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高层建筑

发表于2005-11-04     19229人浏览     10人跟帖     总热度:40  

扫码加入筑龙学社  ·  建筑设计微信群 为您优选精品资料,扫码免费领取
分享至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扫一扫",扫描上方二维码
请点击右上角按钮 ,选择 

 发表于2005-11-04   |  只看该作者      

2

2.日本现代高层建筑的准备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在经过了短暂的战后恢复期之后,于 50年代进入了经济高速成长期,国民生产总值(GNP)每年递增10%以上,从1955年到1965年的10年间,由17万亿日元猛增至41万亿日元。日本实行的土木“建筑立国”的政策,也使得建筑业迅速得到了发展,到1958年非木结构建筑的建造费用,第一次超过了木结构建筑的建造费用,钢、水泥和玻璃三大建材的生产量也得到了恢复。
日本的钢产量,在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就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位,受二战的影响,产量曾经一度直线下降,但是到了 60年代前后,钢产量再次攀升,并很快超过了英国、德国等欧洲国家。水泥在19世纪未20世纪初时,日本就已经是出口国,50年代的产量突破了 1000万桶,开始实行生产限制。而玻璃的生产,在20世纪20年代时即实行生产限制,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产量更高居世界第三位。这些都说明20世纪60年代时,日本的建筑业已经全面进入了现代化时期。
由于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1945年以来日本的城市人口开始集聚化增长。至60年代初,东京圈(东京、横滨、千叶)、阪神圈(大阪、神户、京都)和名古屋地区的人口,都出现了有史以来最快的增长速度。而随着人口的过度集中,大城市用地紧张,地价暴涨的问题日趋严重。1959年至1962年3年间,日本全国的地价平均上涨了20.8%,东京、大阪、横滨、神户、名古屋等6大都市的地价更上腾了24.3%。
与此同时,企业规模的扩大和管理机构的集约化,也使得办公楼的需求量猛增。当时日本在 31m的高度限制之下,为了充分利用土地而不顾城市环境,将建设用地全部占满的情况比比皆是。大城市中心区绿地减少,建筑拥挤,空间环境日益恶化,甚至还出现了象“大手町大厦”那样,长达200多m的巨大的多层建筑。
在这种形势下,为了能够创造更好的城市建筑环境,空出更多的绿化用地,主张兴建高层建筑的呼声便一浪高过一浪。许多建筑师都提出过高层建筑的设计方案,甚至是具有乌托邦色彩的超高层建筑群的设想。如菊竹清训 [注8]的“海上城市”方案(1958年)黑川纪章[注9]的“东京计划――1961”(1961年)、大高正人[注10]的“大手町地区计划”(1963年)等等。但是高层建筑的建设,对于当时的日本来说,条件还没有完全成熟,还需要在建筑技术、施工技术和法规管理等方面进行探讨和整备。
在结构技术方面,日本利用SMAC型强震计在全国设点观察地震的振动情况,再用计算机分析处理,以所谓的“动态设计方法”创造出颇有日本特色的“柔性结构” [注11]抗震理论,并在实践中加以应用。
1957年,应当时日本国家铁路公司(JR前身)的委托,以结构抗震专家武藤清[注12]为首的“建筑物适当设计震度研究委员会”宣布:其采用“柔性结构”抗震理论,借助于计算机分析设计的24层高的东京站改建方案,已经达到了实施建设的水平。这便引发了日本全国更加广泛的高层建筑研究热。从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日本的建筑业协会受建设省的委托,先后聚集了建筑界各个领域中的专家学者数百人,除了继续对高层建筑的结构进行研究之外,又开展了有关高层建筑的构造和施工技术方面的研究,以及建筑策划和建筑设计方面的研究。
在施工技术和材料设备生产等方面,日本引进了大量的国外先进技术,整体水平提高很快。 1952年钢结构焊接技术实用化;1959年H型钢开始大量生产,高强钢材SM50和轻质钢材SH-1国产化;耐火材料、隔热材料、轻质隔断材料的制造技术,以及铝合金的表面处理技术均已成熟。20世纪50年代末时,日本就掌握了电梯群的自动控制管理技术,60年代初生产的电梯速度已经达到了每分钟300m。塔式起重机和水泥输送泵也已经在施工中得到了广泛地应用,施工技术的机械化程度相当高。到了1965年,日本的施工机械年生产总值已经超过了1000亿日元,这些都为高层建筑的建设奠定了必要的基础条件。
1963年日本建筑学会经过多年的研究颁布了《高层建筑技术指针》,对高层建筑的各项技术指标做了详细的规定。这就表明,60年代初期的日本,已经具备了建设高层建筑所必要的技术和经济条件。而1954年经“建筑审查会”的特别许可,在东京兴建的高11层、43m的“东急会馆”,也为高层建筑的建设积累了许多宝贵的实践经验。
另一方面,当时的建设大臣河野一郎,也开始着手改革建筑法规中有关建筑高度限制的规定。为此,日本建筑学会经过多方探讨,提出了利用“容积地区制”取代 31m 高度限制的提案,并最终得到了政府的认可。“容积制”的导入,主要是为了防止大城市超负荷的建设,以便为人们留出更多的必要的活动空间和绿地。当然“容积制”的建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使得日本的建筑法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自此以后,建筑法规即从对建筑形态的限制,演变成为对空间利用的限制。
这样,在 1961年和1963年,日本政府便先后出台了“特定街区制度”和“容积地区”指定的特例法规。高层建筑的建设,在某些特殊指定的地区便可以不受高度限制的制约。到了1964年修改《建筑基准法》时,就正式取消了31m的高度限制,而“容积地区制”和“特定街区”的制度,则在此后的《城市规划

 发表于2005-11-04   |  只看该作者      

3

3.日本现代高层建筑的发展
随着建筑法规的改变,高层建筑的建设便迅速在日本发展起来,最先建成的是座落在东京赤阪的新大谷饭店( 1964年)。新大谷饭店17层,高73m,是为了配合1964年的东京奥运会而建造的。该旅馆经“东京建筑审议会”的认可,获得了第一个高层建筑许可证,在建筑法规正式改变之前就已经开始设计,揭开了日本现代高层建筑建设热潮的序幕。
事实上,虽然 1964年取消了高度限制,但是日本在1965年前后,建筑的高度仍然徘徊在10层上下,1967年在15层上下,而真正突破100m大关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建筑,则是1968年4月落成的三井不动产开发的“霞关大楼”。
“霞关大楼”的设计始于 1960年,最初的设计方案是9层,后来鉴于高度限制的缓和,又先后提出过16层和30层的两个高层方案,而最后经过反复的论证,确定下来的设计方案是36层、147m高,采用柔性抗震理论设计的超高层方案。“霞关大楼”是日本第一座高度超过100m的摩天大楼,它的落成,标志着日本在建筑技术和建筑法规等方面的整备阶段已经结束,同时,也预示着超高层建筑时代的即将到来。
“霞关大楼”是日本超高层建筑的一座里程碑,“霞关大楼”所取得的成就,除了开创了全新的结构抗震设计方法之外,在建筑空间设计理念及工程技术、材料制造等方面也都取得了重大的突破,使整个日本的建筑工业技术上了一个台阶。在建筑空间设计理念上,开创了统合考虑使用空间与建筑设备和建筑结构之间关系的设计方法。在施工技术方面,尝试了巨型钢骨结构的焊接技术施工方法和预制幕墙( PC板)技术,研发出适合超高层建筑做业的干式施工技术及必要的施工工具,并形成了一种讲究理性的、实实在在的工作作风。
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霞关大楼”这座日本人引以为自豪的建筑设计组织协调人,是一位叫做郭茂林 [注13]的华人建筑师,当时他辞去了在东京大学的任职,到三井不动产担任建设方的建筑顾问,全身心地投入该项目的策划立案和组织设计工作。后来他又担任过“新宿副都心开发协议会”(SKK)的专门部主查,为新宿超高层建筑群的策划建设出过力。现任KMG建筑设计事务所代表。
继“霞关大楼”之后,日本高层建筑的建设有如雨后春笋,在短短的一两年里就又有“世界贸易中心”( 1969年建成,高152m,日建设计)、“朝日东海大厦”(1971年建成,高113m,日建设计、清水建设)等数幢高度超过100m的超高层大楼破土动工。政府在制定《都市再开发法》、积极推进城市开发的同时,还在东京的西新宿开辟了具有日本新时代象征意义的超高层建筑区,开始了高层建筑群的大规模开发建设。这样,日本便成为继美国之后高层建筑大量建设的热点地区。
这一时期,当初以办公大楼为主要使用目的的高层建筑,随着社会需求的多样化, 高层旅馆、高层住宅和高层医院等新型高层建筑也相继出现,并很快发展起来。“京王广场饭店”( 1971年建成,高169.8m,日本设计)、“东京太平洋饭店”(1971年建成,高115.99m,坂仓准三建筑研究所);“广岛基町公寓”(1972年建成,高76.2m,大高正人)、“总统椿”(1976年建成,高100.65m,根津建筑事务所);“国立医疗中心”(1973年建成,高74.5m,千叶大学建筑计划研究室)、“JR中央铁道医院”(1970年建成,高72.1m,JR东京建筑工事局)等等,就是日本早期高层旅馆、高层住宅和高层医院建筑的代表。
但是,到了 20世纪70年代,随着世界性石油危机的侵袭,田中角荣内阁发表了“经济紧急事态宣言”,日本的经济增长速度一下子降了下来。同时,能源问题、环境问题的提出,也都对建筑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人们开始从更多的方面对高层建筑的建设进行反思。1974年9月的《新建筑》刊载了神代雄一郎题为“向巨大建筑抗议”的论文,并由此展开了长达两年的关于“巨大建筑”的争论。
然而,就在人们针对高层建筑发表各种各样的议论的同时,高层建筑的建设却始终没有停止。 1974年(昭和49年)4月建成的“新宿住友大厦”(日建设计),高度突破了200m,成为当时亚洲的第一高楼。然而不到半年,这一纪录就被高212m的“新宿三井大厦”所打破(三井不动产、日本设计,1974年9月)。1978年座落在东京池袋,高60层,226.3m的“阳光大厦”(三菱地所)又再次打破了高度纪录,成为当时亚洲的第一高楼。
其实,从 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未,是日本高层建筑兴建的第一个高潮期。这一时期,日本的经济已经进入了稳定增长阶段,由于高度限制刚刚撤废不久,日本国内对于高层建筑的建设正充满着热情,所以高层建筑的规模、层数和高度都在不断地翻新。自1968年落成第一座高147m的超高层建筑“霞关大楼”,到70年代未时,日本已建成数幢高度在200m以上的超高层摩天大楼。其中最高的是60层的“阳光大厦”,该建筑在日本所保持的高度纪录,直至90年代初时才被打破。
虽说 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引发了一场世界性的经济萧条,但是日本早些时候筹备开工的高层建筑,却纷纷在这个时候落成,仅东京和大阪建成的高度超过100m的超高层建筑就有30多幢,超过50m的高层建筑300余幢,形成了一种与世界经济大环境相反

 发表于2005-11-04   |  只看该作者      

4

日本现代高层建筑的特征
日本的高层建筑,经过了几十年的开发建设,在理论和实践二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从现在日本高层建筑的建设情况来看,当今的日本高层建筑已经不再单纯地追求高度,而是更多地从空间造型上、城市环境上,长效使用上,以及与高层建筑相关的技术等方面来考虑设计问题。
在空间造型方面,日本的高层建筑相对来说,显得有些刻板。但是近些年来,已经明显地与 20世纪60、70年代青一色的简单国际主义风格不同,高层建筑也开始讲究造型效果和细部的处理,人们可以从近些年建造的高层建筑中看到各种风格流派的影子,高层建筑立面的处理手法也变得越来越丰富、细腻,并逐渐形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高层建筑风格。
在空间组织模式上,近年来日本的高层建筑,已经开始注重综合性多功能开发的“共生”效应,向单体建筑“综合化”,群体组织“集约化”的方向发展,侧重于大规模高层建筑集群的建设和开发。在与城市环境的关系方面,人们也更多地将高层建筑与城市空间形态联系在一起来进行考虑,把城市公共活动空间的创造和地区环境的整备放在首要位置,注重高层建筑与城市交通网络的连接和底部公共空间的立体化开发。
而在相关的技术方面,日本也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例如在高层建筑抗震、减振技术的开发应用上,在智能化技术、节能技术、防灾技术、水处理技术、材料技术、构造技术和施工技术等方面,日本都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并且开始向国外输出这些技术。
80年代中期以后,许多日本的建筑师、建筑设计事务所和建设公司都走出了国门,在国外承接了大量的高层建筑的设计和施工项目。丹下健三在新加坡设计的“华联银行中心”(1986年建成)和“UOB PLAZA”(1995年建成)、黑川纪章在澳大利亚设计的“墨尔本中心”(1991年建成)、在法国设计的“巴黎德方斯太平洋大厦”(1991年建成)和在新加坡设计的“共和广场大厦”(1995年建成),以及日建设计在韩国汉城设计的“韩国贸易中心”(1988年建成)等等,都已经名重一方,为人们所称道。而世界上很多国家在建造高层大楼时,也都曾邀请过日本的建设公司来进行施工,并对其施工技术予以很高的评价。可见日本在高层建筑的设计建造方面已经十分成熟,而且。正在努力地把他们所取得的成就推向世界。

 发表于2005-11-05   |  只看该作者      

117

总的来说,日本的高层建筑具有如下一些特征:
1.注重相关技术
日本是一个非常重视技术的国家,政府部门和建筑企业每年都拿出大量的资金,投入有关的建筑技术研究和开发,仅 1994年用于技术研究的费用就高达23.7亿美元。由于高层建筑是技术性很强的建筑,所以日本的高层建筑建设的准备工作也是首先从技术方面入手的。日本的建设省曾多次委托建筑业协会和建筑学会,对高层建筑的结构、构造、防灾、设备和施工进行研究。这些研究,不但为日后高层建筑的大量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促进了相关技术领域的现代化,而且,还从设计观念上确立了技术先行的信念。
现在日本的许多大型建设公司中都设有专门的技术研究所,从事与高层建筑相关的各个方面的技术性问题的研究,许多研究成果都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如主动式减振系统的开发,日本就一直居于领先地位,世界上第一个投入实用的主动式减振装置,是鹿岛建设研究设计的“ AMD(active mass driver system)减振系统”[注15]。在缓解高层建筑所造成的电磁波障碍方面,日本也处于领先地位,世界上第一座利用陶瓷装修材料有效地改善了电磁波干扰的超高层建筑就建在大阪。
在智能化技术方面,日本也有其独到之处,其新型的智能型大楼已由过去的侧重于信息处理和设施管理的“高技术型”,转向更加重视环境生态和舒适程度的“高情感型”。过去日本一直比较注重提高抗灾能力技术的研究和开发,而现在已经开始全面重视节能技术和环保技术,自从 1979年实施“节能法”以来,建筑物的热工性能(PAL值)和建筑设备的能耗(CEC值)便成为建筑设计追求的理想目标。高层建筑和超高层建筑的环境质量如何,节能效果如何,也成了评价设计的重要指标之一。
另一方面,日本在进行高层建筑的规划设计时,也并不是仅仅从空间造型和景观效果上去考虑问题,而是更多地从其可能对周围环境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去考虑问题,强调日照、电磁波障碍、风害、污染处理等技术层面上的东西。在东京,高度超过 100m,建筑面积在10万

 发表于2005-11-05   |  只看该作者      

118

2.侧重群体开发
日本早在 70年代初时就开始了大规模的高层建筑群的开发,超高层建筑大多集中在一起建设,比较有影响的超高层建筑区有东京的大手町、西新宿和大阪的OBP(Osaka Business Park)。这种高密度、高强度的大规模开发,不仅从经济上有利于相乘效应的发挥和互补,而且在城市空间景观上也能够很快地形成气候。现在这些超高层建筑群经过了几十年的建设,都已经成为日本现代化的象征。
近几年来,日本超高层建筑群的综合化和集群化的发展趋势更加明显,这种集群式的超高层建筑不同于以往城市规划中划定的高层建筑区,是一种一体化设计施工,有若干层连结在一起的一个整体建筑,是统畴组织各单体建筑的功能结构、建筑空间和交通流线的建筑群,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可以将它们视作是多层次、多种要素复合在一起的一座建筑。这种集群式高层建筑的规模十分庞大,往往达到数 10万

 发表于2005-11-05   |  只看该作者      

119

3.公共空间的创造
高层建筑中最有魅力的部分是公共空间。公共空间多设在高层建筑的下部,一定规模以上的高层建筑和超高层建筑的底部和地下,除了公共活动空间之外,还常常布置有商业、餐饮业和娱乐设施。 20世纪70年代时,日本超高层大楼的地下就已经结合商业附设开放的下沉式广场,使地下空间与地面贯通。如东京新宿的三井大厦、住友大厦和池袋的阳光大厦等,就都设有下沉式的休闲广场,将庭院绿化、喷泉叠水引入地下层,在喧闹的市中心形成了一个相对安静的休闲场所。
但是这种公共活动空间都是孤立的,与城市环境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实际上,在公共空间的组织设计方面,日本较美国和加拿大起步晚了一些,而且早期建设的超高层大楼多独立性很强、楼群之间互不连通。 80年代以后,日本的高层建造设计才开始真正重视公共空间的组织创造及其与城市空间环境的关系,至90年代时更全面地将城市空间和城市交通引进了高层建筑的内部。高层建筑的周围环境和底部空间的设计不仅更加丰富,而且与城市交通系统也有机地连接了起来,高层建筑的底部空间也开始成为设计的重点。地铁、高架轻轨铁路、地下停车场等,通过地下和空中的连接通道,与高层建筑的底部相连,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立体化的高层区域交通网络,这一些已经成为当今高层建筑对外交通流线组织设计的发展趋势。
日本大阪梅田的地下城即与高层建筑公共空间紧密连接,东京天王洲则利用高架天桥将高层建筑群和高架磁悬浮列车连接起来。这种从城市设计的角度出发组织城市空间和城市交通的方法,不但缓解了高层区域交通的压力,提高了高层建筑底部公共空间的利用率,解决了人车分流问题,而且也有效地改善了城市空间环境的质量,给城市中心区注入了新的活力。
高层建筑和超高层建筑中公共空间的创造的另一种手法就是附建大中庭。大中庭虽然源自商业建筑,但是近些年来已经演变成为一种十分流行的设计手法,它既有组织空间流线的作用,同时又是人们休闲、交流的活动场所,为人们提供了一处不受气候条件影响的舒适的空间环境。大中庭内部多设有自动扶梯、玻璃电梯、纵横交错的架空天桥,以及复杂的绿化和叠水等等。与美国强调商业性和人的活动不同,日本的中庭更加注重形式和空间效果。 80年代设计的大中庭四周多为建筑所环绕,是建筑自身附属的空间。如“新日矿大厦”(1988年建成,日本设计)、“新宿NS大楼”(1982年建成,日建设计)等等。而90年代的中庭则多偏置于一侧,空间更大,玻璃面积也更大,室内阳光更加明媚,是服务于城市的公共活动场所。如新宿“Park Tower”(1994年建成,丹下健三)、“JT大厦”(199 年建成,日建设计)等等。东京新宿的NS大楼的中庭高达130m,号称高度世界第一,而横浜“皇后广场”(1997年建成,日建设计)的大中庭,占地面积竞达3000多

 发表于2005-11-05   |  只看该作者      

120

4.空间构成模式的变化
高层建筑的空间构成模式有多种方式,在高层办公和高层旅馆等建筑类型当中,最常见的是中央核心筒式的布局方式。这种布局方式具有使用空间开敞明亮、交通便捷、设备布置集中和有利于结构抗震等优点,所以一直十分盛行。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今日本的高层建筑的平面组织形态开始发生了变化。从近年来竣工的高层建筑来看, 大型高层建筑和超高层建筑的核心筒有“分散化”的趋势,而小型高层建筑的核心筒,则有与使用空间完全分开的“分离化”趋势。
核心筒的分散化,主要是由于智能化管理和电信设备的不断增加所引起的。为了能够从建筑上满足机电设备和网络布线系统经常变动的需要,分置多处设备用房,以及将管道井分散在几处布置的平面组织形式,可能会对使用更加有利。而从建筑处理的角度来讲,这种变化给建筑空间的组织和立面造型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而且, 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建筑空间处理上,还出现了以共享空间替代中央核心筒的布局手法,如“伊藤忠商事东京本社大楼”(1981年建成,日建设计)、“NTT幕张大厦”(1993年建成,NTT FACILITIES)、“P&G日本本部大楼”(1993年建成,竹中工务店)等等。
所谓的小型高层建筑是指那些用地十分狭窄的非常瘦高的高层建筑。也有人将它们称作“铅笔杆”式的建筑,这种日本所特有的高层建筑,为了争取更为开敞的使用空间,近年来多在结构布置上下功夫,用四根粗大的柱子支撑整座建筑,交通核和设备用房、管道井等都拉出来独立布置。大坂的“ KEYENCE公司本部及研究所”(1994年建成,日建设计)、东京的“安东锦町大厦” (1993年建成,鹿岛建设)等就是这方面的代表性实例。
此外,日本的高层住宅的空间构成模式也很有特色。一般板式的高层住宅多采用长外廊的形式,而塔式的超高层住宅则多采用“回”字形平面布局。超高层塔式住宅的中央多为开敞的中庭,中庭四周环以走廊,走廊的外侧才是一户户的住宅。这种布置形式可以增大建筑的进深,改善建筑的长细比,使塔楼不致于过瘦,有利于结构抗震,但是,沿着中庭四周布置住宅,也会带来朝向、通风和视觉干扰等问题。

 发表于2005-11-05   |  只看该作者      

121

5.建筑造型特征
人们都把高层建筑当作城市空间的表征,多注重其高大的体型和象征性的作用。日本也不例外,也同样追求其造型形象和立面效果,但是如前所述,日本建筑采取的是先技术后艺术的发展模式,且在建筑处理上更加强调的是群体空间组织,而对于高层建筑的立面造型,相对来说处理得都比较简洁。
早期的高层建筑多沿用美国式的处理手法,利用钢或混凝土结构框架来表现建筑,突出框架和玻璃,像前川国男设计的“东京海上大厦本馆”( 1974年建成)、日建设计的“Palace Side Building ”(1966年建成)就是这种密斯和沙里文式的造型。70年代,由于核心筒的变化,高层建筑的造型设计开始出现一种强调抽象性的墙面与积木式的体块效果的设计手法,如“三和银行东京大厦”(1973年建成,日建设计)、“大正海上本部大楼”(1985年建成,日建设计)等等。这种处理手法突出雕塑感和空间块面效果,虽然仍然属于国际式的范畴,但是却很有日本特色,有别于美国的高层建筑。
80年代以后,国际性的多元化发展趋势影响到了日本的高层建筑,玻璃幕墙和铝板得到了大量地应用,高层建筑摆脱了现代主义的长期困扰,不再强调建筑的外观一定要与结构相结合,开始追求形式和文化特征,并在立面处理上试图将现代技术与历史风格和城市文脉联系起来。采用铝板装修外墙的东京的“赤坂王子饭店”(1983年建成,丹下健三)、应用镜面玻璃幕墙的大坂的“梅田中心大楼”(1987年建成,竹中工务店)和采取引用历史手法的横浜的“日本火灾大厦”(1988建成,日建设计,)等等就是这一时期不同建筑风格的高层建筑的代表性实例。
90年代日本高层建筑的设计重点,已经明显地趋向于侧重细部的处理和追求表现技术,原广司设计的“新梅田城”(1994年建成)和“中野坂上计划”(1995年建成,住宅・都市整备公团等)就是这方面的代表。这一时期还实现了超高层建筑的空中连接,进一步拓展了高层建筑的表现空间。如“圣 路加花园”(1994年建成,日建设计、东急设计)、“新梅田城”、“横滨皇后广场”(1997年建成,日建设计,三菱地所)等等。新世纪之交,日本的高层建筑又开始追求透明玻璃幕所特有的透明感和轻盈感,2000年9月建成的竹中工务店设计的东京SANKEI大楼就给人以通体透明的时代感觉。
总之,日本的高层建筑造型简洁、施工精细、风格典雅,较少采用传统的三段式立面处理方法,在信息社会即将到来的时候,高技术信息化和综合化开始对高层建筑的空间处理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技术上的创新,亦会毫无例外地反映在立面设计和建筑的整体造型上。由节能需要而采用的主动式或被动式的遮阳设施,使建筑立面的细部更 加丰富,新型材料结构和构造做法,也会使高层大楼给人以一种全新的感受。

 发表于2005-11-05   |  只看该作者      

122

LIUHAI998YY今日获得的信誉分已经达到了单日最大值3,按照论坛规则不能再赠予信誉分
放心,这一分是少不了的。

liuhai998yy

安庆  | 房地产

2 关注

8 粉丝

844 发帖

270 荣誉分

该博主未添加简介

猜你爱看

添加简介及二维码

简介

还可输入70字

二维码(建议尺寸80*80)

发站内信息

还可输入140字
恭喜您已成功认证筑龙E会员 点击“下载附件”即可
分享
入群
扫码入群
马上领取免费资料包
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