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重檐建筑考(下)

发表于2018-11-13     1140人浏览     0人跟帖     总热度:396  

前情提示:重檐建筑考(上)

重檐建筑考(下)_1 

重檐建筑的优势

     

    以上是单层建筑广泛使用,并用于最高等级礼制建筑中的一些重要原因。但是,楼阁建筑毕竟具有高大的体量,雄伟的外观,形成震撼人心的效果,可以较好的满足礼制所需的规模要求等,使得它们又得到某种程度的青睐。

    于是,重檐建筑应运而生。它们既有楼阁建筑的外貌气势,又是单层建筑不违背礼制、使用功能等的要求。由唐开元25年《营缮令》一书中,禁止王公以下官员在其住宅建筑中使用重栱和复檐结构可知,那时的复檐已不似披檐之类,仅为满足使用功能的构造装置了。李华《含元殿赋》云“……乱重檐以切霞……”。据考古发掘、历史记载和参照现存资料所做的“含元殿复原设计”,将其作为有披檐形式的大殿(图12),此时的披檐始具重檐的人文含义。



重檐建筑考(下)_2

图12 唐大明宫含元殿复原图

(图片来源:《宫殿考古通论》第429页)

     

    因此,随着楼阁建造技术的成熟,重檐建筑也相应发展起来。位居中轴线上,使用于重要场所的单层建筑,往往采用重檐。又由于重檐建筑可以相对较为简单地实现楼阁的外观效果,使得具有一定宗教意义或等级象征的楼阁,往往也简化为只有楼阁(或楼阁式塔)外形的重檐建筑,这在宋以后,特别是明清时的建筑中运用颇多。《大清会典事例》卷862:“午门……上复重楼五”,这重楼当为重檐(图13)。


重檐建筑考(下)_3

图13 北京故宫午门

    又如朝鲜时代的重檐建筑也颇似楼阁。现存韩国昌德宫仁政殿、昌庆宫弘化门等,它们上层檐下,除斗栱外,还有窗户形式(图14、15、16)。而日本古建主要大殿同样如此。室内高大的空间虽不用于攀登,但所表现的却是楼阁形象,有汉唐遗风,其重檐的做法也仅相当我国宋以后。在现存重檐建筑中,也可发现其尽力模仿楼阁的努力。如日本金峰山寺本堂(1588),外观为有平坐的楼阁形象,但实为单檐建筑加披檐(图17),其上檐柱做法颇为奇特,为往内挑的挑柱式,故外观上表现出上檐柱内收,形成重檐建筑内收的楼阁形象。这种别具特色的重檐架构方法,与我国河北玉田县净觉寺正殿重檐做法非常相似(图18、19)。河北净觉寺有“京东第一庙”之称,为一座民间祠庙,清代重建。正殿和后殿的木构架建造得自由而大胆。内收的重檐,采用当地俗称的“垂莲吊柱”构架,利用杠杆左右平衡原理,保持重檐上层的稳定。

重檐建筑考(下)_4

图14 韩国昌德宫的仁政殿

重檐建筑考(下)_5

图15 昌德宫的仁政殿剖面

(图片来源:《韩国的传统建筑》第302页)

重檐建筑考(下)_6

图16 昌庆宫的弘化门剖面

(图片来源:《韩国的传统建筑》第325页)

重檐建筑考(下)_7

图17 金峰寺本堂剖面图

(图片来源:《日本建筑史图集》第69页)

重檐建筑考(下)_8

图18 河北玉田净觉寺正殿背面

重檐建筑考(下)_9

图19 玉田净觉寺正殿重檐内部

    云南沧源(佤族自治县)广允缅寺,建于清道光年间。为歇山顶三重檐大殿,立于1m左右的石砌基座上,面阔14.4m,进深24.4m,东山面开门,饰有四层檐,下二层檐雕龙柱分立左右,层檐飞翘,巍然耸立,外观颇具楼阁形象(图20)。实际其内部仅一层,布置高大的佛像,佛像坐西朝东,为典型的小乘佛教的布局方式(图21)。广允缅寺整体造型,可谓是重檐建筑追求楼阁形象的极致表现。这样的造型在西双版纳更多[32]。

重檐建筑考(下)_10

图20 云南广允缅寺外观

重檐建筑考(下)_11

图21 云南广允缅寺内廊

  

    再如,重建于清乾隆年间(1789年)的温州江心寺大殿(图22),上层檐柱稍长,似楼阁上层柱,下层檐脊上竟饰有一圈小型平坐栏杆,望柱、栏板等一应俱全。南京市的江浦文庙(图23),同样的平坐栏杆装饰出挑,上层檐柱立于抱头梁上,更似楼阁。

重檐建筑考(下)_12

图22 温州江心寺圆通殿

重檐建筑考(下)_13

图23 南京江浦文庙

    此外,四川、福建等地的道观、寺院门楼及魁星阁等,常使用一种称为“叠”的楼阁建造方式,“即在建筑明间两坡屋顶的一面或两面向上突出一个小小的叠楼。叠楼正面敞开,供人在下观看里面的神像。叠楼为歇山屋顶,构造复杂,装修精致,小巧玲珑,形象动人。实例中,采用叠楼的建筑都位于寺庙建筑群中央轴线大殿的前面。如建福宫下殿、上清宫三宫殿、圆明宫三宫殿之前廊。叠楼在别地极少见。”[33]颇具重檐之效。安徽旌德文庙的大成殿与这样的叠楼在功能上异曲同工。大成殿(图24)面阔和进深均17米,基高3.3米,殿高18米多,重檐歇山顶。上下檐之间距颇大,上檐下四周饰有落地窗,其外设平坐栏杆,外观极像楼阁。殿内有四根木柱通顶,其间设有孔子及两弟子塑像,四根木柱间开八边形洞口,以仰望上檐文曲星彩绘,寓意文星高照(图25)。大成殿兼有文昌阁之功能及外形。

重檐建筑考(下)_14

图24 安徽旌德文庙大成殿

重檐建筑考(下)_15

图25 旌德文庙上檐的文曲星彩画

    重檐建筑外观上的高大是人们追求的主要目标,至于能否登临,就先放过一边了。

重檐建筑考(下)_16 

重檐建筑的架构

    重檐建筑架构的关键,就是下层檐的架构。笔者约略分其为两种架构方式:副阶式重檐,楼阁式重檐。

    副阶式重檐:“副阶是在殿堂外侧加建的、最大进深两椽的一面坡廊屋。殿堂多四周建副阶,即《营造法式》中的谓‘副阶周匝’,它紧靠在殿的外侧,一面坡屋顶遮护了殿的外墙,使殿的外观成为有两重檐形式,极易误以为它与殿是一个整体构造。实际上宋及宋以前副阶是独立的、与殿身并无结构联系的独立结构……这种外观形式无疑是以后重檐建筑的来源”。[34]

    按《营造法式·小木作·佛道帐·天宫楼阁》云:“上层殿楼、龟头之内,唯殿身施重檐外,重檐谓殿身并副阶,……”[35]故而“若副阶并殿挟屋材分减殿身一等”[36]。

    明清时,常把殿堂的墙体外移至副阶柱,如长陵陵恩殿、故宫太和殿等重檐建筑,外观似乎已没有了副阶,但下层檐架构方式与副阶式重檐还是一致的。

    楼阁式重檐:重檐建筑为加大前廊空间,也常采用楼阁式的架构方法,此种架构方式与楼阁一致,只是没有了楼板和楼面,上下层檐柱与整个屋架密切相关。如正定隆兴寺毗卢殿(图26)、晋祠圣母殿前廊、苏州府文庙大成殿、安徽旌德文庙的大成殿等。

重檐建筑考(下)_17

图26 隆兴寺毗卢殿横剖面与纵剖面

(图片来源:《正定隆兴寺》第94页)

    重檐建筑的架构灵活多样,根据需求,两种做法同一建筑中皆可随意使用。如宋晋祠圣母殿就集二种方式为一体,其前廊下檐采用的是楼阁式重檐,其余三面为副阶式重檐(图27)。而山东岱庙天贶殿在两山面采用楼阁式重檐做法,其前后檐处则为副阶式(图28、29)。

重檐建筑考(下)_18

图27 晋祠圣母殿剖面

(图片来源:《晋祠文物透视》第176页)

重檐建筑考(下)_19

图28 岱庙天贶殿横剖面图

(图片来源:《岱庙》第61页)

重檐建筑考(下)_20

图29 岱庙天贶殿纵剖面图

(图片来源:《岱庙》第62页)

重檐建筑考(下)_21 

余论

   

    楼阁对重檐的产生具有极大的影响,反之,重檐也丰富了楼阁的外观效果。

    宋清之际,正是楼阁在世俗中高度繁盛时期。此时人口激增,资源有限,加之武功不竞,人们的审美情趣为文人所趋,常在拳山勺水中探求宇宙的真谛。对于可登临的楼阁而言,人们从追求楼阁建筑的绝对高度转向追求相对的高度,对屋檐的“崇拜”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以二层楼阁为例。如无重檐,即使规模宏伟,若不登临,一般很难感受到。如日本东福寺的山门,远望(图30),近观(图31)大不一样。京都南禅寺的山门假若没有人作为参照物对比,仅凭照片难以想象其规模之巨(图32、33)。

重檐建筑考(下)_22

图30 日本京都东福寺山门远望

重檐建筑考(下)_23

图31 日本京都东福寺山门近观

重檐建筑考(下)_24

图32 京都南禅寺山门

重檐建筑考(下)_25

图33 京都南禅寺的山门巨大的尺度

    因此,为了强调楼阁建筑的高大之势,宋以后的楼阁,如二层楼阁常加上重檐屋顶,远看如三层一般(图34),加之以高大的台坐或城墙衬底,虽规模不大,但气势壮观(图35)。而三层楼阁加重檐屋顶堪为巨构(图36)。更有逐层副阶的形式,如宋汾阴后土祠存留的“庙像图”碑,刻画的宋真宗碑楼;甘肃安西榆林窟西夏第三窟北壁西方净土变的佛寺图中对立的二阁[37]。

重檐建筑考(下)_26

图34 河北蔚州玉皇阁(二层)

重檐建筑考(下)_27

图35 河北宣化清远楼

重檐建筑考(下)_28

图36 山西代县边靖楼

    从少林寺鼓楼可以看出,本是平坐的檐转化为层檐(图37),楼的第二层檐的斗栱,明显为平坐斗栱,但却表现出层檐的外观,其内圈四角柱为通柱,通过外圈小柱承檐,尽管如此,出檐还是不能太大。此例采用通柱,平坐层消失,表现了从通柱楼阁保留平坐外观,至外观平坐逐渐减少的转变趋势。

重檐建筑考(下)_29

图37 少林寺鼓楼

    重檐建筑追求楼阁的气势,单檐建筑往往强调重檐的效果。简洁者仅需在如广胜上寺山门前后出的披檐,披檐虽具雨搭的功能,但仅安在前后檐下处,并未四周交圈。这种对于门面的追求,是常用的手法。因此,从正面观之(图38、39),其强调外观效果的目的显而易见。有时即使已是重檐建筑了,人们也唯恐不够壮观,在重檐前再叠加重檐门廊,如五台显通寺大雄宝殿(图40)。

重檐建筑考(下)_30

图38 广胜寺下寺山门

重檐建筑考(下)_31

图39 广胜寺下寺山门立面

重檐建筑考(下)_32

图40 五台显通寺大雄宝殿

    有趣的是,稍低等级的屋顶也趋向追求高等级建筑的外观。如,明以后硬山做法既简洁又实用,被大量采用。由于其外观缺少大屋顶的雄浑,用于建筑群中轴线上的较高等级,并不多见。为弥补此缺陷,可在硬山边加长一部分檐口,以形成歇山顶的外观(图41、42)。这对于扩建或改建的厅堂,不失为权宜之策。

重檐建筑考(下)_33

图41 河北蔚县释迦寺天王殿

重檐建筑考(下)_34

图42 河北蔚县释迦寺天王殿外观

    楼阁、殿堂除采用重檐、披檐来加强外观效果以外,还有其他多变手法。

    腰檐。《营造法式·小木作·佛道帐·天宫楼阁》云:“下层为副阶;中层为平坐;上层为腰檐;檐上为九脊殿结瓦……”[38]。腰檐还有施与平坐下。例如,福州鼓山涌泉寺北宋二陶塔勾栏下未施斗栱,其下出极短的腰檐一层,加上柱身上的腰檐,每层屋檐皆为重檐。惟勾栏下的腰檐极短。因此,这种重檐不是宋代楼阁中的逐层副阶式重檐形式。平坐斗栱外出腰檐,尚未见唐宋建筑实物。“山西太原资福寺元代藏经楼,两层,其平坐铺作之上即施椽作腰檐,是少见的例子。晚期所见,有山西万荣县明代飞云楼、太原藏经阁,及北京颐和园后山清代多宝琉璃塔三例。颐和园多宝琉璃塔,每层腰檐作两重,但此琉璃佛塔每层栏杆滴珠板之下又施极短的“腰檐”一层,其下亦未施斗栱,外观颇似三重檐”[39]。

    缠腰。陈明达先生认为:“缠腰,《营造法式》副阶、缠腰多并提,如卷四《总铺作次序》:凡楼阁上屋铺作,或减下屋一铺。其副阶缠腰铺作,不得过殿身,或减殿身一铺。而缠腰究为何物,未曾有说明。依《大木作研究》,缠腰为殿堂外周(或一面)增建的铺作出檐,与副阶位置、立面形式近似,惟副阶深两椽,有室内空间,而缠腰仅立一柱水铺作出檐,无室内空间。其实例如正定隆兴寺慈氏阁。”[40]

    总之,对于披檐、重檐、多重檐、腰檐、缠腰等的灵活使用,使我国的木构古建,包括单层殿宇、楼阁的建造,逐步走向在简单平面中寻求丰富立面的造型之路。构件及整体尺度虽相对缩小,但远观效果直追汉唐。 


扫码加入筑龙学社  ·  建筑设计微信群 为您优选精品资料,扫码免费领取
分享至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扫一扫",扫描上方二维码
请点击右上角按钮 ,选择 

阳光明媚90

北京 门头沟区 | 室内设计

4 关注

999+ 粉丝

999+ 发帖

451 荣誉分

该博主未添加简介

猜你爱看

添加简介及二维码

简介

还可输入70字

二维码(建议尺寸80*80)

发站内信息

还可输入140字
恭喜您已成功认证筑龙E会员 点击“下载附件”即可
分享
入群
扫码入群
马上领取免费资料包
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