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现代的图书馆建筑风格

发表于2018-07-25    

  20世纪初,西方固定功能的图书馆建筑模式传入中国。由于图书馆功能由以文献收藏为主转变为文献保存、传播和利用并举,因而建筑内部空间相应形成了藏、借、阅、文献整理加工4类空间,藏、借、阅三段式组合布局形制。建筑多采用砖石和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内部空间有很多不可移动的承重墙,形成各功能空间位置及面积的固定,如1916年建造的清华学堂图书馆、1931年建成的国立北平图书馆(现北京图书馆分馆,在北京文津街,(见彩图[北京图书馆分馆]))等。到了70年代,现代钢和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已普遍应用,内部空间中的隔墙虽不承重,但也不易移动,仍未脱离固定功能模式。由于独立的和设在阅览室中的辅助书库已经普及,形成了局部的藏阅合一空间;同时注重与基本书库和阅览室的组合。如北京大学图书馆将三者组合成单元体,形成以闭架为主,辅以局部全开架或半开架的管理方式。80年代,一些图书馆吸收国外模数式图书馆建筑设计的优点,书库趋于开放,层高、柱网和载荷趋于统一,如北京医科大学图书馆等。一些中小型馆甚至取消了在建筑结构上独立的基本书库,将书库空间按照阅览室的空间要求设计建造,如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图书馆等。一些图书馆建筑已有残疾人轮椅坡道及专用厕所,如广东省中山图书馆。这些都表明,图书馆建筑设计已力求提高内部空间格局的灵活性、适应性和扩展性,并呈现发展藏阅合一空间的趋势。


此时有人在和您一起浏览 建筑热点

猜你爱看

恭喜您已成功认证筑龙E会员 点击“下载附件”即可
分享
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