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装饰――吻兽

发表于2008-02-01     1585人浏览     4人跟帖     总热度:10  

我国古代园林建筑历史悠久 ,具有卓越的成就和独特的风络。经过长时期的封建社会 ,园林建筑逐步形成了一种成熟的独特体系 ,不论在规划上 ,建筑群 ,建筑空间处理上,还是建筑细部装饰,都具有卓越的创造与贡献 ,而且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中国历史文化灿烂辉煌,一脉相承。中国建筑经过数千年继承演变,流布极广大的区域。民舍以至宫殿,均由若干单个独立的建筑物集合而成;而这单个建筑物,由古代简陋的胎形,到近代穷奢极巧的殿宇,均保持着三个基本要素:台基部分、柱梁或木造部分、屋顶部分。三个部分中,最庄严美丽、迥然殊异于西方建筑、为中国建筑博得最大荣誉的,自是屋顶部分。而屋顶的特殊轮廓,更为中国建筑外形上显著的特征。在这优美轮廓线上点缀着的是一些出自于动物原形并经过艺术加工的一种特殊的饰件--吻兽。它们有的在屋顶的正脊,有的在垂脊和岔脊上,有的在屋檐上。它们排列非常规整,做工精细,它们有什么作用,它们只为装饰用吗?一系列问题,使我们不得不探究到底。
  吻兽从何处来?这要从中华民族龙的文化说起。龙是中华民族发祥和文化开端的象征;炎黄子孙崇拜的图腾;龙所具有的那种威武奋发、勇往直前和所向披靡、无所畏惧的精神,正是中华民族理想的象征和化身。龙文化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崇拜龙,希望龙能帮助避邪除祟,帮助战胜自然灾害(古人对天灾、火患、雷电等自然现象不了解,认为这是龙的驾驭驱使),给人们带来吉祥……龙文化的延伸由“观念”――龙的传人、龙的崇拜,到龙的服装、装饰器皿和用具,到传统建筑上的“避邪物”,可以说,文化涉及到哪里,龙文化就延伸到哪里。因此,在古建筑中更少不了龙的文化。尤其是在中华传统建筑上的雕塑装饰物上。
  房脊上的龙文化,究其源可上溯至汉代。1960年,中国在湖北省沙市郊区发现现存最早的纪年脊兽。在一件筒瓦脊兽的瓦内壁刻有"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距今已近2100年。可见中国建筑上出现吻兽,至迟在西汉时期就比较完备了。
  通常置于古代大型建筑的屋脊上的“避邪物”,传说可以驱逐来犯的厉鬼,守护家宅的平安,并可冀求丰衣足食、人丁兴旺。为此,不论是建筑等级高或低的宅主均在戗脊端、角脊上饰有“龙”来避邪,并以此来显示宅主的职权和地位。
  古人传说,宫殿、庙宇等屋脊上装饰“龙吻兽”可避火灾,驱魑魅。起初并不是龙型的,是由简单的翘突逐渐形成动物形的脊饰,有鸟形的,更多的是鱼龙形的,最早的记载可以追溯到周代,《三礼图》中的周王城图屋脊两端就有这类装饰物。鸟形演变为鸱尾(传说是一种海中能灭火的神物),至中唐或晚唐出现张口吞脊的鸱吻。宋代以后龙形的吻兽增多,清时已很普遍,表面饰龙纹四爪腾空,龙首怒目张口吞住正脊,脊上插着一柄宝剑,艺术形象完美,称为"正吻"、"龙吻"、"大吻"。正脊以外的垂脊,戗脊上则常用兽头,这些兽头顺着脊的方向面向外望去,故名望兽。吻兽的使用也逐渐形成较严格的定制和比较严密的格局。
扫码加入筑龙学社  ·  建筑设计微信群 为您优选精品资料,扫码免费领取
分享至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扫一扫",扫描上方二维码
请点击右上角按钮 ,选择 

奖励  荣誉分+20    

  • 奖励于 2008-02-02 17:48:14

 发表于2008-02-01   |  只看该作者      

2

“龙避邪”,平民百姓住宅饰以素瓦或陶质者为多,一般不得用大型的龙吻兽;庙宇、官宅、宫廷则以金黄琉璃瓦者为多,而且造型个大苍劲、华丽美观。我国目前最大的“大吻”在故宫太和殿的殿顶上。它由13块琉璃件构成,总高3.4米,重4.3吨,是我国明清时代的宫殿龙饰物――“正吻”的典型作品。
  “龙避邪”千年演变,各历史朝代在使用上并无定则,各自形成独特的风格。至清代“避邪物”始成定制。规定:翼角处“骑凤仙人”之后的“走兽”皆用单数,数量最多可达11个。如最高等级的殿宇,故宫太和殿的垂脊兽的数目就是11个。而地方建筑物上的“避邪物”则自有习惯,而且南北地域各有差别,多不遵守官制,走兽造型亦生动活泼、曲线优美、气质精秀、朴拙浑厚、神态各异其趣。
  从“龙避邪”的普及,可知中华民族建筑文化和风土人情,及人们祈盼安宁、幸福,企盼在同天灾火患斗争中得到“仙人走兽”之帮助,以“驱鬼魅”、“镇宅”、“避煞”、“破邪”。如装龙饰物可避火灾、调风雨,因为龙能兴风作雨;龙还是权力和富贵的象征。凤饰物则象征着吉祥如意,也含富贵和权力之意。狮子则是兽中之王,有震百兽、示威武之象征。獬豸传说能辨别是非曲直,是“正大光明”和“清正公平”之象征。总之,无论是“龙避邪”,还是“仙人走兽”,都是人们美好愿望的寄托,它既是一种建筑装饰,又是一种民族文化;装饰显示着建筑物的豪华和宅府的等级,
  时至今日,人们仍可见到“龙文化”在新建的仿古建筑上展示,如今的龙文化(装饰)不仅仅是为了“避邪”;而且成了中华民族的象征(在海内外,凡饰有“龙避邪”的,一定是华人宅府),凝聚了民族的魂之所在。
  吻兽排列有着严格的规定,按照建筑等级的高低而有数量的不同,最多的是故宫太和殿上的装饰。这在中国宫殿建筑史上是独一无二的,显示了至高无上的重要地位。在其它古建筑上一般最多使用九个走兽。这里有严格的等级界限,只有金銮宝殿(太和殿)才能十样齐全。中和殿、保和殿都是九个。其它殿上的小兽按级递减。天安门上也是九个小兽。
  北京故宫的金銮宝殿{太和殿},是封建帝王的朝廷,故小兽最多。金銮殿是“庑殿”式建筑,有1条正脊,8条垂脊, 4条围脊,总共有13条殿脊。吻兽坐落在殿脊之上,在正脊两端有正吻2只,因它口衔正脊,又俗称吞脊兽。在大殿的每条垂脊上,各施垂兽1只,8条脊就有8只。在垂兽前面是1行跑兽,从前到后,最前面的领队是一个骑风仙人,然后依次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行什,共计10只。8条垂脊就有80只。此外,在每条围脊的两端还各有合角吻兽2只,4条围脊共8只。这样加起来,就有大小吻兽106只了。如果再把每个殿角角梁上面的套兽算进去,那就共有114只吻兽了。而皇帝居住和处理日常政务的乾清宫,地位仅次于太和殿,檐角的小兽为9个。坤宁宫原是皇后的寝宫,小兽为7个。妃嫔居住的东西六宫,小兽又减为5个。有些配殿,仅有1个。古代的宫殿多为木质结构,易燃。传说这些小兽能避火。由于神化动物的装饰,使帝王的宫殿成为一座仙阁神宫。
  重脊前为什么用仙人骑凤?有这样一个传说:齐国的一位国君,一次作战中失败,来到一条大河岸边,走头无路,后边追兵就要到了,危急之中,突然,一只大鸟飞到眼前,这位国君急忙骑上大鸟,渡过大河,逢凶化吉。古人把它放在建筑脊端,也表示骑凤飞行,逢凶化吉。

奖励      

  • 奖励于 2008-02-02 17:48:46

 发表于2008-02-01   |  只看该作者      

3

为什么要选用这些小兽安放在古建筑上呢?让我们先了解一下它们:
  1、鸱吻(音吃吻,龙的九子之一),最喜欢四处眺望,常饰于正脊上,它形似鱼尾,张牙舞爪,似乎要吞下整个屋脊,故又名"吞脊兽"。传说这种正吻是海龙王的九子之一,它属水,能激浪成雨,把它放在屋脊上可以当作灭火消灾的"镇物";但又怕它吞下整条屋脊,故用宝剑将它牢牢扎住。目前我国最大的“大吻”在太和殿的殿顶上。它由13块琉璃件构成,总高3.4米,重4.3吨,是我国明清时代的宫殿龙饰物――“正吻”的典型作品
  2、凤,比喻有圣德之人。据《史记・日者列传》:“凤凰不与燕雀为群。”这里充分反映了封建帝王至高无上的尊贵地位,也是古代传说中的鸟王,雄的叫凤,雌的叫凰,通称凤。是封建时代吉瑞的象征,亦是皇后的代称。
  3、狮子,古代人们认为它是兽中之王,是威武的象征。《传灯录》记载:“…狮子吼云:"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狮子作吼,群兽慑伏。”
  4、天马,意为神马。汉朝时,对来自西域良马的统称。
  5、海马,亦叫落龙子,海龙科动物,可入中药。天马和海马象征着皇家的威德可通天入海,在我国古代神话中也是吉祥的化身。
  6、狻猊(音酸泥),古书记载是与狮子同类能食虎豹的猛兽,也有说为龙的九子之一,亦是威武百兽率从之意。
  7、狎鱼,是海中异兽,传说和狻猊都是兴云作雨,灭火防灾的神。
  8、獬豸,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猛兽,与狮子类同。《异物志》中说“东北荒中有兽,名獬豸”。一角,性忠,见人斗则不触直者,闻人论则咋不正者。它能辨曲直,又有神羊之称"它是勇猛、公正的象征,是皇帝"正大光明"、"清平公正"的象征。
  9、斗牛,传说中是一种虬龙,据《宸垣识略》载:“西内海子中有斗牛,即虬嫡[虫旁]之类,遇阴雨作云雾,常蜿蜒道路旁及金鳌玉栋坊之上。”它是一种除祸灭灾的吉祥与镇物。
  10、行什,一种带翅膀猴面孔的人像,是压尾兽。
  龙、凤在古建筑中多是成对出现,吉祥、安康是其基本意思,还有生活美满、子孙满堂之意。狻猊在古籍中是和狮子同类的猛兽,《尔雅・释兽》中说"狻猊,食虎豹"。将其用于装饰屋面,大概是象征镇灾降恶的意思。獬豸外形似龙,尾部似狮却生独角,十分奇特,也是传说中的一种猛兽。据《异物志》载:"东北荒中有兽,名獬豸,一角、性忠,见人斗则触不直者。"选择獬豸装饰殿宇,含有主持公道的意思。行什因排列在第十个,故称"行什",是个猴子形的走兽。行什在一般古建筑上极少使用,只有在北京故宫的太和殿上可见到,所以它只出现在等级最高的建筑上。狮子、天马、海马、押鱼、斗牛,都是猛兽或猛兽的化身。自然界中的狮子凶猛无比,无需雕琢。天马则不同,在马的两肋处凭空添加了两个翅膀,故称天马。马善奔跑有"奔跑如飞"的形容,古人还感不够,加上了翅膀。斗牛外形似牛,古人觉其忠厚老实,不够凶猛,故将其装扮成身披鳞甲、神态似龙的异兽。海马、押鱼,却被古人雕琢得面目全非。海马似马,押鱼似龙(古代传说中的"虬龙"即有角的小龙,尾部带鳍似鱼形),都增加了几分威严,象征着尊贵。
  把这些小兽依次排列在高高的檐角处,象征着消灾灭祸,逢凶化吉,剪除邪恶、主持公道之意。古人把建筑装饰上这些走兽,使古建筑更加雄伟壮观,富丽堂皇,充满艺术魅力。
  在天安门屋顶上东有吻兽10个,传说这是“九脊封十龙”表示每天有10条龙来守护宫殿。在正脊两端有龙头形正吻,吻背上插着扇形的剑把,据说是为了防止它逃走,垂脊上有个仙人和九个走兽:龙、凤、狮子、麒麟、天马、海马、鱼、獬等。古代文人说这些吻兽是“跃苍龙于瓦甍”,颇有趣味。传说,南海有鱼虬,尾似鸱,可激浪成雨,在屋顶上安了这种鸱尾吻兽,就能避免火灾。
  不仅宫室建筑存在着吻兽,地方建筑也有很多吻兽。
  从此我们可以看出官式与地方吻兽的不同,官式的吻兽雍容大度,规制统一 ,形象优美 ,制作精良 ,各样正吻龙的眼、鼻、耳、唇、牙、尾 ,做法逼真统一 ,小背兽做的精致 ,身部鳞片大 ,龙腿鳞片小 ,龙尾鳞片逐渐缩小。个个造型优美 ,令人叫绝。
  而地方的吻兽则样式千变万化 ,手法自由怪异。显示着地方工匠鲜明活泼的艺术个性。如隆国殿、金刚殿、瞿昙寺殿正吻,龙口形夸张 ,口中吐出长舌 ,眼、鼻、耳做法各有不同,龙尾做法更是随心所欲 ,卷毛也是自由发展 ,总之无规矩可言。一般无背兽 ,无剑把 ,鳞片小,不如官式自然。唇尖、眉毛、卷毛等突出部位多 ,容易磕碰掉落。
  从上我们可以看出当年在制做时 ,从和泥、起坯、塑形、烧制每个环节都是精工细作 ,技法纯熟。显示着宫廷匠师高超技艺和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与地方鲜明活泼的不同格调 ,体现着官式作法规范严整的制度与地方作法灵活多变的技巧。相互对比 ,相得益彰。
  我认为吻兽其主要作用是装饰,反映等级,避邪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作用。如加固作用,为了使吻兽固定,它必须用很长的钉子与屋脊相连,这样做就加固了屋脊,从而也加固了殿顶。吻兽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灵魂的凝结。

奖励  荣誉分+20    

  • 奖励于 2008-02-02 17:49:32

 发表于2009-02-04   |  只看该作者      

4

好文章,学习了。

奖励  荣誉分+20    

  • 奖励于 2009-02-05 01:41:42

 发表于2009-04-05   |  只看该作者      

5

谢谢

奖励      

  • 奖励于 2009-04-05 17:00:08

wangzhenwu

广东 韶关 | 结构设计

7 关注

15 粉丝

678 发帖

235 荣誉分

该博主未添加简介

猜你爱看

添加简介及二维码

简介

还可输入70字

二维码(建议尺寸80*80)

发站内信息

还可输入140字
恭喜您已成功认证筑龙E会员 点击“下载附件”即可
分享
入群
扫码入群
马上领取免费资料包
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