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十三位名人古香古色的故居

发表于2014-09-10     2402人浏览     2人跟帖     总热度:185  

北京十三位名人古香古色的故居-800.jpg

北京十三位名人古香古色的故居-800 (1).jpg

 一、恭王府

    位于前海西街的恭王府算得上是名人故居当中最有名的了,也是北京保存最完整的清代王府,有着什刹海明珠的美誉。

    恭王府占地约6万平方米,分为府邸和花园两部分。府邸建筑分东中、西三路,每路由南自北都由中轴线贯穿着多进四合院落。东路的前院正房是多福轩,门前有一个长势甚好的藤萝架,据说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了,在京城极为罕见。花园又名锦翠园,以“山”字型假山拱抱,东、南、西面均堆土累石为山,中路又以房山石堆砌洞壑。山顶平台成为全园最高点,居高临下,可观全园景色。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和珅开始在这东依前海、背靠后海的地方修建豪华宅邸。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初三太上皇弘历归天,次日嘉庆褫夺了和珅军机大臣、九门提督的职务,抄了他的家。同年正月十八日(1799年2月22日)和珅被“赐令自尽”,宅子给了庆僖王永璘。咸丰元年(1851年)恭亲王奕?成为这宅子的第三代主人,改名恭王府。民国初年,恭亲王的孙子溥伟以万大洋把恭王府卖给了教会,后来辅仁大学用108根金条将其赎回,用作女生学堂。

北京十三位名人古香古色的故居-800 (2).jpg

北京十三位名人古香古色的故居-800 (3).jpg

二、纪晓岚故居

200余年的风雨沧桑,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地址:珠市口西大街241号。

29年,后期

“倒座”。前院内有一架藤萝,相传为当年纪晓岚亲手所植,至今仍枝蔓盘绕,绿叶遮天。老舍先生生前常坐在藤萝下的餐桌前,欣赏美景品尝佳味。前院正面为明三陪六的大厅,前山设一门二窗,围以砖雕,后山有门通内院,厅后有廊。厅内横梁上部均有木棂花窗。厅后内院两侧,原有纪晓岚所栽海棠两株,今仅存东侧一株,至今仍枝干粗壮,花发似锦。后院正面即为“阅微草堂”。堂内北面正中设屏风,上悬“阅微草堂旧址”横匾为启功所书。


“纪大烟袋”的绰号。

北京十三位名人古香古色的故居-800 (4).jpg

 三、康有为故居

    康有为故居位于南城的米市胡同43号,即原南海会馆。该会馆始建于清道光四年(1824年)。原为董文恪(董邦达)故第,由在京南海籍的官员筹资买下,后又购入一幢相邻的房舍。至光绪六年(1880年)时,因海南县进京应试举人颇多,又购得南侧宅院,形成了由十三个小院组成的会馆大院。院内“形势安恬,花木竞秀”,环境十分幽雅,其中的“七树堂”,因有七棵古槐而得名,院内的西房便是康有为多次来京时居住的“汗漫舫”。

    “汗漫舫”这个名字是康有为起的。由七树堂北望,是老便宜坊那座二层小楼,如同一艘画舫上的楼阁,康有为把南海会馆想像成大海,自己的住房也似一舫,可在海中自由的漂浮。所谓“汗漫”,就是无拘无束、漫无边际的意思。十九世纪九十年代这里成为爱国志士荟萃之地。康有为在这里创办过《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文》),并亲自撰稿,宣传变法维新。他还写下了《上皇帝书》等重要文章及大量诗文。

    由于历史变迁,如今这里只是普通民居,院内住户杂多,早已失去昔日的风采。不知是否由于年代久远地基下沉的缘故,院落低于胡同路面一大截,望去颇有落魄之感。

北京十三位名人古香古色的故居-800 (5).jpg

北京十三位名人古香古色的故居-800 (6).jpg

北京十三位名人古香古色的故居-800 (7).jpg

四、曹雪芹纪念馆

    曹雪芹纪念馆在海淀区四季青乡正白旗村。“曹雪芹纪念馆”匾额由傅杰题写。

曹雪芹,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生于南京织造世家。13岁时,其父曹寅因经济亏空案被抄解归京,先在崇文门外蒜市口居住,几经搬迁,于乾隆九年左右(1744年)回到香山正白旗祖居。曹雪芹在这里过着清贫的生活,并遭中年丧妻,晚年夭子之痛。花费10年功夫写成《红楼梦》80回,于乾隆二十八年(1764年)除夕逝世。自18世纪60年代《红楼梦》问世以来,曹雪芹的家世生平,以及他“著书黄叶村”的村址、居所,一直是红学家和红学爱好者探索的课题。

    1971年4月4日,正白旗39号房主在西屋的西壁外墙皮内发现题壁诗文墨迹,一些红学家认为与曹雪芹有关,是为曹雪芹故居。1983年4月22日,中国曹雪芹研究会在此建立曹雪芹纪念馆。

北京十三位名人古香古色的故居-800 (8).jpg

北京十三位名人古香古色的故居-800 (9).jpg

北京十三位名人古香古色的故居-800 (10).jpg

 五、鲁迅故居

    鲁迅博物馆院内的鲁迅故居(原为阜成门内西三条21号)是鲁迅1923年底购买的。1924年春天鲁迅亲自设计改建成一座四合院,1924年5月至1926年8月鲁迅在此居住,是鲁迅在北京生活的最后一处住所。在此居住期间,鲁迅写下了《华盖集》、《坟》、《野草》、《彷徨》等作品,并且主持编辑了《莽原》、《语丝》等刊物。

    步入故居院门,只见青砖灰瓦,朱漆门窗,鲁迅栽种的3株丁香树仍枝繁叶茂。故居的3间南房是藏书兼会客室,屋里放有桌椅、书柜,里边套间还放有床铺。当年这里经常高朋满座,鲁迅在此接待来访的作家和进步青年。“女师大风潮”和“三·一八”惨案时,许广平曾同许羡苏一起在此避居。故居的东、西厢房为储藏室和佣人居室。北边的3间正房,东、西两间分别为母亲和朱安的居室,中间堂屋是洗漱和吃饭的地方。堂屋向北接出去的一间八九平方米的小屋,是鲁迅的写作室兼卧室。北边窗下,用长板凳和木板架起一张单人床,床上放着被褥和枕头。白布枕套上,许广平亲手绣制的花束图案和“卧游”、“安睡”字样依然可见。东边靠墙放一张三屉桌和一把藤椅,桌上放着砚台、毛笔、茶杯和一盏煤油灯,墙上挂有鲁迅留日时的老师藤野的照片。

北京十三位名人古香古色的故居-800 (11).jpg

北京十三位名人古香古色的故居-800 (12).jpg

 六、白石故居

    跨车胡同13号是齐白石故居。齐白石自50岁后直至逝世前居于此。故居门向东开,是一座有东、西、北屋的院落,面积约600余平方米。北面的三间屋子,分别是齐白石生前的画室、卧室和饭厅。1937年“七·七”事变后,靠卖画为生的齐白石,在这里闭门谢客,拒绝日伪大小头目索画,也不卖画,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

    齐白石在《自述》中说,“那年(1927年)冬天,我在跨车胡同15号(现13号),买了一所住房。”从此,直到1957年去世,白石老人一直在这里生活,他晚年创作的绝大部分传世之作都在这所简陋的旧宅里完成。期间,政府为了照顾白石老人,曾经在东城区雨儿胡同专门给他修建了一处舒适的新宅居住。但是老人住惯了在跨车胡同家里“天伦之乐”的日子,他在给孩子们的信中写道:“予愿搬回跨车胡同老屋,数十年生活计已习惯。儿辈宜善体老人心意。”结果,他在新居只住了短短的几个月就搬了回来。

    据齐氏后人介绍,1935年,白石老人为了安全,将家中北屋前面的走廊用铁丝装成栅栏。后来,他在题画时,常用“铁屋”二字,表明了老人对这里的深厚感情。1953年,齐白石把铁屋命名为“白石画屋”,用黑地烫金的篆书做成一个匾额,挂在堂前,并且题写长篇跋语,表达了他把这里长期保存下来的殷切希望。

    据说,院子里原来种有葡萄、凌霄和柳树,夏日浓荫覆盖。北院有一棵大枣树,高出房顶。由北院去南院辟有两个雕花青砖砌成的月亮门,十分古朴雅致。现在,故居几乎被高楼大厦所包围,门外的跨车胡同已基本不存在,出门往北的胡同已被堵死,只剩下南边的一段胡同,而这段胡同里只有故居一个独户。

北京十三位名人古香古色的故居-800 (13).jpg

北京十三位名人古香古色的故居-800 (14).jpg

七、程砚秋故居

    位于西城区西四北三条39号的程砚秋故居是坐北朝南的两进院落。程砚秋从1937年至1958年逝世一直在此居住。 

    故居正院三间北房原名“御霜簃书斋”(御霜是芙蓉花的别名,又称拒霜)。为两明一暗,明间为书房和练功房,东边为卧室。故居保持原建格局,内部陈设基本保持原状,院内一棵柿子树为程砚秋先生与子女亲手种植,程砚秋生前用过的戏装、剧本、古旧家具、图书和学习生活用具均保存完好。 

    他当年买下这房子后,老母亲很是欢喜,特地在家里摆了一桌酒席,答谢朋友。老太太请客人们上席后,却叫程砚秋坐到旁边的一张小桌子上,那里只摆了一盘酱菜、一盘窝头、一碗小米粥。老太太说:“御霜……现在你成了角儿,我让你吃这个,是要你别忘了过去的日子啊!”程砚秋诺诺连声,真的就坐在小桌子边上喝着小米粥啃窝窝头,在座的客人无不感动。

程砚秋(1904—1958),原名艳秋,满族,北京人。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四大名旦”之一。自幼家贫卖身学艺,初习武生,后改习青衣,根据京剧传统艺术并经王瑶卿先生指点和自身的嗓音特点,形成了自己的独特艺术风格,世称“程派”。抗日时期,他罢演舞台,在京郊务农,同时创办功德中学,培养农家子弟。

 八、梅兰芳纪念馆

北京十三位名人古香古色的故居-800 (15).jpg

北京十三位名人古香古色的故居-800 (16).jpg

北京十三位名人古香古色的故居-800 (17).jpg

北京十三位名人古香古色的故居-800 (18).jpg

 梅兰芳纪念馆坐落在西城护国寺街9号,占地1000余平方米。朱漆大门上悬挂着邓小平亲笔题写的匾额“梅兰芳纪念馆”。一进大门,迎面是青砖灰瓦的大影壁,影壁前安放着梅兰芳先生的汉白玉半身塑像。院内种有两棵柿子树,两棵海棠树,寓有“事事平安”之意。梅兰芳先生1961年逝世前,曾在这幽静、安适的小庭院内,度过了他生活的最后十年。

    梅兰芳纪念馆是一座典型两进院落四合院,是梅兰芳度过生命最后10年的地方。此院落曾经是清末庆亲王王府的一部分,解放后经过修缮,梅兰芳一家搬到这里居住,1961年逝世后建立成为梅兰芳纪念馆,馆藏包括家人珍藏的照片、剧本、纪念品等3万余件。

    小院的东屋摆放着梅兰芳当年经典剧目《苏三起解》和《霸王别姬》的戏服和头饰,角落里还有1916年9月12日在上海演出《霸王别姬》的戏单,上有醒目的隶书黑体字“梅兰芳饰虞姬,杨小楼饰霸王”。里间列有梅兰芳众弟子姓名一览表,共115人,其中有“新凤霞”等并不陌生的名字。西屋现在放的是梅兰芳所藏戏画的复制品,你能找到很多熟悉的面孔,比如《思志诚》中的闵无亮。以前也曾摆放过中外名家相赠的书画和梅先生本人的宇画,其中包括他手绘的《洛神》,与几米之外客厅中悬挂的“山木道人”的《洛神赋并序》遥相呼应。

九、老舍故居

北京十三位名人古香古色的故居-800 (19).jpg

北京十三位名人古香古色的故居-800 (20).jpg

北京十三位名人古香古色的故居-800 (21).jpg

老舍故居在灯市口西街丰富胡同19号,占地400余平方米,是老舍1950年购置的一座普通小院。老舍喜爱养花,院中的两棵柿子树便是他在1953年种的,每逢深秋时节,树上缀满红柿,别有一番诗情画意,为此,胡絜青称为“丹柿小院”。

    老舍在这里他写了《龙须沟》、《茶馆》、《正红旗下》等24部戏剧和两部长篇小说。小院是典型的北京二进三合院风格,大门坐西朝东。一进二门有一块很少见的五彩小木影壁,春节前后影壁上贴上“抬头见喜”和倒置的“福”字。院中正房(北房)三间,明间和西次间为客厅,东次间是胡絜青的卧室兼画室。西耳房是老舍自己选的卧室兼书房,他说这是全院儿中最静的地方。其实,这个故居就是个“闹中取静”的地方。

    院落中种植有菊花、昙花,东次间墙上掛有一幅菊花图和一幅书法:“伤心京华太平水,湖底竭时泪不乾”。 故居里摆放有老舍在英国使用过的酒壶,在美国使用过的金丝眼镜和台历,有老舍结婚时的银牌、银盾,老舍点题齐白石作的画以及老舍收藏的字画、扇面等。还有社会人士捐献的珍贵老照片,譬如1918年老舍在北京师范学校的毕业班合影照片,1938年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大会合影。

十、郭沫若故居

北京十三位名人古香古色的故居-800 (22).jpg

北京十三位名人古香古色的故居-800 (23).jpg

北京十三位名人古香古色的故居-800 (24).jpg

郭沫若故居最早曾是和珅的王府花园,嘉庆抄了和珅的家后这处花园就荒废了。民国时期,恭亲王的后代将这片地转卖给达仁堂乐家药铺作为宅院。1963年郭沫若迁居至此,在这里度过了人生最后的15年。地址:前海西街18号。

    郭沫若纪念馆所在地原为中医世家乐氏达仁堂私宅,始建于民国初年,建筑风格为庭院式四合院。1950至1963年这里先后曾是蒙古驻华大使馆和宋庆龄寓所。1963年11月郭沫若由西四大院5号迁入,至1978年病故,在这里度过了他的晚年。

    “沫若”是郭沫若在日本留学时使用的笔名,取自沫水(大渡河)若水(青衣江)两条河名,以寄对家乡的眷恋。

十一、茅盾故居

北京十三位名人古香古色的故居-800 (25).jpg

北京十三位名人古香古色的故居-800 (26).jpg

茅盾故居位于东城区交道口后圆恩寺胡同13号的茅盾故居是二进的四合院,占地878平方米,茅盾于1974年至1981年在此居住。门内影壁上镶有邓颖超题的“茅盾故居”大理石横匾。前院的西厢房是茅盾的会客室和藏书房,东厢房是饭厅,其余由家属和服务人员居住。后院北房是茅盾的工作室兼卧室。茅盾去世后,前院的两个陈列室放有茅盾生前使用过的实物和一些图片,包括手稿、作品出版本、信件等400余件。后院正房保持原状:进门一间是起居室,北墙放有一排书柜。书柜前有一对单人沙发。东侧临窗有一张写字台。起居室的里间是卧室,左侧靠墙的衣柜上,放置着夫人孔德让的黑漆镂花的骨灰盒。

十二、张伯驹故居

北京十三位名人古香古色的故居-800 (27).jpg

张伯驹故居位于后海南沿26号,朱门灰墙的院落有北房5间,其中东间为卧室,西间为客房,居中3间是客厅兼画室。院南有一方亭和廊房。张伯驹1953年买下后一直住到1982年去世。张家以前所住的西黄城根占地13亩的“似园”(原属李莲英外宅花园),当年为筹集220两黄金购买绝世古画《游春图》而变卖了。

    张伯驹(1898——1982)字丛碧,河南项城人。青年时代从军,后厌恶军阀混战退出军界,任上海盐业银行常务理事。抗日战争胜利后定居北京,原住海淀展春园,后迁居后海南沿。

    张伯驹曾将10件书画珍品献给国家,现藏故宫博物院。其中有李白的《上阳台帖》、杜牧的《张好好诗》卷、范仲淹的《道服赞》卷、黄庭坚的《诸上座帖》、赵孟的草书《千字文》卷。最有价值的两件是西晋文学家陆机问候朋友疾病情况的信札《平复帖》和中国传世最古的山水画隋展子虔《游春图》。张伯驹各以4万元和240两黄金买下收藏,于1956年捐给国家。 

    张伯驹是集收藏家、书画家、诗词家、戏剧家于一身的奇才名士。他出身贵胄门第,早岁名列“民国四公子”,不惜倾家殒命,抢收中华稀世文物,终以悉数捐献国家;一生苦乐兼备、命途多舛;富不骄、贫能安,心怀坦荡超逸,性情慷慨率真,堪为名士品格。

北京十三位名人古香古色的故居-800 (28).jpg

张伯驹

北京十三位名人古香古色的故居-800 (29).jpg

张学良

北京十三位名人古香古色的故居-800 (30).jpg

载侗

北京十三位名人古香古色的故居-800 (31).jpg

袁克文

十三、叶圣陶故居

北京十三位名人古香古色的故居-800 (32).jpg

北京十三位名人古香古色的故居-800 (33).jpg

叶圣陶故居在东四八条71号。故居为三进院落,院内有一字影壁、倒座房5间,前带走廊。正房院带垂花门,内有抄手廊、坐凳栏杆,廊墙上嵌有什锦窗。临街的小如意门楼,砖雕精细完好。3间正房坐北朝南,正房院内的4棵树——北屋两边各是一棵海棠。与海棠相对,南边院门两旁,一棵白丁香,一棵黑枣树。  

    叶圣陶的孙女说,“爷爷在这里住了40年,他最爱这两棵海棠”。1949年8月28日叶圣陶搬进这所四合院,一直居住到他过世。叶圣陶的卧室在西首耳房,也是他的办公室。办公桌对着南窗。窗外是一墙碧绿的爬山虎。在这里,叶圣陶和夫人胡墨林在灯下赶夜工,校对教材﹔在这里,他起草了1951年《标点符号用法》﹔也是在这里,他把国文改为语文,草拟了中学语文教程,编写《汉语》、《文学》教材﹔还是在这里,他担任1954年《宪法》语文顾问,每个字每个标点一遍遍推敲﹔仍然是在这里,他为小学课本作儿歌:“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如今叶圣陶的卧室已不再是当年模样,只是窗外的海棠依旧。

北京十三位名人古香古色的故居-800 (34).jpg

叶圣陶(1894——1988)苏州人,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短篇小说集《膈膜》、《火灾》,出版有《叶圣陶童话选》、《稻草人》以及《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等。


扫码加入筑龙学社  ·  建筑设计微信群 为您优选精品资料,扫码免费领取
分享至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扫一扫",扫描上方二维码
请点击右上角按钮 ,选择 

奖励  荣誉分+1    

  • 奖励于 2014-09-10 15:45:18

 发表于2014-09-10   |  只看该作者       筑龙币+5

2

绝对的好贴,受益匪浅,谢谢

 发表于2014-09-12   |  只看该作者       筑龙币+5

3

很好,文化与建筑的结合,,,中国的古文化、、、、

财东

吉林  | 暖通空调

653 关注

185 粉丝

137 发帖

52 荣誉分

该博主未添加简介

猜你爱看

添加简介及二维码

简介

还可输入70字

二维码(建议尺寸80*80)

发站内信息

还可输入140字
恭喜您已成功认证筑龙E会员 点击“下载附件”即可
分享
入群
扫码入群
马上领取免费资料包
2/20