最强烈;依次为坛庙、陵墓、庙宇,色彩的强烈程度也递减而下;民
居最普通,色彩也最简单。
形式美法则
中国古代建筑是一种很成熟的艺术体系,因此也有一整套成熟的形式美法则,其中包括有视觉心理要求的一般法则,也有民族审美心理要求的特殊法则,但迄今尚缺乏全面系统的总结。从现象上看,大体上有以下4方面:
①对称与均衡。 环境和大组群(如宫城、名胜风景等),多为立轴型的多向均衡;一般组群多为镜面型的纵轴对称;园林则两者结合。
②序列与节奏。凡是构成序列

奖励      

  • 奖励于 2008-02-17 03:13:37

 发表于2008-02-16   |  只看该作者      

8

  第一个方面是从材料上加以比较。中国古代建筑是砖木结构,西方古代建筑代表性的都是用石材建筑起来的。为什么中国建筑多砖木结构?为什么不就地取材或者用石料来盖呢?这说明中国人在建筑方面缺乏一种对永恒性的追求。中国人更注重的是人和大自然的随时感通。砖木结构就有这样的特点,因为木头与大自然是相亲和的。大自然生生不息,不断变化,中国人有种和大自然并行的意识,让人不断靠自己的力量去跟上大自然、适合大自然。所以,从这样一种建筑意识里,我们可以看到一种“忧患意识”。所谓忧患意识就是随时担心自己跟不上大自然的步伐,是不是会被天命所抛弃,每年都要努力去修复和大自然的关系,修葺皇宫、城楼等,这都是其中的方法。所以,项羽打进秦王宫以后的一个举措就是将其烧掉,滕子京谪守巴陵郡的时候就重修岳阳楼,范仲淹也由此写了著名的《岳阳楼记》。该楼屡次重修,每次重修就显示了当时统治者的德政与亲民,表现出当时天下太平,也就可以大兴土木了。所以中国人是靠人为的因素维系其王权的巩固,而没有一种一劳永逸的思想。bbs.guoxue.com2E3u:g3B#L
  但是西方人的建筑在这方面就不同。西方建筑体现出一种超越的理念:靠石料的永恒性来达到无限和永恒。西方代表性的建筑总是如此,比如说意大利的米兰大教堂,从文艺复兴的十五世纪一直盖到1966年,前后共计盖了五百多年,而且还是按照原来的设计图纸没有改变,这在中国人是难以想象的。正因为如此,这样的教堂盖起来也就是万古千秋的,相当的坚固,具有一种永恒性。古希腊的神庙也是如此,很多神庙历经两千多年至今仍然屹立在那里。巴底农神庙在十七世纪时期是用来装炸药的,后因炸药不慎爆炸才被炸毁。但是剩下的部分至今还屹立在那里。这是从材料方面看出的两种文化的区别:西方人用石料,把时间固定在永恒的空间之中,已经把时间扬弃了。而中国的建筑总是在时间之流里面,中国没有两千多年都保持下来的建筑,因为基本都是砖木结构。这里体现出两种不同的观念,即世俗的观念和超越的观念的区别。
#f;R)Z&g$e&h2I8Ibbs.guoxue.com  第二是从形式上来看。西方的建筑大量地运用拱(拱门、拱窗等)的技术。中国也有拱的技术,比如佛塔、城门等,但是中国人没有大量地运用拱,也就是没有拱顶的永恒的概念。中国建筑多用的是正方形或矩形,是作为一种政治符号来使用的,皇宫等正规建筑都是如此。还有中国的园林艺术,不是按几何规律来设计,多是因地制宜,天然成趣的。这点不同于西方的园林。西方的园林是非常规矩的,讲究对称、林木的栽植讲究几何图案。我们注意到凡尔赛宫等,都有这样的设计。中国的园林是自然成趣的,根据地形、风水来设计,别有情趣。它要的不是永恒的感受,而是瞬间的感受。柳暗花明,在瞬间之中你觉得有个新天地。古希腊建筑的灵魂实质上是石柱,有严格的数学比例,不同的柱式,代表不同的精神和气质。古希腊的柱式如多里安式、爱奥尼亚式、柯林斯式,都代表不同的气质,但是其形式是通过数学和理智获得永恒的满足。因为数学的规矩是普遍的、永恒不变的,所以西方建筑大量使用拱,是一种几何学的永恒观念在其中起着作用。
,c1o0Y$`&g7R:A*k国学论坛  第三个方面是从空间的运用来看。比如西方哥特式建筑空间的运用,一是使用拱的方式,拓展了建筑在垂直方面的向度。例如巴黎圣母院,里面的柱子就像森林一样,全部向高处发展,一直指向天顶。天顶上有小小的五彩玻璃窗,中间透进微弱的光线,把你的视线引向了高处。你会觉得那是上帝居住的无限遥远的地方。所有线条都是垂直的,它给人一种超越尘世的感觉。对于采光的安排也很具匠心,因为里面的光线很弱,如果没有蜡烛,几乎是黑暗的。如此安排也是表达了一种不分昼夜的永恒的观念。-l&U%g.o+}#h0`+H;U O7o+V
  中国的建筑无论是皇城,还是民居,都追求“大”,主要是平面的铺开,不像西方是往高处发展,而是向横向发展。而且紧紧抓住大地,你在它下面会有一种压迫感和威胁感。站在皇宫底下,看到那么大的帽子盖下来,使得中国建筑有种霸气。它的势力是向下压的,而不是向上伸的,如南京的王城。当然中国建筑也有四角的飞檐,可以向上伸。但它不是伸向天空,不是指向垂直的天空,而是与物神游,与天地为友,飞向四方,召唤远方。国学论坛2O!U,l*n“%Z0c
  第四个方面是从建筑的象征来比较。中国建筑象征的是天地,皇宫、民居都有这样的天地观念,认为屋顶代表了天,场院代表了地。我们到农村去考察民居,可以看出中国民居一般都是体现出家族的延续,一座大房子由正房、东厢、西厢等组成。无论是北京的四合院,还是南方的民居,均是如此,连绵不断。每一个单位都是按照天地方位来建筑的,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风水。中国建筑是和天地结合在一起,同时也有政治等级结构,民居也体现出严格的宗法等级。
(X4~/h%Z$x C.U8b  西方经典的建筑是表现人体、象征人体的。如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中引用过法国大诗人瓦莱里曾经写过的一首诗,说一个古希腊诗人失去了爱人,就把一个小小的庙宇当作他爱人的身体,不断地歌颂她。古希腊的圆柱也是人体的代

奖励      

  • 奖励于 2008-02-17 03:14:42

 发表于2008-02-16   |  只看该作者      

9

作为石头与木头构筑的史书,建筑的发展深刻地体现了人类社会文明的演进、历史的变迁。中国传统建筑有着辉煌灿烂的往昔,然而近百年来,在东西方文化剧烈碰撞中,它前进的脚步停滞下来。当代,面对潮水般涌入的西方形形色色的信条与主义,中国建筑文化应以更广博、更开阔的视角审视自身的发展,唤醒富于创造和革新的心灵,以东方文化整体观念、普遍联系的观点观察世界、改造世界。
在建筑研究中应该运用整体思维,进行纵横的比较分析。中西方传统建筑在各自思想、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不同形态,在对东西方文化差异与传统建筑异同的比较中,我们可以发现以下几方面的差异:
一、本体认识的差异
中国人重视整体的和谐,西方人重视分析的差异。中国哲学讲究事物的对立统一,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关系。而西方哲学主张客观世界的独立性,主客观分离,相反而不相成。中西建筑哲学的差异体现在人与建筑的关系上,空间与实体互为转化的关系中。西方古典建筑偏重实体,千变万化,而空间衍变较少、较单调。中国传统建筑虚实并重,实体上空间上都很丰富,气象万千,尤其是民居及其园林与皇室宫苑。
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思想,体现在建筑中,与西方人与物截然两分观点相迥异。最显著的是中国古建筑的功能通适性、空间灵活性,充分适应人的生活变化,与人相融合。加之天井、院落、庭园及通楹排窗、走廊……及风水选择与安排,人、建筑空间与自然之间水乳交融。如中国传统建筑重视功能的通适性,住宅、书院、茶肆、旅馆等同时并存,适应不同的使用需要。
西方古典建筑则比较重视几何构图、强调建筑的雄伟绮丽。如伦敦格林威治皇家医院庄严豪华,却有近半病房是兼作走廊的大统间,院极大如检阅场,在前院陈列巨锚,俨然海军博物馆。又如欧洲教堂一般极尽高大深遂之能事,远非人的尺度。再如中世纪连排式商店公会及市井住宅,多狭长又无天井,山面窗小,内部使用非常不便,而山墙雕饰彩绘丰富,重在从外观赏。
二、对待自然的不同态度
东西方对待自然有不同态度,西方的叫作机械的自然主义,中国的叫作有机的自然主义。从本体的整体意识出发,中国人把自然看成是有生命的运动的整体,人可以与之沟通,强调天地万物与人同体,这叫机体哲学,也叫生命哲学,把宇宙看成是变化无穷、生生不已的东西。因此中国人重视生命、重视后代,不需要一个外在的上帝就能感到自己的生命有意义。机械的自然主义是把自然看成是一个机械的工具加以运用,意义的来源是一个超越的主体,即上帝。这与西方的神学是相辅相成的。人生的意义并不来自机械的自然,自然只是可以加以掌握的一个机械的工具。笛卡尔说得很清楚,他把人看成是灵魂,把动物看成是没有灵魂的。他说狗象钟一样,不过是构成更复杂些而已。西方现代的行为科学甚至把人也看成是复杂的机械。这都对哲学产生影响。
中国哲学传统主流是人与自然和谐,《易传》提出天人协调,其《象传》谓:“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又《系辞上》:“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节制自然须合它自己的法则,辅助自然应适度,效法自然的造化功能而不过分,并用以成就万物而无欠缺,都是人对自然既进取又维护,适度而和谐,不同又必互动而变化。崇尚自然的思想在中国建筑中首先表现为中国人特殊的审美情趣。平和自然的美学原则,虽然一方面是基于人性的尺度,但与崇尚自然的思想也是密不可分的。在中国山水园林设计中,这种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中国人酷爱名山大川,常常把怡情山水之间与净化人格联系起来,营造山水建筑时总是主动将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深山古寺虽然围墙内部建筑势态各异相向,外部则总是趋于平静,故称深山“藏”古寺,“托体同山阿”。主体建筑往往建在距山顶有一定距离的地方,尺度一般也不大,若建筑用地不平坦,建筑则依山就势建成台阶状。这就与欧洲城堡在情趣上是向背的。因为中国传统建筑是帮助人们选择更好的视点来欣赏自然,并非是炫耀人工技巧。对自然的崇拜还使中国人渴望将自然引入个人生活之中,以模仿自然山水为原则的中国园林就是因借这种思想而产生的。人们将自然界中的山石树木池塘与建筑结合在一起,将天南地北、春夏秋冬,各时各地的风景人为巧妙地组织起来,以达到宛似天成的意境。曲折的池岸、弯曲的小径,用石头堆砌的峰、峦、涧、谷和自由多变的组织方式是中国园林常用的手法。
亚里士多德提出物竞天泽,F.培根说:“要命令自然,就要服从自然”,目的在于征服,他又说:“务必将自然加上夹棍,逼她画出供来,”以便更好地征服她。康德宣称人是主人,“自然界的最高立法必须是在我们心中”,“理智的(先天)法则不是从自然界得来的,而是理智给自然界规定的。”而黑格尔索性宣称,“绝对理念”是自然的主人,自然界是人精神的“外化”,理性创造了自然界!其中培根、康德都是现代科学的先行者。在西方哲学传统主流中,几乎一边倒的是人与自然决无和谐相融,而是你死我活地只有相克。
如果说中国传统建筑空间因轻灵秀丽令人神往,那么西方(欧洲)古代建筑的空间则因其充满秩序和几何美而魁力四射,同时它对现代建

奖励      

  • 奖励于 2008-02-17 03:15:49

 发表于2008-02-16   |  只看该作者      

10

中西方建筑语言特点的比较
  (1)希腊(西方)建筑的语言
  在埃及的北部,与它隔地中海相望的,就是希腊。那里的气候也像埃及一样少雨,但天色更蓝,空气更明净。与埃及的遍地荒沙不同,希腊是个丘陵之国,碧蓝的爱琴海把这个半岛环抱;尼罗河给埃及人带来了永恒的滋养,希腊虽然风光秀丽,却满布着贫瘠的土地。据说古希腊人的生活很简单:一颗橄榄,一个洋葱,一个沙田鱼头,就能度日,全部的衣着只有一双凉鞋,一件单袖短褂,一件像牧羊人穿的宽大长袍。住的是狭小的屋子,盖得马虎,很不牢固,窃贼可以穿墙而进,屋子的主要用途是睡觉,一张床,二三个美丽的水壶,就是主要家具。公民没有多大生活上的需要,平时都在露天生活。希腊人的思维方式也与埃及人不同,前面提到过的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埃及的漫游中曾询问尼罗河泛滥的原因,但没有一个埃及人能够回答。对于这个与他们关系如此密切的问题,埃及的祭司和世人都不曾考虑过,当然也没有做过任何假设,希腊人对这一现象却已经想出三种解释,希罗多德加入讨论时,又提出了第四种。
  希腊并不是埃及那样的统一、专制、沉溺在宗教观念中的国家,它是独一无二的城邦制集合体,几百个城邦散布在巴尔干半岛的最南端、爱琴海群岛以及小亚细亚沿岸狭窄的边缘地带。一个普通的城邦不过是一个城镇,带上一片海滩或者几所农庄,在城中的制高点

奖励      

  • 奖励于 2008-02-17 03:17:03

cxtwjg

中国  | 其它专业

0 关注

6 粉丝

323 发帖

164 荣誉分

该博主未添加简介

猜你爱看

添加简介及二维码

简介

还可输入70字

二维码(建议尺寸80*80)

发站内信息

还可输入140字
恭喜您已成功认证筑龙E会员 点击“下载附件”即可
分享
入群
扫码入群
马上领取免费资料包
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